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与哲学家谈快乐(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法)弗雷德里克·勒努瓦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源于作者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教学讲义,由最初口头授课的内容整理而成。作者在东西方哲学的基础上,以鲜活直白而又充满趣味的语言将快乐的秘密带入人们的心灵深处,快乐是有方法的,且通往快乐的途径有三种,在书中作者启迪人们,所谓完美的快乐是生命本身的一种深刻、积极和有意识的表达,它与生俱来,当我们辅之以智慧,那么我们就会区别于当下建立在消费主义和自我陶醉基础上的虚假的现代幸福观,进而获得真正深厚而持久的快乐。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勒努瓦,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学者,法国文化频道《天空之根》的制作人之一,所著《世界的灵魂》《幸福,一次哲学之旅》等书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 目录 前言 快感、幸福和快乐 研究快乐的哲学家 巴鲁赫·斯宾诺莎 弗里德里希·尼采 亨利·柏格森 让快乐绽放 专注 参与 冥想 自信与敞开心扉 善意 无偿 感恩 坚持 放手与接受 身体享受 做自己 个性化过程 认识你自己……回归真我 斯宾诺莎的解放之路 耶稣——欲望的大师 从内心自由到世界和平 与世界和谐相处 友情 从激情之爱到放手之爱奉献的快乐 热爱自然……以及动物 完美的快乐 心理作用与自我意识 抛开心理作用,从自我意识中抽离 通往纯粹快乐的渐进之路 不要试图扼杀自我 生的快乐 孩子本能的快乐 简单生活的乐趣 释放自身的快乐之源 顺其自然的力量 快乐让生命和世界变得有意义 尾声 快乐的智慧 序言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快乐 更令人向往吗? 每个人都在执着地追寻 快乐,即便曾经拥有,哪怕 转瞬即逝。对情侣而言,快 乐是爱人的陪伴;对球员来 说,快乐是胜利的瞬间;在 艺术家看来,快乐是创作的 成果;在科研人员心中,快 乐是发现的一刻。这种感觉 比快感更深厚,比幸福更具 体,它让人们欲罢不能,它 以千面之姿,成为人们的至 高追求。 快乐拥有一种力量,足 以冲击我们的心灵,占据我 们的大脑,让我们体会极度 的充实。快乐是对人生的肯 定,它所展现的勃勃生机, 让我们得以触碰并感知生命 的力量。没有什么比快乐更 让我们充满活力。但我们是 否具备了获取、滋养和维持 快乐的能力?我们又能否形 成一种建立在快乐力量之上 的智慧? 为了对上述问题展开研 究,我充分汲取了东西方智 慧的结晶。事实上,快乐在 中国道家思想中居于核心地 位,同时在福音书中也有充 分体现。但与之形成鲜明对 比的是,哲学家们却对快乐 兴味索然。或许在他们看来 ,快乐具有不可预知、情绪 化,甚至易走极端的特性, 不利于与其保持距离、进行 深入思考。尽管如此,依然 有为数不少的思想家把快乐 作为研究的重点,比如斯宾 诺莎、尼采和柏格森等。与 巨人们同行,我们得以从分 辨快感、幸福和快乐之间的 区别以及如何运用哲学思维 剖析快乐两方面起步,踏上 寻求真知的漫漫长路。但是 如何摆脱已有经验,继续我 们的探究之旅?我将以个人 的经历、感受和信念,为下 一步研究提供支撑。 在本书中,我试图以具 体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三种通 往快乐的途径。首先是采取 正确的生活态度获取快乐, 比如专注、参与、自信、豁 达、随性、善心、感恩、坚 持等,同时也要懂得适时放 手以及保持健康的体魄。另 外两种途径旨在让快乐更加 持久:一种是冲破束缚,通 过获得内心的自由重新找回 自己;另一种则截然相反, 即重拾爱心、重建联系,与 世界和他人达成充分、真正 的和解。这是一条自我实现 、与世界相融的道路,当我 们走到路的尽头就会发现, 所谓完美的快乐不过是生命 本身的一种深刻、积极和有 意识的表达,它与生俱来, 却在我们遭遇的各种困难中 消磨殆尽——这就是生的快 乐。 这本书源于我的教学讲 义,由最初口头授课的内容 整理而成。我希望它通俗易 懂,能够被更多的读者接受 。为此,我重新对讲义进行 了精心编纂,但保留了原文 鲜活直白的口语风格。在此 ,我要特别感谢吉南·卡勒· 塔杰尔(Djénane kareh Tager)和我的出版商索菲· 德·克洛塞(Sophiede Closets),感谢她们在这一 过程中给予我的珍贵帮助。 导语 追随东西方伟大哲学家的脚步,探索快乐的奥秘。斯宾诺莎、尼采、柏格森、蒙田、庄子……用哲学大师的真知灼见抚慰人心。 打破虚假的现代幸福观,帮你找到真正深厚而持久的快乐。当综艺节目、游戏娱乐只能给你带来毫不费力的消遣时,你应该探寻足以与你相配的快乐。 快乐是生命本身的一种深刻积极的表达,与生俱来。每个人都拥有快乐的权利。 入围2018年度傅雷翻译奖,深受读者力捧。 本书是由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教学讲义整理而成,理论扎实、实例丰富、语言朴实,触动人心。 后记 快乐的智慧 我们是否应该放弃追寻 智慧? 对公众而言,幸福也许 是个时髦的词,但在当代绝 大多数哲学家看来,它却早 已成为明日黄花。此事说来 话长,甚至可以追溯到康德 时期。康德认为,幸福绝非 理智的模型,而是想象的产 物。虽然这一论断尚存争议 ,但却俨然成为现代哲学的 至理名言。在哲学研究的舞 台上,对幸福的探寻似乎到 了应该“退场”的时候,唯悲 剧研究才有资格继续留下。 如今,反幸福联盟又成功开 辟新的战线,将矛头直指当 下盛行的虚假幸福,比如标 榜物质享受和社会成功的广 告标语,以及宣扬个人成长 的心灵鸡汤等。这一批评论 据充足,我对此深表赞同, 由此,探寻幸福的努力似乎 变得愈发步履维艰。但是, 虽然幸福的概念在这个时代 遭到歪曲,但它并未土崩瓦 解。建立在消费主义和自我 陶醉基础之上的现代幸福观 ,不过是以愚蠢和洗脑的方 式将所谓的幸福强加于人, 却无法阻止人们继续探寻绵 延两千五百年之久、关于智 慧的根本问题:我们能否获 得深厚而持久的快乐或幸福 ? 绝大多数的哲学家给出 了否定的答案,理由是幸福 缺乏理性基础。还有一些人 虽然认为理论上可行,但觉 得在当今西方社会并无实现 的可能。他们反复强调,由 于人类不再遵循天理循环, 变得愈发自我,过于在意物 质享受,古人曾经构想的幸 福才会对其大门紧闭。更有 甚者,对哲学能否使人获得 幸福提出质疑。在他们看来 ,伊壁鸠鲁和斯多葛学派从 未概述自己倡导的智慧的理 想境界,斯宾诺莎也不过是 个讨人喜欢的梦想家而已, 至于佛教和道教,他们矢志 追寻的宁静从容对大众而言 更是遥不可及。 有人曾义正词严地提醒 我们,哲学是对真实和理性 的探索。此言固然有理,但 追求智慧又与这一功用有何 矛盾?它不过是通过观察真 我和践行个人道德等方式接 近真实、培养理性。面对重 重质疑,我始终坚信,智慧 是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 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只要善 于运用精神疗法等各种现代 工具,懂得借助外力、从东 方智慧的技巧手段中获得启 示,就能不断丰富和充实智 慧的内涵。在我看来,斯宾 诺莎可谓哲学家的典范,他 以理性的方式思考和体验人 生,期待实现一种全面持久 的幸福,即他所说的“极乐” 境界。如果再有人认为哲学 对幸福百无一用,智慧绝无 可能付诸实践,而且对现代 人而言遥不可及,那么斯宾 诺莎的生活和思想本身就是 最好的回击。 若论现代,斯宾诺莎与 大部分现代人相比有过之而 无不及!现代,是因为他为 人大胆、勇于创新,正如我 们所了解的,当多数人对虚 幻的快乐和幸福趋之若鹜, 又有谁能像他这样一针见血 、毫不留情地揭开真相?现 代,是因为早在弗洛伊德之 前,他就明白人类的一切行 动皆受欲望驱使,如果无法 正确疏导无意识情感,真正 的自由不过是一句空话。现 代,是因为他表明每个人都 是极其独特的存在,真正走 出了一条探寻自主的道路。 在他看来,自主的主体并不 仅是能想会动的人类,也应 是善于思考、行为端方的君 子。他所提倡的,既是一种 完全的自由,也是关于政治 的和内心的自由。 …… 我的朋友吕克·费里 (Lue Ferry)从不相信世 上存在深厚永恒的幸福或快 乐,在他看来,埃蒂·伊勒 桑无异于一位精神病患者。 然而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我 认为伊勒桑和很多人一样, 拥有一种高级的智慧。虽然 这种智慧极难练就且条件苛 刻,但无论在奥斯维辛时期 ,还是在奥斯维辛之后,它 都并非触不可及。 关于如何反抗暴行这个 问题,快乐的智慧无法从理 论上给予解答,却并不缺乏 实践的经验,那就是将一腔 对生命的热爱洒向人间,立 志为芸芸众生贡献力量。这 一承诺无须人们做出牺牲, 因为它既不强求放弃生活之 乐,也没有对欲望加以约束 ,我们只需拿起手中小小的 石块,无论它是多么的微不 足道,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 的世界添砖加瓦。我们要拒 绝以暴制暴,尽一切力量帮 助我们身边面临精神或物质 困境的人;我们要为流离失 所的难民提供便利,协助他 们尽快找到容身之所;我们 要降低对地球的污染,减少 消费那些密集养殖出产的肉 类;我们要积极参加促进人 类和睦相处的公益活动,避 免被平时鸡毛蒜皮的烦恼影 响心情,要用灿烂的笑容感 染每一个人…… 这正是皮埃尔·拉比 (Pierre Rabhi)创建“蜂鸟 运动”的意义所在。如蜂鸟 以喙衔涓滴之水,试图浇灭 肆虐森林的大火,我们也可 以为人类的宏伟事业奉上自 己的“绵薄之力”,共同治愈 欲望和冲动带给这个世界的 累累伤痕,比如强烈的控制 欲、贪得无厌、利欲熏心、 嫉贤妒能、飞扬跋扈以及惶 惶不安等等。这是帮助人们 转向哲学的最佳方式,不仅 可以改变我们自身,还能将 冲动变为行动,把消极的快 乐变成积极的快乐,并借助 快乐的力量拯救世界。 这就是快乐的智慧,它 深受斯宾诺莎思想及福音书 的启迪,寄托着我一直以来 的信仰。我不惜暴露自己的 缺陷与脆弱,不断探索前进 的方 精彩页 所谓满足,最普通和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快感。当我们的日常需求或愿望得到满足,就能体会到快感。当一个人口渴,喝水会感到愉悦;饿了吃饭,会觉得快乐,如是美味佳肴,幸福感会更甚;当一个人身体疲惫,休息会使其愉快;早间品味咖啡或香茗,亦不失为一段惬意时光。这些感官上的快感最为普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为内在的快感,属于心灵和精神范畴,比如与朋友聚会,欣赏美景,沉浸在一本赏心悦目的好书之中,倾听一曲悦耳动听的音乐,完成一项有趣的工作,这些都会令人感到愉快,或者说得到一种满足。总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快感,否则生命将成为一场无休止的苦役。 然而,快感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即无法持久,这一点从古至今一直是哲学家们反复讨论的话题。酒足饭饱不过几个小时,又会感到饥饿口渴;曲终人散,读罢掩卷,快感也会随之消散。这表明,快感只有在持续不断地受到外部刺激的情况下才能维持。此外,快感也会经常受到干扰:我们都有过愿望和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经历,有时,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让快感消失殆尽,比如一杯温吞水、一份味同嚼蜡的食物、一个令人厌恶的朋友或是一幅遭到破坏的美景。事实上,如果我们只注重寻求快感的过程,那么快感将很难持久。 第二个缺陷,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切身体会,就是快感在短时间内令人愉悦,然而从长远看却于人有害。比如过腻或过甜的食物当然美味,但如果摄入过量,必然对健康不利;美丽的少女、英俊的少年固然能让我们体会性的快感,却会将夫妻关系置于危险境地;节日期间在朋友家中聚餐畅饮,结果就是第二天头痛舌燥。从中长期结果看,或是以生活方式的眼光整体审视,贪欢一晌有时反而得不偿失。 快感的两大缺憾让东西方的哲人们对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即快感如此短暂且充满矛盾,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持久的满足,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取决于外部环境,亦不会最终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也就是说是否存在一种更加广义而持久的快感呢?为了描述这种状态,人们创造出一个概念——幸福感。于是,大约从公元前1世纪中期开始,印度、中国乃至地中海沿岸的先贤和思想家们开始对这个哲学问题进行探究,并得出不同的答案,试图以此来克服快感的缺陷和局限。 哲学家们的讨论虽然五花八门,但大多数答案在三个关键点上趋向一致:首先,没有快感就没有幸福,只有学会分辨和节制快感,才能获得幸福。伊壁鸠鲁告诉我们;“没有一种快感是罪恶的,但一些产生快感的缘由却会给人带来困扰,其困扰程度甚至远远超过快感本身。”我们也许会认为伊壁鸠鲁是一个鼓吹享乐主义的哲学家,事实上,他却是一位深谙节制之道的大哲学家。他不反对追求快感,也不鼓吹禁欲苦行,但认为纵欲过度会让快感荡然无存。如果我们懂得控制数量、重视质量,就能更好地从事物中享受乐趣。比如在一个高朋满座、美酒佳肴的宴会上,我们既无暇品尝美味,也不能与宾客交流,与之相比,三四位好友共享一顿简单而精致的午餐显然会更加幸福。从这个角度来讲,伊壁鸠鲁可谓“less is more”潮流的先驱。这种潮流在当今物欲横流、追求享乐的社会里日渐风行,我们既可以将其译为“少即多”,也可用农民哲学家皮埃尔·拉比(Pierre Rabhi)的至理名言“幸福的节制”加以解释。一直以来,拉比都是“节制的力量”的积极倡导者。 P9-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