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哈佛燕京学社系列丛书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品牌效应。通过明代中期三位被贬文学家王九思、康海、李开先在退隐官场之后,远离官僚与政治舞台之后的退隐生涯,呈现出明朝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文化的独特风貌,试图勾勒出明代中叶中国北方鲜为人知的文学景观。 作者简介 陈靝沅(Tian Yuan Tan),新加坡人,先后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和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现任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系邵逸夫汉学讲席教授。主要研究明清宫廷文化表演及文人圈子、曲本文献及编纂、中国文学的跨文化阅读等,出版著作有《康海散曲集校笺》等。 目录 导论 从政治中心退场 明代中期的曲与中国北方的曲 主要曲家与曲家圈子 第一部 陕西:王九思与康海 第一章 转向写曲 京城:早期岁月 1510年:黜官 曲:另类而恰当的文类 第二章 自适的表演化与归隐的戏剧化 乐归我土 隐逸散曲的传统 斥绝“被斥” 第三章 地方圈子内的写作 对一个曲家圈子的追溯 选本以外 赓韵前作 同题共写 第四章 自许之地:文本和社交空间 应酬场合之曲 一部寿曲集 寿曲:流行、风格与主题 “吾乡”(OurWorld)与“吾圈”(OurCommunity)的确立 间奏 第五章 二地两代曲学大师的交遇 对后世有影响的一段插曲 1541年:转捩点 第二部 山东:李开先 第六章 当地曲社及以远的散曲圈 李开先故里的曲社 当地之外:从曲百阕到跋近百 提供模板 第七章 剧曲活动与曲作刊刻 北人写南戏:《宝剑记》 院本与单折戏传统 刊刻之业 第八章 散曲兼剧曲大师 李开先的作用及影响 大师的炼成:李开先的自我形塑 自卫、自辩与自歉 后李开先时代的山东曲创作域界 结语 本书所涉曲作版本一览表 译后记 导语 本书既能补充散曲史、戏曲史上“十六世纪北方曲坛与曲家”的描绘,增补“文学史”对明中期“曲”之发展的匮乏外,更示范了一种新的研究径路:将“文人个体”与“文学群体”的创作与交游及其文体的传播发展结合,以理解其人生境遇与文学眼光的关联性,以建构传统曲学研究难得一见的丰厚度、文化性与立体感。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充满洞见的专著 填补了多项空白:检视看 似寥落的北方地区的曲作 ,关注群体而非个人的创 作实绩,讨论在当时很受 追捧而在后世备受冷落的 场合性社交曲作,考察 1510年至1568年这段曲 作研究寥寥的时期…… ——不列颠哥伦比亚 大学教授 史恺悌 《逍遥与散诞》阐幽 明微、笔翰如流,聚焦于 散曲这一特定文类,向我 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对作家 作品的深入研究来揭示其 生成的社会与文化语境, 丰富了我们对明代中期文 人文化的理解。 ——宾夕法尼亚州立 大学历史学教授 伍安祖 成功地通过参与曲作 活动而形成的曲家圈子来 呈现曲创作、传播和接受 各个环节相关的创作群体 全景,在材料运用上采用 了诸多海内外新发现的、 甚至不少是首次被西方学 界所注意到的原始文献。 ——俄亥俄州立大学 中国文学教授 夏颂 师承关系对陈靝沅的 潜移默化,除了影响其致 力于北曲/杂剧之求深求 索外,也使其继承了欧陆 汉学传统细致考证、严谨 治学之风。本书无论置于 散曲史、戏曲史,还是明 代文学史等研究领域中, 皆可谓一部具有填补性、 突破性、开创性之作。 ——台湾大学中国戏 剧教授 汪诗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