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华东师范大学(旧称大夏大学)历史系和世界史研究院,在上海市高峰学科计划对世界史学科的支持下,根据学科优势和特点,在重要国家选择合适伙伴成立“海外工作站”。这些工作站基于双方教师之间的长期合作,既重点凸显历史学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又覆盖双方师生的研究兴趣.并为互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目前,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的海外工作站共有5个。 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与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研究中心平台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学者们除使用威尔逊中心馆藏的史料资源外,还查阅了美国国家第一档案馆、国会图书馆等一手资料,讨论内容及主题涉及20世纪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美国与亚太、英国与亚太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作者简介 赵继珂,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国际关系史、20世纪世界史。 目录 前言 一、美苏关系 二、美国与亚太 三、英国与亚太 四、史料介绍 壹 美苏关系 漫长的一天(1959年7月24日)——尼克松与赫鲁晓夫的三次争论(田地) 一、尼克松访苏行程的确立 二、访苏的目的 三、三次争论 四、三次争论的影响 结语 美国撤离土耳其“朱庇特”导弹的决策、交涉及影响(吴林章) 一、“朱庇特”导弹的部署与早期替代方案 二、美国“导弹交易”决策中的土耳其因素 三、土耳其对撤离“朱庇特”导弹的态度 四、美国与土耳其关于撤离“朱庇特”导弹的交涉 五、“朱庇特”导弹撤离对美土关系的影响 结语 美苏战略稳定性变化与美国对新型国际核秩序的构建(1963~1973)(安竣谱) 一、美苏战略核力量趋衡与危机稳定性的提高 二、美国核安全观转变与“相互确保摧毁战略”的出台 三、军备竞赛稳定性提高与美国构建新型国际核秩序的尝试 结语 “苏联的越南”:美国与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宋亚光) 一、美国对阿富汗“四月革命”的反应 二、美国对阿富汗局势的关注与隐蔽行动的开始 三、美国对苏联直接军事干预阿富汗的考虑 结语 贰 美国与亚太 缅北蒋军问题与美国的对策(1950~1954)(李聪慧) 一、缅北蒋军问题的缘起 二、“大其力之战”:美国对缅甸的外交支持 三、“白纸方案”:美国“矛盾”政策的肇始 四、“沙拉之战”:缅甸政府无奈的选择 五、“缅控案”:美缅关系降到冰点 六、撤军谈判:美缅关系再难升温 结语 冲绳军用土地问题的形成(1952~1955)(张建伟) 一、媾和前美国对冲绳的军用土地政策 二、媾和后军用土地问题形成述评 三、军用土地问题成因分析 结语 超越联合国?——试析尼克松政府解散联合国韩国统一复兴委员会的对策(1971~1973)(闫晋) 一、韩国统一复兴委员会解体问题的由来 二、中美协商与美国对韩国统一复兴委员会政策的变动 三、美韩协商与韩国统一复兴委员会的解散 四、从联合冈的朝鲜问题到朝鲜半岛的多方会谈 消除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障碍——卡特政府对中美资产索赔问题的处理(熊晨曦) 一、卡特政府解决中美资产索赔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卡特政府的决策过程 三、中美正式谈判和资产索赔问题的最终解决 结语 叁 英国与亚太 英国对台湾地区的政策特点及原因浅析(1950~1960)(宋良) 一、英国对台湾当局的政治态度 二、英国对台湾地区的贸易政策及往来互动 三、英国采取“政经分离”政策的原因分析 英国印太战略的缘起、演变及结果(1964~1968)(彭永福) 一、英国亚洲军事部署调整与印太战略的缘起 二、新加坡独立背景下的印太战略审查 三、四国角力与印太战略的演变及结果 结语 肆 史料介绍 美国威尔逊中心数字档案概况及其特色价值(赵继珂) 一、威尔逊中心数字档案介绍 二、威尔逊中心数字档案的资料特色和学术价值 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研究概述(蔺晓林) 一、宏观勾勒:冷战背景与反共思潮 二、微观叙事:机构研究与传记回忆 三、新的空间:新档案与新线索 结语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20世纪中国相关地图介绍(张校博) 一、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地图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地图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地图 四、涉及一些特别问题的地图 导语 本论文集收录的13篇文章,其作者当年到美国访学时,都是在读研究生。在美期间,他们除使用威尔逊中心馆藏的史料资源外,还查阅了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美国国家第一档案馆、国会图书馆,位于华盛顿近郊马里兰州的美国国家第二档案馆、艾森豪威尔总统图书馆、卡特总统图书馆、里根总统图书馆等馆藏的档案资料。本论文集按照这些文章的讨论内容将其划分成四大主题,这些论文的共同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美国原始档案及相关二手文献,讨论内容涉及冷战时期美国史的方方面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