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彭瑞骢访谈录/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彭瑞骢访谈录/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忆述彭瑞骢的亲历亲闻:早年北京医学院的“解剖祭”,住院医师做了中共地下交通员,思想改造中的“留拦住”,反右时的俏皮话“顶风撒尿”,困难时期的“糖豆干部”,“医学辩证法”这个大口袋,北京大学的“社教”,赤脚医生孙立哲的故事,阿拉木图宣言……
作者简介
彭瑞骢,江苏苏州人,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曾任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副会长、《医学与哲学》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主编。主编有《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学》、《临床思维及例证》、《医学辩证法》等著作。
目录
彭瑞骢序
引言
第l章 治病救人与革命救国
家世与求学
住院医师与地下交通员
解放前的医学教育
第2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队伍的建设
高等医学院校的整顿与发展
以中等医学教育为重点
第3章 学习苏联
院系调整与移植苏联模式
派遣大量学生去苏联留学
苏联来华专家
第4章 思想改造与反右斗争
“洗澡”与“搓澡”
1956年
“顶风撒尿”
第5章 “文革”前的“折腾”
跃进规划与拔白旗
尖端专业与吃青苗
三大革命拧成一股绳
高教六十条与广州会议
北大与协和的“四清”运动
第6奇 “文革”时期的医学教育
值得一说的几个项目
“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赤脚医生
对农村医疗问题的思索
第7章 确立创一一流学校的奋斗目标
知名大学要有自己的“王牌”
北医与北大的合并
附属医院与专科培训
为什么不重新设立法医专业?
世界银行贷款和cMB恢复资助
与日本的民间交流
中美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合作项目的“国际化’’与
“本土化”
第8章 医学研究牛教育
从硕士到副博士
“无论如何医学博士的培养问题需要另外单独考虑’’
第9章 医学与哲学
医学辩证法
新医学问题
医学辩证法也是个大1:3袋
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目的”的再思考
临床决策
第10章 医疗体制的改革
昔日辉煌
企业式医改
区域卫生规划
医疗保险
第11章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阿拉木图宣言:健康与初级保健
开发领导层会议
农村的初级保健:“春办秋黄”的合作医疗
应该考虑为“初级保健”立个法
第12章 中医
早年北医的“解剖祭”
“中学西”与“西学中”
“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是两个概念
附录
彭瑞骢年表
彭瑞骢著述
人名索引
序言
正当21世纪开头的时候,湖南教育出版社策划编辑出
版一套《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有计划地访问一
些当事入,希望他们能将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回忆口
述,让采访者整理成文字和音像资料,为后人留下一些宝
贵的文化财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应该得到各方面
的支持。
口述历史很重要。《论语》就不是孔子(前551一前
479)的著作,而是口述。这情形与希腊的苏格拉底(约前
470一前399)及其以前的哲学家们相似。那个时代学者们
还没有自己著书立说的习惯,思想学说都是靠自己口述而
由门人弟子记录下来的。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
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
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
,流传两千多年,一字值千金。我们当代人的所见、所闻
、所历,不能与之相比,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贡
献出来,流传下去,对社会还是有益的。
司马迁著《史记》,上古部分文献太少,主要根据“
传说”(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说”,即口述、口述、
再口述),准确的年代只能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算
起,这不仅给年代学留下了一个空当,因而有今日的“夏
商周断代工程”,还给后人提供了怀疑的口实。辛亥革命
前后,国内外出现了疑古思潮,提出“东周以前无史”论
,企图把中国文明史砍去一半。幸而这时在河南安阳殷墟
发现了甲骨文,王国维于1917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
先王考》及《续考》,指出甲骨文中发现的殷商王室的世
系,与《史记·殷本纪》中所载相吻合,《殷本纪》中的
口述记载只有个别错误。这就把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由东周上推了近千年。由此,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
:“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
,不能不加以肯定。”他又于1926年在上海《科学》杂志
第11卷第6期上发表《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一
文,指出中国历代出现的新学问大都是由于新的发现。他
举了很多例子,最重要的是汉代曲阜孔壁中古文和西晋汲
冢竹书的发现,说明新材料对于学术的推动作用。与此同
时,胡适于1928年在《新月》第1卷第9期上写了一篇《治
学的方法与材料》,进一步指出,我们不仅是要找埋在地
下的古书,更重要的是要面向自然界找实物材料。他说:
“材料可以帮助方法;材料的不够,可以限制做学问的方
法;而且材料的不同,又可以使做学问的结果与成绩不同
。”他用1600年到1645年间的一段历史,进行中西对比,
指出所用材料不同,成绩便有绝大的不同。这一段时间,
中国正是顾炎武(1613一1682)、阎若璩(1636—1704)
这些大师们活动的时代,他们做学问也走上了新的道路,
站在证据上求证明。顾炎武为了证明衣服的“服”字古音
读做“逼”,竟然找出了162个例证,真可谓小心求证。但
是,他们所用的材料是从书本到书本。和他们同时代的西
方学者则大不相同,像开普勒、伽利略、牛顿、列文虎克
、哈维、波义耳,他们研究学问所用的材料就不仅仅是书
本,更重要的是自然界的东西。哈维在他的《血液循环论
·自序》中说:“我学解剖学和教授解剖学,都不是从书
本上来的,是从实际解剖来的;不是从哲学家的学说上来
的,是从自然界的条理上来的。”结果是,他们奠定了近
代科学的基础,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而我们呢,只
有两部《皇清经解》做我们300年来的学术成绩。
1915年《科学》的创刊和中国科学社的成立,标志着
近代科学开始在中国落地、扎根,但成长、壮大、开花和
结果,还有待于努力。中央研究院(1928年)、北平研究
院(1929年)、中央工业试验所(1929年)、中央农业试
验所(1931年)等国家科研机构的相继建立,《大学组织
法》(1929年)、《大学规程》(1929年)和《学位授予
法》(1934年)等的颁布,都为科学的进二步发展提供了
必要条件。至1949年,全国已有700多位科学家在200余所
高等院校、60多个科研机构、40多个学术团体中工作。用
卢嘉锡半开玩笑的话来说,“这是一支物美价廉、经久耐
用的队伍”。李约瑟把他记述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工作的
一本书,取名《科学前哨》(ScienceOutpost)。他在序
中说:“书名似乎应当稍加解释。并不是我们中英科学合
作馆的英籍同事远在中国而以科学前哨自居。我所指的是
我们全体,不论英国人或中国人,构成中国西部的前哨。
”“这本书如有任何永久性的价值,一定是因为它提供了
一类记录(虽然不甚充分)……看到中国这一代科学家们
所具有的创造力、牺牲精神、坚韧、忠诚和希望,我们以
和他们在一起为荣,今天的前哨就将成为明天的中心和司
令部。”
李约瑟的预言不久便实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1956
年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通过十几个重大项目、几十个重点研究任务、几百个中
心课题,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新科学和尖端技术都涵
盖于其中,下决心,攀高峰。据杨振宁搜集起来的10项产
品的年代比照,我们的赶超速度是很快的。从原子弹到氢
弹,我们所花费的时间最少:法国8年,美国7年,英国5年
,苏联4年,中国3年,爆炸在法国之前。还要注意一点,
别的国家的科学家,是全力以赴搞科学,中国科学家要政
治学习、劳动锻炼、下乡“四清”,至于“文化大革命”
那样的干扰,更是史无前例,就连“中国核弹之父”钱三
强也不能幸免。1978年以后,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才把书桌子放稳,安下心来搞科研,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
的冲击下,也有新的问题。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科
学家是在社会中生活的,科学事业是社会建构的一部分,
都有时代的烙印。与过去300年相比,科学在20世纪的中国
,特别是后5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这段历史
经验,对于21世纪科学的发展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这项
工作国内有许多人在做。
湖南教育出版社邀请有经验的专家组成编委会,派人
准备从人物(包括科研组织管理工作者)、学科、事件等
方面进行访谈和旧籍整理,这无疑是一种新的形式。口述
历史虽然是历史学的最初形态,但那时没有录音、摄像等
设备,也没有现在的严密组织准备,效果是不一样的。因
此,我相信,这套书一定能成功,故为之序。
2007年10月于北京
导语
彭瑞骢曾任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副会长、《医学与哲学》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主编。主编有《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学》、《临床思维及例证》、《医学辩证法》等著作。
本书为其访谈录,分为十二章,内容包括治病救人与革命救国、建国初期医疗队伍的建设、学习苏联、思想改造与反右斗争“文革”前的“折磨”、“文革”时期的医学教育等。
精彩页
治病救人与革命救国
家世与求学
访:彭老,您好,很荣幸您接受我们的访谈。古语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您则是先选择学医,后来才投身革命,请您谈谈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彭:我家祖籍在江苏,彭氏家族在苏州是个大家族,还有个彭氏祠堂呢。祖上出过几个状元,还有一对祖孙会状,也就是祖孙两代都是状元。还有探花1人,14位进士,31位举人。所以,可以算是书香门第了。祖孙会状里的祖父状元叫彭定求,是康熙十五年(1697年)的状元,做过翰林院侍讲,曾与曹寅一起奉康熙皇帝之命在扬州书局主持校勘《全唐诗》。孙子状元彭启丰也做过翰林院侍讲,后来升任至内阁学士。
我的父亲是留日的,他念了两个专业,一个农学,一个法律。他是得了彭氏家族的奖学金去日本的。后来,我听说像我们这样的大家族,为了让家族里的子孙可以读书求学,也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声望和地位,就会设这类“奖学金”鼓励子孙。我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们的母亲和我母亲是亲姐妹。父亲的前妻去世后,我外婆就又把另一个女儿嫁了过去,说是这样能让孩子少受点苦,因为后母是亲姨。外婆家姓顾,也是“大家”,比较开明,曾办过女塾。
我是1923年在北京出生的,小学是在北师附小念的。1934.年在和平门的师大附中读中学,同时还上了青年会的英文补习班,一周几次课。中学时开始读一些书,鲁迅、巴金、茅盾的书都读过。当时的教员,有的亲国民党,也有一些对共产党有好感。我记得,有位志成中学的校长兼教我们的代数。他来代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名声,但他却很少按时来上课,我们同学就觉得他特别的坏。据说,他曾经给蒋介石献过剑。给我印象挺好的是一位教公民课的老师,介绍我们看一些进步书籍。后来我到解放区时,曾在《解放日报》上看见过他写的文章。
访:您是1940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的,为什么选择学习医学呢?
彭:我们家主张我们兄弟都学技术类的专业,主要是为了找个铁饭碗。我大哥是唐山工学院毕业,念的是土木工程。当时唐山工学院又称为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和上海交大是一起的,所以也称为唐山交大,以土木专业见长。二哥上的是税务专门学校,毕业后在海关工作。那时的海关还是英国人管,公文都是英文,二哥的英文特别好,所以去了海关。我们家让我去学医,既是铁饭碗,家中有个病痛也不用求人。
我进入北医时,学校由日本人管理,学制四年,不包括实习,当实习大夫要自己去考。学校里的教授有一半是日本人,有一些在日本国内还是很不错的。例如,有位叫福原武的生理学教授,在德国著名生理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当时在北医要先学日文,每周有12个学时的日文课。北医属于日德系,学校规定的主要外语还有德语,所以还得学习德文。学校也聘请有德文教员,我也参加过德文补习班,每周四次课,学了有两三年。后来英文、德文、日文都没怎么用,都丢得差不多了。文化大革命以后,又稍微看了看,捡回了点儿,和日本学者交流的时候,他们还觉得我的日文不错,发音挺标准的。所以说年轻时候的基础很重要,那时记忆力好,学会了就是自己的,能用一辈子。
住院医师与地下交通员
访:您1944年从北医毕业后就入了党,您是怎样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从专业学习转向革命工作的呢?
彭:我这人爱读书,上大学时喜欢读屠格涅夫的《前夜》、《父与子》等反映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与上层社会之间的矛盾,知识分子希望参与社会变革运动的书籍,也算是追求进步的一种表现吧。北医的第一个党员叫金英爱,她是由燕京大学的傅秀(林锦双,林则徐的后代)介绍入党的。上学期间,大概是1941年7月,金英爱曾去过晋察冀解放区,11月份又回了北平。她给我们介绍了一些书看,如《新哲学大纲》、《资本论浅说》等。有些是她从解放区带回来的,有的是我自个儿到书摊上去找,也还都能买得到。日本人那会儿管不了这么多,能读到这些书。后来金英爱把我、毛学敏几个人发展人了党。我是1944年入党的。在入党之前,曾经有一段时间,思想上觉得苦闷,于是每逢周日都去参加教会的礼拜。教会宣传真善美,想追求真善美去教会,算是对理想的一种追求吧,也可能是年轻时的彷徨。
访:抗战胜利前您曾经去过晋察冀解放区,去后有什么感触吗?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