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0~11月,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军对德、意军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进攻,这就是阿拉曼战役。此次战役,德、意军伤亡约2万人,被俘3万多人;英军伤亡1.35万人。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洲战局的转折点,从此战场的主动权完全转移到盟军方面。
这是一场英国及其同盟国期待的胜利,鼓舞了盟军士气,加速了法西斯的败亡。
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读者详细讲述了阿拉曼战役的起因、发展、过程及结局,并对战争中鲜为人知的细节进行了详细描写。为读者了解阿拉曼战役的具体过程及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二战战役)沙漠烽烟:阿拉曼争夺战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文轩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简介 1942年10~11月,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军对德、意军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进攻,这就是阿拉曼战役。此次战役,德、意军伤亡约2万人,被俘3万多人;英军伤亡1.35万人。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洲战局的转折点,从此战场的主动权完全转移到盟军方面。 这是一场英国及其同盟国期待的胜利,鼓舞了盟军士气,加速了法西斯的败亡。 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读者详细讲述了阿拉曼战役的起因、发展、过程及结局,并对战争中鲜为人知的细节进行了详细描写。为读者了解阿拉曼战役的具体过程及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文轩,80后,生于人文荟萃的齐鲁大地,自幼流连于历史文海,在书香浸泡中长大。资深图书策划人,资深翻译,从事图书策划、编译已十余年,已出版图书《普京传》《嘉言善行:李嘉诚成功心经》《忽必烈传》等,已翻译出版图书《小木屋的故事》系列、《伟大的励志书》、《财富的秘密》、《成功学原理》等。 目录 第一章 铁骑践踏下的北非大漠 第一节 北非沙漠硝烟起 第二节 勇猛的不列颠骑士 第三节 墨索里尼求援希特勒 第二章 “沙漠之狐”大显神通 第一节 初到北非奔赴重任 第二节 违抗命令横扫昔兰尼加 第三节 闪电攻击托布鲁克 第四节 重夺要塞哈尔法牙 第三章 茫茫沙海中的激战 第一节 盟军换将 第二节 “十字军”在行动 第三节 隆美尔撤退 第四章 目标再次锁定托布鲁克 第一节 来自元首的 鼓励 第二节 加扎拉防线上的殊死战斗 第三节 “一切为了托布鲁克” 第五章 视死如归守阿拉曼防线 第一节 梅沙马特鲁战役 第二节 阿拉曼防线阻敌前进 第三节 “非洲军团”的喘息之机 第六章 蒙哥马利临危受命 第一节 奥钦莱克的伤感报告 第二节 蒙哥马利临危受命 第三节 “沙漠之狐”的忧虑 第七章 盟军旗开得胜 第一节 “机密”大显神威 第二节 隆美尔的赌注 第三节 阿兰哈尔法战役大捷 第八章 盟军取得压倒性优势 第一节 “魔鬼花园” 第二节 不打无准备之仗 第三节 蒙哥马利的月亮 第九章 “非洲军团”的末日 第一节 隆美尔重返战场 第二节 “增压”开始 第三节 无奈的撤退 第十章 “沙漠之狐”败走北非 第一节 艰辛的溃逃 第二节 布雷加战役 第三节 告别的黎波里 第四节 的疯狂 第五节 血溅梅德宁 第六节 “沙漠之狐”含泪告别 尾声 精彩书摘 第一节 北非沙漠硝烟起 在古老贫瘠的非洲大陆北端,有一片广袤无垠、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它北濒地中海,西扼直布罗陀海峡,东临苏伊士运河,与欧洲大陆的三大半岛隔海相望。 在这片炙热的土地上,分布着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等国家,由于资源丰富,海上交通便利,素为兵家力争之地。 20 世纪20 年代,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掌权之后,便打起了夺取北非、重建环地中海“新罗马帝国”的如意算盘。1935 年,他出兵东非一举占领了厄立特里亚、英属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此后,他在自己的殖民地利比亚,囤积了23 万重兵,准备伺机夺取东面一界之隔的英属殖民地埃及。 1939 年9 月,他的法西斯盟友希特勒在欧洲率先动手拿下了波兰。此后他又挥师西征,直扑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进而威逼英伦三岛,使这两个老牌殖民盟主几无招架之功。墨索里尼终于按捺不住心头的欲火,迫不及待地提刀上阵,准备趁火打劫,拿下北非。 1940年6月10日,在德国打入法国后,墨索里尼对英法开战,北非遂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又一个战场。 北非是环地中海的一部分,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连接着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埃及存则英国的地中海航道存;埃及不保,地中海航道便被掐断,英国所必需的补给便只能绕道好望角,这等于被扼住了咽喉。丘吉尔视保卫埃及与保卫英国本土同等重要,断然决定向埃及增兵。其中增调至埃及的部队就有3个坦克团—— 皇家第2、第7坦克团和第3轻骑兵团。丘吉尔认为,非洲是英国唯一能够和敌人周旋的战场,具有较大的作战空间和防御弹性。此时英军在东非和北非一共驻扎部队有5万人,由中东英军司令韦维尔将军统一指挥,其中3.5 万人集结在埃及。英国皇家陆军第7装甲师是这支队伍中唯一的装甲部队。 6 月16 日,英军一支小分队秘密越过埃及和利比亚的边境,一举摧毁意军的一个边境哨所。长达两年之久的北非鏖战的序幕就此拉开。 英国皇家陆军第7 装甲师在师长克雷少将的指挥下,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大战的最前沿。面对意军部署小而散的特点,克雷大胆地把部队分成多路奇袭分队,频频越境袭扰,并屡屡得手,载誉而归。该师第11 轻骑队战绩尤为突出。他们神出鬼没,经常大胆迂回,深入意军防线后方,以快速灵活的机动战术设埋伏、拔据点,搅得意军寝食不安、无所适从。 6 月下旬,意大利军队侵入肯尼亚、苏丹和英属索马里。意军一路高歌猛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很快便占领了索马里,从而打开了通往苏丹和埃及的通道。 6 月28 日,墨索里尼命令他的意大利军队全面入侵埃及。然而,他的将军们总是以缺乏足够的装备为由拖延行动的时间。 8 月,当墨索里尼听说德国即将入侵英国时,他迫不及待地向意大利驻利比亚总督兼北非总司令鲁道夫·格拉齐亚尼元帅下达了第三道进攻命令。有“屠夫”之称的58 岁的老格拉齐亚尼元帅,是一个残酷无情且极端狂热的法西斯分子,曾因在镇压非洲原住民反叛运动中功勋卓著,受到了墨索里尼的器重,被晋升为元帅。这位老帅虽经验丰富,但他深知这次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况且英军在埃及的防务正在不断增强,任何轻举妄动都将换来不容低估的后果。 为了应付领袖的再三催促,情急之下,格拉齐亚尼只好召开了一次高级军官军事会议,在他的引诱之下,与会的军官们得出了相当一致的结论:目前意军的力量还远远不足,根本无法穿越沙漠发动一场酣畅淋漓的进攻战。 墨索里尼了解此事后,对着格拉齐亚尼怒吼道:“你们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来?太不像话了!堂堂一个陆军元帅,竟然与下属进行这种协商,我们罗马帝国的威严何在?” 老格拉齐亚尼元帅任凭领袖近乎歇斯底里的训斥,不敢多说一句。他深知这位独裁者的脾气,此时哪怕只是再申辩半句,自己都有解甲归田的危险。十几分钟后,墨索里尼才平静下来。 老元帅试探着问:“卑职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墨索里尼一边拿起酒杯一边说:“说来听听。” 老元帅见领袖心有所动,忙说:“德国人不是准备近期入侵英国吗? 不如等他们发起进攻后,再实施我们进攻埃及的计划。到那时,英军肯定以本土作战为主,北非的英军肯定无心进行有力抵抗,我们在那个时候出兵会不会容易些?” 固执的领袖终于动了心。于是,进攻一事再次被搁置起来。 然而希特勒入侵英国的计划一推再推,迟迟不能实现,致使老格拉齐亚尼元帅进攻埃及的所谓策略很明显变成了托词。9 月11 日,失去耐心的墨索里尼致电老格拉齐亚尼,让他立刻来罗卡古堡的夏宫。墨索里尼见到格拉齐亚尼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样?我亲爱的元帅,进攻准备是否已做好?这么长时间了,想必准备得十分充分了吧?” 格拉齐亚尼稳定了一下情绪,说道:“由于意军在北非接连失利,加上英国援军源源不断地从地中海运到前,埃及防务已大大加强,这不是意军经过一朝一夕的准备便能克服的。而且,意军一点儿机械化作战的经验都没有,在这方面绝非英军的对手。领袖也清楚,意大利拥有地中海上空制空权的种种说法纯属宣传,旨在鼓舞士气。另外,所需的许多摩托化装备都被积压在南斯拉夫边界,不能使用,意军力量分散,如果现在进攻,注定要打败仗……” 格拉齐亚尼语无伦次、絮絮叨叨地讲了半天,墨索里尼居然没有打断他,只是靠在他那宽大舒适的座椅上闭目养神。格拉齐亚尼本来是准备挨骂的,这样一来,反而弄得他不知所措了。 过了好一会儿,墨索里尼眼皮微抬,喃喃自语道:“看来,我应该另请高明了。” 墨索里尼的喃喃自语在格拉齐亚尼听来,犹如晴天霹雳,他可不愿意冒降级或被编入非现役的风险,于是乞求道:“我亲爱的领袖,我恳请您再宽限我一个月的时间……” 墨索里尼像是没听见他的请求,果断地打断他:“我今天下达最后的命令,限你在两天之内发动进攻埃及的战斗,否则,你这元帅的位置也到头了!” …… 前言/序言 1939 年9 月1 日,德意志第三帝国进攻波兰,两天后,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 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持续了六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 个国家和地区、20 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 万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 余万人,4 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直到1945 年9 月2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长达六年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从最初轴心国锋芒毕露势如破竹,到双方相持不下,再到最后轴心国气数已尽同盟国取得胜利,是世界人民团结一致,无数将士顽强反抗、英勇牺牲换来的。这期间诞生了为数不少的优秀将领,亦有无数英雄故事流传。 而战争形势转变的关键时期——1942 年,在不是很引人注目的北非战场,出现了一场精彩绝伦但又饱受争议的战役——阿拉曼战役。 1942 年10 月23 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区,由英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率领的盟军向德国隆美尔率领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了进攻。当时德意联军的“非洲军团”约有8 万人,540 辆坦克,350 架飞机;盟军集结了约23 万人,1440 辆坦克,1500 架飞机。 经过12 天的激烈厮杀,盟军终于在11 月4 日胜利地结束了整个战役。德军4 个精锐师、意军8 个师被歼,伤亡2 万人,被俘3 万人,损失坦克450 辆、大炮数千门。盟军也付出沉重代价,伤亡1.35 万人,损失坦克500 辆、大炮400 门。 说它精彩绝伦,不仅因为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役中,有两位卓越的指挥官进行了激烈的对决,还体现出了环境、军需、后备、情报等多方面对战争产生的复杂而重要的影响。 说它饱受争议,则主要是关于战役的评价与历史意义。 一般认为,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致使德国和意大利欲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占有战略资源丰富的中东的希望破灭,结束了“非洲军团”的攻势,此后轴心国于北非战场转入战略撤退运作。 阿拉曼战役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一同被公认为是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战局的战役,是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 但同时也有人质疑,蒙哥马利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未能扩大战果,亦未能全歼德意联军,使得隆美尔率两万德国士兵成功撤退,蒙哥马利率部追击2000 多公里仍无法结束战斗,直至1943 年5 月才结束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无论从双方实力对比还是从战争规模上,与目前人们所赋予的地位相比都显得名不副实。 然而,无论是因为蒙哥马利出色的军事才能、盟军充分的后勤保障,还是密码情报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同盟国对德意联军军需后援的顺利截杀,阿拉曼战役中,盟军确实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同时,这场战役也是盟军打赢的第一次大型战役。 这是一场英国及其同盟国期待的胜利,提振了盟军士气,加速了法西斯的败亡。 温斯顿·丘吉尔在1942 年11 月10 日发表了他对这场战役的著名评论:“这场战役不是战争的结束,甚至不是战争结束阶段的开始,而可能是战争开始阶段的结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