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蜀道天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元夫
出版社 成都时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颇具空间感的历史文化散文,秉承非虚构特征,以古蜀道线路(韩城—西安—成都)为经,古迹遗存现场、史书记载为练,纵横捭阖进行经纬编织,营造一种在时空隧道中自由穿梭的蒙太奇似的文学意象,以史学的视角看蜀道,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让史学与文学融合,在解码的过程中重新编码,为读者展示出一条人类与地球共同拥有的立体而丰满的蜀道,不仅仅限于交通意义,还是一条植物的、生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美学的、哲学的蜀道。
作者简介
元夫,本名熊芙蓉,女,记者、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喜行走、考察、思录。著有《东河口绝恋》《青川涅槃》《木牍之光》等纪实文学著作;散文、诗歌等作品屡见于全国各地报刊,获第十三届孙犁散文奖。历时五年寻访研究古蜀道,相关稿件在全国报刊选发,并在《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广元日报》和“元夫”公众号连载。
目录
上部:北栈风云
第一章 风追司马
1.从广元出发
2.聆听秦岭
3.风追司马
4.鲤鱼跃龙门
5.史圣千秋
6.咸阳有个统一广场
7.秦惠文王在周陵?
8.秦宫探月
9.司马错不错
10.拜谒无字碑
11.交交黄鸟
第二章 褒斜相吻
12.择道的尴尬
13.阳春白雪大散关
14.千里嘉陵第一滴
15.故道回望
16.连云道取巧
17.九道枢纽汉中
18.石门洞天
19.石门十三品
20.韩信“泪奔”
21.血雨腥风武休关
22.矜持的老街
23.大勇若怯
24.柴关岭小悟
25.回车道的述说
26.神秘天栈
27.山那边是海
28.西当太白有鸟道
29.褒斜相吻
30.走过斜峪
31寻找斜峪关
32.悲怆五丈原
33.问道楼观台
34.寻找傥骆道(其一)
35.寻找傥骆道(其二)
36.第一张植物纤维纸
37寻找傥骆道(其三)
38.寻找子午道(其一)
39.寻找子午道(其二)
40.拜谒草堂寺
41.寻找子午道(其三)
42.寻找子午道(其四)
43.寻找子午道(其五)
44.第一颗黑米
下部:南栈春秋
第三章 剑门无关
45.热闹的诸葛古镇
46.邂逅阳平关
47.静静的诸葛墓
48.与“石母”擦肩而过
49.走过那些金字村庄
50.七盘关的仪式感
51.龙门阁风光依旧
52.筹笔驿情结难解
53.明月峡荡气回肠
54.朝天关苇絮翻飞
55.眸子闪处尽是绿
56.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57.江潭女儿心
58.风流广元
59.桔柏有界
60.岁月没有湮灭司马错
61.太极鱼眼
62.死而不倒的天雄关
63.牛头山的哲学行走
64.以梦为马,砥矢周行
65.“腰站”大朝驿
66.一叶扁舟云台山
67.小桥老树人家
68.自卫岭:王者的反省与张狂
69.走向剑门关之古道热肠
70.走向剑门关之七十二峰的神性
71.剑门无关
72.杖挑一滴江南水
73.三百里程十万树
74.大柏树湾的“干爹树”
75.神奇的“石蟾蜍”
76.抄手铺的大会场
77.钟鼓楼的幽暗美学
78.古柏在上
79.鹤鸣山:定格大唐中兴气象
80.拦马墙:“小偷”变“大王”
81.觉苑寺:佛传壁画的世界孤本
82.走向七曲山
83.鲜红的七曲山
84.温暖的送险亭
第四章 精神海拔
85.涪江一舞惊鸿雁
86.西蜀子云亭:扬雄的两次华丽转身
87.戏剧江油关
88.造访江油关
89.报恩寺欲说还休
90.神秘青溪
91.摩天岭的精神高度
92.白马关:最后的小咽喉
93.绵远河畔寻诸葛
94.梦幻旌城
95.幸好有个三星堆
96.偷望武担山
后记
序言
历史的起承转合,起因
于地理,而天下道路则起源
于人心,并延伸于野心。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
,伟大的石牛道诞生,蜀道
正式成为宫道。

四川自古被称四塞之国
,秦巴山脉北横,横断山脉
西耸,云贵高原南矗,巫山
山脉东峙,绵延逶迤成一个
高度闭合圈,圈内即四川盆
地。盆地内自西向东为成都
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
岭谷,是传统意义上的巴蜀
之地。巴与蜀本是不同的两
个区域,川西为蜀,川东为
巴,但人们却习惯将其合称
为巴蜀。本书在石牛道的发
轫之地昭化一带对此有详细
阐述,在此前置一句:公元
前316年秦并巴蜀开启巴蜀
连写、合称模式。
大山从来就隔不住人类
窥视山那边的欲望,圈内圈
外相互好奇、相互诱惑、相
互吸引,哪里有阻隔哪里就
有突围,阻隔越厉害,突围
越强悍。于是,路,就在脚
下诞生了。
于是,长江上游支流岷
江之畔的川西平原就有了以
成都为中心,东边的长江水
道,西面的茶马古道,南垣
的五尺道、身毒道(南丝路)
,北郭的秦蜀、陇蜀古道这
些早期的、广义的蜀道。
于是,蜀地就有了物质
与文化的输出与输入。
于是,殷商、周朝用于
占卜的牛胛骨上,“蜀”字就
被频繁地灼刻其上。
于是,《诗经》里就有
了“娟娟者蜀,蒸在桑野”的
秀美与华丽。
于是,就有了秦惠文王
并巴蜀,石牛道诞生并成为
先秦宫道。
于是,就有了秦昭襄王
末年李冰改造的都江堰。
于是,就有了《隆中对
》里“天府之国”的富庶。
于是,蜀地就成为历代
天下人的诗和远方,直至今
天。

三星堆鼎盛时期,蜀都
无疑像汉唐长安、北宋汴京
、今日北上广一样,是一座
国际化都市,四散的道路系
统想必已无比通畅。出土实
物显示:南丝路的输出与输
入已超出今日中国国界,远
抵今印度、阿富汗甚至地中
海沿岸,秦蜀道路的畅通,
让南丝路与北丝路差不多围
绕青藏高原形成了一个闭合
圈。只是古蜀文字大多消逝
,巴蜀图语尚未破译,今人
无从找寻明确记载而已。至
于张骞在大夏国(今阿富汗)
发现蜀布和邛竹杖,已是很
晚的事了。
然而,在秦巴山脉以北
,与三星堆文明比肩而立的
殷商文明却创造出了如蚕丝
般浪漫的象形字“蜀”。殷商
是被国际认可的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有文献可考的王朝。
商周王廷,那一个个被占卜
师深灼于牛胛骨的“蜀”字,
在三千多年时光深处仍泛着
幽光,一束束幽光汇聚到一
起,便炫目起来,强势刺激
着中国学人的瞳孔。有学者
发现,“蜀”字甲骨文居然有
67条之多,其中,完整叙事
的有20条。文字显示两国之
间邦交往来无共主与方国关
系,属国家间的交往,且战
和不定,有正常友好交往的
“至蜀” “在蜀” “于蜀”;有
与蜀发生战事的“征蜀”“克
蜀”“伐蜀”“代蜀”……
《尚书·牧誓》记述公元
前1046年,协助周武王伐
纣的有“庸、蜀、羌、髳(巴
)、微、卢、彭、濮人”,“
蜀”居第二,可见其实力不
可小觑。
《华阳国志·巴志》:“周
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

《华阳国志·蜀志》:“武
王伐纣,蜀与焉。”
显然,早在殷商时期,
中华文明已进入“一山两河”
时代,秦岭这座父亲山便情
系河江、和合南北、泽被华
夏,将中华母亲河——黄河
、长江——连成了一个整体

河南安阳、洛阳是不同
时期的商都,正宗的黄河文
化发祥地,富庶的中原中心
,向来被称“中州之地”。可
殷商文明对中国的影响远不
如其后的周。商后周代,将
奴隶制推向鼎盛,享国八百
年,承宗法创礼乐成中国大
一统之滥觞,诸子学说奠中
国哲学之基,对中国历史的
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以至
今天我们仍自豪于宣称“礼
仪之邦”,津津乐道那思想
家辈出的“轴心时代”。

随着周部族在黄河上游
支流渭河流域崛起,号称“
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登
上中国历史舞台。关中平原
与成都平原虽处不同流域,
地理环境却惊人相似:四围
高山,一水贯流,自古也被
称为“四塞之国”“天府之国”

《战国策·秦策》中,苏
秦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
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
,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
所以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
。”《史记·留侯世家》中张
良对刘邦说“关中左崤函,
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
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可见关中天府比四川夭府
早好几百年。
《史记》中反复提及“关
中”一词。“关中”顾名思义
四关(东函谷关、南武关、
西大散关、北萧关)之中,
还有六关说、两关说、一关
说种种,我在大散关采用四
关说,在此采用一关说,即
以函谷关和崤山为界,以东
是中原大地即关东平原,以
西是关中大地即关中平原。
史书典籍中常常出现的“关
东、关中”“关东、关西”“关
内、关外”“山东(崤山以东)”
等称谓即采用“一关说”。
古人多以自己是关内人
而自豪,“杨仆徙关”的典故
就是明证:汉武帝时,河南
新安人杨仆功勋
导语
一段发物于对少女时期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的田野调查 以浩荡充沛的中年元气和究诘天人的哲学思考为基础 以厚富迷离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瑰伟绚烂的文学想象为利器 使“蜀道天下”的无穷秘境得到全景式呈现。巾帼仗剑 万夫莫挡;古今穷通汇于一体。要知端详且与同路;重重设问生生不息。
后记
或许,你从未见过像我
这么无能的人,一次蜀道踏
寻,届然用了整整五年,从
“十三五”开局走到“十四五”
开局,从奥巴马经特朗普走
到拜登。写这后记文字时,
窗外绿柳如绦、海棠绽艳,
舂和景明的第六个年头已经
开始了。

就在我蜀道寻访第二年
的2017年,土行孙挑战孙
悟空,西成高铁这条新蜀道
史无前例地以250公里时速
穿越秦岭,连通关中一成都
两大平原,把蜀道几千年的
筑路史瞬间蒙太奇似的推入
历史黑洞,将蜀道线路缩短
为658公里,西安至成都3
小时即达,并如公共汽车一
样对开,沿途站点密集,蜀
道又开启新纪元——进入高
铁时代。
这样的便捷,让西安羊
肉泡馍与成都火锅可以在同
一天成为上班族的早晚餐,
也为不会开车的我在西安与
成都以及沿线任何一个点位
往返,提供了无限方便,不
用组团亦可单独行动,让我
得以在这条线路上自由穿梭
,在历史与现实之中来去自
如。(2016年将蜀道全程粗
拉一遍,之后几年一直不定
时地在这条线上查漏补缺、
反复踏寻)
长安是个形容词,承载
着十三朝帝都对天下长治久
安的期寄;成都是个动词,
承载了人们对都市繁荣的展
望。两大城市在不同时代都
有着对这个初衷不同程度的
回馈,却从未有今天这样的
满意度。
五年来,我总是在成都
琢磨西安,在西安打望成都
。在兵马俑回望三星堆;在
都江堰眺望郑国渠;在青羊
宫寻思楼观台;在望丛祠回
望周陵;在秦二世陵想起武
担山;在灞桥折柳,在万里
桥辞行;在未央宫天禄阁取
一撮黄土,在西蜀子云亭掬
一抔清泉;在永陵地宫望昭
陵六骏;在大慈寺追忆大雁
塔;面对百花潭的木芙蓉怀
想大唐园的水芙蓉…… 每
当此时,两座城市的相似与
相异豁然明朗: 西安更像
一个形容词,夜幕降临准时
回到长安,依然鲜衣怒马,
每一缕光线都染上欢腾,透
出冲天的霸气;成都更像一
个动词,野径与火烛消逝在
纵横的霓虹深处,更加诗意
盎然,温润红湿的晨光如蜀
锦般丝滑。
我甚至在西安大唐西市
洞穿河西走廊,等待那一行
赶着骆驼的波斯商人,用羊
皮袄夹藏夜明珠沿河西走廊
来到长安;在成都平乐古镇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私奔码
头,远眺古身毒道,目送蜀
商载满邛竹杖与蜀布的商船
,沿南丝路经印度前往大夏
国、地中海、罗马……
我借来张骞的眼、蜀商
的脚、张骞的马、蜀商的船
,围绕大地阶梯第三级画了
一个不规则闭合圈。在圈内
爬上世界屋脊珠峰鸟瞰全球
:与“雄鸡”几乎在同纬度的
那些古老文明,如今已然消
亡,一些最早产生文明的土
地如今不时饱受极不文明的
待遇:战火、流离……
“雄鸡”像一艘巨型方舟
停靠亚洲,依然行稳致远。

与北丝路、南丝路不一
样,蜀道是一条连接它们的
内陆通道,是早期中国的民
族融合统一之路,纯中国脚
步走出的纯中国道路,偶有
几个外国人出现,但毕竟不
是主流。
我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两
个数字:2252、2133。
第一个数字:公元前316
年石牛道成为官道,至
1936年川陕公路建成,古
蜀道持续2252年之后开启
新蜀道使命。
这一时段蜀道线路也随
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
县级以上行政中心的变化而
不断变迁,其基本规律是由
易到难,由迂回到便捷;主
道与辅道时而异位,时而同
时通行;同一地(驿)名在不
同时期、不同朝代异位也很
常见。虽然书中这块文字所
占比例不大,但却是我的基
础性研究,线路变迁往往跟
历史变化紧密相关。有时我
会点出一些地名,那其实就
是古蜀道线路所经,只追求
故事的读者可能会认为多余
,但于部分读者却非常重要
,我得来也颇费一番工夫,
相对较为准确。
这一时段的中国,经历
了一头一尾两次重大变革。
“一头”指周秦之变,秦统一
天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
走入2133年(前221—1912)
的帝制时代;“一尾”是指辛
亥革命推翻帝制,同样是几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就是
第二个数字的来历。
周秦之变的时间节点为
公元前221年,其量变过程
应从战国算起;中国最后一
位皇帝溥仪退位中华民国建
立为1912年,量变过程应
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
把握住这一历史脉络,就把
握住了中国历史的脉搏,从
而才能看清改造中国的未来
方向。而我的寻访囊括了这
两次历史大变局,前后略有
超出(前有新石器时代遗存
,后有少量红色遗迹和当今
历史现场)。所以,有时在
特定场合我也略微夸张地说
“一条古蜀道就是一部中国
史”。朝代越往后,蜀道遗
存与记录越多,比如三国故
事竟占1/6,体量最大的当
属唐宋及其以后。故,“一
条古蜀道,半部中国史”没
任何夸大成分。掐头去尾,
我所寻访的古道基本在帝制
时期。古蜀道其实是皇朝权
力的拓展,或日帝王眼、手
、足的延伸。
帝制时期的最大特点是“
治乱循环”,治与乱均因皇
权,打与杀均为皇位。皇帝
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虽然
每个新朝都对前朝有批判,
但却没有实质性突破,最终
又循环至初。治得
书评(媒体评论)
蜀道作为中国历史上一
条穿越秦岭、沟通南北的动
脉,其起源、构造、类型、
通塞变迁,显示出其日益重
大的政治、经济功用。《蜀
道天下》并未观止于此,作
者积二十年努力深入其间,
进行了艰苦的、卓有成效的
田野调查,采用四重证据法
,集史学、考古、文博、风
俗、风物研究与文化演绎于
一体,在着眼蜀道沿途汉魏
以降历代摩崖石刻、题名纪
事、镌刻书艺、佛道造像,
以及有关蜀道的历代诗词歌
赋等的基础上,以富有散文
情致的笔调,展示了蜀道的
空间史,以及沿途民众的沧
桑史与心态史,可以称作新
时代四川作家第一部完美讲
述“蜀道故事”的著作。
——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
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
副主席,蒋蓝
《蜀道天下》一书,论
地理必涉历史,论历史必陈
地理,地理与历史切切交汇
,且从文化表现之中生发见
解,信息密集,功力毕现,
确属开卷有益。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
席、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
授,朱鸿
走蜀道的人很多,但像
元夫这样走的,绝无仅有;
写蜀道的人也很多,但像元
夫这样写的,怕也绝无仅有
。读她的文字,我会想到徐
霞客,但她比徐霞客来得更
细腻、更温柔。徐霞客踏遍
万水千山,她却只迈着碎步
在蜀道上打转转。听她的絮
絮叨叨,我的思绪就跨越千
年万年。她不只是一个作家
,更是一种精神。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美术系主任、教授,
何国辉
一段发韧于对少女时期
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的田野
调查,以浩荔充沛的中年元
气和究诂天人的哲学思考为
基础,以厚富迷离的历史、
地理知识和瑰伟绚烂的文学
想象为利器,使“蜀道天下”
的无穷秘境得到全景式呈现
。巾帼仗剑,万夫莫挡;古
今穷通,汇于一体。要知端
详,且与同路;重重设问,
生生不息。
——作家,庞惊涛
精彩页
1.从广元出发
寻访古蜀道是我今生一次壮行,选定今天(2016年3月5日)出发是刻意为之。
我家住广元,金牛道中间,我该将车头南向成都还是北指长安?
(1)
广元位于嘉陵江上游,与昭化相距25公里,有古老的建城史:公元390年置兴安县,但相比昭化却晚了七百多年。前316年司马错灭巴蜀之时,这里是蜀王开明的葭萌之地,之前为巴国领地,如今作为地级市管辖着昭化区。
广元得名于元朝,承载着至元大帝忽必烈广播德威、广拓疆土的勃勃壮志。名字听起来大气磅礴宽广无垠的样子,实为山区城市,城市所在地两水交汇,相对宽阔。龙门山、秦岭、大巴山三大山系把广元像饺子馅一样紧紧包裹其中,使之成为川陕甘“金三角”,自古为川北门户、蜀道枢纽。
1236年蒙古军攻利州、破剑门、占隆庆、入成都均未逗留,而是“旋回利州(今广元)”逡巡。彼时,蒙古的王们即看上了利州水陆通达的战略优势,忽必烈、蒙哥汗先后命元将汪德臣在利州筑城,“以为攻蜀大计”。汪德臣不辱使命且耕且守苦心经营17年,使利州牢不可破,南宋多次收复均以失败告终。蒙军把军事基地迅速从秦岭向大巴山南移,最终锁定广元为破蜀灭宋的前沿军事基地,于1253年将最高军事指挥中心都元帅府置于利州,继从京兆(咸阳)移陕西、四川行中书省于广元,辖广元、昭化两县,保宁一府,剑、龙、巴、沔四州。后升广元县为广元府,近似把元大都搬到了广元,与宋军长期对峙。
南宋不得不将蜀口防线收缩至剑门关一带。
广元以及汪德臣对于大元帝国的建立功不可没。
但广元人对这段历史和汪德臣其人似乎不那么感兴趣,仅停留在史志层面,大众更在乎从广元走出去做了女皇的武媚娘,即便在她遭受唾弃的那些年代,广元人都像娘家人一样疼借她,广元今天的城市宣传口号为“女皇故里,剑门蜀道”。
蜀道难变蜀道通,在广元得到了最精彩的演绎。今天的广元成为中国西部海陆空立体交通枢纽,俨然“西部郑州”。京昆、广陕、广巴、广南等高速公路在这里交会;作为中国铁路网十个支点枢纽之一,西成、宝成等铁路在广元境内站点林立;83公里的绕城高速,城周东南西北4个高速路出口,让许多省会城市都自惭形秽;“千里嘉陵第一港”广元红岩港通江达海;广元机场航线亦能通往全国各地。
对交通道路格外敏感的广元人,似乎随时可以向着世界的各个方向跑起来,游起来,飞起来。
(2)
车头朝向哪边,交通已不是问题。关键是我一出发,就要有文字记录,记录需要逻辑,且需一气呵成。我必须在成都与西安两个蜀道源头中选定一个作为起点,并越过这个源头去看看蜀道之外的古道是啥样,以便在对比中抓住其本质特征。
有人建议我从成都开始,毕竟省内熟悉,很多事情好办,这是为我好。再者,蜀道蜀道,顾名思义即蜀人走出来的道路,石牛道最早也是古蜀部队“五丁”开凿,我理应选择成都这个源头。 但是,有很多但是,在后面会陆续告诉你…… 毫不犹豫,我将车头朝北。领队、助手兼司机,三人为众,出七盘关,一眨眼便跨上京昆高速,过宁强、勉县,穿过汉中平原,一路春意盎然,中午便抵达秦岭七亩坪服务站。
春色戛然而止,灰色大山四面矗立。
在秦岭一号隧道与二号隧道之间,陕西省用花岗岩建造了一组南北走向的巨型群雕日“华夏龙脉”(长260米、高8.5米)。几次北上都匆匆而过,无暇细看,今天蜀道文化寻访,一定认真参观一下。
走近巨型石雕群,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与代表人物,从历史深处朝我们走来。自太极海纹开始,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唐宋元明清每一段历史过往都被展示,全方位、多视角,俨然一部直观简约的中华文明史。“盘古开天辟地”“五丁开道”“石牛粪金”“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暗度”“上林苑骑猎”“木牛流马”“九井译凿石拓航”“一骑红尘妃子笑”等故事呼之欲出;秦惠王、刘邦、项羽、诸葛亮、唐代武士、宋代力士等人物栩栩如生……脉络清晰、疏密有致,圆雕浮雕相融,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气势恢宏。
广元在这组雕像中占比相当大:张囊容开凿九井译三巨石;曹友闻火烧明月峡栈道抗击蒙军;嘉陵江沿岸居民集资修建朝天驿潜龙桥、沙河驿连升桥;筹笔驿、千佛崖、皇泽寺等相关历史事件与人物,均以图文生动展现,直观印证了广元历代为水陆运输通道,与秦、陇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大多时期属于同一治地的亲密关系,秦岭大阻从来就不曾隔阻南北交流与沟通。
雕塑另面对北栈褒斜、傥骆、子午诸道的形成原因、年代做了详细交代,与新蜀道西汉高速进行对比展现。
这组雕塑似乎是专为我们蜀道寻访团准备的导航图。
在秦岭服务站,我们为汽车加油,往腹中加餐,这组群雕,则为我们蜀道寻访小团队增添了无穷信心和勇气,正如陈忠实解读雕塑时所说:“在我阅览的过程中,无意识间涨起关于一个民族的豪壮之气和骄傲的情怀,脊梁顿然挺直起来。”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