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荣格说,人的一生是一个毫无把握的实验——到头来,我这一辈子仅有的值得一提的事情,竟是那些从永恒之境闯入了短暂之界的刹那。因此,在本书中,荣格所讲的主要是内在事件——他的梦和幻象。这些内在事件塑造了荣格奇特而多彩的一生,也构成了这部自传的主要内容。 正是借助梦、回忆、幻象、炼金术以及各种深刻的沉思,得益于从内在事件的角度去认识自我的思考方式,荣格才最终完成了自性化道路,找到了本命所归。 对于一直在探寻活着的意义的现代人来说,踏上荣格的自我发现之旅,也许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豁然开朗、孤独尽去的体验,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和生而为人的意义。 作者简介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后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荣格提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目录 一 童年 二 中学时期 三 大学时期 四 治疗实践 五 弗洛伊德 六 直面潜意识 七 著书立说 八 塔楼 九 旅行 十 幻象 十一 死后生活 十二 晚期思想 回顾 附录Ⅰ 信函 附录Ⅱ 术语解释 序言 在这座房子里诞生了卡 尔·古斯塔夫·荣格(年月日 —年月日),人类心灵奥秘 的探索者。 ——荣格故居碑文 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 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于年 出生于瑞士小镇凯斯维尔, 并于年进入瑞士巴塞尔大学 主修医学,后求学于苏黎世 大学。荣格一生致力于精神 病学和心理学的治疗与研究 ,是现代心理学和精神病学 的开创性人物,分析心理学 派的建立者。他提出了内倾 和外倾人格、原型和集体无 意识等心理学概念与理论, 对后世的文学、哲学、人类 学、宗教、艺术等诸多领域 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荣格一生著述颇丰,晚年隐 居在苏黎世柏林根的湖畔。 荣格自幼就是一个性格 有些孤僻、想象力丰富的男 孩,而他的父母在其早年性 格形成期所产生的影响为日 后荣格的一生打上了底色, 或者用荣格自己的话说:“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 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 形成的性格。”荣格的父亲 是一名拥有语言学博士学位 的乡村牧师,由于职业原因 压抑自我,性格喜怒无常, 他信仰上帝却反对自己的儿 子从事宗教学研究。他的母 亲有着明显的双重人格,在 荣格眼里她是称职的母亲, 一个不错的聊天对象,但同 时也会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症 状。在父母二人并不和睦的 婚姻中,荣格扮演了一名痛 苦的调解者的角色。 荣格曾有言,“孤独并不 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 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 法与他人交流对其要紧的感 受”。与他人难以产生共鸣 ,常常陷入种种幻象和梦境 的荣格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 会科学的探索中找到了心灵 迷宫的出路。在中学时期, 荣格便开始接触歌德、康德 、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 人的著作,但他的涉猎并不 限于德语世界的作品。为了 从心灵困境中自救并缓解不 安的情绪,他还从古希腊先 贤中汲取养分,并在父亲的 书房中翻阅了大量宗教图书 。他不仅从阅读中找到了父 亲这样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 徒不幸生活的根源,同时也 将他引向了心理学研究。 荣格的祖父曾是著名的 医生,而且有传闻称荣格是 歌德的后人。像是接受了冥 冥之中的指引,荣格本人后 来走上了人类心灵的探索之 路。一方面,荣格自小就培 养起对历史和哲学的浓厚兴 趣;另一方面,随着对问题 的逐渐深入研究,自然科学 逐渐吸引了年轻的荣格,而 学习医学、研究人的心理就 像是两条溪流汇聚合一。 年,荣格结束了在巴塞 尔大学的学习,也正是在那 一年,另一位心理学界的划 时代人物弗洛伊德发表了他 的扛鼎之作《梦的解析》。 荣格将弗洛伊德比喻为“旧 约先知”,称他亲手推翻虚 假的神明,撕开一大堆不实 和伪善的面纱,正是这种惺 惺相惜让二人结缘。弗洛伊 德的学说在当时曾被认为是 异端邪说,荣格冒着有损职 业生涯的危险,公开声援这 位亦师亦友的前辈。他们曾 将自己的梦交给对方进行分 析,但后来二人还是分道扬 镳。在荣格一方看来,二人 关系的破裂是由于弗洛伊德 对任何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不 容置疑的感觉。 同为行走在黑暗中的心 灵探索者,弗洛伊德创立了 潜意识心理学,而荣格作为 继承人开拓和发展了该学说 ,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并以此 为基础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潜意识究竟对于我们的影响 有多大,荣格曾给出了这样 的评价:“你的潜意识正在 操纵着你,而你却称其为命 运。”如果将意识比喻为一 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那 么水面之下的便是我们的潜 意识,而这部分更大,也更 难以察觉。潜意识理论被广 泛接纳之前,人们会自然以 为自己的内心活动和外在行 为是由意识所决定,而自弗 洛伊德和荣格创立与发展潜 意识学说之后,“水面之下” 的潜意识才渐渐走进公众视 野,人们才发现原来我们的 一些下意识或者看似无来由 的言行,其实都出于潜意识 。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荣 格这个名字或许并不陌生。 诚然,这种熟悉是由于荣格 的诸多学说已经渗透到了各 行各业。例如,我们现在所 看到的各种人格类型测试, 就是基于荣格的人格原型理 论演化发展而来。其实,这 种莫名的熟悉感也来自荣格 的中国情结。他信奉中国道 家学说,曾为德国汉学家卫 礼贤所译的《易经》作序, 还自诩为中国文化的信徒。 在本书中荣格引用《道德经 》中的“众人昭昭,我独昏 昏”来形容自己晚年时的感 悟。有时,甚至能从这个数 十年前的欧陆学者的文字中 ,读出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 。 荣格曾著有一书《寻找 灵魂的现代人》,论述了自 己对现代人精神问题的认识 。而在追求意义、找寻灵魂 成为现代人的天然使命和本 能的今天,在历经很多年依 然无法走出人类自我认知困 境的今天,在心理疾病和心 理障碍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 ,我们不妨认识一下这位寻 找灵魂的现代人,走进这位 带领人们向内审视的先驱的 心路历程。 荣格一生笔耕不辍,本 书作为他的代表著作,是对 其传奇一生的回顾和思考, 也是后人研究荣格本人及其 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导语 心理学大师荣格自传,研究分析心理学,被西方思想界冠以“心理学界的哥伦布”。 心理学大师荣格于83岁高龄,浓缩其一生的思想精髓,写下的集大成之作,完整再现荣格穿越人生痛苦和迷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在书中,荣格打开自己的心灵,毫无保留地坦诚自我探索的全过程,以平实的语言跟人们一起探讨他丰富的人生和浩瀚的精神世界。 与弗洛伊德、阿德勒齐名,20世纪心理治疗大师荣格代表作合集,他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弗洛伊德曾把他定为精神分析运动的法定继承人。 荣格曾有言,“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要紧的感受”。 荣格一生笔耕不辍,本书作为他代表性的著作,是对其传奇一生的回顾和思考,也是后人研究荣格本人及其思想的主要参考资料。 书评(媒体评论) 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 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 完整的人。 ——荣格 “每次阅读荣格,都会被 他所震撼。他太聪明了,你 读他的书,你会发现自己没 有想过的谜题已经被荣格找 到了解决答案……” —— 乔丹·彼得森 精彩页 一 童年 我六个月大的时候,我的父母从康斯坦茨湖畔的凯斯维尔(Kesswil)搬到了莱茵河边的洛芬(Laufen),住进了城堡式的牧师住宅。那是在1875年。我两三岁开始记事,我还记得牧师、花园、洗衣房、教堂、城堡、瀑布、沃思小城堡和教堂司事的农场。这些记忆就像是孤岛,漂浮在一片模糊的海洋中,显然每个孤岛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一个情景浮现在我眼前,也许是我人生中最早的记忆,而它却只是一个朦胧的印象。我躺在树荫下的婴儿车中。这是一个晴朗温暖的夏日,天空湛蓝,金色的阳光穿过绿色的树叶。婴儿车的车罩开着。我一醒来便发现这瑰丽的美好景象,享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幸福感。我看到阳光照耀着灌木丛的叶子和花朵。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多彩而灿烂。 另一个记忆:我坐在房子西侧的餐厅里,坐在高脚椅上,用勺子舀热牛奶,牛奶里泡着碎面包,味道令人愉悦,气味独特。这是我第一次闻到牛奶的香味。可以说,这是我意识到嗅觉的时刻。这也是一种很久以前的记忆。 还有一个记忆:一个可爱的夏日傍晚。一位姑姑对我说:“现在我要给你看一些东西。”她在通往达克森(Dachsen)的路上,将我带到了房子的前面。远望地平线上的阿尔卑斯山山脉,正沐浴在炽热的夕阳红光中。那天晚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阿尔卑斯山。“看那边”——我听见她用瑞士方言对我说——“山都红了。”我第一次有意识地看到了阿尔卑斯山。然后我听说,第二天村里的孩子们将去苏黎世附近的于特里峰(Uetliberg)参加一次学校郊游。我也很想去。但他们说小孩子不能随行,我很难过,对此却无能为力。从那时起,闪闪发光的积雪山脉附近的于特里峰和苏黎世(Ztirich),成为我梦寐以求却遥不可及的地方。 过了一段时间,我又有了另一种记忆:我的母亲带我到图尔高(Thurgau)拜访朋友,他们在康斯坦茨湖上有一座城堡。我立刻被湖水吸引,船激起的浪一直冲到岸边,阳光照在水面上闪闪发光,水下的沙子被花浪冲刷出小山脊状。湖一直延伸到远方。如此广阔的水域对我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喜悦,无与伦比的绚烂。那时,我就在想我一定要住在湖边;我认为没有水,人根本无法生活。 另一个记忆出现了:一群陌生人,熙熙攘攘,显得格外激动。女佣跑过来大喊:“渔民找到了一具尸体——瀑布冲下来的——他们想把它放到洗手问!”我父亲说:“好的,好的。”我想立刻看到尸体。母亲阻止了我,并严厉禁止我进入花园。等所有人都离开时,我迅速溜进了花园的洗手间。但是门是锁着的,我只好绕着房子走,看见后面有一个排水沟,顺着斜坡往下,排水沟里血和水在滴流。我发现这一切格外有意思。那时我还不到四岁。 另一个形象:我吵闹不安、发着高烧、无法入睡。父亲将我抱在怀里,在屋里踱来踱去,唱着他学生时期的老歌,我印象深刻,那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首,它总能用来抚慰我,开头是这样:“一切都安安静静,所有人闭上眼睛Alles schweige,jeder neige……”直到今天,我仍记得父亲的声音,记得他在夜晚的寂静中为我歌唱。 我很痛苦,妈妈后来告诉我,我得了全身湿疹。我心里已隐约有种暗示,我父母的婚姻会出现问题。我在1878年生的那场病一定与我父母的暂时分居有关。我母亲在巴塞尔的一家医院里待了几个月,她的病大概与她的婚姻有关。我的一个姨妈是个老姑娘,比我妈妈大二十岁,便开始照顾我。我母亲的离开令我深感痛苦。从那时起,当我说“爱”一词时,我总有不信任感。很长时间以来,我与“女人”相关的感觉都是固有的、不可靠的。而“父亲”意味着可靠性和无力感。伴随我一生的心理障碍便由此开启。后来,这些早期的印象有所变化:我信任男性朋友,但他们让我感到失望,而我不信任女性朋友,她们却也没有让我失望过。 我母亲不在以后,女仆也来照顾我。我仍然记得她抱我起来,让我把头靠在她的肩膀上。她有一头黑发和橄榄色的肤色,与我母亲大不相同。即使是现在,我仿佛仍然可以看到她的发型轮廓、她的喉咙、她黝黑的皮肤和她的耳朵。在我看来,所有这一切都非常奇怪,但又不陌生。好像她不属于我的家人而是仅属于我,好像她以某种方式与我无法理解的其他神秘事物联系在一起。这种类型的女孩后来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她传达出一种既陌生,却又始终如一的熟悉感。后来成为我心中象征女性本质形象的一类人物特征。 从父母离异那时起,我有了另一个记忆:一个年轻、漂亮迷人的女孩,她有着蓝色的眼睛和金色的头发,在晴朗秋日,带我沿着莱茵河,在瀑布下方的沃思城堡附近,在金色的枫树和栗树下漫步。阳光穿过树叶,黄色的树叶落在地上。这个女孩后来成为我的继母。她崇拜我的父亲。直到我二十一岁,才再见到她。 这些是我的外显记忆。下面我讲述的是更强大的图像,甚至是影响更深远的图像,我记得其中有些印象模糊。例如,有一次我在楼下跌倒了,头磕在炉腿的角上,我还记得疼痛和鲜血,一位医生在我的头上缝了一个伤口,直到我读高中最后一年,伤疤仍然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