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尔·史密斯的儿子小克里斯托弗在他七岁那年骤然离世。史密斯想要利用繁重的工作让自己摆脱失子的煎熬,直到一条关于儿童早衰症的文章映入她的眼帘。
在《穿过悲伤的河流》中,作为记者的史密斯讲述了她通过报道别人应对突发事故,进而拯救自己严重受伤的心灵的故事。
对旁人及其人生际遇的好奇,让史密斯以一种她不曾预料到的方式,从多个故事中汲取希望,勇敢地接受悲伤的馈赠,治愈了自己破碎的心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穿过悲伤的河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卡罗尔·史密斯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卡罗尔·史密斯的儿子小克里斯托弗在他七岁那年骤然离世。史密斯想要利用繁重的工作让自己摆脱失子的煎熬,直到一条关于儿童早衰症的文章映入她的眼帘。 在《穿过悲伤的河流》中,作为记者的史密斯讲述了她通过报道别人应对突发事故,进而拯救自己严重受伤的心灵的故事。 对旁人及其人生际遇的好奇,让史密斯以一种她不曾预料到的方式,从多个故事中汲取希望,勇敢地接受悲伤的馈赠,治愈了自己破碎的心灵。 作者简介 卡罗尔·史密斯(CAROL SMITH),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西雅图分公司KUOV的获奖记者兼编辑。此前,她曾在《西雅图邮报》(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和《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工作。她的报纸作品获得了数十项国家和地区奖项,七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写作作品也出现在十多家文学期刊上。史密斯曾被公共媒体记者协会(PublicMedia Journalists Association)评为年度编辑。 目录 前言 引子 第一篇 童年的礼物 第二篇 母爱的力量 第三篇 不确定的确定 第四篇 悲伤的考验 第五篇 完整的意义 第六篇 共舞的生命 第七篇 战争的烙印 第八篇 黄色风铃草 后记 序言 “什么是真?它跟你是用 什么材质做的无关。”老皮 马说, “如果一个小孩一直一直 爱着你,不只是因为想跟你 一起玩,而是真正地爱着你 时,你就变成真的了。” “我会受伤吗?”绒毛兔 问。 “有时候会,”一向诚实 的老皮马说,“可是,一旦 你被人爱着,变成真的了, 你就不再害怕受伤了。” ——《绒毛兔》(The Velveteen Rabbit) 玛杰丽·威廉姆斯 (Margery Williams) 这是一本关于伤与痛的 书,也是一本关于爱、生活 、坚强、快乐的书。本书将 指引你破茧重生,寻找活着 的意义,也将帮助你找到内 心沉睡的力量。如若不是为 了挣破悲伤的丝茧,没人愿 意坚强,也没人知道自己原 来可以如此坚强。 每个人都有害怕失去的 事物,害怕一旦失去它,自 己就活不下去。我的孩子, 我唯一的孩子,在他7岁那 年不幸去世了,我曾以为自 己也会随他而去。在最美好 的年纪,我的孩子骤然离世 ,如流星般匆匆陨落。一次 成功的肾脏移植,本给了他 又一次拥有健康童年的希望 。当他在爷爷家中心脏骤停 ,倒地不起时,这个希望毫 无预兆地破灭了。他走的那 天,我不在他身边。这个残 酷的事实,至今仍笼罩在我 心头,成为我一辈子无法释 怀的悔憾。他死后,我的世 界分崩离析,心田一夜荒芜 ,悲伤无尽,走投无路。 新冠疫情的肆虐,同样 无情地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 ,将他们拖入全然陌生的境 地。它最狠戾之处,是让不 幸的感染者被迫与外界隔绝 ,在没有亲人的陪伴下孤独 地死去,狠毒地在活着的人 心中烙下它独有的伤疤。每 思及此,我总忍不住惶恐。 还记得疫情早期,人们 每天拼命搜索新闻,渴望从 中看到任何一丝疫情结束的 曙光,却失落地发现一切早 已失控。在那段时间里,那 种时间模糊的浑噩感,那种 空间错位的迷失感,那种每 天都要为了呼吸而挣扎的生 活,与痛失亲人的感觉是如 此相似。 除此之外,还有对未知 的恐慌。没人知道这场疫情 究竟夺走了什么,只知道无 论失去的是什么,留下的必 将是无尽的思念。那种大难 临头的预感也是十分相似。 曾有人将这种预感称为“悲 伤的前奏”,尽管灾祸还没 有发生,但你知道它很快就 会降临,悲伤也会接踵而至 。悲伤到来之前,若真有“ 前奏”,那它离去之时,也 应留有“余音”,回荡在心房 的回音室里,一声又一声地 呜鸣。 人们不能像开处方药一 样,无法按照你的需求为你 分发希望。但我们可以从别 人的经历中汲取希望,从分 享的故事中汲取希望。孩子 去世之后,我需要希望支撑 我走下去。作为一名记者, 通过报道那些身处逆境的人 和那些关于生存与蜕变的故 事,我找到了希望。他们是 平凡生活中的勇士,即使突 逢巨变,也仍坚韧不拔,勇 敢面对一切。 从他们的故事中,我学 会了如何在失去至亲之后, 重新扬起生命之帆。在抗击 新冠疫情的持久战中,许多 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或朋友 ,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 愿他们和我一样,从这些故 事中寻获勇气,得到启发。 卡罗尔·史密斯(Carol Smith) 2020年5月 导语 这是一本关于伤与痛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爱、生活、坚强、快乐的书。本书将指引你破茧重生,寻找活着的意义,也将帮助你找到内心沉睡的力量。如若不是为了挣破悲伤的丝茧,没人愿意坚强,也没人知道自己原来可以如此坚强。 人们不能像开处方药一样,无法按照你的需求为你分发希望。通过报道那些身处逆境的人和那些关于生存与蜕变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汲取希望,从分享的故事中汲取希望。他们是平凡生活中的勇士,即使突逢巨变,也仍坚韧不拔,勇敢面对一切。 后记 2009年1月初的一个早晨 ,我接到一个电话,让我尽 快赶去报社。等我赶到办公 室时,很多人已经围在本地 新闻部,像事故现场的围观 群众。赫斯特集团的一名高 管拿着话筒,走到人群中央 ,身后有一台无线对讲机“ 滋滋”地响。我们双手环抱 在胸前,面色凝重地看着他 ,等候下文。他说,报社即 将挂牌出售。我们只剩下60 天的时间。 每个人乍听到这句话, 都跟突然接到亲人去世电话 的人一样,脸上流露出错愕 的表情。新闻人是现实主义 者,我们都知道这句话意味 着《西雅图邮报》即将停刊 。大家三三两两地站着,彼 此拥抱,互相安慰几句,然 后拖着沉重的脚步,黯然离 开本地新闻部,各自打电话 通知家人。我们拿纸杯倒了 杯波本威士忌,为聚散而饮 。 对许多人而言,报社就 像一个大家庭。我们知道彼 此的过去,彼此的小癖好; 知道谁在拉斯维加斯输了钱 ,曾打电话请求报社预支工 资;知道谁在备孕,谁有外 遇。本地新闻部里发生的事 ,与记者报道的外面世界的 故事一样,充满戏剧性。在 癌症、离婚、死亡三座大山 面前,我们一直相互扶持, 不离不弃。当我们怀疑主编 偏心时,比如有人得到更多 采访时间,或有人拿到更多 版面,也会像争风吃醋的兄 弟姐妹一样,吵得不可开交 。尽管如此,我们总是团结 一致,并肩作战,努力守护 这个大家庭。 我在报社里成长,很荣 幸地坐在最前排的位子,阅 览社会巨变、众生百态。成 为记者的这25年,我经历了 人生的跌宕起伏、生死两别 、悲欢离合、病痛折磨,有 我自己的,也有别人的。我 的同事亦见证了我的这25年 。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 我们继续坚守在各自的岗位 上,努力不去想越来越近的 出售日。新闻编辑室里日渐 有了资产拍卖前的感觉,大 家开始收拾各自的东西。文 件柜、破旧的纸盒、有凹痕 的带孔金属尺子,能拿的就 拿,能分的就分。一个巨大 的碎纸机杵在新闻编辑室中 央,将几十年的笔记碎成纸 屑。我们站在蓝色圆球下, 与那个从20世纪30年代起 就照亮报社上空的球状标志 ,拍照留念。 有一天,新闻会议开到 一半,坐在会议桌前的总编 戴维·麦坎伯(David McCumber)突然往上瞟了 一眼,摘下眼镜,揉了揉眼 睛。 “《丛林》去哪儿了?” 他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问题来 。 其他编辑一脸不解地看 着他。过了一会儿,我才意 识到他是在问厄普顿·辛克 莱(Upton Sinclair)的《 丛林》(The Jungle),那 本揭露肉类加工厂黑幕的书 。多年来,一本精致包装的 《丛林》一直悬挂在我办公 桌的上方,正好在他的视线 范围内。 在得知报社命运的66天 后,我为报社写了讣告,开 头如下:《西雅图邮报》( 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简称P-I)是西雅图及其周 边地区的先驱报纸,也是该 城市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持 续经营上百年,不仅受一方 水土滋养,也滋养了这方水 土的人文。成立之初,它的 先驱用拉梅奇手摇式油印机 印刷出它的第一份报纸,承 诺“传播最有用的信息,做 最好的报社,卖最实惠的报 纸”。如今,约一个半世纪 过去了,它将在这个星期二 发行它的最后一期印刷报纸 。 1889年,一场大火席卷 了西雅图,烧毁了P-I的印 刷机。尽管遭受重创,它依 然顽强地渡过了难关,在后 来的岁月里,还经历了11次 搬迁,至少16次易主。19 世纪,美国报业陷入群雄混 战的局面,曾有一名出版家 形容这个年代的报纸“生难 死易”。最终,它从激烈的 竞争中脱颖而出,跨进了20 世纪的门槛。 我们曾亲切地将它称为“ 每日奇迹”,现在这个奇迹 也将不复存在。 从孩提时代起,报纸就 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那时,我会帮我哥哥 送报纸。我母亲和我外婆每 天早上收到报纸,都会剪下 优惠券和好文章,寄给亲朋 好友。我父亲下班回到家, 会习惯性地坐在椅子上,拿 起一份报纸看。这个时候, 我们几个小孩都会很知趣地 不去打扰他。 …… 格里从乳腺癌中活了下 来。她和鲍勃还有许多医生 奔走于世界各地,积极践行 医者的社会责任。这几年来 ,他们经常前往加沙,帮助 当地居民。她依然是妇女关 怀互助小组的组织者,每两 周的星期二都会与她们在家 中客厅相聚。最近,我重新 加入了这个小组,看到了几 张熟悉的脸庞,不过大多数 都是新面孔。刚刚过去的10 月,我与组里的其他妇女去 了格里海边的房子,那是我 第二次去那里了。那一天, 我开着车子,在海岸山脉( Coast Range)之中穿梭, 一路上红叶烂漫,光影婆娑 。黄昏将近时,我披着金黄 色的霞光,来到大海这一侧 的平原湿地。成千上万只椋 鸟在我前方盘旋飞舞,仿佛 巨大的画笔在天幕中恣意游 走,和克里斯托弗在幼儿园 里画过的画一样,充满生命 力。然后,我开车经过一块 空地,看到空地上一个如毛 茛般明黄的房子,背对着朦 胧墨绿的森林,越发显得明 亮耀眼,仿佛全世界的余晖 都敛于一处,一下子全倾泻 在它身上,如一把耀眼的金 币被撒向人间,带着所有光 精彩页 护理员前来找我谈话的那天,我没有去儿子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的学校,而是如同子宫里的胎儿,蜷缩着身子躺在他的床上,脸紧紧地贴着他的床单。房间里飘散着的淡淡的蜡笔、创可贴、橡皮泥、棒球皮套的味道,成了我赖以为生的氧气。我闭紧双眼,一幕幕过往从脑海中快速闪过,如一帧帧画面从他的View-Master中快速掠过,每个画面里都是他: 骑马的克里斯托弗——他骑在马术治疗的马背上,张开双臂,头向后仰,肆意大笑,炫耀他的“骑术”; 藏宝的克里斯托弗——他抱着搜罗来的石头和贝壳——一个7岁男孩的宝藏,小心翼翼地藏在床底下; 看书的克里斯托弗——他躺在床上依偎着我,看我用手语给他读故事…… “故事,还要。”他会打手语向我撒娇,一只手的指尖轻敲另一只手的掌心,接着两手分开来,仿佛在撕一只包装袋,要拿出里面的太妃糖。这时,我会笑一笑,明知这是他逃避睡觉的“小诡计”,却还是纵容地从头再讲一遍。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们去了玫瑰碗跳蚤市场,就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萨迪纳市,离我们住的地方很近。在市场上闲逛时,我们几乎同时看中一张床,一眼就爱上了它古色古香的松木床头,上面印着马鞍和马刺图案,随着时间的流逝,色彩已经褪却。后来,它被我买回家,成了克里斯托弗的床。有时,他会穿着蓝色的睡衣,衣服上印着彗星的图案,舒服地躺在它的怀抱里,慢慢地滑入梦乡,头上还戴着他心爱的红色牛仔帽——忘了摘。曾经,这张床是他的骏马、他的火箭飞船;如今,它是我死死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 那是寒假结束后的第一天,天色灰蒙蒙的,太阳躲在云层后,不愿露面。在24千米外伯班克的乔治·华盛顿小学,我的朋友凯西·鲁乔内(Kathy Ruccione),也是克里斯托弗好朋友的母亲,正站在他就读的一年级教室门口。她曾是儿童肿瘤病房的护士,笑容灿烂,声音温暖,透着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 我能想象她一边说话一边做手语的样子——班上有许多孩子和克里斯托弗一样是聋哑人,她的孩子也是。克里斯托弗4岁时,我辞去《西雅图邮报》(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简称P-I)的工作,搬到帕萨迪纳市,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让他上这所学校。这里有着口语和手语同步教学的传统,听得见但不会说话的孩子学手语,听不见但会说话的孩子学唇语和发音,一举两得。手语和唇语的无缝衔接,构成了这些孩子的童言童语。后来,我问了凯西那天的情况。 孩子们穿着红蓝相间的校服,局促不安地坐在椅子上,一群家长站在墙壁边。在这个玩耍和学习的地方,突然出现这么多家长的面孔,他们一定觉得很奇怪。除了凯西,教室里还有校长、与凯西来自同一家医院的心理治疗师、许多孩子前一年上过的学前班的班主任、红着眼眶的手语和唇语老师。克里斯托弗的小木桌摆在教室中央,空荡荡的,孤零零的。 治疗师是孩子们不曾见过的一个男人,他将一只布娃娃安迪‘举得高高的。凯西问孩子们看到了什么,他们纷纷伸出小手,指着它的红色头发、三角鼻子、水手帽、爱心刺绣布贴。然后,男人将布娃娃藏到了孩子们看不到的身后。 “现在安迪不在了,你们还能记得它的故事吗?”凯西问。 孩子们一下子兴奋了起来,纷纷凭记忆喊出了布娃娃安和安迪的各种冒险故事。然后,凯西不记得是谁了,只记得一位家长走到前面来,说出了那个消息。他说:“我要告诉大家一件很伤心的事。”孩子们全都安静了下来。“克里斯托弗生病了,不能再来学校了。医生也帮不了他。” “克里斯托弗去世了。” P5-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