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卷为《中国收入分配与劳动力市场研究》的第十卷,收录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关于我国贫困问题的25篇论文。这一卷为编者详细地刻画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问题的特点与演变趋势。按内容来看,本卷主要围绕着城市贫困与农村贫困两个主题展开,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扶贫政策与扶贫效果等多个角度对我国贫困的演变特点与陷入贫困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作者简介 李实,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德国劳动研究所(IZA)研究员,牛津大学中国经济增长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就业促进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劳动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署、国际劳工组织、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等机构的项目专家。《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劳动经济学》《金融研究》《世界经济文汇》《china Economic Review》等期刊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4年、201O年两次获孙冶方经济学奖。1996年、2000年、200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主编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获2007年联合园人类发展奖。2010年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其出版专著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透视中国农村贫困》《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城镇失业、贫困与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等。 目录 第一章 经济增长、不均等与贫困——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经验的比较研究 一、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贫困:测度中的问题及数据来源 二、贫困线 三、1995—2002年农村贫困的变化 四、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农村贫困减缓速度加快的解释 五、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城镇居民贫困的变化 六、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城镇贫困快速下降的解释 七、流动人口(暂住户)贫困状况 八、暂住户贫困发生率高于常住户的解释性因素 九、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末贫困规模和程度的估计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中国相对贫困线的确定 三、贫困的测度方法 四、中国贫困程度的测度结果 五、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转型时期的贫困变动分析 一、引言 二、数据及分析方法 三、对中国贫困变化的因素分析 四、未来的几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贫困的理论分析 一、导言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城市贫困 三、城市特权条件下的城市贫困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城镇贫困问题的经验研究 一、贫困线、贫困规模和贫困距 二、城镇居民户收入函数分析 三、城镇贫困因素的分析 四、过渡性贫困还是持久性贫困 五、如何减轻贫困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城镇居民的贫困问题 一、贫困状况的判断 二、贫困线的确定 三、样本地区城镇贫困状况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 一、引言 二、三种贫困类型的定义 三、数据及研究问题的背景 四、三种贫困的规模 五、相关假说 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函数 七、对三种贫困的解释 …… 第八章 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贫困的恶化及其原因 第九章 城镇贫困的变化趋势和模式 第十章 城市家庭收入和贫困的变化 第十一章 城市失业、贫困和收入分配差距 第十二章 城市低保政策的瞄准有效性和反贫困效果 第十三章 农村的贫困研究 第十四章 农村贫困新模式 第十五章 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 第十六章 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农村贫困 第十七章 经济转型期间农村贫困与收入决定因素的变化 第十八章 农村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贫困差异及变化 第十九章 经济增长与农村反贫困 第二十章 扶贫政策演进下的中国农村多维贫困 第二十一章 农村公共转移性收入的减贫效果 第二十二章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识别贫困入口——农村低保政策的瞄准效果分析 第二十三章 农村劳动力外出是否有利留守家庭持久脱贫?——基于贫困脆弱性方法的实证分析 第二十四章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与缓解贫困 第二十五章 中长期扶贫政策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