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着重考虑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新制造模式对机械工程技术创新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满足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求,服务制造强国战略的需求,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需求,时间跨度为2021~2035年。 在研究内容上,深入分析“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环境与需求”;提出机械工程技术“绿色、智能、超常、融合、服务”五大发展趋势的内涵和特征:研究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六大基础共性制造技术领域,即机械设计、成形制造、精密与超精密制造、微纳制造、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与再制造和仿生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与技术路线图;研究对主机和成套设备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六大基础件,即流体传动与控制件、密封件、轴承、齿轮、模具和刀具的关键核心技术与技术路线图;研究对机械工程技术起重要作用的服务型制造技术路线图;提出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成功实施的六大关键要素,即创新、人才、体系、机制、开放、协同。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我国机械工程技术实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同战略,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1936年成立,现有40个专业分会、13个工作委员会。长期以来,在学术交流、编辑出版、科技奖励与人才举荐、科学技术普及、战略咨询、专业人员资格认证与教育培训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近年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编写并出版《中国机械史》《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报告》、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丛书、数控一代案例集丛书、中国好设计丛书、智能制造丛书、绿色制造丛书、我是工程师丛书等;开展并完成“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智能制造科技进展研究”“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研究”等咨询课题研究。出版的图书和研究成果得到机械制造领域的认可和好评。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章 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环境与需求 第一节 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机械工程技术创新发展 第二节 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战略部署 第三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机械工程技术的需求 第四节 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机械工程技术五大发展趋势 第一节 绿色 第二节 智能 第三节 超常 第四节 融合 第五节 服务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机械设计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创新设计 第三节 定制设计 第四节 智能设计 第五节 虚拟设计 第六节 绿色设计 第七节 性能设计 第八节 工业设计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成形制造 第一节 概论68第二节铸造成形技术 第三节 塑性成形技术 第四节 焊接技术 第五节 热处理与表面改性技术 第六节 粉末冶金成形技术 第七节 复合材料构件精确成形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精密与超精密制造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精密与超精密制造装备技术 第三节 精密与超精密制造工具技术 第四节 精密与超精密制造工艺技术 第五节 精密与超精密制造检测技术与仪器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微纳制造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微纳制造及系统 第三节 微纳制造与微流控器件及系统 第四节 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 第五节 微纳制造与医疗工程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增材制造基础技术 第三节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 第四节 非金属增材制造技术 第五节 生物增材制造技术 第六节 特种增材制造技术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智能制造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制造智能208第三节智能制造装备 第四节 智能制造车间 第五节 智能制造工厂 第六节 智能制造服务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绿色制造与再制造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绿色制造评价与服务 第三节 绿色制造系统管理 第四节 再制造工程系统规划 第五节 再制造质量控制技术与装备 第六节 再资源化技术与装备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仿生制造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仿生机构与系统制造 第三节 功能表面仿生制造 第四节 生物加工成形制造 第五节 生物组织与类器官制造 第六节 仿生医疗器械制造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机械基础件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流体传动与控制 第三节 密封 第四节 轴承 第五节 齿轮 第六节 模具 第七节 刀具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服务型制造 第一节 概论356第二节规模定制化制造模式 第三节 远程运维与健康保障模式 第四节 共享制造模式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路线图实施的关键要素和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