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总面积1081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其中,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占半数以上。康乐县地处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要津,素有彩陶之乡、药材之乡、“花儿”之乡、旅游之乡的美称,是旅游、投资、开发的理想地。
《康乐史话》详解介绍了此地。
本书以史为纲,揽山川之锦绣,叙远古之文明,探民俗之渊源,筛人物之精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康乐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总面积1081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其中,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占半数以上。康乐县地处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要津,素有彩陶之乡、药材之乡、“花儿”之乡、旅游之乡的美称,是旅游、投资、开发的理想地。 《康乐史话》详解介绍了此地。 本书以史为纲,揽山川之锦绣,叙远古之文明,探民俗之渊源,筛人物之精英。 目录 往事悠悠话桑田 胭脂三川几变迁 康乐县城新治街 彩陶之乡溯远古 水池景古岁月稠 丝路古道党川堡 沙马里与苏土司 千年古刹蜂窝寺 胭脂三川米粮川 “树风”名校惠桑梓 各族共塑康乐人 洮西自古多战事 西控东蔽干戈频 同治难治胭脂饥 光绪无绪洮西乱 红军长征到景古 红军故事传千古 甘南暴动震陇南 福善父子二三事 物华天宝伊甸园 人间仙境莲花山 天削莲峰第一台 尕浪桥轶闻趣事 冶木幽谷千古秀 诗情画意药水峡 亥母千古存奇观 耳闻夯冰观奇景 洮莲奇石凝造化 胭脂川与胭脂马 八丹沟里“八石”石 铁帮铜底虎狼关 相士智取土司堡 灵水沃土花儿红 花儿唱了一千年 搭喜花儿贺吉祥 马莲绳绳拦路歌 死罪唱成活罪了 “花儿教授”上讲坛 花儿唱进中南海 千古华章咏洮西 别样风情话民俗 其乐融融吃“拉扎” 冬至“珍珠空心汤” 康乐社火三流派 旋鼓演绎神文化 康乐回族风情录 赛马 娶亲接路 吃平伙 鹰猎 康乐穆斯林建筑 功在山川德在世 辛氏一门多重臣 爱国名僧留青史 文化巨擘三高僧 武穆后人多骁将 护法义士边永福 “甘棠遗爱”牛载坤 弃武从文高文蔚 爱民廉吏温树菜 马孝致信毛主席 求真务实年得祥 人都叫他“马大夫” 诗人画家石作围 历尽坎坷书始成 小康路上马蹄疾 民族宗教更和谐 城建进入快车道 群众文体更红火 教育谱写创业史 五大产业呈强势 民间小吃受青睐 土特产与手工艺品 地方企业初长成 后记 序言 在巍巍太子山下,洮河 之滨,有一块翡翠般的土地 。当您进入虎狼关,登上夏 牟山远眺,胭脂三川像一幅 山水画尽收眼底。有一首诗 这样描绘康乐山川:“白石 横空峰似削,云霞飞渡炊烟 高;青山逶迤舞苍龙,碧水 蜿蜒走银蛟;林阴大道车如 水,田野起伏卷绿涛;万木 丛中楼群起,蓝川今朝容更 娇。”古人给这方热土起了 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康 乐。 康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 化。塔关河商罐地古人类活 动遗址将康乐地区的文明史 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前。 在省、县重点保护的边家林 、椿树、下乍、寺址等数十 处马家窑、半坡、齐家、半 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数以 千计的石器、骨器和种类繁 多的陶器。这是先后生活在 这里的羌、氐、汉等先民共 同创造的文明。自北魏以来 ,康乐境内曾先后设置过蓝 川、安乐、长乐、水池、当 川等县,两千多年中分别隶 属于陇西、狄道、洮岷、河 州等州县管辖,时而如边地 前哨,时而成飞地插花。朱 家山麓,曾经千年兵燹硝烟 ;胭脂三川,孕育众多志士 仁人;三岔河畔,流传着一 个个神奇的传说;景古老城 ,留下多少如歌往事…… 康乐宛若一座没有边墙 的园林,蕴藏着丰富的绿色 资源。林、牧、粮、药、油 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品种繁多的山珍野味成为国 内外市场的紧俏商品。改革 开放以来,康乐县的基础设 施建设日新月异,投资、建 设、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观 ,以康临(洮)、康广(河 )、康冶(力关)、康蒿( 支沟)为干道的公路辐射东 西南北。以莲花山、太子山 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的生态 旅游景点将全县十多处自然 景区和人文景观连结为新的 产业链条。2004年,康乐 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 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 2005年,康乐县“莲花山花 儿会”被甘肃省列为首批民 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 目。今日的康乐县成为省城 兰州的后花园和民歌艺术的 摇篮。 《康乐史话》以史为纲 ,揽山川之锦绣,叙远古之 文明,探民俗之渊源,筛人 物之精英,具有较强的知识 性、趣味性、可读性。借助 这部书,康乐将进入全国人 民的视野。它对于开发文化 产业和旅游产业,促进康乐 县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 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具有积 极的推动作用。 导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甘肃的过去,把握甘肃的今天,展望甘肃美好的未来。 本书是该丛书中的一册,详细介绍了“康乐”。 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地区的兴衰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 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 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 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 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 原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 两任省委书记苏荣、陆浩亲 作总序。原省委常委、兰州 市委书记陈宝生,省委常委 、宣传部长励小捷和原副省 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 出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 导。 原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 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 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 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 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 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 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 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 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得 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 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 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 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 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 大的责任,在每一个具体环 节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省新闻出版局人事处处长罗 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 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 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 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 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 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 肃文化出版社总编辑管卫中 是本丛书的项目负责人,是 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 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 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 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安排排版、校对、印制, 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 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 、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 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 。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 满宝既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 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 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 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 、当然还有外聘美编房娴等 人的智慧和心血。甘肃文化 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原彦平是 本丛书执行编辑之一,他为 各册图书的编辑付出了细致 而繁重的劳动。 原省史志办巡视员、省 地方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 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 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 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 :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 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 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 ,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 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 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 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 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 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 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 ,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 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 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 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 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 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 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 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 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 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原副 部长张家昌、副部长马成洋 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管 钰年、李玉政、袁爱华、何 远志、卢旺存及甘肃人民出 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 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 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 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 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 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领 导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 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 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 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性因素 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 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 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 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 身心的投入,保证了书稿的 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在本 丛书的编校出版阶段,甘肃 文化出版社的王奕、温雅莉 、郧军涛、周乾隆及马映峰 、王天芹、周桂珍、蒋潇、 陶伟、何荣昌、宋姝鹏、史 春燕、韩凤娜、李兰玲、贾 立、马高强等以绣花般的细 致,挑剔出所有的瑕疵,使 该丛书的质量得到了最终的 保证。 《康乐史话》为《甘肃 史话》丛书之一种。2004 年底,临夏回族自治州召开 史话编纂工作会议后,康乐 县委、县政府随即成立了《 康乐史话》编委会,县委书 记王国志、县长马丽云、县 委副书记马吉春分别担任编 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副县长 蔡映山、县政府调研员张顺 德具体分管史话的编写工作 。2005年5月,最后确定由 文化体育局负责慷乐史话》 的编纂任务。《康乐史话》 编委会下设办公室,文化体 育局局长刘建文任办公室主 任,副局长徐正文任主编, 聘请原县委党校校长、退休 干部丁作枢,原县委宣传部 副部长、退休干部雍诚,退 休教师边致和任副主编。文 体局的李淑红、李红梅、赵 可雄为工作人员。徐正文同 志根据史话编写要求,策划 了全书的结构章目,经省史 话编委会审阅后便着手筹备 工作。在编写中,编写人员 以史料文献为原料,以实地 考证结论为依据,以民间传 说为衬托,真实地记述康乐 历史。初稿完成后,广泛征 求了县上领导和有识之士的 意见,并根据编辑人员意见 两经修改,终于定稿。 康乐历史上独立设县的 时间较短,史料奇缺,而且 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 周边地区多有交叉,志书中 的记载又较为笼统,尤其是 地名、地界不够具体,给编 写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为 使编写的内容经得起推敲, 编写人员花了大量时间翻阅 书籍,走访民间,寻找遗址 ,参考了《康乐县志》《临 洮县志》《临夏回族自治州 州志》《 精彩页 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洮河下游西侧。位于东经103°24’~103°49’,北纬34°54’~35°27’,东邻临洮县、渭源县,西接和政县,南与临潭县、卓尼县接壤,北界广河县,南北长56公里,东西宽39公里,面积1083平方公里。康乐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西南边境为秦岭西延部分,海拔1988米~3908米,属低温半湿润地区,年平均气温6℃,光照2242小时,年降雨量564毫米,无霜期136天,宜于农作物生长。县境南部群峰叠翠,幽谷碧波;东临洮水,曲绕北流;西部群峰竞立,龙盘蛇舞;北望沃土千顷,阡陌纵横。县境内有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莲花山及六月六花儿会,千年古刹西蜂窝寺以及药水峽、东湾峡、亥母寺、西拱北等旅游景点,是海内外知名的花儿之乡、彩陶之乡。 康乐历史悠久,境内先后有羌、狄、氐、匈奴、吐谷浑、鲜卑、吐蕃、蒙古、汉、回、东乡等民族辛勤劳作,共同创造了康乐的历史和文化。已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早在六千多年前,县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创造了较高的古代文明。史载,秦献公元年(前384年)建立狄道县时,康乐即纳入了秦国的版图。《魏志》载,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置水池郡,后改县,隶属洪和郡,县治即今景古旧城。太平真君八年(447年)置蓝川郡,后改县,县治即今康丰乡道家村。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本地羌人却铁忽起义,自称水池王,都水池县址,不久被北魏大将源恭攻灭,仍为水池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袍罕州为郡,隶袍罕、大夏、龙支、水池四县。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本地羌人在今莲麓足古川建“祝固国”,陷水池县。至唐太宗显庆五年(660年),被吐蕃名王赤祖德赞攻灭,占据五十年。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别置安乐县,属临州,县址即原蓝川旧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改安乐县为长乐县,属狄道郡。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长乐县被吐蕃攻占,属武胜军,建置无存。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春,北宋熙河路临洮、河州安抚使王韶渡洮河击败木征,修康乐城(道家村蓝川旧址)、刘家川堡(今流川古城村),归熙州。五月,改康乐城为康乐寨,刘家川堡为当川堡,并隶河州。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升康乐寨为康乐县,辖临洮、渭源、南川三堡,升当川堡为当川县,辖通谷堡,二县均隶临洮府。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废康乐、当川两县,并入狄道县。 明代,今县境设有基层行政组织“里甲”,景古里、胭脂里、莲花里、当川里属河州。康乐里属狄道州。沙马里为沙马族土司领地,属岷州厅,清初仍之。清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废沙马族土司,地归狄道州。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狄(道)、河(州)两州重堪地界,南至今和政县松鸣岩山梁,东至洮河,北至新路坡140里,东南至洮河170里,西南至松鸣岩110里交狄道州界。 民国初年,今县城属狄道西乡。民国21年(1932年)6月10日,设洮西设治局(治所丰台堡),翌年改为康乐设治局(治所新集堡)。民国29年(1940年)改设康乐县,厘定为五等县,隶属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2年(1943年)12月10日,甘肃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临洮成立后,康乐为其所辖。1949年8月20日,康乐解放,属临夏区专员公署。1956年11月20日,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后,康乐为其所辖。P3-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