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面向海内外读者,从《尚书》《周易》《诗经》《老子》《春秋左传》等典籍中,精选了关于安不忘危、居安思危思想的100余条典文,对其进行节选、注释、翻译和解析,赋予其新的涵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当代中国的价值,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安不忘危,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重要体现。“安不忘危,居安思危”的深沉历史智慧,对于现代的中国社会而言,上至国家,下到个人,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能够不断地给予我们警示和鞭策。“国虽大,好战必亡。”人生即使处于事业巅峰,无防患于未然之沉思,亦会折戟沉沙。只有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遗留的老问题,努力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才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简介 吴根友,安徽枞阳人,一九六三年生。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6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哲学、中国政治哲学与比较哲学。已出版《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等十余部著作,在《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Asian Philosophy、《学术月刊》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曾经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在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著名大学讲学、访问。 目录 引言 第一篇 原道 第二篇 治国 第三篇 重民 第四篇 修身 序言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 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 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 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 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 示:“关于道法自然、天人 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 、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 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 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 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 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 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 、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 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 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 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 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 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 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 ,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 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 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 、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 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习 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高屋建 瓴,视野宏大,思想深邃, 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 供的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 提供的有益启示,为道德建 设提供的有益启发,对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 长远的根本的指导意义。 为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 平主席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进 一步引向深入,国际儒学联 合会与人民出版社共同策划 了“典亮世界丛书”。丛书面 向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海内 外读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结合新时代中国的治国理 政实践,由在中华传统文化 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担纲编 写,从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 中精选与这十五个重要启示 密切相关的典文,对其进行 节选、注释、翻译和解析, 赋予其新的涵义,以帮助读 者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之于当代中国的价值, 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 提供中国方案,让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 化一道造福人类! 我们应秉持历史照鉴未 来的理念,传承创新包括儒 学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把 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度、 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 扬起来,倡导求同存异,消 弭隔阂,增进互信,促进文 明和谐共生,弘扬和平、发 展、公平、正义、民主、自 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共 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推 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 力。 国际儒学联合会、人民 出版社 2022年4月 导语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居安思危意识,它构成了中华文化精神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内在精神品格的重要体现。 “安不忘危,居安思危”的现代转化不仅是要助力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解决中国问题,更要致力于解决世界性的问题,以裨益于现代社会、现代文明。这是中华文明对今日世界可能之贡献。 精彩页 王曰〔1〕:“若昔大猷〔2〕,制治于未乱〔3〕,保邦于未危。” ——《尚书·周书·周官》 注释 〔1〕王:指成王。 〔2〕若:顺。大猷(yóu):大道,指治国安邦之道。猷,道也。 〔3〕制:制定。治:政教。 译文 成王说:“顺从古代的大道,在国家还没有出现动乱的时候制定政教,在国家还没有出现危险的时候保护国家的根基。” 解析 《周官》一篇为伪书,叙述了周代的官制的主要框架。“大猷”指的是设置官职、治理政事的大道和法则。作者提出了“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的观点。贤明的君王设立官长,不在于官职的多少,而在于任用贤人。设立不同的官职,任用贤能,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分、明察秋毫,顺利地处理各种事务,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因此,顺从古道,设官用人的根本目标在于“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孔颖达疏云:“治有失则乱,家不安则危。恐其乱则预为之制,虑其危则谋之使安,制其治于未乱之始,安其国于未危之前。”因此,在国家治理中建立和完善官制是思患预防的重大举措。 作者认为,为官之人应当恭敬地对待自己的职责,慎重地发布和推行政令,主张“令出惟行,弗惟反”。政令一旦发出,就要切实地实行,即便是官员也没有特权、不可违反,以此保证政令的有效性和普遍性。为了增强政令的合理性,避免造成混乱或朝令夕改的情况,应“议事以制”,即商议之后再制定政教或者裁决政事。治乱系于政,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官制和政事持有谨慎小心的态度。面对今天一些官员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拍脑袋决策”的现象,应当深思《周官》中的忠告。 “亢”之为言也〔1〕,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2〕!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周易·乾》 注释 〔1〕亢:过也。 〔2〕其唯圣人乎:莫非是圣人啊!感叹的语气。又,此句王肃本“圣”作“愚”,与“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相对应,亦通。句读之不同也。其,表推测,大概之意。 译文 上九爻辞所说的“亢”,意在说明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只知道眼前的存在而不知道此存在可能走向危亡,只知道一味地获取而不知道可能会丧失所得。大概只有圣人才懂得当进当退、可存可亡的道理而不错失正道吧,这大概只有圣人才懂得这个道理吧! 解析 这段典文是对《乾》卦上九爻辞的解释。《乾》卦上九爻辞说:“亢龙,有悔。”《象》传对此解释:““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在易哲学系统中,《象》传,就是对卦辞进行解释的文字。对卦辞进行解释的“象传”称之为大象,对爻辞进行解释的“象传”称之为小象。这里以“盈”释“亢”,即是阐发物极必反的道理。“亢龙有悔”,借龙飞得过高就会产生悔吝之事象为喻,旨在说明事物达到盈满状态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道理。这里的“龙”是比喻君子有为,全书不乏此例。朱熹曾说《易》比其他书要难读一些,原因之一就在于:“《易》说一个物,非真是一个物,如说‘龙’非真龙。”(《朱子语类》) 事物的发展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这是客观规律,人们要正确认识并顺应这个规律,在实践中掌握好“度”。另一方面,这个规律也告诉人们,不要只顾眼前而罔顾将来,要知进亦知退,理解现存之物可能会走向消亡,知道获得的重要但亦要知道有得必失。在开辟和拓展事业的时候,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不可过度。《乾》卦的《彖》《象》《文言》三传,阐发了很多的居安思危的哲学道理,体现了周人在政治经验中所积累的“忧患意识”。 P1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