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色湘西(红二方面军的摇篮)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的编撰者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原则,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引人入胜的细节,追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六军团的诞生历史、发展过程及主要活动,以独特的视角、流畅的文笔、简洁的表达,再现了那段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历史。全书首次以湘西是中央红军长征首选目的地、孕育红二方面军的摇篮和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为研究主题。把这段历史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大格局中来审视,为研究展示红二方面军的孕育和发展历程提供了全新视角。全面地展现了1927年至1937年这十年间,红二、六军团从创建、会师、长征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立、发展的辉煌历程和历史功绩,全景式再现了这段重要的历史。既是一本阐释伟大长征精神的党史普及读本,又是一本地方特色鲜明,学术价值较高,融权威性、可读性于一体的精品党史读物。
目录
第一章 红色沃土——中央红军长征首选目的地
贺龙主动请缨回湘西
红三军七千里转战湘鄂边
大村会议决定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
红三军神出鬼没游击湘西
贺龙怒斩劝降说客熊贡卿
石家垭伏击“肉搏竟日”
枫香溪会议创建黔东特区
红六军团奉命先遣西征探路
令人惊心动魄的甘溪之战
敌报纸带来红军新消息
木黄会师壮大革命新力量
“三人团”决定中央红军去湘西
中央红军通道转兵
第二章 湘西攻势_一策应中央红军长征
南腰界会议决定两军统一行动
红军巧妙迂回挺进湘西
首占咽喉要道永顺城
天主堂会议批判“左”倾错误
诱敌钻进“口袋阵”
十万坪大捷奠大业
进袭沅陵牵制敌军
红军挺进保靖扩大根据地
黔东独立师浴血川河盖
雾中奇袭猫儿山
第三章 江南柱石——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
党的建设扎实开展
红色政权闪耀江南
群团组织蓬勃发展
土地革命奠定基础
武装建设壮大红军
创办红校培养干部
特殊时期特殊财政
文化宣传鼓舞民众
教育卫生稳步推进
反贪惩腐铲除毒瘤
剿匪除霸稳定后方
第四章 陆战经典——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反“围剿”
首战棉花山:打响反“围剿”第一战
激战高梁坪:击溃袭取永顺之敌
两战两捷:改变红军被动局面
忠堡之战:活捉敌军中将司令官
炮击太平山:土豪劣绅无处可逃
围攻龙山城:长围久困逼敌兵
小井阻击战:陶广纵队首败湘西
夜战象鼻岭:肉搏厮杀敌“敢死队”
喋血招头寨:重挫陶广纵队锐气
激战板栗园:击毙敌师长谢彬
决战芭蕉坨:陶广纵队败逃湘西
秋收巧夺粮:军民齐心筹军粮
茅坪“竹签阵”:誓死阻敌保卫茨岩塘
第五章 誓师长征——红二方面军从这里出发
生死抉择迎曙光
誓师突围别故乡
强渡澧水破天险
激战浦市直插湘中
拖不垮打不烂的绝命后卫师
乌蒙山回旋战“神来之笔”
佯攻昆明抢渡金沙江
神秘的“明码电报”
会师甘孜携手北上
红二方面军正式成立
贺龙智斗张国焘
将台堡三军大会师
第六章 舍家为国——湘西儿女多壮志
彭飞:从“赶脚”到将军
田仁明:粉碎谋害贺龙阴谋的警卫员
蒙仁钊:初心不改的革委会主席
马忆湘:怒放万里征程的“朝阳花”
石邦智:“草鞋州长”的红星岁月
彭祖贵:一根梭镖立战功的少年红军
尹应贵:13位亲人参加红军
廖云卿:慷慨就义的游击英雄
彭美兴:舍身护政委的游击队长
红军女儿队:一曲中华巾帼史的千古壮歌
大寨村民:英勇救护红军伤病员
丁祖华:宁死不屈守机密
梁俏妹:堪比“大丈夫”的烈女
向冬梅:宁死不屈的红军女儿队队长
王光良:不怕牺牲的土地委员
石元晋:从被逼逃壮丁到主动投红军
全永山:父子四人当红军
钟及先:邀约一群放牛娃投奔红军
田老大:誓死守护红臂章
第七章 回望初心——战斗在湘西的革命先辈
任弼时与“铁匠主席”
我要回家乡湘西
从“搭档”到“最佳搭档”
将军本色是诗人
“夫妻将星”情定湘西
方汉英与段五姑:23根麻纱牵出忠贞不渝的爱情
小小红军哥:湘西投军踏上戎马生涯
第八章 历史回眸——红二方面军回忆录
目前湘鄂川黔边区的战争形势和党的紧急任务(一九三五年一月六日)
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回忆红二方面军(节录)
从逆境中走向胜利——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摘录)
突围西征展英雄本色一——红六军团小史(节录)
一场空前的生死较量——回忆湘鄂川黔边的斗争(摘录)
痛失四位亲人——我参加革命的经历(摘录)
英雄之城洒热血——在龙山的一年(摘录)
不破楼兰终不还——我的战斗生涯(摘录)
誓死跟着红军走——忆参加红军前后(摘录)
看见新中国成立是莫大的幸福 一——我的革命生涯(节录)
第九章 红色文档——红二方面军重要文献选编
湘鄂西中央分局报告(节选)(一九三四年三月十七日)
中央书记处、中革军委给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中革军委致六军团关于今后活动地区及其任务的指示电(一九三四年九月八日)
红二、六军团决定东进湘西给中革军委的电报(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红二、六军团东进湘西途中给中革军委的电报(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制定的分田工作大纲(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军区政治部关于游击队中党的工作的指示(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为粉碎敌人新的进攻保卫新的苏区宣言(一九三四年十二月)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关于土地问题的决定(一九三五年一月廿八日)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为筹足革命战争经费,收集粮食,统一财政,反对贪污浪费给各级党部的指示(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九日)
中央及军委致湘鄂J lI黔省委及二、六军团
序言
欧阳淞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
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
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
了伟大的长征。长征,是中
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
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
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宏伟
壮举,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
的骄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
指出:“这一惊天动地的革
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
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
巍峨丰碑。”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
记走过的路。”
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
回望80多年前的那段苦难与
辉煌,我们更加怀念在长征
中浴血奋战的革命先辈,更
容易在脑海中浮现红军出发
、到达和途经的一个个闪光
的地名!
1934年10月16日,红一
方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
1935年11月19日,红二、
六军团主力从湖南桑植刘家
坪和瑞塔铺出发,同年12月
8日,负责殿后的红十八师
从龙山茨岩塘突围长征;
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
军从四川苍溪和阆中强渡嘉
陵江;1934年11月16日,
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的何
家冲登上了长征之路。
一个个红军长征的出发
地,代表着一个个革命的根
据地;一个个红军长征的出
发地,带出的是一段段难以
忘怀的血与火的历程!地处
湘西的刘家坪、瑞塔铺和茨
岩塘,就是湘鄂川黔革命根
据地的光荣代表,而湘鄂川
黔革命根据地,则是红二、
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
军的摇篮!
湘西是湘鄂川黔革命根
据地的中心区域。土地革命
战争时期,任弼时、贺龙、
关向应、萧克、王震等老一
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二
、六军团创建和发展了以湘
西为中心区域的湘鄂川黔革
命根据地。这是继中央革命
根据地之后长江以南最大的
红色根据地,被誉为“中国
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
要的柱石”。湘西的永顺、
龙山等县先后成为根据地的
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
心。1934年11月26日,湘
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
区在大庸县成立,半个月后
,即同年12月10日迁到永
顺塔卧;1935年4月12日,
迁到龙山兴隆街,同年5月6
日迁到龙山茨岩塘,同年12
月8日湘鄂川黔省直机关随
红十八师从茨岩塘突围长征
,12月23日离开湘西。湘
鄂川黔根据地历时395天,
其中首府在湘西的永顺、龙
山两县379天。在这一年多
时间里,红二、六军团足迹
遍及湘西大地,广泛开展土
地革命和党的建设、政权建
设,经济文化建设。红二、
六军团会师后发动的湘西攻
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
反“围剿”斗争,先后吸引和
牵制了几十万追堵中央红军
的国民党军,有力支援了中
央红军突破层层封锁,跳出
敌人包围圈。为战略上策应
中央红军长征,确保通道会
议、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的
顺利召开作出了重大牺牲和
重要贡献,在党的百年历史
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湘西是中央红军长征的
首选目的地。1934年4月底
,广昌战役失败后,中央苏
区形势日趋恶化,中共中央
决定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
。基于当时湘西在地理上处
于四省结合部,有天险屏障
;经济上虽地广人稀,群众
生活困难。但四周回旋余地
大,可解决给养;政治上敌
军存在严重派系矛盾;军事
上有红二、六军团在湘西作
接应;群众基础上有湘西各
族人民热情支持,“三人团”
决定,中央红军10月底突围
,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
合,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10月17日,中央红军从江
西于都突围长征后,一直沿
着红六军团西征的线路行进
。12月12日,到湘桂黔边
境后,因军情变化,中央红
军实现通道转兵。12月18
日,黎平会议决定放弃北上
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
计划,西进贵州并打算在黔
北建立新根据地。中央红军
行进方向的这一重大改变无
疑是正确而必要的。望着西
去的中央红军,正在湘西及
其周边张网以待的国民党军
只好望洋兴叹!中央红军虽
未能在湘西立足,但湘西客
观上为中央红军“虚晃一枪”
作了大量铺垫,提供了重要
条件。
湘西是孕育红二方面军
的摇篮。中国工农红军三大
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是
在红二、六军团基础上组建
起来的,是从红色湘西这个
摇篮中孕育出来的。1934
年10月24日,红三军和红
六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根
据中央指示,红三军当即恢
复红二军团番号,从此,两
个军团统一行动挺进湘西,
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红二、六军团也从会师时的
7700多人。发展到长征出
发时的2万多人。红二、六
军团的发展壮大,既是湘鄂
川黔革命根据地人民全力支
持的结果,又是湘鄂川黔革
命根据地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根本原因。在湘鄂西和湘鄂
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湘西
共有20多万各族群众投身革
命,3万多人参加红军,其
中牺牲1.2万多人,湘西英
烈的鲜血染红了人民共和国
的旗帜。1936年7月,红二
、六军团长征到达四川甘孜
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二
、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合编
为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
始终坚持维护党中央的集中
统一领导,维护红军的统一
,为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
作出了重大贡献。
湘西是红军长征的最后
出发地。1935年11月19日
,红二、六军团主力突围长
征后,红
导语
本书以湘西是孕育红二方面军的摇篮为主题,以红二、六军团会师发动湘西攻势、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以及孕育发展成为红二方面军为主线,客观真实反映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红二方面军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湘西州深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红二方面军长征历史研究、坚持“以史铸魂”服务脱贫发展的最新成果。
后记
作为献给中国共产党成
立100周年的一份厚礼,湘
西自治州首部以湘鄂川黔革
命根据地和红二方面军长征
历史为主题的《红色湘西—
—红二方面军的摇篮》七易
其稿,终于付梓。
深入研究湘鄂川黔革命
根据地和红二方面军长征历
史,客观公正地反映湘鄂川
黔革命根据地和红二方面军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应有的历
史地位与作用,既是革命先
辈的心愿,更是当代人的使
命和责任。中共湘西自治州
委高度重视《红色湘西——
红二方面军的摇篮》的编撰
出版工作,成立了编委会,
州委书记叶红专担任编委会
主任;州委副书记、州人民
政府州长龙晓华,州委副书
记、州委党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廖良辉,州人大常委会
主任彭武长,州政协主席刘
昌刚担任副主任,州政协副
主席向顶天亲自组织调研和
编撰工作。湘西自治州委党
史研究室与州政协文教卫体
和文史委员会共同组建编撰
班子,2020年4月启动编撰
以来,先后召开15次各类座
谈会,六次实地调研,组织
七次修改。7月13日,州委
、州政府在长沙组织召开了
《红色湘西——红二方面军
的摇篮》评审座谈会,省政
协原副主席石玉珍、武吉海
,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胡振
荣,州委副书记廖良辉,州
政协主席刘昌刚,省委宣传
部部务委员、省政府新闻办
公室副主任康重文,州政协
副主席向顶天,州政协秘书
长、办公室主任、二级巡视
员罗亚阳等省、州领导和相
关单位负责人及党史专家出
席会议,与会领导和专家充
分肯定了湘西州在红色文化
传承方面所做的工作与努力
,高度评价本书提出的四个
新观点:湘西是湘鄂川黔革
命根据地中心腹地,湘西是
中央红军长征首选目的地,
湘西是红二方面军的孕育地
,湘西是红军长征最后出发
地。
在编撰过程中,广泛收
集了散存于各种书籍报刊中
的有关红二方面军历史的文
献资料,从中筛选、整理,
主要参考文献有:《中国共
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
1949)》《中国共产党湖
南历史第一卷(1920—
1949)》《任弼时传》《
贺龙传》《中国共产党湘西
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第一
卷(1921—1949)》《中
国共产党保靖县历史第一卷
(1921—1949)》《中国
共产党永顺县历史第一卷(
1921—1949)》《中国共
产党龙山县历史第一卷
(1921—1949)》《峥嵘
岁月——红军长征在湖南》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武陵红叶》《湘西英烈》《
红色塔卧》《红军战斗在龙
山》《红军战斗在酉阳》《
朝阳花》《红星岁月——石
邦智回忆录》《红旗漫卷—
—张家界红色记忆》《湘西
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志》《保
靖县志》《永顺县志》《龙
山县志》等。同时,还收集
了湖南、湖北、贵州、云南
、四川等红二方面军长征沿
线相关纪念场馆、党史部门
网站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图片
,并参阅了革命前辈的回忆
录、人物传记、地方文献资
料和大量的研究文章、报刊
资料,收录了许多珍贵的历
史照片和回忆文章。因参阅
或引用的文献资料和收录的
图片,来源广泛、数量较多
,客观上一时难以逐一核实
、确定出处或无法与作者取
得联系,希望相关文章和图
片资料版权的所有者予以谅
解,在此,一并向你们致以
衷心感谢!凡认定自己是书
中某张图片的版权所有者,
请与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史
研究室联系,并提供可靠证
明材料,我们将按照相关规
定,免费赠送样书或合理支
付稿酬。
在本书付梓之际,要特
别感谢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
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
欧阳淞,中共湖南省委党史
研究院院长胡振荣、副院长
王文珍,他们为本书的编撰
出版提供了具体指导和许多
帮助。要特别感谢中央党史
和文献研究院的有关专家为
全书审稿把关。要特别感谢
江西赣州、湘鄂西、湘鄂边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红
二方面军长征沿线各地的党
史部门及纪念场馆,他们为
我们征集资料提供了很多方
便,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文
献和图片资料。要特别感谢
曾在湘西工作和生活过的革
命先辈家属、老同志、党史
专家学者,他们对本书的编
撰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
助,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
议。要特别感谢中共湘西自
治州委党史研究室、湘西自
治州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
员会的相关同志,他们作了
大量的史料收集、协调、配
图和文字校对等工作。
本书始终坚持党史姓党
的政治方向和实事求是、秉
笔直书的编撰原则,尊重历
史事实,突出湘西特色,着
力打造一部融权威性、可读
性、收藏性和教育性于一体
的地方党史简明普及读本,
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
体和宣传推介湘西红色文化
的历史名片。
鉴于我们对湘鄂川黔革
命根据地和红二方面军历史
的研究、挖掘还不够全面、
不够深入,加之编撰时间仓
促,编撰经验和水平有限,
再因年代久远,很多历史资
料散落各地,收集难度较大
,书中遗漏、错误之处在所
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
正。
编著者
2020年7月
精彩页
第一章 红色沃土——中央红军长征首选目的地
湘西,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历史上,捍卫祖国神圣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斗争,从不缺少湘西儿女的身影,抗倭英雄彭翼南、收复台湾英雄杨岳斌、抗击八国联军英雄罗荣光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可歌可泣。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湘西的迅速传播,涌现出了米世珍、姚鉴雪、姚彦、钟干卿等一大批湘西热血青年,他们英勇地走在时代的前头,成为运动的先锋,一大批湘西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1927年8月1日,贺龙率领以湘西籍士兵为主体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2月,贺龙主动请缨回到湘西,与周逸群、段德昌一起建立红三军,创建湘鄂边、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转战湘鄂川黔边开辟黔东特区根据地,为迎接红六军团的到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34年8月7日,任弼时、萧克、王震奉命率领红六军团从江西横石突围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先遣探路。10月24日,红三军与红六军团在贵州木黄胜利会师,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个军团统一行动推进湘西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策应中央红军长征。战火的锤炼与灵活机动的战术,使红二、六军团愈战愈强,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
湘西,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首选目的地。1934年6月底,为作好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成立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秘密主持筹划战略转移。基于当时湘西在地理上有天险屏障,经济上可解决给养,政治上敌军存在派系矛盾,军事上有红二、六军团在湘西作接应,群众基础上有湘西儿女热情支持等各方面优势,“最高三人团”决定,中央红军10月底突围,沿着红六军团先遣探路的路线进行战略转移,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成立湘西革命根据地。10月17日,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突围长征后,一直沿着红六军团西征探路的线路向西行进到湘桂黔边境。
中央红军强渡湘江之后,蒋介石已判断出中央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并在北上湘西的沿途布置重兵,布下了“口袋阵”。面对危急军情,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县召开紧急会议,多数同志赞成和支持毛泽东提出的放弃北上湘西转向贵州的战略方针,但博古、李德仍然坚持要北上湘西,并电告红二、六军团以军事行动接应中央红军。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县召开会议,否定了博古、李德顽固坚持北上湘西的战略方针,决定放弃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西进贵州并在黔北建立新根据地。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当时,把湘西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首选目的地,有充分的理由和独特的优势,后因军情变化放弃北上湘西,转兵西进贵州,都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贺龙主动请缨回湘西
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屠杀吓倒,没有坐以待毙,他们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拿起枪站起来继续革命。1927年8月1日,贺龙率领的以湘西籍士兵为主体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参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10月,南昌起义部队南撤广东潮汕地区失利后,起义总指挥贺龙经香港秘密回到上海。1928年1月,贺龙主动向党中央请缨返回湘西,与周逸群、段德昌一起建立红三军,创建湘鄂边、湘鄂西革命根据地。2月28日,贺龙、周逸群一行胜利到达桑植县洪家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组建起一支拥有3700余人、1500余支枪的革命武装力量,并将各部统一编队,宣布正式成立工农革命军。
湘西地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从此拉开序幕,革命的星火在这片敌人统治薄弱的大地上形成燎原之势。1928年4月,在贺龙、周逸群的领导下,举行了著名的桑植起义,成立了桑植县革命委员会。
桑植起义的胜利和革命政权的建立,拉开了湘鄂边地区武装割据的序幕,为湘鄂西、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利用、改造地方武装提供了宝贵经验。
红三军七千里转战湘鄂边
1930年5月中旬,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各地红军要相对集中,主要战略区域的红军要合编成军团。7月4日,贺龙等领导的湘鄂西地区红四军与周逸群、段德昌等领导的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南平会师后正式合编为红二军团。1931年7月,根据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的决定,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红二军团番号随之撤销。
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开始向洪湖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在敌大军压境之下,因“左”倾教条主义和“肃反”扩大化的影响,红三军实行“以堡垒对堡垒”战术,受到很大损失,丧失了反“围剿”主动权,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红三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退出洪湖革命根据地,全部转往湘鄂边地区。此时的红三军战斗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