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临潭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临潭史话》是一部全方位介绍临潭历史的通俗读物,内容丰富,立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以流畅的文笔,把临潭的悠久历史、著名人物、文物古迹、美丽风光、民俗物产,一一展现给读者。一部史话在手,临潭历史风貌一览无余。
目录
历史印痕
古道重镇话建置
史前文明与遗迹
陈旗磨沟齐家文化墓地
漫说洮州
洮水流岁月
往事如歌
姜维战洮西
吐谷浑入据洮西
唐蕃对洮州的争夺
宋代吐蕃地方政权与王韶经略洮州
忽必烈南下平滇与新城鞑王金銮殿
明初洮州移民与屯田
明朝前期统治洮州各民族的措施
李自成起义军过洮州
红军长征过临潭与甘南地区
第一个红色政权
甘南民变在临潭
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笔下的临潭
地灵人杰
奇头笔
中兴名将李晟
奇袭蔡州的李想
金氏三杰
开疆拓边的李迭
明代藏族外交家侯显
征战沙场的爱国高僧乾隆丹巴
私塾名师范绳武
北方名儒包永昌
清末洮州诗坛四才
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
民国议员敏翰章
留日将官包述侥
武昌起义参加者李春魁朱克俭
宁都起义参加者郭如岳
抗日义勇军大队长范云山
阳明堡战斗勇士李炳文
《五凤苑汉藏字典》编纂者高凤西
清真楹联创作者马仰迁
洮州花儿研究第一人谢国泽
民国实业家王佐卿
民族宗教
临潭汉族的历史渊源与信仰
声名远扬的“镇守西海感应五国都大龙王”庙
临潭回族的渊源与伊斯兰教
各具特色的伊斯兰清真寺
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教派
临潭藏族与藏传佛教
名胜古迹
钟灵毓秀冶力关
神奇画卷冶木峡
鬼斧神工“将军睡千年”
花儿会唱响莲花山
神奇的高山湖泊——天池冶海
丹霞地貌——赤壁幽谷
丹霞奇观——镇关雄柱
多彩多姿的“洮州八景”
雄伟的明代洮州卫城
新城苏维埃旧址
城关古城寺窠宋金古墓
风雨沧桑牛头城
物华天宝
迅速崛起的旅游业
因地制宜的种植业
蓬勃兴起的养殖业基地
中药材与山珍野菜
独具一格的金、银、铜器铸造
艺斋瑰宝——洮砚
洮商今昔
洮商历史与发展
临潭历史上的部分著名商号
文化民俗
临潭历代方志
临潭谱牒文化
古代诗歌中的临潭
临潭的书法艺术
洮州花儿与花儿会
万人拔河
临潭“尕娘娘”服饰
后记
序言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陆浩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
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
甘肃的过去,把握甘肃的今
天,展望甘肃美好的未来。
甘肃曾有过骄人的辉煌
和繁荣。地处黄河中上游的
甘肃,对华夏文明的孕育和
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以秦
安大地湾为代表,遍布全省
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以
及羲皇和女娲的故事,都是
灿烂的远古文明的见证,辉
映着先民智慧的光芒。有文
字记载并给华夏文明以重大
影响的人和事,更是不胜枚
举。周王朝的先祖就发祥于
泾河流域和陇东地区,横扫
六合、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的
先祖就崛起于天水一带。自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随着丝
绸之路的开通,甘肃成为中
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
曾孕育了一大批杰出人物,
产生了李广、赵充国、金日
、窦融、张芝、王符、马
超、姜维等众多的英雄豪杰
。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传
入中国的佛教文化进入兴盛
时期,甘肃境内沿丝绸之路
主干道上出现了一批旷古胜
迹,这就是以敦煌莫高窟和
天水麦积山为代表的众多佛
教石窟。进入隋唐时期,甘
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
了一个鼎盛阶段。河陇地区
沃野千里,胡商蕃客穿行如
织,《资治通鉴》记载“天
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政
治上,李唐王朝周围聚集了
一大批关陇贵族,众多的陇
右籍政治家、文学家纵横政
坛与文坛,风云一时。那个
时期,可以说是甘肃历史上
的黄金时代。
甘肃也有过长期的萧条
和凋敝。自宋而降,随着海
路的开通和政治经济中心的
东移南迁,甘肃渐渐地失去
了区位优势,成为偏僻之地
。加之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同
中原王朝在这里进行激烈的
碰撞,使陇原大地烽火连绵
,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生
态毁坏,更兼天灾频仍.经
济社会发展陷于停滞状态。
到了近代,左宗棠坐镇陕甘
时,发出了“陇中苦瘠甲于
天下”的感叹。即使如此,
这块土地因众多民族,的融
合繁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
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重要贡献。
甘肃正坚韧地走向崛起
和复兴。新中国的成立,开
辟了甘肃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甘肃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
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与建设
。依托资源开发,建成了以
石化、有色、冶金、电力、
机械制造、电子、轻纺、建
材为主的工业体系,产生了
众多“共和国第一”,一批新
兴工矿城市拔地而起,成为
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
地;面对贫瘠的土地,陇原
儿女坚韧不拔,艰苦奋斗,
建成了以景电、引大为代表
的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将陡
峭的山坡地修建成层层梯田
,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
了一方人”的历史;同经济
发展相适应,教育、科技、
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历
史性的成就,一批高校和科
研院所相继建立。聚集和培
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
使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了无
限的生机和活力。西部大开
发战略的实施,给甘肃的全
面振兴带来了宝贵的机遇,
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现
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甘肃进
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
段。
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
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地区
的兴衰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紧密相联。伴随着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脚步,甘肃必将
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
还可以领悟到,一个地区一
个民族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
精神力量的支撑。甘肃各族
人民淳朴敦厚、热情豪放的
性格,吃苦耐劳、坚韧不拔
的品质,兼容并蓄、开放豁
达的胸襟,在历史的长河中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一
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顾历史的进程,我们
深深地感到,每一代人都承
担着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奋发图强,加快发展,为
甘肃的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
基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
任。知史明志,我们应当多
一点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求
无愧于历史。
我们坚信,甘肃的明天
将会更加美好。
是为序。
2007年4月
导语
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东邻岷县、卓尼,北接康乐、渭源,西、南皆与卓尼县接壤。总面积1557.68平方公里,东西最大距离6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3公里。临潭县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2825米,最高达3926米,最低2209米,地形呈西高东低。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
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展
示甘肃和各市、州、县、区
悠久的历史、浓郁的地方文
化、秀美的山川和丰富的物
华,弘扬甘肃的人文精神,
赞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
取得的巨大成就,促进经济
腾飞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共
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
同志批准并给予了大力的支
持,丛书的编纂和出版得以
顺利实施。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原局
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
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
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
,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
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
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
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
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
获得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
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
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
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
了巨大的责任,在每一个具
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
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
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
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
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
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
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
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
。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
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
,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
忙碌的人,他拟定了编纂体
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
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
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
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
传方案,他的热忱、执著、
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
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
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
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
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
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
“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
他的智慧心血。
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
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
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
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
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
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
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
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
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
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
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
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
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
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
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
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
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
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
。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
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
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
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
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
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
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马成
洋副部长、管钰年副部长和
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
政、袁爱华等的支持。省人
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
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
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
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
。全省各市、县党政领导对
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
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
,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
成功出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
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
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
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
投入,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
成和文图质量。
《临潭史话》为《甘肃
史话》丛书之一种。本书由
临潭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全体
工作人员编写。在编写过程
中,按各人资料的占有情况
进行分篇分工,组织撰写,
最后由主编统稿。除注明撰
者的个别篇目外,“历史印
痕”、“往事如歌”由敏建新
编写;“地灵人杰”由苟晓红
编写;“民族宗教”、“洮商
今昔”由马廷义编写;“名胜
古迹”由牛玉安编写;“物华
天宝”、“文化民俗”由魏梅
、金玉泉编写。
《临潭史话》在编写过
程中,得到了甘南州史志办
主任李栋贤的关心和支持。
本书主要参考了《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1991-2006)
》《岷州卫志》《临潭简史
》等书籍,部分资料由李希
贤、包寿山、张俊立、西大
寺寺管会提供。所采用的照
片由马廷义、敏生贵、高云
、牛玉安、李城拍摄。在此
,谨向这些关心、支持《临
潭史话》编辑出版工作的各
级领导和资料、照片提供人
员、特邀作者表示衷心的感
谢。
与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
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
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
,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
。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一
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
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
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
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
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
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
精彩页
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坐标为东经103°10—103°52,北纬34°30—35°05。它东邻岷县,北接康乐、渭源二县,东、西、南三面皆与卓尼县接壤。总面积1557.68平方公里,东西最大距离6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3公里。临潭县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会、过渡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2825米,最高达3926米,最低2209米,地形西高东低。气候属高寒阴湿区,春季回暖缓慢,夏季多暴雨冰雹,秋季降温迅速,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3.20℃,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7.10℃,极端最高气温29.60℃。年平均无霜期65天。年平均降水量518毫米。高寒、阴湿、霜冻、冰雹、旱涝为临潭县灾害性气候。全县设3镇13乡。2008年末有人口14.7万,平均每平方公里94.4人。其中汉族99755人,回族27028人,藏族20033人,东乡族、土族、满族、黎族、苗族、撒拉族共184人。在全县人口中,农业人口13.2万人,占总人口的89.8%;非农业人口1.5万人,占总人口的10.2%。县政府所在地城关镇位于县境西部,距省会兰州公路里程为346公里。全镇总面积27.59平方公里,岷(县)合(作)公路穿城而过,交通发达,市场繁荣,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临潭县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生存繁衍,夏商周时期为古雍州辖地,春秋战国时期由羌人所据。秦始皇统一全国,推行郡县制,临潭为陇西郡临洮县(治今岷县)辖地。两汉三国时期仍为临洮县所辖。西晋惠帝于295年在今临潭境置洮阳县,隶属秦州(治今天水)。自西晋永嘉之乱至十六国时期,该地被吐谷浑占据。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二月,北周遣大使巡查天下,于洮阳城首置洮州,继置洮阳郡汎潭县。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改汎潭县为临潭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称临洮,北宋初仍之。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四月,再改临洮为洮州。元袭置洮州,下领可当县。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于旧城置洮州军民千户所,隶河州卫。洪武十三年(1380年)升为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隶陕西都司。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洮州卫为洮州厅,设抚番厅,隶巩昌府。洮州厅藏民聚居区实际由三土司、五僧纲控制。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洮州厅所属卓尼土司由杨积庆承袭时,他统辖卓尼、迭部48旗,650族(村庄);洮州厅昝土司管辖7旗,76族(村庄);洮州厅小杨土司管辖10族;洮州著洛寺(卓洛寺)僧纲管辖23族;洮州嘛呢寺僧纲管辖21族;洮州圆成寺僧正管辖4族;洮州阎家寺僧正管辖2族。洮州所辖洮西诸部落还有大小村落90余处。据《洮州厅志》载,洮州厅所辖藏族除以上部落外,还有纳马66族。民国2年(1913年)改洮州厅为临潭县,属兰山道辖。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途经临潭,在新城建立了临潭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7年(1938年),甘肃省扩大第一督察区,临潭隶属岷县督察区。1949年,临潭县和平解放,9月27日,在新城成立了临潭县人民政府,属岷县专区。1950年划归临夏专区管辖。1953年划入甘南藏族自治州,隶属至今。
“洮州”因洮河而得名,万古不息的洮河亦孕育了洮州灿烂的远古文明。古代洮河流域气候湿润,林木丰茂,洮河谷地土壤肥美,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从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先民们即在此地繁衍生息。
迄今在临潭境内发现的二十多处远古文化遗迹,大多数沿洮河谷地分布。
仰韶文化遗迹 仰韶文化是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该时期陶器上的红底彩绘几何图案和动物花纹是仰韶文化之表征,因而也称该文化为彩陶文化。1975年于临潭石门乡园里村出土的双耳彩陶罐,1980年9月在王旗乡磨沟遗址出土的网状几何纹和变形鸟纹等纹饰彩陶片,都具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征。
P3-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3: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