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自从1991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版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本书已成为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 世人似乎是从本书中第一次发现,佛陀从来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神通,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儿子,只是他离开了他们,独自走上了修行成佛,拯救众生的道路。 书中的佛陀不仅伟大、慈悲,而且真实可爱;你看到的正是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他吃饭的威仪令人着迷,他吃完饭,和别人一样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光芒。 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无论你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都是一次充满喜乐和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 本书原名《故道白云》,为了使更多读者能够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我们在再版时使用了更加简单和直白的名字:《佛陀传》。 作者简介 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当今世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佛法心灵导师、禅宗大德。 1926年生于越南,16岁出家。 1960年代,得到普林斯顿大学支持,赴美国学习,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佛法。一生传播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佛法”,传递正念生活之道,同时宣扬非暴力的和平理念。 1967年,一行禅师被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1973年,越南政府取消他的护照,拒绝让他回到越南,一行禅师流亡到法国。 1982年,一行禅师在法国南部建立“梅村”禅修道场,近30年来,在欧洲和北美也建立了许多“正念静修中心”,为佛教界人士、普通人和许多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其著作也已被翻译成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使佛教在西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目录 作者序 佛教在人间 译者序 你可与佛陀近距离接触 上篇 1.牧童跟随佛陀,踏上修行之路 2.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3.当牧童初次遇上佛陀 4.受伤的天鹅 5.饿晕后,佛陀放弃了苦行 6.当年佛陀出生时…… 7.少年时的佛陀 8.遇见未来的妻子——耶输陀罗 9.佛陀结婚了 10.生、老、病、死,一生都要面对 11.佛陀有了自己的儿子 12.为了寻找大道,只能不告而别 13.开始独自修行 14.生命无常,疾病、死亡总让人措手不及、追悔莫及 15.放弃苦修,放弃避世,回归自己 16.那一晚,耶输陀罗睡着了吗? 17.佛陀彻底开悟了 18.苦痛消失了,一切都不同了 19.对橘子的专注,是一种修行 20.你和我,或许曾存在于一个生命体之中 21.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法门 22.初转法轮 23.痛苦,是因为在用错误的方式生活 24.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5.回归当下这一刻,你才会觉醒 26.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27.世法燃烧 28.佛陀僧团 29.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 中篇 30.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31.我会在春天回去 32.谣言,迟早会自动止息 33.唯一不会褪灭的美,是慈悲与解脱 34.重聚:佛陀回家了 35.佛陀说教四圣谛:苦、集、灭、道 36.有了解和爱,一切都能成就 37.“我的家庭是众生,我的家乡是大地,我的身份是僧人。” 38.不同的阶级,皆可加入僧团 39.“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 40.以黄金铺满地 41.爱里生苦 42.慈悲之爱,是没有执著与分别心 43.每个人的眼泪都是咸的 44.父王安详离世 45.女子也可受戒出家 46.僧团分裂了 47.导致平和、喜悦和解脱,才是正法 48.制定七灭诤,调停内部纠纷 49.向大地学习,向水学习 50.因为僧众们不停地犯错,才有了戒律 51.放开心怀,保护所有众生 52.功德田 53.终止内心的暴力 54.佛陀遭到诬陷 55.每个人都有觉醒的潜能 下篇 56.观呼吸 57.木筏不是彼岸 58.一把珍贵的泥土 59.听到讥讽、批评,不愤怒;听到称赞、欣赏,不享受 60.一个人牵挂越多,痛苦就越多 61.狮子吼 62.舍利弗之吼 63.过着虚伪的生活,是由内而外的腐烂 64.生死轮转,不要害怕 65.空的碗里,满是空气 66.生、老、病、死,犹如四座山 67.佛法如大海 68.三法印,三解脱门 69.佛陀死后会到哪里去? 70.超越这世间的生死 71.僧团彻底分裂了…… 72.默默反抗 73.有人要暗杀佛陀 74.三百多名离开的比丘,又回来了 75.真正的快乐,来源于自在与自由 76.佛陀也会变老 77.生死如幻象,不要停下脚步 78.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人可以超越佛陀的智慧 79.别再依赖他人和他物 80.佛陀入灭 81.故道白云——佛陀见过的白云,仍在天空;佛陀走过的路,仍在我们的脚下 序言 佛教在人间 很高兴拙作被翻译成中 文,这正好让我有机会回馈 中国历代的佛教祖师。 我十六岁受戒为沙弥。 第一本我用的佛教经典,是 用中国古文写的。学佛的最 初十年,我所用的全都是中 国古文经典,以及当代大师 为参究这些经典而写的语体 文注疏。这之后,我才接触 到藏文、巴利文及源自西藏 的佛典。但我从没忘怀中国 祖师的恩德,自学佛以来, 我一直受着此智慧之源的恩 泽。现在以中文版本出版拙 作,就是希望聊表感恩之怀 。 自学僧时代,我已被人 间佛教这个理念推动着。我 当时已深信佛教在生活中的 落实,是可以使社会朝着更 平等、自由和慈悲的方向改 进的。全赖这个信念,我才 不至于被当时一些佛教的败 坏风气所影响,而丧失意志 。我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尽 力把佛法与修行适当地运用 于现代生活之中,要使佛法 与现代的科学、民主、人道 、环保和社会公平并肩同步 。 早在1952年,我已写了 一本名为《家庭日用佛法》 (Buddhism applied in family life)的书。几年后 ,又写了另一本书,名为《 日常生活佛法》 (Buddhism applied in our everyday life)。自此之后 ,我帮助设立佛教学校、大 学、佛教青年社工服务学校 和佛教杂志等,以期佛法可 以在日常生活中实习。 我初期所学所修的佛法 ,是在某些程度上受藏密影 响的禅和净土。在成长的过 程中,身为一个行者,我目 睹自己的国家陷于战祸、暴 力、贫困和社会上的不平之 中。我发觉当时所学的禅和 净土法门,都不能直接解决 我周围以及自心之内的痛苦 。我深入钻研佛理,尤其四 圣谛和八正道,以期能找到 直接解决当时苦难的答案。 后来幸得“安般”“念处”和“ 释中禅室”等经典的启示, 使我重拾佛陀教化中“现法 乐住”的义理,因而使我一 直期待着的“人间佛教”,得 以复现。没有亲身接触和透 彻理解“苦谛”,是很难得见 脱离痛苦的“道谛”的。了解 痛苦之性质后,才可以用适 当的行动和修行来把痛苦转 化过来,使身心康复,这就 是“灭谛”。正法的一个特征 ,就是需要现身受证。佛陀 曾重复确定,正法是在当下 一刻生效的。你一开始修行 ,转化和康复的过程便已实 时开始。 过去二十年,我主要在 北美洲和欧洲的三十多个国 家提供专念禅修的静修营。 在这段静修的时间里,参加 者会被指导如何修行以回复 身心的安详与平稳,以及如 何确认和接纳苦痛,然后深 人了解苦痛的性质,来把它 转化。修习坐禅、行禅、专 注呼吸、专注俯伏、全面松 弛等,都是为了达到以上的 目的。经过这些修习之后, 很多参加者都能够把内心的 矛盾和冲突消解,因而与家 庭亲属重新沟通。慈心的聆 听与关怀的爱语,都是其中 的基本修习。但这些修习的 锻炼,是必须要靠专念、集 中和去深入了解的精神所支 持,才可以发挥效用。 我希望我全部的英文拙 作,都能被翻译成中文版本 而流通。我也当然会很高兴 与我的朋友一起多些到中国 探访,为大家提供静修营, 以及保持与中国佛教大德的 对话。我们要一起革新佛教 ,以使佛法成为一股新动力 ,为现今人类解决每天在生 活上遇到的困惑。 一行禅师 导语 每一个佛学爱好者都不容错过的佛学入门书。 一行禅师用生动真实的语言,展现了佛陀从出生到涅槃的完整一生。 佛法的起源与奥妙,就这样在您面前徐徐展开。 本书直接取材自二十四本巴利文、梵文以及中文的佛典。作者把佛陀一生的主要事迹和言教,透过佛陀八十年不平凡的经历,从一个看牛童缚悉底与佛陀的一段因缘,一一引述出来。 精彩页 牧童跟随佛陀,踏上修行之路 翠竹影下,年轻的比丘缚悉底跏趺而坐,全神专注于呼吸,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其他四百多位习禅者和缚悉底一样,在伟大导师乔达摩的指导下,在竹林中或茅棚里各自习禅,人人都亲切地呼唤他们的导师为“佛陀”。 这片竹林,方圆四十亩。七年前,波斯匿王将之赠送给佛陀和他的僧团,从此被称为竹林精合。从王合城向北行,只需三十分钟便可到达这里。寺院四围种满了来自摩揭陀国的不同品种的翠竹,环境十分清静幽雅。 揉揉眼睛,缚悉底展颜微笑,当他慢慢地放开腿来,双脚仍是酸麻麻的。今年二十一岁的他,刚在三天前受了比丘戒。戒仪由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主持。受戒的仪式当中,缚悉底一头咖啡色的头发被全部剃掉。缚悉底十分庆幸自己可以成为佛陀僧团的一分子。很多比丘都是来自贵族阶层,就像佛陀的弟弟难陀尊者、提婆达多、阿那律和阿难陀等。无须别人正式介绍,缚悉底从远处已经可以辨认出他们来。虽然他们的衲衣破旧褪色,但他们的气质仍十分高雅。 “大概还要过一段日子,我才可以和这些贵族背景的比丘们结交吧。”缚悉底想。 奇怪的是,虽然佛陀也是王者之子,缚悉底却一点也不觉得与他有隔膜。缚悉底属于所谓的“不可接触者”,因他出生自最底层、最贫贱的阶级。这是当时印度阶级体制所导致的歧视。十年以来,他都是以放水牛为生。但这两星期,他可以和其他来自不同背景的出家人一起修行。每个人都对他很好,给他和蔼的笑容和深深的鞠躬。可是他仍觉得很不自在。他相信大概要几年时间,他才可以全面适应和感到舒泰。 忽然,他从心底里涌出了欢颜,因他这一刻想起佛陀的十八岁的儿子罗睺罗。从十岁开始,罗喉罗已是僧团里的一个沙弥。在这短短的两星期中,他们两人已成了最要好的朋友。虽然罗喉罗仍未成为正式比丘,但却是他教缚悉底怎样随着呼吸坐禅的。虽然罗喉罗未受比丘戒,但他对佛陀的教导已有很深的认识。只要等到满二十岁,他便可以受具足戒,成为正式比丘。 缚悉底回想起两星期前,佛陀来到伽耶附近的小村落优楼频螺,邀请他出家的情形。当佛陀来到他的家里时,缚悉底正和他的弟弟卢培克在外面放水牛,家中只剩下两个妹妹,十六岁的芭娜和十二岁的媲摩。芭娜一望便认出来访者是佛陀。正当她想赶快跑去找缚悉底回来的时候,佛陀告诉她没有必要。他打算和随行的比丘们及罗喉罗一起往河边找她的哥哥。他们找到缚悉底和卢培克时,已将近黄昏了。这兄弟俩正在尼连禅河中替九只水牛洗涤。两个小伙子一见到佛陀,便立刻跑到岸上来,把双手合成莲苞状,然后深深地鞠躬,礼敬佛陀。 “你们长大了很多啊!”佛陀对他俩热情地笑着说。缚悉底并没有回答。看到佛陀那祥和的面孔,亲切又毫不吝啬的笑容,闪耀诱人的目光,缚悉底已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不知说什么才好。佛陀穿着一件用很多碎布缝合成田状图案的衲衣。他依然是赤足而行,就像十年前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初次遇上缚悉底时一样。那段日子里,他们曾在河畔和菩提树荫下度过了很多时光。 缚悉底望望跟随着佛陀的二十位比丘,见他们个个都是赤着脚,穿着和佛陀一般颜色的衲衣。再看清楚一点,缚悉底才发觉佛陀的衲衣比其他比丘的长了一截,大约长一只手掌的长度。站在佛陀旁边的,是一个直望着他微笑而年纪又和他相若的沙弥。佛陀轻轻地在缚悉底和卢培克的头上拍拍,然后告诉他们,他是在回王舍城的路途中,特地前来探访他们的。他又表示很乐意等他们给水牛洗澡完毕后,和他们一起步行回到缚悉底的茅舍。 在路上,佛陀介绍他的儿子罗喉罗给缚悉底和卢培克认识。原来刚才对他笑得灿烂的沙弥正是罗喉罗。他比缚悉底小三岁,但却和他一般高矮。虽然罗喉罗只是一个沙弥、一个初学者,但他穿的衣服却和其他比丘的无异。罗喉罗行在缚悉底和卢培克中间,把手里的钵交给卢培克,又把自己的双手温和地搭在两个新朋友的肩膀上。他从父亲的口中已听过很多关于缚悉底的事,所以对他已感到很熟络。这两兄弟也正陶醉在罗睺罗这股温暖的情怀里。 回到缚悉底的家中,佛陀便立刻邀请他加入僧团跟他修学佛法。十年前,缚悉底曾向佛陀表示他有意跟佛陀修学,而佛陀当时也曾答应会收他为徒。现在佛陀再回来,缚悉底已满二十一岁了。佛陀并没有忘记他的承诺。 卢培克拉着水牛回到牛主雷布尔庄主的住处。佛陀则坐在缚悉底屋外的一张小凳子上,比丘们都站在他的背后。泥土墙壁,茅草屋盖,缚悉底的房子实在容不下所有的人。芭娜对缚悉底说:“哥哥,请你跟佛陀去吧!卢培克比你当初放牛时还要健壮。我也已经可以打点房子的一切。你已经照顾我们十年多,现在该是我们照顾自己的时候了。” 媲摩坐在盛放雨水的大木桶旁边,望着她的姐姐,一言不发。缚悉底望望媲摩。她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缚悉底初遇佛陀的时候,芭娜只有六岁,卢培克三岁,媲摩则仍是个婴孩。卢培克在门外玩泥沙时,芭娜就在给全家烧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