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实践证明,生态友好型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源;而乡村旅游通过合理利用农业生态资源,成为“一三”产业融合、拓展现代农业多种功能的重要路径。乡村旅游和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协同发展,是乡村经济振兴、生态环境优化、传统文化传承、宜居宜业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 本书以党和政府的系列文件为指导,应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选取“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作为理论视角,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进行现状测评、多维分析和调查研究,并展开国内外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最后,提出11条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协同发展路径,并给出了实践协同发展路径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臧敦刚,山东泰安人,金融学博士,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入选,四川省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涉藏地区扶贫与乡村振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规划课题6项,在《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3项,参与省部级规划教材2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与研究评述 三 概念界定 第二章 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 一 生态友好型农业的理论溯源 二 乡村旅游影响研究的理论溯源 三 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 中国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的现状测评 一 中国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水平测评 二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测评 三 中国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水平测评 第四章 中国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的多维分析 一 政治维度的协同发展 二 经济维度的协同发展 三 文化维度的协同发展 四 生态维度的协同发展 五 社会维度的协同发展 第五章 国内外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的案例研究 一 法国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协同发展 二 日本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协同发展 三 四川省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协同发展 四 江西省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协同发展 第六章 中国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的调查研究 一 调查研究地点的选择 二 调查研究的量表设计与预调查 三 调查研究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四 调查研究结果总结 第七章 中国乡村旅游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的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 一 协同发展路径的设计 二 协同发展路径的演变规律和演变机理 三 实践协同发展路径的对策建议 附录 附录一 协同路径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附录二 正式调查问卷 后记 序言 农业是立国之本,也是 强国之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发 展,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路 径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 证明,生态友好型农业是实 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 路,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 重要基础资源。在乡村振兴 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乡村旅 游和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协同 发展,将成为乡村产业振兴 、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 织振兴、人才振兴的重要动 力。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 今天,探索乡村旅游开发和 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协同 路径,无疑具有巨大的理论 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郭凌教授主笔的《乡村 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协 同发展》,正是顺应这一时 代发展趋势而展开的系统性 研究著作。该著作是国家社 科基金项目“乡村旅游开发 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协 同路径研究”的最终表达, 也是作者长期从事乡村旅游 与生态友好型农业交叉研究 的创新成果。 该著作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 的十八大以来系列会议与文 件精神为引领,聚焦“把对 农村地区资源环境保护和合 理利用融入乡村旅游的可持 续开发和农业产业的健康发 展”,进行了构建乡村旅游 开发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 协同路径的思考与探索。 该著作在研究内容上, 把乡村旅游开发、生态友好 型农业发展两个独立的对象 ,纳入系统的理论研究中, 打破过往研究中不同理论之 间的界限,构建了关于乡村 旅游开发与生态友好型农业 发展协同的“五位一体”理论 框架。在此理论框架下,作 者对我国省域层面的乡村旅 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协同发 展水平进行了宏观测评,让 读者更为深刻地把握乡村旅 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协同 发展现状,看到当下二者之 间协同发展的薄弱点与不足 之处。同时,作者展开了我 国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 业协同发展的多维分析,发 现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 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 会、生态五个维度,组成了 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最后 ,基于国内外乡村旅游与生 态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的典 型案例经验,设计了11条我 国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 业的协同发展路径。 我认为,该著作不仅具 有选题的前瞻性、研究内容 的系统性,而且具有理论构 建的创新性、实践应用的可 行性。 (1)构建了乡村旅游开 发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协 同的理论框架。“生态友好 型农业”作为独立术语,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由中 央政治局提出,出现的时间 较晚。虽然学术界对生态友 好型农业展开了一定讨论, 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 系,相关研究成果较为零碎 ,系统探索乡村旅游与生态 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的理论 成果更是匮乏。郭凌教授从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生态“五位一体”的视角,构 建了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 农业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 这不仅是对已有理论研究成 果的系统整合,而且是在学 术研究中贯彻落实“五位一 体”总体布局的生动体现。 (2)从自然生态、经济 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 、政治生态等方面,构建了 一套测量乡村旅游与生态友 好型农业协同发展水平的评 价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乡 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协 同发展状况提供了测度工具 。由于学科的差异以及研究 视角的局限,围绕生态友好 型农业的已有研究成果更多 地停留于理论分析层面,缺 乏量化分析。该著作中构建 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我 们深入地认识乡村旅游与生 态友好型农业的协同发展。 (3)对国内外乡村旅游 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 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为持续推进乡村旅游与生态 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提供了 经验借鉴。这些经验包括“ 农业为本、旅游添色”“产业 集群、三产联动”“立足原真 、法律保障”“乡村联合、协 会推动”等。尽管国内外存 在乡村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 业协同发展的国情差异、制 度环境差异、主体因素差异 等,但对国外探索乡村旅游 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 路径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 对设计我国的乡村旅游与生 态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路径 ,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4)将乡村旅游与生态 友好型农业协同发展纳入系 统的研究中,从路径内涵、 路径主体、组织方式、适用 条件和路径优越性五个方面 ,总结出协同发展路径的演 变规律。在此基础上,从“ 外推力”“内促力”“引导力” 三个方面,构建协同发展的 动力体系。这一研究成果弥 补了理论研究与发展实践相 割裂的不足。在实践层面有 助于地方政府部门因地制宜 选择合适的协同发展路径, 或者综合考虑地方社会经济 和资源条件,根据路径演变 规律,创造具有地方性特色 的协同发展路径。 总之,《乡村旅游与生 态友好型农业的协同发展》 一书,从理论上阐明了乡村 旅游与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内 涵特征、二者之间的辩证关 系,深度分析了二者协同发 展的内在逻辑,提出了符合 我国国情的二者协同发展路 径与对策建议。因此,这是 一本值得理论研究和实践工 作者参阅的著作。我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