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住六朝烟水间(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薛冰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南京作家薛冰集四十年南京史、志、地理、文化研究与写作的经验,将南京的山川形势、人物风流、名胜古迹化作篇篇优美的史话,娓娓道来一座沧桑古城的前世今生。全书以时间为经,从东吴肇建到辛亥定都,从六朝古都、十代都会到今天的世界文学之都,以空间为纬,从秦淮文化到钟山文化再到清凉山文化,细致梳理南京的人脉、文脉、史脉、地脉,构建南京的城市灵魂。本书出版二十余年来长销不衰,已成南京文化经典读本。 作者简介 薛冰,著名学者、作家。浙江绍兴人,定居南京七十余年。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调入江苏省作协创作联络部工作,1992年任《雨花》杂志编辑,1996年参与创办《东方文化周刊》,任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2000年任《江苏省志·文学志》副主编,2002年任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曾任南京市作协副主席,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现任江苏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申报世界文学之都,担任申都特聘专家。南京文投集团重刊《十竹斋笺谱》,担任十竹斋传习所所长。著有长篇小说《群芳劫》《天长地久》《青铜梦》,中短篇小说集《爱情故事》,文化随笔《旧书笔谭》《止水轩书影》《家住六朝烟水间》《淘书随录》《江南牌坊》《金陵女儿》《金陵书话》《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历史专著《南京城市史》等六十余部。 目录 序 初版序 秦淮河 一代宏图开建业 雄才伟略建明都 金陵景物图咏 桨声灯影 秦淮烟月 白鹭芳洲 赤石矶下 市井风物 琉璃塔与咸板鸭 南京的旧书与文玩 园林六朝变 放眼豁蒙楼 城西佳山水 园中轻喜剧 瞻园古今谈 佳趣说莫愁 散落郊原的六朝瑰宝 南唐的孑遗 明太祖陵和清圣祖碑 东郊的风景(上) 东郊的风景(下) 旧街新路 从汉王府到总统府 民国建筑博物馆 吴头楚尾南京人 一江春水向东流 治隆唐宋明太祖 失踪的皇帝 秦淮八艳 芥子园外话李渔 踪迹随园 水木清华龙蟠里 小卷阿 从六朝古都到文学之都 出版后记 序言 二十年前,在本书的序 言中,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有幸读到了前辈学人 和当代文人有关这个城市的 各种文字。这些文字的优劣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 为我提供了一个个或真或幻 的参照系,使我在解读这个 城市的同时,也能解读前人 对于这个城市的解读。简单 地说,今天重读这些记述和 解读,已可以较为清楚地看 出前人所想确立和抹去的都 是些什么,而他们的努力中 ,究竟有哪些在历史中站住 了脚,而哪些已被或正在被 历史无情地抹去。” 这同样可以用来衡量我 自己的文字。就像这本《家 住六朝烟水间》,二十年间 不断印行,如今后浪出版公 司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又邀 我修订再版,或许可以说明 ,我对这座城市的解读,是 得到广大读者认可的。 这是我系统阐述南京城 市文化的第一本书。由此发 端,写南京的书,迄今已出 版二十来种。我对南京的新 认知,也就陆续写进了新书 中。所以尽管意识到此书“ 难免显露出见识、学养和心 性诸方面的不足,更可能出 现某些疏漏或讹误”(《初 版序》),屡次重印,都没 有做修订。从作者这一面说 ,自己当年就是这样一个水 准,无须回避。然而在读者 这一面,花钱买了书,总希 望分享到正确的知识与见解 。同时,南京城市面貌也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有 些叙述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所以此次新版,我下决 心来做一次全面的修订,城 市空间研究,历代史事探索 ,人物故实评析,都有改正 讹误、补充新知之处。并增 入了《秦淮河》一文,借一 河之变迁,领全书之纲要, 而以《从六朝古都到文学之 都》作一结束。《虚妄的天 堂神话》一文因已编入新版 《金陵女儿》,故此书不再 收录,以免重复。 全书架构也做了相应调 整,以内容划分为六辑。随 文插图之外,每辑之前都选 配了摄影家冯方宇先生摄制 的艺术照片,在提供空间信 息之外,也可以成为审美欣 赏的对象。作为对应的历史 照片多选用了德国摄影家赫 达·莫里逊的作品,并得到 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版 权许可。 当年曾自惭于文字的“火 气”,如今看来,这恰恰不 应算作缺点。那种云淡风清 中允和平坐论古人前事的文 字,于今日之社会,于我们 的民族,不是太少,而是太 多了吧。 愿读者朋友喜欢这一本 《家住六朝烟水间》,同样 期待着大家的批评指正。 2020年12月28日 导语 了解南京与江南文化的首选之书、最佳之书、必读之书! 南京作家薛冰将四十年南京史、志、地理、文化研究与写作经验化成篇篇优美的史话,山川形势、人物风流、名胜古迹松散连缀,串联起南京的人脉、文脉、史脉、地脉。 南京灵魂之书,气质之书,内涵之书:从帝王都到佳丽地,从悲情城市到十代都会,从秦淮文化、清凉山文化到钟山文化,从六朝古都到文学之都,道尽南京复杂的内涵、气质与灵魂。 久经市场考验,出版二十年来长销不断,南京文化、金陵文化经典读本。 南京先锋书店关于江南文化图书销售的Top1,一本书撑起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 从《家住六朝烟水间》到《南京城市史》,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互相呼应、映照,道尽南京沧桑之美。 后记 再版一本二十年来不断 修订、印行的名家名作,如 何在保持原作风格、精髓的 前提下出新、出色、出彩, 是我们编辑《家住六朝烟水 间》的最大课题。幸运的是 ,我们遇到了德国摄影家赫 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 1908-1991)和中 国摄影家冯方宇。 确切地说,是冯方宇把 赫达·莫里逊带到了我们面 前。2021年初,设计师曲 闵民听说我们正在为《家住 六朝烟水间》配图,便推荐 了青年摄影家冯方宇的作品 。冯方宇是土生土长的南京 人,多年来孜孜不倦地拍摄 、记录南京城市变迁,其作 品以历史感、时间感、叙事 性、艺术性和隐喻性在坊间 颇具影响力,他拍摄的南京 城墙、大桥和各类历史遗迹 均让人过目不忘。他说:“ 历史上拍摄南京的摄影师, 在艺术性上我推崇的是赫达 ·莫里逊。”正是他的这句话 ,启发我们确立了编辑思路 :以作者薛冰的文字为基础 ,加入莫里逊与冯方宇的摄 影作品,建构一个文字与影 像、历史与现实相互对照、 呼应的叙事空间,呈现一个 多维度、多视角的“六朝烟 水间”。 我们在网络上查询得知 ,赫达·莫里逊于已于1991 年去世,但她早在20世纪 80年代便将自己的一万多张 中国大陆的影像资料捐给了 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关 于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地区的 照片和底片则捐给了美国康 奈尔大学)。在朋友的帮助 下,我们在2021年5月辗转 联系上了燕京图书馆,获得 了相关图片的使用许可。在 冯方宇的帮助下,我们从一 千多张南京历史影像中选取 了与《家住六朝烟水间》文 字相关的黑白照片一百多张 ,又在此基础上,选用了冯 方宇的相关彩色图片一百多 张,经过精心设计、编排, 形成中西、新老摄影家在不 同时空的对话,使得本书的 形式具有独特的张力和冲击 力。 鉴于赫达·莫里逊在中国 少有人知,我们在此有必要 简单介绍她的生平。赫达· 莫里逊原名赫达·汉默尔 (Hedda Hammer,莫里逊 为其夫姓),1908年出生 于德国的斯图加特,从小患 有小儿麻痹症,腿部残疾, 体弱多病,但热爱摄影,大 学就读于慕尼黑的摄影学院 。1929年,因为纳粹势力 在德国膨胀,莫里逊下决心 离开自己的国家。与当时德 国年轻人多选择去西方国家 不同的是,莫里逊决定到东 方。1933年,年仅二十五 岁的她带一柄雨伞、一把手 枪,只身前往北京,在德国 商人哈同的照相馆担任经理 工作。在北京期间,赫达· 莫里逊住在当时的法国领事 家中,工作之余经常单独外 出摄影。她随身携带性能良 好的双镜头Rolleiflex和 Rolleicord(拍摄建筑时会用 一台Linhof Satzplasmat), 除了拍摄北京城,她还去了 京郊的西山、承德等地,在 后来的十几年间更是去了石 家庄、太原、云冈、济南、 威海、青岛、泰安、泰山、 西安、秦岭、南京等地。莫 里逊所到之处,醉心于拍摄 市井、建筑、街道、手工艺 人、寺庙、集市和乡村风光 ,她的作品以对光线敏锐的 直觉、强而有力的立足点和 细腻平衡的构图而独树一帜 。1938年,莫里逊离开了 哈同图片社,开始为当地的 外国商人、艺术家提供摄影 服务。1946年她和英国人 阿利斯泰尔·莫里逊 (Alistair Morrison)结婚, 之后离开北京,赴香港居住 了一年多,后来随丈夫去了 马来西亚婆罗洲的沙捞越, 在那里定居近二十年,20世 纪70年代,她和丈夫最后移 居澳大利亚的堪培拉,直到 去世。值得一提的是,她的 公公乔治·欧内斯特·莫里逊 (George Ermest Morrison, 1862—1920)曾在1897年 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 记者,1912年还被聘为袁 世凯政府的政治顾问,人称 “老莫里逊”。 赫达·莫里逊是在1944年 夏天到的南京。1945年, 她还在上海用德语出版了一 本名为《南京》的摄影集。 1987年,她在《一个摄影 师的中国之旅1933—1946 》(Travels of A Photographer in China 1933—1946,牛津出版社 )中回忆道: 南京人是什么样的?我 发现他们和我更熟悉的北京 人一样友善、亲切。南京人 口最密集的地区在城南。这 座城市以前是一个重要的工 艺中心,以生产精美的丝绸 产品而闻名。在日本入侵之 前的数年里,这里的工业得 到了长足的发展,即使在日 本人占领下,这里仍然是一 个重要的商业与贸易中心。 我在那里的时候,官方通报 的人口是66.4万。这个数字 可能是虚报。因为在1937 年,也就是南京大屠杀前不 久,国民党通报的官方人口 数字只有100万多一点。… … 我在南京度过了非常愉 快的时光。尽管这座城市一 再遭受破坏,但它仍然是一 个非常美丽的、充满历史气 息的地方,置身其中,你会 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几个世纪 以来它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 要中心。 精彩页 秦淮河 在长江的数百条支流中,秦淮河小到排不上号,它的长度只有一百一十公里,流域面积二千六百三十一平方公里。然而,在长江文明的浪潮中,秦淮河却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孕育了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的江南古都南京,被南京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甚至被誉为“中华第一历史文化名河”。2015年,为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两国联合发行一组两枚邮票,由法国著名邮票设计师创作,画面表现的就是巴黎塞纳河和南京秦淮河。 秦淮河古名龙藏浦,“浦”是吴地人对河的称谓,汉代称淮、小江,唐代始得名秦淮。它有两个源头。东源句容河,来自宁镇山脉的宝华山,汇入赤山湖水后,经江宁湖熟,到方山埭西北村与南源合流。南源溧水河,来自横山山脉的东庐山,经禄口、秣陵与东源汇合,成为秦淮干流,经方山西侧北行,过东山,在七桥瓮附近西折,进入南京城区,穿城而过,汇入长江。 秦淮河下游的流域变化比较大。1983年通过地质钻探,发现了埋藏在地表之下的秦淮河古河道,从当年绘制的“古河道位置示意图”上可以看出,距今两三万年前,南京地区水域的分布远远大于现代。长江东岸大致在今城西的外秦淮河一线。数百米宽的秦淮河由东南而来,在今城南赤石矶以北入城,一支西行,从凤台山与石头山(今清凉山)之间汇入长江;一支北行,浩浩荡荡纵贯南京城区,从鸡笼山和覆舟山之间的垭口穿出,折向西北,在狮子山东侧进入长江。也就是说,玄武湖(古桑泊)与金川河都曾是秦淮河入江水道的一部分。其间的山丘冈地,犹如水中的小岛。 距今三千多年前,北行的秦淮河干流在鸡笼山、覆舟山一线被阻断,山南河道消失,山北渐形成玄武湖和金川河流域。西行的秦淮河所携带的泥沙,一方面在今天的主城区南部,即水西门、新街口、浮桥、逸仙桥、瑞金新村、通济门一线以南,逐渐形成秦淮河河谷平原,一方面在受到江水顶托的入江口形成洲渚,即后来大名鼎鼎的白鹭洲。直到六朝时期,长江的入海口还近在京口(今镇江)、广陵(今扬州)一线。西汉枚乘在《七发》中描写广陵潮,“蹈壁冲津,穷曲随限,逾岸出追,遇者死,当者坏”,“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纷纷翼翼,波涌云乱。荡取南山,背击北岸,覆亏丘陵,平夷西畔。险险戏戏,崩坏陂池”,虽出于文学语言,并不是凭空虚构。六朝时秦淮河下游仍宽达百余米,赤石矶北麓的娄湖可以操练水军。杨吴徐知诰建金陵城,在东门南侧设上水门(今东水关),对秦淮河实行分流与管束,进入城内的一支,西南流至南门(今中华门)内,转折向西北,从下水门(今西水关)出城,汇入长江,也就是后世的“十里秦淮”;另一支则被引入城墙外新开河道南行,随城墙转折向西,过南门(今中华门)直入长江,成为南唐都城东垣南段及南垣的护濠,也就是最初的外秦淮河。北宋时期气候极寒,长江水位下降,江中诸多洲渚逐渐连片成陆,致长江岸线西移,李白诗中“二水中分白鹭洲”的景致不再。元、明之际,原近岸夹江成为外秦淮河道。内秦淮出西水关后汇入外秦淮,北行至龙江关(今下关)入江。 “大江东去”,万里长江自西向东是大趋势。但是在苏皖交界一带,江流被江南山势阻遏,由西南折向东北,直到南京城北下关附近,才转折再向东行,形成了一个“厂”字形的大曲折。所以江南地区又被称为“江左”“江东”。“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便是这形势的写照。诞生于秦淮河与长江交汇处的古都南京,恰好被环抱在这个曲折之中,正符合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理论:城市首先出现在大河流域,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 秦淮河被誉为南京的母亲河,世世代代滋养着这一片土地,哺育南京先民繁衍生息,提供城市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手工业生产原料,并成为交通与商业贸易的重要航道。东吴孙权定都建业(今南京),赤乌八年(245年)于句容河开凿破岗渎,使秦淮河与江南运河相衔接,以保障六朝都城与太湖流域吴、会地区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同时也促进了秦淮河上游和中游地区的安定繁荣。明太祖洪武年间开凿胭脂河,连接秦淮河与石白湖,以沟通南京与两浙地区的漕运,至今还留下了天生桥的奇观。两千多年来,秦淮河与南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P19-2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