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宗祥先生纪念文集(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纪念文集按五个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收录张宗祥先生亲属撰写的文章,第二部分是先生生前友人和弟子的回忆文章,第三部分是先生家乡的人士撰写的纪念文章,第四部分收录先生生前工作时的文化界领导和后辈们的怀念文章,第五部分收录研究张宗祥先生在书法、戏曲、古籍保护和版本目录学等方面成果的学术类文章。
目录

一、亲属篇
父亲张宗祥/张珏
父亲的文字生涯/张珏
从鲁迅纪念馆里一张照片说起一一鲁迅与张宗祥/张珏
追忆先父张宗祥/张兆
张宗祥先生二三事/张兆
怀舅父张阆声先生并序/顾易生
纪念表伯张宗祥先生/吴汉明
回忆我的祖父一一张宗祥/张耕
怀念外公/孙建华
外公留下的财富/徐洁
二、友人、弟子篇
和风篇呈吾师张阆声先生/陈布雷
回忆录/钱宝琮
回忆三则/郑宗海
祝冷师六十寿辰/金诵盘
张宗祥谈书法/谭建丞
阆声(张宗祥)先生门下问学散记/姜亮夫
我和张阆声先生/钱君訇
张宗祥先生传略/周采泉
张宗祥书法主见点滴/姜东舒
书法家的药方/黄涌泉
怀念阆声先生/金鉴才
拜师张宗祥记/宣大庆
三、乡人篇
一个书法家走过的道路一一兼谈张宗祥与姜东舒的师生情/陈伯良
笔情墨缘一一张宗祥和丰子恺的友谊/朱明尧
郭家与张家/郭娱亲
题签跋文仁者心一一刘操南教授追忆张宗祥先生/陆子康
学者张宗祥/陈忠祥
张宗祥《中国戏曲琐谈》的文献学意义一一兼述张宗祥的戏剧创作/王学海
艺精品高后学典范一一张宗祥的书法及其对西泠印社的影响/邵德法一
从“铁如意馆”一印谈张宗祥和韩登安的友谊/唐吟方
慧心独具高屋建瓴一一张宗祥先生书学思想浅析/徐蔚
开放与独诣——论张宗祥的书法思想及其实践/查律
张宗祥与《集王圣教序》/李惠明
四、纪念篇
张宗祥和《长生殿》/张娴
乱云天际散新竹路旁生一一回忆张宗祥社长/孙晓泉
怀念张老/张英田
回忆我祖父丰鐄的同科举人张冷僧公公/丰一吟
国立北平图书馆学者传略:张宗祥/焦树安
周传瑛与张宗祥艺缘逸事/潘伟民
《西泠印社·张宗祥研究专辑》主编导语/陈振濂
铁如意的时代意义/斯舜威
印象张宗祥/郭超英
崇文载学铁如意/余良峰
震古烁今一一走近大师张宗祥先生/戚南沙
五、评论篇
试论张宗祥先生的书法艺术/徐润芝
张宗祥的“戏剧观”及其实践/徐宏图
独向人间冷处开一一作为学者的张宗祥先生/徐建融
张宗祥的书论特点及其贡献一一以《书学源流论》和《论书绝句》为例/宋廷位
张宗祥十二种影宋抄本考述/张群
从《张宗祥文集》管窥张宗祥先生的版本目录学思想/曹海花
千元醑宋皆经眼一一对张宗祥古籍保护与修复的教学思考/胡晓东
张宗祥与《淳化阁帖》/陶淑慧
序言
清代黄簪世序《海宁
县志》云:“宁邑为省会
左辅,居三吴上游,大海
奔涛,七郡之保障系焉,
有百里长堤亘焉。山川蹯
郁,户口繁滋,人文辈出
。”在这片历史文化积淀
深厚的土地上,孕育出这
样一位学者,他一生勤奋
苦读、严谨治学、博采众
长、热忱爱国,对中国文
化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体现出高尚的文化
情怀和艺术品格,他就是
张宗祥先生。
张宗祥先生,原名思
曾,字阆声。因崇仰文天
祥,更名宗祥,后得乡贤
周宗彝毁家抗清所用武器
“铁如意”,视为家珍,因
此,又署别号:铁如意馆
主。先生少有奇才,读书
过目不忘,青少年时就读
了大量书籍,打下了深厚
的国学基础。早年在海宁
开智学堂任教,旋在桐乡
桐溪学堂任史地教员,稍
后又在嘉兴秀水学堂任教
,兼嘉兴府中学堂教员。
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
浙江高等学堂兼浙江两级
师范学堂教员,不久离开
杭州,赴京任大理院推事
兼清华学堂教员。辛亥革
命后,回杭任教育司教育
课课长,兼浙江高等学堂
教员。1914年,赴京,
任教育部视学,被聘为编
修清史委员会委员。
1919年,任京师图书馆
主任。1922年,回杭州
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在
职期间组织人员并募款,
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
。1925年任温州瓯海道
道尹。抗战期间赴重庆,
任文澜阁《四库全书》保
管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9年后,张宗祥先生
出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浙
江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
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等
。1965年8月16日逝世,
享年84岁。
张宗祥先生治学严谨
、涉猎渊博,在文史、书
画、医学、舆地、鉴古、
戏曲等方面皆有精深的修
养和杰出的贡献。尤其在
古籍注释校勘、补抄整理
保护、图书馆管理等方面
,令人赞叹不已。经他校
勘的古籍有300多种,已
出版《说郛》《国榷》《
罪惟录》《越绝书》等10
余种,有“抄校古籍近万
卷”之说,内容涵盖经、
史、子、集。其中,最为
宏大的是主持补抄文澜阁
《四库全书》,可谓中国
文化史上的大事。先生又
酷爱书画,他以深厚的国
学功底为基础,在书画艺
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他
的书法,先学颜真卿,后
学李邕,兼融汉魏碑法,
雄浑洒脱,气韵生动,形
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誉
为近代书法的开山人物之
一。亦擅绘画,崇尚品藻
情趣、学养格调的文人画
风格。
今天,张宗祥先生离
开我们已经半个世纪,随
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其
学术成就的了解和认识在
不断深入。张宗祥纪念馆
作为收藏和研究张宗祥学
术成就的专业馆,我们曾
先后举办张宗祥先生诞辰
110周年纪念活动、首届
张宗祥学术思想研讨会、
张宗祥逝世50周年系列纪
念活动等。为了进一步纪
念和缅怀张宗祥先生对文
化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研
究和探讨他的学术成就,
弘扬他的高风亮节,现将
收集到的部分文章汇编成
集。
在编纂过程中,得到
了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
,得到了张宗祥先生家属
、友人、学生和专家学者
们的大力支持,我们在此
谨致谢忱。
本纪念文集按五个部
分编排,第一部分收录张
宗祥先生亲属撰写的文章
,第二部分是先生生前友
人和弟子的回忆文章,第
三部分是先生家乡的人士
撰写的纪念文章,第四部
分收录先生生前工作时的
文化界领导和后辈们的怀
念文章,第五部分收录研
究张宗祥先生在书法、戏
曲、古籍保护和版本目录
学等方面成果的学术类文
章。因限于篇幅,有些文
章未能收录。同时,书中
所存不足之处,敬请读者
指教。
编者
2019年9月
导语
本书主要内容提要为:一、纪念类文章(张宗祥家属、弟子和友人回忆文章);二、新发现的有关张宗祥先生的文章、图片资料;三、研究类文章(当代研究张宗祥先生的文章);四、附录张宗祥年谱简表)等。对于研究张宗祥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张宗祥,1882年生于浙江海宁硖石镇,原名思曾,字阆声。因敬文天祥为人,更名宗祥。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浙江省文史馆副馆长、西泠印社社长等。
精彩页
父亲张宗祥
张珏
父亲在几十年中,书写署款用“海宁张宗祥”,有时用“冷僧”或“铁如意馆主”。他是书法家、版本学家、学者。父亲生于1882年,1965年谢世。一生经历了清朝、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国民党执政,最后进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按照他自己的话:“幸际明时,大同之盛,灿然在望。”
父亲出身于一个破落家庭,是在既贫又病的日子里度过童年的。祖父在私塾教书,为了筹划姊妹们的嫁妆,负债累累。父亲幼时体弱,3岁尚不能言语;5岁手足冻裂成疮,右足受伤,又成一疮,与冻疮相混,经春暖夏暑,始终不愈;7岁右足背又受伤,成为废足,体更弱,人以为将成痹症。9岁经村医针灸,10岁扶杖步行,12岁足疾愈,出外读书。
他自恨读书晚,又喜爱小说。常到双山书院(在海宁硖石镇)看书。有时,凭一盏油灯,看书达旦;有时,坐在向阳的门槛上,和朋友研讨,边谈边捉虱。13岁学诗词,有“擘开蛟室千层浪,捧出龙宫一颗珠”之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读《普天忠愤集》,切齿清朝政治的腐败。从此,喜看报刊及史书。
17岁(1898年)读《左传》、唐宋各名家诗文集,兼读《离骚》《庄子》《国语》《战国策》等。除临写颜真卿《多宝塔》之外。参临小楷《麻姑仙坛记》。这一年,戊戌“六君子”死难北京菜市口。慈禧复垂帘听政,康有为、梁启超东渡日本。父亲弃括帖,专门研究历史、地理、政治,兼习算学等。读《宋史·文天祥传》,敬其为人,改名宗祥(原名思曾)。恨读书晚,又愤于时事,发奋苦读,月必有六七夜读到天明。与朋友相约,不问何书,日尽数卷,互相问答;不能答的一方,罚停看其他书籍。
18岁(1899年)应州试。知州林伯颖目为奇童,派人间:“已定婚否?”府试4场,皆名列第一。每入场后,案前常有三四人围观写作。其中一人为知府林迪臣,巡视各生之中,见父亲卷,面有喜色。
父亲自足疾愈后,从邻居学拳术,兼习刀剑锏棍,极爱一双铁锏,左锏重11斤,右锏重13斤。这一年,祖父见拳教师丁君训之子因练功,病危时左右臂椎床,床断数次,禁示父亲再习拳术。
19岁(1900年),应桐溪、白下、秀水、安澜、双山各书院考试,每试名必前列,所得“膏火之资”全数购书。在何氏馆里,教书所得,供养父母。20岁(1901年),岁试成绩一等。与表兄等创办开智学堂。21岁(1902年),应乡试,祖母拔钗典当得8元,始成行。榜发时,与费景韩老师同榜中式。榜发后,林伯颖劝留学日本,并愿与方雨亭在经济上相助。祖父多病,父亲不敢远游,遂作罢。23岁(1904年),祖父谢世。父亲受聘为桐乡县学堂教员,教授历史、地理课。
24岁(1905年),就秀水学堂之聘,专授地理。秀水学堂学生钱宝琮曾为文说:“先生教授地理,自编讲义,网罗丰富,理解精辟,涉及边防问题,辄有宏论。吾校多良师。先生年最少、学最博、奖掖后生最力……”25岁(1906年),兼嘉兴府中学堂课程。
26岁(1907年),就浙江高等学堂聘请教授地理。浙高是浙江省的最高学府,学生中很多是秀才出身。几十年后,有一学生在回忆中写道:“有一天早晨,同学们齐集在教室里,等候着新的地理教授的光临。……有一位中等身材,精神饱满,年纪不过二十四五岁左右,风度翩翩的少年,走进教室里来,一望而知,是一个绝顶聪明、倜傥不群的人。他手里没有拿一本书,也没有拿一张纸,仅仅拿了两支粉笔。上了讲台谦逊地自我介绍之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弯弯曲曲地画着,不到5分钟,一幅亚洲地图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山川形势、风物人情,他口里很有系统地讲着,手却不停地在黑板上东指西点地画着,教室里,除了他的声音、动作之外,真是再寂静也没有!讲的人越讲越有精神,听的人越听越有兴趣。如果不是钟声响了,我想,这一课是没有方法可以终止的……”
父亲教授地理,自编讲义,以地理为主,兼述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学与音乐。学生们倾听,不知下课钟声已响。课室外的学生,也在听。夜里,学生常到宿舍请教。父亲询学业、问家世、问所喜爱,教学问教品德,也教游艺。有一学生,抗日战争时,取道湖南、湖北,入四川,溯江而上,经过宜昌、万县,过滟灏堆、白帝、夔门和三峡,游览了一次,心想,似曾见过那样景色。经回忆,却是几十年前出自地理老师张先生的讲述、印象深刻所致。
当年社会上有不注重国文的风气。父亲教授国文,所选古文、诗词,理论与格调并重。每教一篇,先自己朗读,声若金石,顿挫抑扬,悦人心耳,使学生容易记诵。命题作文,不多修改,惟加圈点,附以简要评语,寓启发之意,循循善诱。引起学生对国文的很大兴趣。
这一年,兼杭州府中学课。27岁(1908年),又兼两级师范学堂史、地课。每周课时32节。
……
P7-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6: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