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轻纺城发展口述史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绍兴市布商研究中心负责人郑雅萍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采取口述史的方式,访谈了100位典型人物,以普通人身份从不同视角生动反映中国轻纺城的发展轨迹、体制改革、经济贸易、科技创新、时尚设计、文化创意、社会治理、管理服务等内容,全方位展示中国轻纺城改革发展历程,深度解码中国轻纺城的成功逻辑,以此书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具有深远的意义。本书在内容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实践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决策与管理 纪根立 往事三十年未来更可期 茹关筠 好风凭借力更上一“城”楼 诸剑明 发展与腾飞:一张蓝图绘到底 方优美 领跑并竞跑:塑造轻纺城发展新格局 张伟江 共谋纺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冯华林 “纺城有家”党建强“布满全球”不是梦 寿志平 做温情理性的市场监管人 毛东敏 亲历轻纺城“二次创业” 从线下到线上 周如生 中国轻纺城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潘建华 全力打造数智轻纺城让纺城再次腾飞 濮耀胜 我参与和见证我荣幸并坚信 杨水龙 我的纺城缘:从建市场到管市场 吕瑜洁 纺城十年影响和成就了我 陈月芳 与轻纺城同呼吸共命运的芳华岁月 沈祥星 解放思想是中国轻纺城发展的永恒主题 许可可 盛“市”写志柯桥纺织贸易的形成与变迁 虞建妙 共建共荣一个布上社区的成长 相江蓝 印时尚小镇从集聚到强链 第二章 商会与协会 伏广伟 结缘柯桥见证纺织业巨变 吴建春 十万温商在绍兴其中一半是乐清 蔡少雄 守成开拓完善纺织产业链 李传海 柯桥印染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许志鸿 追梦:从南海之滨到江南水乡 曹天龙 招商隆市需要远见和魄力 赵云富 不断创新做好做强柯桥窗帘品牌 顾洁萍 在专注和专业上深耕 母光利 领军物流业架起连心桥 王昌云 话乡音谋未来与轻纺城共成长 邹胜平 唯有实干+爱心才能不负“众”望 王志坚 以商会友以友促商 马列钢 无缝墙布纺织新贡献 周国军 学会归零不断超越 林龙卿 在纺城里沐浴党辉 第三章 企业与产业 马仕秀 富有之谓大业 日新之谓盛德 徐美灿 绍兴“第一印染”:转型升级再出发 虞德水 如鱼得水与轻纺城共生共荣 杨来荣 管理为本金蝉蜕变 胡克勤 纺织“零”起点的教授级高工 缪华水 开设首家布店的农民个体户 周冬梅 傲雪冬梅别样红 余金方 实干闯出一片新天地 潘永兴 秉承“四千精神” 勇立潮头 马建新 创新扮靓彩虹装 傅双利 专注“一块布” 深耕纺织印染行业 茅元根 坚毅勤奋恒久远 王明煜 务实拓展根为魂 濮坚锋 数字化让染厂更聪明 魏中华 深耕家纺领域做行业标杆 盛国娟 学习创新纺织女工的华丽转身 梅兆林 并购重组国企离职后的人生跨越 季国苗 走进G20峰会的勇气和底气 沈国光 深化产学研专注差异化 钱国春 坚持高端智造驰骋国际市场 陈明贤 “小船户头”撑出来的超级工厂 徐寿明 水剌无纺布的起承转合 第四章 布商与布市 吴张友 从船夫到布商的角色转换 严小珍 绣花市场乾坤大 钱雪芬 辗转三干公里柯桥安了家 金国祥 关于赊账和诚信那些事儿 戚贤生 培养好下一代助轻纺城永葆青春活力 方卡佳 纺织厂里走出来的老板娘 叶素芳 我们的目标是有自己的品牌 赵国年 从摆地摊到专卖免检产品 朱华为 “想客户所想” 企业发展壮大的法宝 毛鸿飞 奋进路上的轻纺城二代 第五章 外商与外贸 拉德曼 我是来自也门的“新柯桥人” 金基龙 大家都说我是“半个中国人” 李天明 来柯桥有爱有玩有钱赚 阿杜 柯桥既爱我我自爱柯桥 哈桑·艾马尔 丝路牵动我的“纺都情缘” 安娜·瓦西娜 世界纺都成就的乌克兰凤凰梦 阿德里亚娜 柯桥让我的设计发光发亮 哈姆萨·巴纳曼 友好与人文让我爱上这座“城” 周小燕 乐当中意两国友好交流的使者 盛菊芳 玉手揽丝万山轻 魏长军 非洲市场大总统说我行 戚昕 实业兴邦在“一带一路”上唱响柯桥纺织业 第六章 时尚与科创 吴海燕 创意柯桥让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盛素英 匠心二十载专注花型创新设计 毕光钧 诚信和创新是点布成金的秘诀 李雅健 “四化集成”打造服装智造新工厂 夏士润 百思得其解:做孩子喜欢的校服 王苏芳 纺城二十载做创新开发的探路者 何锡辉 浴火重生竞高飞凤凰涅槃演传奇 李军 配做色彩化学品的中国“芯” 谢亚军 无水印染创新不止 郑德均 “花样比对系统”赋能花样版权保护 丁建军 网上轻纺城——打造新型B2B平台 江一玮 从单打独斗走向多元联盟 第七章 媒体与文创 张井波 从媒体宣传到行业担当 吴彩莲 相遇十六载奋斗不停歇 金鑫荣 轻纺城是一篇写不尽的大文章 鲁兰洲 谁持彩练当空舞 周智敏 中国轻纺城是新闻的富矿 金明辉 政府“双手”推市场“双脚”走 李武军 透过“窗口”看“绍兴县现象” 李菲 “三重门”里看纺城 颜坎淼 沉浮市场中不变的桥梁 杨铁刚 把文化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文化 黎春芳 赋能创意设计助力产业升级 后记 序言 一丝一缕,牵连古今中 外;一针一线,关乎国计民 生。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一直 以来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 要支撑、人民美好生活的重 要承载、对外经贸往来的重 要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 行业生产制造能力与国际贸 易规模已稳居世界首位,产 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 化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工程 院的研究显示,纺织行业是 我国制造业处于世界先进水 平的5个行业之一,位于我 国制造业迈向世界强国阵列 的第一梯队。 从全球看,中国纺织行 业的全球竞争优势,来自已 经形成的全球规模最大最完 备的产业体系,来自纺织印 染的有机衔接、产供销的协 同推进、产学研的系统协作 。其中,专业市场是畅通产 业循环、形成协同优势的关 键一环。 专业市场连接供给与需 求,汇聚制造经济、信息经 济、服务经济,是提升产业 效率和产业协作的有力支撑 ;专业市场赋能企业与渠道 ,延展消费内容、消费场景 、消费生态,是实现消费牵 引和价值转换的核心所在; 专业市场融通产品与服务, 整合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区域优势,是优化要素循环 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行 业规模经济的实现离不开专 业市场规模经济的实现,行 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业市 场的高质量发展。据中国纺 联流通分会统计,2020年 我国1万平方米以上纺织服 装专业市场已有925家,市 场经营面积达到7618.61万 平方米,市场商铺数量达 142.19万个,市场总成交额 达到2.28万亿元。 在众多纺织服装专业市 场中,中国轻纺城无疑是佼 佼者。中国轻纺城坐落于绍 兴柯桥——托在一块布上的 城市,从20世纪80年代开 始,由自发的“集”起步,到 初具规模的“市”,到现代化 的“城”,中国轻纺城由小而 大,与区域同发展、与产业 共成长。目前,中国轻纺城 已形成庞大的群体市场,成 为全球规模最大、产品最齐 全的纺织品集散中心。全国 1/3的面料交易、全球1/ 4的面料交易都在这里发生 。2020年,中国轻纺城线 上线下两个市场成交额达 2770_3亿元。 回看30多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轻纺城成功走出了一 条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市场 发展之路。一是坚持市场导 向。轻纺城紧扣市场脉搏, 积极在市场形态、市场制度 、市场组织等方面探索。率 先创建“柯桥轻纺产品市场” 、成立全国第一家以大型市 场为依托的股份制企业,每 一次的转型,都是将更好地 满足市场需要作为基点。二 是坚持创新驱动。轻纺城由 集贸市场演变成集现代商贸 、品牌孵化、金融服务、时 尚设计等于一体的服务综合 体,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 国内与国际融合发展,这一 切的背后正是轻纺城顺应时 代潮流,执着追求创新的努 力。三是坚持融合发展。轻 纺城始终同产业、市场、城 市建设保持联动,融人区域 发展的潮流、产业调整的潮 流、市场拓展的潮流,整个 市场的集群化、集约化、国 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千亿级 产业集群与千亿级市场相得 益彰。 当前,世界百年大变局 的特征正在持续演化,疫情 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广泛深远 ,全球力量对比和经贸格局 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实践 稳步推进,中国已经开启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新征程。统筹融入两个大 局,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 纺织服装行业正在确定新的 定位,即“国民经济与社会 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 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国 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 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 局中,践行新定位,推动产 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内外市 场战略衔接、供给需求相互 促进,需要一批像中国轻纺 城一样的优秀纺织专业市场 。 “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 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 ”学习中国轻纺城的发展历 程,对于推动整个行业专业 市场的发展大有裨益。这部 《中国轻纺城发展口述史》 正是对中国轻纺城多年来创 新实践的生动呈现。浙江工 业大学之江学院绍兴市布商 研究中心负责人郑雅萍研究 员,带领团队成员采取口述 史的方式,访谈了100位典 型人物,以普通人身份从不 同视角生动反映中国轻纺城 的发展轨迹、体制改革、经 济贸易、科技创新、时尚设 计、文化创意、社会治理、 管理服务等内容,全方位展 示中国轻纺城改革发展历程 ,深度解码中国轻纺城的成 功逻辑,以此书献礼中国共 产党成立100周年具有深远 的意义。本书在内容上具有 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实践价值 。希望业内同仁、各界人士 能一读此书,从中获取经验 、汲取智慧、更好前行。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 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让我 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基 本遵循,以“科技、时尚、 绿色”的产业实践,坚持产 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贡献产业的力量! (孙瑞哲 中国纺织工业 联合会会长) 2021年5月于北京 导语 中国轻纺城是中国纺织行业中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功发展的一个典型,轻纺城中的企业与布商,在市场实践中,不断捕捉市场信息,谋划市场战略与策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背后有丰富的精彩内容,有智慧与笑声,也有失误与泪水,是活生生的市场竞争典型案例,同时又有生活经验与人生情怀。本书访谈了中国轻纺城发展过程中的百位亲历者,用口述的形式记录了他们的经历和故事,以期从个人的视角,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去解读中国轻纺城的发展轨迹。 后记 我们感慨,情缘经纬。 纺织的起源相传始于嫘 祖养蚕冶丝,从古及今,华 夏儿女用智慧与勤劳织成经 纬历史;纺、染、织、绣、 印无一不是东方大国文明的 载体和呈现。如果把文明比 作一块“大布”,那么纺织不 仅像经线一样纵贯千古、形 影相随,而且像纬线一样, 横贯交织、丝丝入扣。人们 生活一日也离不开纺织。 人的勤劳与纺织科技创 新,极大地推动了纺织业变 革,使“纺织”本身,从最初 单纯的“衣食住行”之首“衣” 中脱颖而出,其“纺、织、 染、整”整个产业链内涵得 到延展,应用领域也突破性 地延伸到了军事、航空、电 子等各类新领域,使“纺织” 二字,深深打上文明与科技 进步的时代烙印,成为一个 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又紧跟 时代,几与人类文明及尖端 科技相始终的独特领域。不 仅如此,“纺织”中的“经纬” 这一概念,近乎成了一个哲 学概念。“经”与“纬”,作为 一个二元概念,彼此相辅相 成,它的深层意义在于:两 个不同性质的线,一条经线 ,一条纬线,彼此相交,最 终产生出一个质的飞跃—— 布或类布材料。 我们幸运,礼赞纺城。 绍兴柯桥,“托在一块布 上的城市”,纺织产业是其 传统、支柱和富民产业。早 在隋唐时就有“越罗”名扬天 下,到明清时更是“时闻机 杼声、日出万丈绸”。改革 开放以来,绍兴柯桥的轻纺 市场慢慢形成,到1992年 冠名为“中国轻纺城”,“日 出华舍万丈绸”织出了国际 纺织之都。 在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 ”期间,2012年4月18日, 浙江工业大学与绍兴县(柯 桥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浙 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明确 新校址从杭州搬迁至绍兴柯 桥。2013年9月20日,浙江 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的第一批 新生正式人住绍兴柯桥校园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打 造“一流区域应用型大学”的 目标,全体师生围绕“面向 需求、产教融合、开放办学 、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 秉承“尚德致知、敢为人先” 的院训,实施“融人绍兴、 依托母体、内涵发展”的“三 大战略”,实现“人才、学科 、服务”三位一体创新能力 的提升,朝着一流的区域性 应用型大学不断奋进。 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 之江学院在教学、科研和社 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 成绩,特别是学院组建特色 团队积极融人地方服务经济 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丰 硕的成果,“布商研究中心” 就是其中之一。该中心成立 以来,立足绍兴和柯桥,围 绕“布”“商”“都”的核心主题 ,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前瞻性 、战略性和发展史研究。 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由绍兴市布商研 究中心负责人郑雅萍研究员 领衔撰写的《中国轻纺城发 展口述史》,历时8个月, 对“中国轻纺城”这一纺织行 业和市场的典型案例和现象 进行了系统性、别样性的回 顾,为“中国轻纺城”乃至整 个纺织产业,留下了一本具 有历史价值的专业文献资料 ,期待细细阅读与品味。 我们感激,关爱有加。 在本书的前期策划中, 我们得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副 校长、历史系教授、博士生 导师、中华口述史学会副秘 书长张连红,东华大学教务 处长、教授姚卫新,浙江理 工大学副校长、教授陈文华 的悉心引领;浙江省社科联 一级巡视员邵清,绍兴市社 联党组书记、主席、社科院 院长柳巨波,绍兴市社联党 组成员、副主席王晶,柯桥 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永杰 等也分别给予关心指导,使 我们没有走太多的弯路;在 选择采访对象的过程中,我 们先后得到了中国轻纺城建 设管理委员会、柯桥区经信 局、区科技局、区商务局、 区市场监管局中国轻纺城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区工商联 等单位负责人的大力支持, 使我们的采访覆盖面比较广 泛而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具 体采访过程中,除了上述单 位部门的继续协同,我们还 得到了柯桥区委办公室、区 政府办公室、区社联、区史 志办、柯桥传媒集团和柯桥 街道、钱清街道、安昌街道 、夏履镇等的积极配合,使 我们的访谈工作能够顺利进 行…… 在百忙之中接受访谈的 各界人士,有的远在美国、 加拿大,或在北京、南京采 用电话连线形式接受访谈, 有的出差在外专程赶回柯桥 接受访谈,有的访谈后又主 动要求补充相关内容,有的 在审阅中多次修正素材,有 的则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 、重要的信息线索、珍贵的 史料照片,有的因为不太会 表达要求孩子现场“解释”… …特别是纪根立书记专门在 杭州接受访问、后又几度审 稿修改,还有茹关筠、濮耀 胜等几次来校给予指导、协 同联络,诸剑明、方优美两 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接受访谈 ,冯华林给予全面指导并多 次帮助对接中国纺织工业联 合会会长孙瑞哲,陈瑾组织 商会协会负责人集体走进之 江学院方便我们访谈,高建 华陪同我们团队人员寻访“ 四大花王”,潘建华委派徐 金玉到市场摸排经营户访谈 名单,冯文华多次给团队成 员培训采写要领,寿志平为 访谈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和背 景资料,许可可为书稿中的 历史事件、人物、数据等信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中国纺织生产能力 最大的产业集群基地,以新 中国成立70周年为新起点, 中国轻纺城这张“金名片”正 铆劲转型升级,围绕“开放 、时尚、智慧、高端”的发 展定位,坚持改革开放,深 化国际交流,抢抓“一带一 路”契机,全力缔造新时期 国际纺织之都。 ——《人民日报》 柯桥因桥而生,与布结 缘,这里被称为开放包容、 连接世界的彩虹之城。大禹 治水、越国记忆,乌篷船、 古纤道,江南水乡、东方威 尼斯,书法之乡、戏剧之乡 ……文化和自然在柯桥结下 硕果;高楼林立的瓜渚湖畔 ,壮阔的体育中心,梦幻的 东方山水乐园以及“布满全 球”的轻纺城,展现着今日 的飞跃发展,时间与人群在 柯桥谱写诗章。 ——《浙江日报》 柯桥中国轻纺城形成于 1988年,伴随社会文明的 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浪潮,业 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品专 业市场,是柯桥区政府与中 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建的“ 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先行区 ”。作为纺织行业的“先行者 ”,在新时代、新经济大背 景下,柯桥中国轻纺城提出 时尚化、智慧化、国际化、 高端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打 造新时期“国际纺织之都”。 ——《纺织服装周刊》杂 志社 当前,世界百年大变局 的特征正在持续演化,疫情 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广泛深远 ,全球力量对比和经贸格局 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在“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践 行新定位,推动产业高质量 发展,实现内外市场战略衔 接、供给需求相互促进,需 要一批像中国轻纺城一样的 优秀纺织专业市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会长 孙瑞哲 《中国轻纺城发展口述 史》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纪 实方式,既生动活泼、又富 有真实性,非常值得提倡… …相信并期待,若干年以后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布商研究中心)和她的《中 国轻纺城发展口述史》,本 身也将成为中国轻纺城发展 的一个节点、一种符号…… ——浙江省特级专家 陆 立军 精彩页 第一章 决策与管理 中国轻纺城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全国首家冠名“中国”的专业市场。市场从柯桥的河埠头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城市与市场、产业与市场、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为导向,坚持走国际化、时尚化之路,一个“开放、时尚、智慧、高端”的现代化轻纺城,已经傲然挺立于世界东方。 最新一组数据彰显出中国轻纺城的地位:截至目前,市场面积已达390万平方米,有营业用房2.8万余间,经营品种5万余种,经营户3.3万户,常驻国(境)外采购商5500余人。2020年,市场群实现成交额2163.25亿元。市场日客流量10万人次,产品远销19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每年近1/4的纺织品在此交易,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 如此骄人的业绩,是一代又一代的市场经营者打拼出来的,更倾注了一任又一任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心血。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绍兴县(柯桥区)党委、政府顺应时代之变,抓住发展机遇,不畏艰难险阻,锐意改革创新,谱写了中国轻纺城建设与发展一篇又一篇精彩华章。在这些决策者和管理者身上,有十分丰富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去解读、去继承。 首先是为官一任、造富一方的为民情怀。改革开放初期,当柯桥的河埠头出现市场的雏形时,当时绍兴县(柯桥区)党委、政府的决策者,以敏锐的目光,抢抓机遇,将乌篷船上的小商小贩引导上岸,建起了绍兴轻纺市场。此后,绍兴县(柯桥区)历届党委、政府出台政策,对这一新生事物加以呵护培育,假以时日,终成大器,中国轻纺城横空出世。30余年,决策者和管理者换了一任又一任,但为官一任、造富一方的为民情怀没有变,他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你发财,我发展”,终于奠定了中国轻纺城在全国、全球的地位。 其次是顺应潮流、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中国轻纺城的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决策者和管理者摸着石头过河,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探寻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以改革解决发展难题,以创新开创市场未来。全国率先发布纺织指数,率先开展花样保护,率先开辟创意园区,率先建设网上轻纺城,正是凭着这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才使中国轻纺城行稳致远,越做越强。 第三是越坎爬坡、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中国轻纺城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3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碰到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国际纺织之都、时尚创意之城,这些口号和目标提出容易,实施起来很难;“611”工程,蓝图十分美好,但要落地成为现实,也非易事;引进经营户,留住人才,一桩桩做起来也不容易。但决策者、管理者凭着越坎爬坡、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一个又一个加以克服,终使中国轻纺城一步一步走向繁荣,成就了现在的辉煌。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首往昔,感慨万千。还是让我们看看当年的决策者、管理者和亲历者是怎么说的,或许我们可以悟出更多。 特约撰稿人:周智敏 往事三十年未来更可期 人物名片 纪根立,男,1947年6月生,山东宁阳人,中共党员。1970年7月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绍兴东浦中学任教,1973年入党。1977年调入绍兴县委办公室,先后担任绍兴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绍兴县乡镇企业局副局长、绍兴县农工部部长、诸暨市副市长、绍兴县县长、绍兴县委书记、绍兴市市长、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正厅级)、浙江省旅游局局长等职务。 往事30年,弹指一挥间。时间久远,多有遗忘。今日所言难免有疏漏、谬误,仅供参考,不足为训。清茶一杯,海阔天空闲聊一聊。只因赋闲十余年,恬淡无为,肯定跟不上形势,达不到你们的要求,只求原谅为幸。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崛起。崛起在工业成体系,产业兴国,实干兴邦。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能够霸气地对美国人说:你们没有那个实力,美国没有资格这样和我们说话,不能对我们指手画脚了。就是因为1990年前,中国和美国的GDP相差60多倍,而今这个距离缩小到只差6万多亿美元,并且我们制造业已经超过美国。我国这40多年的发展相当于西方200年的发展,这40多年应大书特书。 回顾昨天,是为了服务今天,展望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成功在于发展乡镇企业和培育市场。以绍兴县、义乌市为例,绍兴县是先工业后商业,义乌市是先商业后产业,异曲同工,殊途同归。浙江学苏南发展乡镇企业,市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值得总结。治国必先治县,中国的问题是县的问题,强国必先强县。发展要善于牵住牛鼻子,县域经济就是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促进商品市场发展就是“一发”。发展乡镇企业、商品市场,一石多鸟,联动效应强大。 建设中国轻纺城是历史的必然 绍兴建设中国轻纺城有三大优势。一是资源优势,我称之为“天然的萌动”。浙江自带基因,绍兴自然资源少,人多地少,但资源是多方面的,包括传统手工业和传统商业,绍兴布店、布商古已有之。绍兴素有“三缸”之称,即染缸、酒缸、酱缸。绍兴是宝地,早有“日出华舍万丈绸”之说。这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