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珍(菩萨2)/流失海外绘画珍品》呈现给观者的这些画像,敦煌壁画当中完全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绘制图式,作品从表现规模、场景布置上还要胜过尺幅相对狭小的绢画。特别是佛教造像——托之于形象塑造的表达方式,如果期望给予信众以内心的震撼或感染,那么摆脱外域的束缚而采用为信众所习惯的图式与手法,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
印证于敦煌石窟造像与壁画,北朝至隋代是这一演变过程的开始与初成,到了唐代则基本实现了本土化——而且转化得非常自然,丝毫不觉有中外艺术之间的冲突或者勉强的糅杂。菩萨的身材,服饰、璎珞配饰、法器等或多或少还是能看出印度传统对其的影响,但整个的神情、姿态,绘制的技法完全是纯粹的唐代世俗风格。且不用全面对比敦煌绘画与唐代墓室壁画的相通相合之处,仅从几个细节品察,便已经让人回味不已。如本书中的《普贤菩萨图》,细读飘洒之衣袂,其勾线用笔不能不让观者联想到吴道子运斤成风般的《天王送子图》。再如书中的《引路菩萨像》,身为菩萨,举止却俨然是一位唐代贵妇,与周防笔下《簪花什女图》中的妇人可谓如出一辙,而那蝌蚪状的胡须此时已然只是象征性的装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