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长江柳(刘人云作品选) |
分类 | |
作者 | 刘人云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本集子里共收集了作者的90篇散文。绝大多数曾发表在各地报刊上,也有一小部分曾收集在他的诗歌散文集《风雨花》里。写作时间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主要集中在90年代,一直延伸到今天。其充满正能量,独具慧眼,感情真挚,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新鲜,形式多姿多样,以记叙和议论为主,颇具时代感、可读性和实用性。读者可以跟着它一起重温改革开放走过的光辉岁月和即时思考,并获得感动、启示和乐趣! 作者简介 刘人云,安徽芜湖人。作家,诗人,教育名师。中共党员。原深圳市罗湖区翠园中学副校长,已退休。深圳市首届首位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市中语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会员。发表大量教育教学文章和各类文学作品,获奖数百,出版11本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暮色大江》、诗歌散文集《风雨花》和教育论文集《赋彩课堂》《刷新课堂》等。 目录 第一辑 轻扬江堤 一语惊天 课堂赋 失物招领箱 不被承认并非不承认 争取一步便跨过零 快乐方程式 金戈铁马,声名赫赫 戏说深圳的百分比 人生当如树 在陆与海的连接处 分段 提醒前进 沙暴袭来之际 水,水,水…… 徜徉于历史之中 全凭老干为扶持 我的母亲是抗战老兵 老来也上“朋友圈” 绿道——深圳的美丽新名片 为什么现在会风好了? “火车”行,必有我师焉 心底那根柔弦 “文革”前芜湖一中的四季校景 带队赴英夏令营学习记事 第二辑 雨巷茶座 应该全面理解恩格斯的话 世界总是笑纳英才 路的遐想 也谈“文化沙漠”与“沙漠文化” 衣食足则知荣辱 合情与合理 春江水暖鸭先知 社会需要三颗心 回眸应看小於菟 我拿“投资”赌明天 为激流勇进者鼓 真的,假的,硬的。软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细胞·驿站·港湾 时代的呐喊与历史的回顾 少年雄则国雄于地球 一个地球一个家 稳定需要…… 立善法于国则国治 点球启示录 实力=技+力+智+心 世界杯与高考 深圳团的“小气” 角色的错位 第三辑 文房走笔 文学作品分析方法漫谈 写作技巧三题 茅盾谈诗 曹雪芹的诗学观 使世界变小 外国文学三题 生活,留下美丽的浪花带 痴——一部巨著的辐射核 张爱玲的“冷酷” 妙喻胜于雄辩 书能铸造健美而宏大的心灵 《芳华》:苦痛中仍然闪耀高尚的人性光辉 一部被忽视的令人泪下如雨的好电影《五月八月》 五四·凤凰·火 盘点2019年所看过的电视剧,《河山》等11部尤佳 第四辑 杏林采霞 校园之歌 特区中学生五彩的内心世界 从“天方夜谭”引出的素质问题 教孩子学会与人相处 坐标在现代与传统的交接点上 春潮里涌出的浪花 一路潇洒向未来 特区教师心态一瞥 胞情备忘录 爱.是不能忘记的 殷殷九七情 读出创造力 “背”与“找” 一曲拥抱新世纪的彩色立体交响 教 解惑:不能仅仅限于知识 感动与行动(卷首语) 祝《特区教育》永葆青春 2008级高一新生入学教育大会演讲提纲 一字批 改革高考内容比改革制度更有作为 感情温暖,智力扶持 高考前,我讲了三个小故事 差两分就是满分作文,这两分差在哪里? 高中生写作必由之路:两条腿走路,缺一难行 学生家里的热战冷战:常常源自攀比 欢庆吧,翠园50! 序言 一 刘人云先生是国内有 一定知名度的传奇人物。 作为老三届人的文科 学霸,一生经历颇多坎坷 。 他是作家、诗人和教 育名师,作为中共党员, 长期耕耘着教书育人和写 作编辑两块田,收获颇丰 。《中国教育报》曾有文 《期待出现更多作家型语 文教师》,他就是时代期 待的这类作家型语文教师 。过去,鲁迅、叶圣陶、 朱自清、沈从文、冰心等 等大作家都当过教师。所 以,作家型的语文老师是 应该大力提倡的。 他在中年时从内地闯 入深圳,是深圳市中学语 文首位学科带头人,教育 教学专家,成果累累,在 深圳教育界声名显赫。 他的才华是多方面的 。就文艺创作而言,他创 作的文学样式广泛,涉及 诗歌、散文、小说、电影 文学剧本、电视剧舞台剧 本、文艺评论等;教书育 人更是成果显赫,上课大 受师生欢迎,搞科研写论 文、教育教学管理、编辑 书报刊都是拿手好戏。 他勤奋敏捷且效率奇 高,有老同学戏称道,一 见他,就看见他的额头上 刻有一支笔,几乎每天笔 耕不辍,共发表的各类文 字共有七百余万言。其中 ,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约 400篇,获国家、省、市 教育教学研究奖近200项 。同时,发表诗歌、散文 、小说、剧本等400余件 ,获多个文艺奖项。他一 共出版了教育教学著作7 本,文学作品4本。编辑 单位里的书报刊有三十多 种,就连他近两年来经营 的新浪博客,阅读量都有 四十多万人次。 所以,他约我们为他 的这本散文集写个序,我 们欣然应允。 刘人云先生是安徽芜 湖人。中学就读于芜湖一 中.1968年底下放泾县农 村,后上过师专,在县城 当过教师,开始发表诗歌 、小说和剧本。1977年考 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继续发表各类文艺作品, 尤其以诗歌、电视剧、文 艺评论和语文教育文章闻 名省内外。他当时是全国 大学生诗歌运动安徽师大 社团的领先人物.创作的 两部电视剧由中央电视台 播放。当时他也写了一些 小说。有些发表了,有些 无暇修改,只做留存。他 同时也是安徽省作协和剧 协会员。 1991年,他历经一番 曲折调进深圳。不久,他 的写作才华大爆发,受《 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 》《深圳法制报》《特区 教育》《深圳青少年报》 和《芜湖日报》等多家报 刊的青睐和支持,他发表 了大量的时评、通讯报道 、文艺性散文等,同时也 在多处发表教育教学文章 ,几乎处处可见他的文章 ,市教研员戏称他是“天 下无人不识君”。他多次 被这些报刊评为优秀通讯 员,并一度被《深圳法制 报》和《特区教育》聘为 专栏作家。他为深圳教育 事业和新闻事业作出了突 出的贡献。他还写了一些 小小说,为转型中的社会 摄下一些生动的众生相。 2000年以后,他担任 了深圳市翠园中学副校长 ,因为教育教学科研及管 理工作太多太忙,文艺创 作少了。这期间,他在教 育教学科研上做出了非常 突出的贡献,如高中课改 、研究性学习和语文343 教学法等,在全国产生重 要影响。又如2006年他担 任了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全 国高中新课程校长研修班 的业务班长,并受邀到多 地讲学。又如在2000年全 国中学语文教研会主办的 语通杯教研成果大赛中, 他一举获得了优秀专著、 优秀创新论文、课题实验 成果和优秀编著一等奖, 全国罕见,为全国语文界 瞩目。 2009年他完全退休后 ,婉拒了一些民办学校请 他当校长的邀请,创作了 历史长篇小说。书出版后 ,他就带领一批退休教师 下到底层民办学校支教, 一干就干了六年。 从2017年开始,他开 始对自己以前写的作品尤 其是中短篇小说和散文, 逐篇整理修改,有些陆续 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等网络 平台上。现在他又整理出 散文集《长江柳》和中短 篇小说选《青春帆》,并 先将散文集交付出版,算 是对自己长年散文创作的 一个比较完整的总结。古 人将“立功、立德、立言” 作为人生目标,每一个正 派作家都可以因“立言”而 感到自豪和欣慰,年老的 刘先生更是如此。 …… 三、还有对一些教育 热点的评说和经验介绍。 主要是高考,既有对高考 改革的建议(《改革高考 内容比改革制度更有作为 》),又有对学生参加高 考前的心理指导(《高考 前,我讲了三个小故事》 ),又有对高考后学生家 庭攀比现象的批评(《学 生家里的热战冷战:常常 源自攀比》),还有对大 家都关心的高考作文的指 导(两篇)。因为作者是 作家型的语文教师,所以 .他的指导非常准确具体 到位,含金量很高,不是 空泛抽象,更不是隔靴搔 痒。随着高考语文和作文 分量的加重,这些文章一 定会引起你的兴趣并对你 的孩子有所帮助。 这些文章的特色也都 是“独具慧眼”,具有很大 的启发性。 总之,这本散文集最 大的特色就是独创性强, 思辨性强,新颖丰富生动 ,极具指导性启发性,不 愧是:改革大潮的“快闪” ,智者审世的“金睛”! 四 说到本书的书名,本 书第一辑里的文章《人生 当如树》作了形象的印证 。柳,树中的文君子,迎 风而立,摇曳多姿, 导语 刘人云先生是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传奇人物。他是作家、诗人和教育名师,长期耕耘着教书育人和写作编辑两块田,收获颇丰。 这本散文集最大的特色就是独创性强,思辨性强,新颖丰富生动,极具指导性启发性,不愧是改革大潮的“快闪”,智者审世的“金睛”! 后记 本书里共收集了刘人云多 年写作的文学作品130篇 。写作时间从上世纪80年 代未开始,集中在90年代 ,一直延伸到现在。绝大 部分曾在书报刊上正式发 表。其内容主要反映了改 革大潮中社会的巨大变化 和作者的智慧型思考,分 为轻扬江堤、雨巷茶语、 文房走笔和杏林采霞四辑 ,包含人生感悟、文艺评 论和阅读指导、教育报道 和指导等。充满正能量, 独具慧眼,感情真挚,取 材广泛,内容丰富新鲜, 形式多姿多样,以记叙和 议论为主,颇具时代感、 可读性和实用性!读者可 以跟着它一起重温改革开 放走过的光辉岁月和即时 思考,并获得感动、启示 和乐趣! 精彩页 一语惊天 “一语惊天”,《现代汉语词典》上没有解释,我想它是指那些独立、新颖、深刻的见解却以简明扼要的话语来表达,而对闻者造成很大的冲击力,或使人如闻天语,或使人豁然开朗,从而使人的思想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上一个台阶,使人有“听君‘一’句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实为知识者人生中的幸事。 笔者就时有这种感觉,说起来话长。记得六十年代初期,我的一个舅舅来我家跟我们谈心,他说右派里面也有好人,对我这个初中生来说,当时是大吃一惊!如此“反动”的言论竟出自亲人之口,在当时充满阶级斗争气息的环境中真是如闻天语。 但就读书评书范围内的“一语惊天”来说,在80年改革开放以后,才听得越来越多。笔者当时正在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听讲唐代文学的余恕诚老师的课,就常有“一语惊天”之感,精神亢奋,获益非凡。 比如有次他讲到郭沫若先生在“文革”中写的那本颇有影响《李白与杜甫》时,说:“如果你要研究李白与杜甫,就不必读此书:但你要研究郭先生,此书则非读不可。”真是独具慧眼,一针见血!它既使我们明白了该从怎样的角度去读此书,更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那就是读书时还要读“时代”,读“作者”,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倾向。 又如评价大诗人杜甫的名作《兵车行》,余教授又发出“惊天”之语。他说:“过去我们有很多评论,一到国内大抓阶级斗争的时候,就说《兵车行》是反侵略战争、弘扬爱国主义的作品!一旦国内搞和平建设,就说《兵车行》是宣扬和平主义的反战作品,真是因时趋利,失掉了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番话使年青的我们深切地懂得了,对诸多文艺评论文章也不能盲信盲从,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还有一次评论大诗人李白。在谈到李白的世界观时,余教授说,历来的评论家对此说法不一,文学史上的评价也各不相同。有说他以儒家思想为主,有说他以道家思想为主,有说他以佛家思想为主。其实我认为,李白的世界观跟一些敏感而热情的大学生倒相似,今天崇拜萨特,明天又去读尼采,再过几天又是罗素,学得快,换得也快。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之所以能始终具备诗的激情,正因为他始终保持了年轻人的一些天性。 当时听了余教授的这番话,大家禁不住地在课堂上鼓起掌来。如此实事求是的新颖独到的见解,真使我们茅塞顿开,如沐春风。 大学毕业后,我曾去余教授家拜访,表达我们念念不忘的感激之情,余先生也动情地说:“我在你们这班老三届大学生中得到了不少‘知音’,我也因此而感到欣慰。” 对一位教师来讲,恐怕没有什么能比学生对他的学问由衷敬佩更叫他高兴的事了。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