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系“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藏东南关键区科学考察的生态学总结性成果。本书介绍了藏东南生态系统科考的背景和意义:不同时间尺度的森林生长和结构变化,墨脱和色季拉山的药用植物和特色观赏植物资源;墨脱种子和苔藓植物以及地衣的多样性;外来入侵植物现状及生态安全风险;森林干扰迹地的更新过程等。本书充分利用第一手调查资料,以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为主线,分析藏东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时空格局,为理解森林植被结构、生长和生态过渡带变化提供机理解释,为森林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一带一路”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本书可作为从事生态学、林学、地学等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藏东南植被垂直带上森林生长变化 2.1 藏东南色季拉山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及气象数据来源 2.1.3 植被与土壤 2.2 藏东南急尖长苞冷杉的年高生长和最大树高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2.2.1 样点选择及数据采集 2.2.2 海拔梯度上的树高变化 2.2.3 各海拔范围内树木的高生长序列 2.2.4 高生长序列与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 2.2.5 小结 2.3 藏东南急尖长苞冷杉径向生长及其与环境和树龄关系 2.3.1 树轮采集、处理与年表建立 2.3.2 树轮宽度变化特征 2.3.3 树轮宽度随海拔、坡向的变化特征 2.3.4 树轮宽度随树龄的变化特征 2.3.5 小结 2.4 藏东南海拔梯度带上急尖长苞冷杉年断面积生长量的变化 2.4.1 年断面积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2.4.2 年断面积生长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树轮宽度的对比 2.4.3 年断面积生长量与海拔、气候的关系 2.4.4 小结 第3章 过去200年来藏东南高山树线种群结构与格局变化 3.1 高山树线变化研究进展 3.1.1 树线的定义和类型 3.1.2 气候影响型树线 3.1.3 树线如何响应气候变化 3.1.4 基于不同手段的树线研究进展 3.2 过去200年来藏东南急尖长苞冷杉树线变化 3.2.1 样地设置与数据分析 3.2.2 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的年龄结构 3.2.3 树线动态及更新的潜在驱动机制 3.2.4 小结 3.3 变暖背景下藏东南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竞争与树线格局 3.3.1 野外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 3.3.2 树木年龄类的时间、空间格局 3.3.3 树高对种群更新的影响 3.3.4 种内空间关系 3.3.5 种群更新与气候的关系 3.3.6 种群结构与树线格局的驱动机制 3.3.7 小结 第4章 藏东南杜鹃灌木的生长变化特征 4.1 藏东南薄毛海绵杜鹃形成层季节活动及其低温阈值 4.1.1 杜鹃灌木形成层季节活动监测方法 4.1.2 木质部分化关键日期 4.1.3 径向生长季节动态 4.1.4 形成层活动限制因子及阈值特征 4.1.5 小结 4.2 藏东南色季拉山薄毛海绵杜鹃灌木年轮气候学研究 4.2.1 灌木年轮气候学研究方法 4.2.2 杜鹃灌木年表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2.3 小结 4.3 色季拉山薄毛海绵杜鹃和岩白菜比叶重及相关叶性状随海拔的变化特征 4.3.1 叶性状测定方法 4.3.2 叶性状的海拔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4.3.3 基于叶性状的海拔变化探索植物对高寒环境的适应策略 4.3.4 不同生活型物种比叶重的变化原因 4.3.5 常绿物种占据高山带的生态学意义 4.3.6 小结 第5章 藏东南森林生物量变化 5.1 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树线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 5.1.1 研究区域和生物量估算方法 5.1.2 群落结构特征及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 5.1.3 地上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沿海拔的变化 5.1.4 小结 5.2 藏东南雪层杜鹃灌丛生物量估算 5.2.1 灌丛生物量估算方法 5.2.2 雪层杜鹃的个体生物量 5.2.3 雪层杜鹃群落水平的生物量 5.2.4 小结 5.3 西藏森林遥感分类及生物量碳密度变化格局 5.3.1 遥感分类及生物量碳密度估算方法 5.3.2 西藏森林生物量碳密度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分析 5.3.3 小结 第6章 藏东南垂直带上的生物多样性变化 6.1 南迦巴瓦峰地区种子植物多样性的海拔格局及其潜在机制研究 6.1.1 南迦巴瓦峰地区种子植物多样性的海拔格局研究方法 6.1.2 物种分布的整体格局与环境因子关联性 6.1.3 不同生活型物种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关联性 6.1.4 不同分布范围物种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关联性 6.1.5 不同生物地理属性物种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关联性 6.1.6 小结 6.2 苔藓植物与地衣海拔分布格局 6.2.1 苔藓植物海拔分布格局 6.2.2 地衣海拔分布格局 6.2.3 小结 6.3 植物生物多样性与功能属性的关系:以刺性状为例 6.3.1 带刺植物多样性格局研究方法 6.3.2 有刺植物比例海拔梯度格局 6.3.3 不同生活型间有刺植物海拔梯度格局 6.3.4 刺的产生与植食性哺乳动物间的关联性 6.3.5 植物–动物相互作用对认识物种多样性格局的意义 6.3.6 小结 第7章 藏东南特色药用植物与大型真菌资源利用与保护 7.1 藏东南色季拉山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7.1.1 药用植物调查方法 7.1.2 药用种子植物基本组成 7.1.3 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 7.1.4 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7.1.5 小结 7.2 藏东南色季拉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及其利用 7.2.1 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调查方法 7.2.2 色季拉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组成 7.2.3 色季拉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药用部位及功能分析 7.2.4 野生民族药 序言 作为地球上独特的地理- 生态单元,青藏高原是我国 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 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在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重 要地位。藏东南在纬度上与 长江以南的江浙地区相近, 加之雅鲁藏布江的水汽通道 作用,这里气候温和、降雨 丰沛,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 统和生物资源。第一次青藏 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期间 (1973~1976年),中国 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 察队针对藏东南地区进行了 摸底考察,填补了研究空白 。近几十年来,气候异常变 暖,并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及 资源开发利用增强,该区植 被受到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 的双重影响。在此背景下,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 察之“藏东南生态系统与生 物多样性科考”开启,优先 围绕藏东南森林生态系统的 动态变化、山地生物多样性 的格局及价值、干扰迹地上 生态恢复状况三大核心任务 ,旨在为加强和完善区域生 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科学依 据。 本书分为10章,主要内 容如下。 第1章主要介绍了2017年 至今藏东南森林生态系统科 考的背景、意义、目标及内 容,由梁尔源、张林和杨永 平执笔;第2章~第5章分别 介绍藏东南植被垂直带上森 林生长变化、过去200年来 藏东南高山树线种群结构与 格局变化、藏东南杜鹃灌木 的生长变化特征、藏东南森 林生物量变化,由王亚锋、 刘波、梁尔源、朱华忠、张 林、芦晓明、李晓霞、刘新 圣等撰写;第6章重点介绍 藏东南垂直带上的生物多样 性变化,由孙露、宋波、孙 航、钱栎、马文章和王欣宇 等撰写;第7章和第8章分别 介绍藏东南特色药用植物与 大型真菌资源利用与保护、 藏东南特色观赏植物资源调 查结果(以兰科为例),由 罗建、简四鹏和徐鑫等撰写 ;第9章讲述藏东南高风险 外来入侵种及其安全性,由 土艳丽、杨永平、刘林山、 张林等撰写;第10章介绍藏 东南干扰迹地森林更新与恢 复,由孙航、梁尔源、芦晓 明、付婷、张林等撰写。 感谢科考队队长姚檀栋 院士、藏东南科考协调组陈 发虎院士和邬光剑研究员、 科考办安宝副所长等在科考 启动阶段的指导。特别感谢 科考分队所有队员的付出与 奉献,谨对《藏东南森林生 态系统与植物资源》致以敬 意! 《藏东南森林生态系统 与植物资源》编写委员会 2019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