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系同济大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讲稿”丛书中的图书,政治倾向正确,拥护党的领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书按照一般的归类方式,通过主体教学知识性的讲解、经典文本资料的论证、具体案例的佐证的“论证循环”,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内容,既有基础知识的再讲解和再认识,也有特定主题的深究与探索。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基本上达到了相关主题教学的效果和目的,适合在国内高等院校的思政教学课堂推广;文字表达通顺流畅,可读性较高。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适合在国内高等院校的思政教学课堂推广。 作者简介 李振,男,安徽涡阳县人,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同济大学“人的发展研究所”所长、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兼任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华夏社会发展研究文化所所长。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当下西方危机的哲学批判研究。主要论著有《解构与解构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宽容论》《货币文明及其批判——马克思货币文明思想研究》,曾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 目录 专题一 如何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性”? 一、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资料链接 专题二 如何科学理解“唯物论”? 一、世界的多样性 二、哲学基本问题 三、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四、唯心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 五、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六、时间与空间 七、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八、物质决定意识 九、意识的能动作用 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资料链接 专题三 如何澄清日趋泛化的“发展”概念? 一、从“联系”到“发展” 二、发展的实质是“新旧事物”的逻辑比较 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概念 四、以“发展”看习近平“新发展理念” 五、从“发展”概念看当下的“发展”难题 六、“新发展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 资料链接 专题四 如何判断认识或结论的正确性? 一、科学的实践观 二、能动的反映论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五、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六、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七、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八、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资料链接 专题五 如何理解改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改革是特定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二、改革是一定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改革是充满风险的社会系统工程 资料链接 专题六 如何理解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建设难题? 一、何谓意识形态? 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何在? 三、我国意识形态秩序和规范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四、新时代如何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资料链接 专题七 如何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内涵与内在逻辑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及其历史轨迹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新发展 资料链接 专题八 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资料链接 专题九 如何从剩余价值理论理清中国当前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五、中国当前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 资料链接 专题十 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及实质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调节 资料链接 专题十一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及其新阶段? 一、经济全球化的动因与表现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经济关系 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 资料链接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