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山乡巨变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余艳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新山乡巨变》因循周立波《山乡巨变》的文学蓝本和深刻内涵,立足新时代新农村的变革,再现清溪村这个深具文学内涵和现实意义的“山乡巨变第一村”。作家余艳以“清溪”的特色人物和细节勾连全书,生动反映了他们如何解决“痛点难点”问题并实现凤凰涅槃的命运轨迹,鲜明呈现了传统的农作方式蝶变为现代农业,以及“互联网+”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深度融合的历程,生动揭示了农民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的历史变化,视角独特,既体现了文学在山乡建设中的作用、地位和价值,也具有时代意义和文学意义。 作者简介 余艳,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创作一级。湖南省报告文学常务副会长。 出版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等19部个人专著。代表作:《板仓绝唱》《杨开慧》《一路芬芳》等。在《人民文学》《新华文摘》《中国作家》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近百家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学影视作品共500多万字。 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报告文学年度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南省报告文学一等奖和《人民文学》新秀奖。 目录 引子 跨越时空的对话 新清溪 第一章 凤翔梦 第二章 茶子花 第三章 清溪水 新农村 第四章 映山红 第五章 燕子峪 第六章 路路通 新农业 第七章 土地庙 第八章 黄金树 第九章 梨园情 新农民 第十章 金扁担 第十一章 南竹林 第十二章 荷花园 后记 序言 跨越时空的对话 虽说是冬天,普山普岭 ,还是满眼的青翠。一连开 一两个月的白洁的茶子花, 好像点缀在青松翠竹间的闪 烁的细瘦的残雪。林里和山 边,到处发散着落花、青草 、朽叶和泥土的混合的、潮 润的气味。(《山乡巨变》) 60多年前,著名作家周 立波以生动的笔墨演绎了一 个叫清溪村的地方,这片充 满乡土乡愁、激荡改革风云 的山乡,因农业合作化运动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60多年来,在这块具有 丰厚文化底蕴的热土上,“ 清溪人”掀起繁荣发展的浪 潮,今天这个“丘陵乡”走过 了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 ,这正是中华大地新山乡巨 变的一个缩影。 这个原名邓石桥的小山 村,是周立波的出生地,是 他扎根生活的体验基地,也 是《山乡巨变》的创作原型 地。周立波自小在这里成长 ,是朴实忠厚、人见人爱的 乡里伢子。乡亲们亲切地唤 他凤老三、凤三蛮子、立波 胡子…… 周立波是清溪的儿子, 是对人民满怀眷眷之情的作 家,他还乡十年,举家从北 京迁到湖南益阳农村,住土 屋、干农活、说土话,正儿 八经地当起了乡下老倌子, 以一个“传统农民”的身份参 与和经历了农业合作化的全 过程,“腰上系一条浅蓝布 围巾,扎脚勒手,汗爬水流 ,坚持参加半天劳动”,与 人民和土地“巴皮洽肉”。 深扎十年,周立波以乡 人乡音入书,将清溪人所承 载的奋斗与憧憬浓缩于笔端 ,写出《山乡巨变》《山那 面人家》等一批佳作,艺术 地再现了新中国农村与贫穷 和落后进行坚决抗争的风云 历程,他被称为描写农村生 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 笔”之一。 1955年到1965年整整十 个年头,周立波在现在已是 “大清溪”的土地上行走,一 长串踏实的足迹,为这位伟 大作家留印作证: 1955年9月到1958年8月 ,住在桃花仑乡竹山湾村和 大海塘、瓦窑坡;1961年 春,住在邓石桥公社; 1962年冬到1963年春,住 在邓石桥公社邓石桥村; 1963年秋到1964年初,住 在迎风桥公社民主二队…… “不止不止,哪止这几个 地方……”有“文宝”之称的周 萼梅是周立波的堂弟和挚友 ,95岁的他拿出一张手绘图 ,图上足有三十来处标注, 都是他当年陪周立波走过的 地方。 “还有楠木塘乡、竹荆市 、黄泥湖、碧津渡、白鹿寺 、牛角湖、北峰垸……”站 在一旁如数家珍的是彭玉霞 和郭玉堂,他们是《山乡巨 变》里“邓秀梅”和“余家杰” 的原型人物。在农业合作化 初期,益阳县农村工作部成 立农村工作组,领导并社升 级,由郭玉堂任组长,周萼 梅、彭玉霞任副组长。后来 ,“堂、霞”两人的地下恋情 ,没逃过周立波的“法眼”, 被他在小说中公开,成了两 人共同的美好记忆。当年风 华正茂的三个年轻人,如今 都是90多岁高龄了,再次聚 首,他们拿着路线图端详, 时而兴奋,时而沉默。我沉 浸在他们的回忆中,我想, 曾经与周立波的那段交集, 留下的那串故事,肯定温润 了他们的一生,成了他们最 美好的生命记忆和历史见证 。 彭玉霞回忆道:“那时, 他脸上总挂着微笑,半旧的 中山装口袋里总有一支笔、 一把牙刷。他为人低调,每 次开会总坐在角落的不显眼 处,光听人家讲,几乎不发 言。当时,村民常把周立波 当领导请他讲话,他总摇头 。他把自己当普通人,真实 地沉入群众中,只记些东西 放进口袋,没有一点大干部 架子。” “彭玉霞能成为周立波笔 下邓秀梅的原型,也是情理 之中。”郭玉堂回忆,“起初 ,初级社转高级社,转得并 不顺利。刚刚经过土改,分 到土地的农民,想不通为什 么又要将土地交到集体。靠 着坚强的毅力、细致的耐心 ,彭玉霞慢慢打开局面。周 立波对这个女干部的了解, 主要来自有时一起参会和一 起工作时的细致观察。小说 中多次写到她组织群众开会 ,去农民家做思想工作,基 本上都是当时真实情景的再 现。” 耳聪目明、身体尚健的 周萼梅喃喃自语:“他从未 离开过,他一直都在……” 郭玉堂随声提议:“那我 们沿着他走过的路线走一走 ,就像当年陪他走村串户一 样。” “我晓得,他做梦都想回 来……”彭玉霞激动地说。 见到此情此景,站在一 旁陪着三位老人的湖南省益 阳市作协副主席、作家裴建 平附和:“你们就想象立波 先生现在搭乘时光机穿梭而 来,我们在进行一场跨越时 空的聚会。”他停顿了一会 儿,不禁遐想:“现在他再 回清溪的话,应该会住别墅 ,用智能手机,玩转App远 程指挥,以‘职业农民’的身 份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了。” 天上地上,一场跨越时 空的对话;过去今天,清溪 “旧貌换新颜”。 这是2021年11月初的一 天,正是茶子花开芬芳四溢 的时节。 …… “下一步,基地将在5G技 术的加持下,全面提升农业 信息化服务水平,打造‘蔬 菜生产加工+休闲旅游+品 牌IP塑造+共享农业智慧平 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 现代智能生态农业新模式。 ” 这片山乡,“巨变”的步 伐搭上互联网,就产生了这 么神奇 导语 一部山乡巨变的新时代画卷,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接力。余艳最新长篇报告文学《新山乡巨变》,因循周立波《山乡巨变》的文学蓝本和深刻内涵,立足新时代新农村的变革,再现清溪村这个深具文学内涵和现实意义的“山乡巨变第一村”。 后记 我是听着清溪水蹦跳的 声音长大的。 我在那里出生,“胞衣罐 子”都埋在溪边的柳树下; 我在那里生长,自小嗅着立 波先生的文气,像自然嗅着 漫山遍野的茶子花香。外婆 家的周边,也都是踏实的刘 雨生、风趣的“亭面糊”、恋 土的陈先晋。先生作品里散 发的亲切乡土气,我在外婆 家茶饭的清香里都能找到。 1O岁那年,我如获至宝地 得到一件生日礼物——连环 画《山乡巨变》。在20世纪 连环画兴盛的年代,贺友直 先生的《山乡巨变》是最具 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本连 环画我一遍遍地看,每一年 都看,看了很多年;我当时 还拿它与同学换书看,吸引 了很多人,也把它传给了很 多人。家乡的大作家立波先 生被小小的我、我们崇拜着 ,我、我们也在立波先生浓 浓的文艺花香里潜移默化。 我很幸运,读着家乡作 家的书长大,多少回也悄悄 幻想:长大了,像先生那样 当作家。甚幸,命运还真让 我干上了这个职业。 立波先生的《山乡巨变 》我一遍遍地读,那些淳朴 而又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 大变革时代的农村日新月异 的生活气息,再对照今日山 乡天翻地覆的新巨变,令我 心怀“书写家乡”的野心,但 又心生敬畏,怯于着手“书 写家乡”这个主题。 直到201 8年,茶子花芬 芳的1 1月,我陪同中国作 协书记处原书记廖奔,参加 周立波诞辰11O周年活动。 不承想,这是一场“智慧农 业·数字乡村”精妙绝伦的展 示——我被深深震撼了。 我曾一次次走进周立波 故居,一次次在清溪周边的 茶山、田边转悠,守着家乡 变化,看乡亲们生活变好, 但这一次,我才真正看到— — 农民颠覆了身份,他们 用手机指挥无人机神奇作业 ;农村换了“活法”,乡间大 花园里过的就是城市一样美 好便利的生活;农业从根本 上改变,大数据、机械化令 土地翻倍生金。 我回到这个生我养我的 地方,走在立波先生的脚印 上,去到山乡巨变的最前沿 ,吸取营养,获取能量。廖 奔书记更是及时鼓励:“脱 贫攻坚即将完胜,美丽乡村 全面展现。你可以提前深入 ,跟着立波先生写入民,贴 着家乡巨变写时代。”我不 禁心潮澎湃,着手准备。 先“探访周立波”:走在 老作家中间 2019年夏天的一个下午 ,要出发益阳前,我登门拜 见未央老师,年近90岁的老 作家很自然地从他的老师周 立波说起。 “要紧的是放下架子,把 自己当作一个普通农民,扎 扎实实地和农民一道劳动, 同吃同住,处处诚恳虚心当 农民的小学生。这样,农民 才会把你当作知心人,你才 会变成农民中的一个,生活 在他们中间。” 说到这,未央老师讲了 一个小故事。一位文学青年 ,下乡20多天,就回来对周 立波说写不出东西。周立波 直率也尖锐地指出:“动机 不纯啊,你没有首先观察思 索群众的生活,把他们的痛 痒当成自己的痛痒来体会, 而是抱着赶紧猎取材料的功 利思想,急急火火、粗粗糙 糙、蜻蜓点水,就想回来动 手写。这哪行呢?你没有生 活在群众中,热爱他们,理 解他们,当然感受不到群众 真实灵动的东西,只能浮光 掠影,看到一些表面现象。 在思想上、情感上,你和劳 动人民还隔着一道墙……” 后来,立波先生把这段 体会写进了他的文稿,留了 下来:“有些年轻人不听忠 告,不到生活中去,十二三 年过去了,他们还没有一群 熟悉的人,一个熟悉的地区 ,写起文章来,不是空空洞 洞就是干干巴巴,生活的色 彩暗淡极了。” 未央老师当年陪同周立 波一起走访作家、深入人民 。说起老师,老作家还是那 样情深意切:“周立波的切 身体会,要用自己的心去换 群众的心!当年,他拿出5 本笔记本给我们看,上面记 有他20多万字的素材。” “立波先生能写出旷世佳 作,绝活,就在这里了。” 毕竟是周立波培养过的作家 ,他懂老师、敬重先生。他 一直在传承周立波的文学精 神。当年立波先生对他说的 话,他也对我说了,如同雨 露甘霖:“如果不是首先考 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把他 们的痛痒变成自己的痛痒, 而是抱着去取材的态度,他 将永远不会生活在群众之中 ,也将永远不能感受到真实 动人的东西。” 坚持一种作风:与群众 打成一片 《新山乡巨变》的采访 创作,其实就是“重走立波 先生路”。 我走在先生当年走过的 村村镇镇,村头、地头、灶 头,与农民交朋友,与他们 聊家常,也同吃一锅饭,听 生活变化的细节,一些幸福 背后的故事就有了,一些深 度的疑惑也得解了。比如, 深入北峰垸,这个从坎坷中 走出来的魅力村庄,原来是 有强有力的党支部,是有命 运都打不败的领头人;与老 庄稼汉夏曲辉聊天,我一直 陪着他流泪,这个致富带头 人的曲折故事里透着一个党 员的境界;李良平为周立波 故居奉献1 2年;张心镜“让 老百姓受益是永远的真理” ;胡千驹以屡败屡战的韧性 ,融入清溪村的建设…… 可是,采访一段时间才 发现,这个写新农村巨变的 题材,原本不适合我。现代 农村,已经是“互联网+生 产+生活”, 精彩页 “这个离城二十来里的丘陵乡,四周净是连绵不断的、黑洞洞的树山和竹山,中间是一片大塅,一坦平阳,田里的泥土发黑,十分肥沃。一条沿岸长满刺蓬和杂树的小涧,弯弯曲曲地从煅里流过。” 《山乡巨变》 “清溪”二字,对当地人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新山乡巨变》 祖先喜盼的“有凤来仪” 从益阳市往南2公里就到了清溪村的入口处,“山乡巨变第一村”的立牌格外醒目。 “清溪”二字,对当地人来说,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千百年来曾被祖辈们称为“邓石桥村”:熟悉的是,老乡周立波在《山乡巨变》中将自己的诞生地作为故事发生地并取名为“清溪”,而声名远播。“清溪”的美名由此盖过了这个村子的本名。 清溪村,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位于益阳市市郊,有17个村民小组、618户、1825人。2005年以前人均年纯收入约4600元。发展转型之初,村级集体经济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村民收入差距也较大。 它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有山,不算太高:有水,不算太深:有田,不算太多。这里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盼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周立波,这个以清新而热烈的笔墨书写中国农村的作家,回乡居住并写下《山乡巨变》。遗憾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书写新变化,就在1979年离世。他创作的《山乡巨变》,成为留给家乡的宝贵财富。 1908年8月,周立波出生于邓石桥村(后改名为清溪村)。据他母亲回忆,周立波出生的头一个晚上,她梦见一只红冠五彩的长尾巴鸟,呜叫着从天而降,在自家屋顶上展翅盘旋几圈后,落在屋门口对面山头的一棵梧桐树上。他的父亲深谙中华文化,心中暗喜:这不是祖先喜盼的“有凤来仪”吗?于是给他取名绍仪,又名凤翔。 周立波无疑是清溪村飞出去的凤凰。然而,人们不知道,原本长成一只凤凰形状的清溪村,能否像凤凰一样涅槃重生? 再不修会垮掉,保护迫在眉睫 2007年春天,一场大雨来得猝不及防。在距离清溪村几里路远的水凼前,一辆小轿车“嘎”的一声停下了。 “会陷进去,走不得了,真陷进去就麻烦了。”司机说。 “你的车打道回吧。哪怕是走,我也要走进去!”说话的人是时任益阳高新区管委会书记的陶世群。“这泥巴路,就你这鞋,只怕难。”司机下车看看,皱起了眉头。 这时一阵“突突突……”的声音由远而近传来。“手扶子(拖拉机),哎,有手扶子,能进了!”陶世群挥着手就跑,坐上手扶子,头也不回地在一条泥巴路上颠颠簸簸地向清溪村摇晃而去…… 还是乍暖还寒的未春,陶世群却一个人热血沸腾地在村里走。他走进周立波故居,看着房屋已破败不堪:走进民居,老百姓还并不富裕:走向田野,田荒路破一片苍凉……这个样,哪里配得上一代文豪:这势头,山乡何时能再巨变? 那天,他走村串户,跟村民聊天,直到深夜,准备回家时又遇上了狂风暴雨,没办法,只好折返到村里,就近敲开了村民周铁牛家的门。 被半夜叫起的周铁牛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天的细节:“那天,陶书记半夜ll点敲开我的门,一身已淋了个透湿,要借伞。我说生点火给他烤烤,他拿着伞边走边说着‘不用’,就走远了。我就想:这样的干部在村里搞调查,好舍得干!” 几天后,陶世群向益阳市委上交了一份关于周立波故居情况的调研报告,结论是“再不修会垮掉,保护迫在眉睫”。 就在陶世群调研汇报之后不久,清溪村“山乡巨变第一村,乡村体验第一游”的形象设计规划,正式出台! 不作第二名想 20世纪80年代,清溪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生活也逐步富足起来。此后,清溪村陆续兴办起轧钢厂、大理石厂、建筑公司等企业。清溪村这一带是湖南乡村旅游的发源地,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省率先开发农家乐,由此带动了茶乡、樵乡、竹乡、花乡等农家乐系列的兴起,并逐步形成了规模。 P20-2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