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棕色雪天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曹岩 |
出版社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曹岩的小说集,收录了作者《小学旧事》《阡陌人树》《棕色雪天》三部作品。该书中所编选的文章,用温和平静的视角带领读者一同回望,回忆作者的童年和以前的时光,通过作者自身的感悟和理解,再次品味过去的快乐与挫折,为读者带来独特的文学享受。该书语言表达流畅,情感真挚,主题思想明确,作者以平和温柔的语气,平实的文笔,缓缓向读者描述人生的经历和过往,向读者展示缓和娴静的美学体会。 作者简介 曹岩,笔名浅草,国家一级作家,祖籍安徽省亳州。1962年生于广西南宁,1976年入伍,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现为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政治工作局创作室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作品有《棕色雪天》《疯狂的盗墓者》《商战在郑州》《幕后之神》《锦州之恋》、《解读森林》《北中国的太阳》《太阳花园》《窗外是谁在飞翔》《极度威胁》等。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奖、全军新作品一等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 目录 序言 小学旧事 阡陌人树 棕色雪天 后记 序言 作为解放军艺术学院 文学系第二届的学员,在 1987年9月至1989年7月 两年期间,曹岩只给我看 过一部题为《苦命果》的 中篇手稿。其中颇有一些 新奇独特的感觉给我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难忘, 譬如“我的花园一地胖乎 乎的太阳花”之类。而总 体看来,这部稿子写得还 很不成熟,很不完整,我 大概提了一些比较尖锐的 近乎“推倒重来”的意见之 后,就把这部稿子给“毙” 了。 两年当中,也不知道 曹岩还写过些什么别的稿 子,反正至少是没见到她 发表作品。所以,尽管有 一度她的善良和勇敢的表 现令我诧异和感动,但是 坦率地说,关于她的小说 创作的前景,我从来没有 作过任何乐观的预测和推 想。 在这样一种对于曹岩 的大体认识的背景之下, 突然读到她发表于《解放 军文艺》1989年12月号 上的中篇小说《棕色雪天 》就不能不让我狠吃了一 惊。这吃惊不是“吃惊”于 她发表了一部中篇,而是 “吃惊”于《棕色雪天》的 出色——《棕色雪天》确 实是一部近年来出自部队 女作者之手的不曾常见的 有意味的耐得阅读的小说 。我甚至在较长的一段时 间内都一直很难把它和曹 岩联系起来加以思考:这 是曹岩写的吗?这里面荡 溢着的机智幽默和灵气是 属于曹岩的吗?曹岩她是 怎样把三重时空打碎而又 纠结得如此浑然整一的呢 ?她又是怎样寻找到和把 握住这种不温不火的“调 子”而将这一切叙述得从 容、潇洒、风趣和机巧呢 ?更让人感到兴味的是, 曹岩究竟是怎样从《苦命 果》走到了《棕色雪天》 ?在她艰难跋涉过的小说 道路上又出现过怎样的风 景呢? 现在,我终于有机会 来考察一下曹岩小说走向 成熟的过程了。为了给她 的第一个小说集子作序, 我阅读了她的主要作品, 觉得比较能代表她的水准 而又能大致反映她的创作 发展轨迹的是三部中篇小 说,按照写作时间为序, 它们是《小学旧事》(载 《莽原》1989年第3期) 、《阡陌人树》(载《莽 原》1990年第3期)和《 棕色雪天》。 《小学旧事》是一部 写得比较平实的作品,它 的基本内容是作者对小学 时代的旧友和往事的回忆 的片段连缀。这一段岁月 对作者来说大体是平淡的 ,即便有一些小小的悲欢 苦乐和不怎么刺目的美或 丑的事物,经过二十年光 阴之河的冲刷,也都变得 遥远和淡泊了。作者在忆 及它们的时候,心境是宁 静的平和的,没有了热血 沸腾的冲动,也没有了刻 骨铭心的眷恋,有的只是 过来人的几分理解,几分 宽容,几分怅然。就像在 某一个秋凉如水的夜晚, 当你仰望着在薄云后面缓 缓移动的冷冷的月轮,而 陷入一种往事的漫忆之中 时,情感深处就像周身的 肌肤一样,会不时地感到 一阵阵微微的寒意,一种 温暖的孤独感,和一种世 事如烟般的凄清情调(虽 然作品讲述的是童少年时 期的人事,可我们却难以 从中感受到多少金色的童 趣和快乐的童心,相反, 却能嗅出一丝凄然甚至苍 凉的气息。这固然和“文 化革命”的作品时代背景 有关,但我认为主要是由 作者忆及它们时的“秋夜 望月”般的心境所导致的 )。 “秋夜望月”忆旧可以 使人心静如水,亦可使人 的思维清澈如水,透辟见 底,使你所回忆的物象栩 栩如生,历历如在目前。 而这也正是《小学旧事》 这部回忆性作品的一大特 色。我之所以把《小学旧 事》称为“回忆性作品”是 我基本把它判定为作者的 一部自传体小说。而且, 阅读经验告诉我,作品中 的那些情境、细节、心绪 和感觉,主要的都不是出 自杜撰和虚构,而是源于 一种亲自经历,一种切身 体验。也正是从这样的角 度出发,我们就不能不感 叹作者对六岁左右往后所 经历的人事景境有着如此 清晰准确的记忆,哪怕是 过了三十年,哪怕是当时 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 一句笑话、一声叹息,都 能复现得惟妙惟肖,让人 有如耳闻目睹。 …… 很显然,以上的“对话 ”同时又是“叙述”,又是 对人物表情和动作的“描 写”,还有对变化着的人 物情绪和心理隐在的动态 展示。真可谓一石数鸟。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 “对话叙述”已然昭示了“ 我们”之间严重的情感错 位,和“我”自己的“心口 误差”或口是心非。这种“ 错位”与“误差”,产生了 一种驱力与张力,既推进 了情绪矛盾的激化和心理 情节的发展,又滋生出了 一种不动声色的荒诞意味 和黑色幽默。并使幽默成 了活跃在通篇叙述中的活 跃因子。这种幽默已经构 成了曹岩小说艺术中一种 新的重要成分,它是前两 部中篇里未曾有过的。从 纯情的歌哭到冷冷的微笑 ,也许包含了作者对生活 的刻薄与宽容,甚至还有 一部分失望。而这也正表 明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认 识和体验的日渐深刻之所 在。 比之于《小学旧事》 和《阡陌人树》,《棕色 雪天》的长进是显而易见 的。无论是它复杂的结构 ,多义的内蕴,别致的叙 述,还是对比手法的自觉 运用(包括“错位”“误差” 和前面讲过的三个时空三 种基调之间的“对比”等等 ),乃至幽默感觉(包括 由夸张、变形所产生的荒 诞、滑稽感)的繁衍 导语 本书收录了比较能代表作者的水准而又能大致反映她的创作发展轨迹的三部中篇小说,分别是《小学旧事》、《阡陌人树》和《棕色雪天》。 《小学旧事》是一部写得比较平实的作品,它的基本内容是作者对小学时代的旧友和往事的回忆的片段连缀;《阡陌人树》中的“我”在亲情中长大,最后不得不离弃它而归依现实;《棕色雪天》中的“我”在现实生活中理应自满自足却又企图逃离它而去寻找精神与情感世界。 后记 很多年没写小说了。 这里结集的是我的三 个中篇小说旧作。 之所以再版,是因为 这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三 部作品。 2019年2月2日于北京 听月阁 精彩页 小学旧事 这几年总在想那小学,想那小学里的许多旧事。尤其是雨天,尤其是黄昏,尤其是闭紧身后的门,伏案面对台灯三角形光束的时候。但没想到竟真的去看了那小学。 全是偶然。 正是春节。我的小城陡降大雪,一夜之间,竞积得尺深。许多年未有这样的大雪了。突然有中学的同学来相约去看老师,而且喋喋不休地忆起我们当年在学校打雪仗的事,兴致极浓,便受了感染,心情极好地相携着踏雪而去。 本来,我是极喜欢雪的。只是这几年只身一人在远离家的地方求生存,不可抗拒地受累于大都市的喧哗与骚动,无可逃避,因此一有可能便喜欢静静地独处,独自看书,独自漫步,甚至独自对着一片空间生出些闲散思绪,心中也是怡悦的。对于繁花似锦的热闹就生出许多漠然来。 老师搬了新居,地方挺偏僻,在小城住了20多年竟没去过。由同学领着去了,坐了、吃了、说了、乐了,然后告辞。内心深处终究还是有些漠然的影子。回去时,同学执意要送我绕近路回家。是我从未走过的路,走了好远,仍是一条条极其相似又极其陌生的街道,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问她这是何处,她说是“南门口”,我顿时大惊,疑是自己听错了。这是哪里?她肯定地说,“是南门口”。我愣住了。这是……南门口?就这地方,就这条路,再往前不远不就是我小学的母校? 我的样子一定很令她惊讶,她问我怎么了?我说了,她便释然。却说,原来你是二小的?你怎么会是二小的?我不知如何答她,只是又重复了一遍:我是二小的。 我是二小的。我的中学是个极有名气极漂亮的中学。我中学的同学大都是从很有名的几所小学毕业升入这个中学的。而二小则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但,我确实是二小的。 之所以进那小学,是有一番波折的。幼时因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又有血亲长辈专事照拂陪伴,便没被送进幼儿园,也就没有像哥哥那样每每上幼儿园前要拿着“双星宝剑”和爸妈决一胜负的历史。到了该上学的年龄,爸妈为我选了一所当地最好的小学,我却重演了哥哥上幼儿园的闹剧,视那小学如虎口,视小学的同学如虎狼,每天要人接送、陪读才肯去。终不能长久。大概以为是那学校不合适,就被安排转学去了就近的二小。结果,进了二小就如同转了乾坤一般,一改先前惧怕生人的毛病,人学不久便当上学习委员,继而当了班长,然后是少先队小队长、中队长,三年级时便已升到大队长。不仅在学校里如鱼得水,还能领一队同学在课余时间上街维护社会秩序,抓投机倒把分子。 二小如同我童年的再生之地。 我心里有一种惶惶的东西簌簌地起落。我忙辞了她独自走。走时,她好像约我明年春节的什么时候再聚,我也没有听分明只顾脚下匆匆地向那小学而去。 不知多少次地想,再回小城,一定要到我的小学走一趟。但每次回来,不知怎么就忘了,直到再远远地离开小城才复又想起。 我走着,也许因为雪,脚下时常不稳。那旧时的小街,以及街旁积木样的房屋迎着我扑面而来,几乎还没看清什么,便已走出了好远。但我知道,小街没变,几乎是一点没变,只是觉得一切都较旧时窄了许多,小了许多,似乎手扬得稍高一点便要碰到两旁旧式的屋檐。可小时候,我几乎每天从这街上走过,这街却是又深又宽又敞的。旧时的南门口,到处住着我小学里的同学。 再往前,就是我的小学。 P17-1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