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长安--传统节日之都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韩养民 |
出版社 | 西安地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长安——传统节日之都》一书着重论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与长安结缘的过程。追溯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考究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引领读者重温传统、咀嚼传统、体味传统,从中汲取并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图书内容充实、图文并茂,融文献典籍、考古资料、民间趣事于一体。 作者简介 韩养民,西北大学教授、民俗文化专家。曾出版著作《秦汉文化史》《中国风俗文化》《中秋旧事》等学术著作;主编《中国风俗丛书》《原生态中国节》等。 目录 一、帝都长安,春节的发祥地 (一)正月为岁首,始于汉武 (二)国人狂欢上元夜 (三)远播海外千余载 二、汉风唐韵清明时 (一)路上行人欲断魂 (二)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鲜花祭祀倡新风 (四)佳节尚元巳 三、日逢重午正端阳 (一)“节日”与“恶日” (二)端午与屈原结合 (三)千古端午有分教 四、七夕节与长安结缘 (一)长安,七夕节的破晓地 (二)乞巧悠悠二千年 (三)异彩纷呈七夕节 五、月到中秋分外明 (一)月祭礼俗 (二)盛唐滥觞 (三)浸润比邻 六、敬老情切重阳时 (一)萌芽于战国 (二)定型于汉都 (三)登高辟邪 (四)手杖春秋 七、冬至大如年 (一)起源 (二)贺冬 (三)饮食 (四)尊老 八、节日与秦人 (一)节日溯源 (二)汉武帝的节日情 (三)节日辉煌在盛唐 九、城市节日多时尚 (一)时尚源头 (二)时尚特征 (三)时尚价值 十、节日中的乞风丐俗 (一)乞丐群落是万花筒 (二)节日艺丐行乞最活跃 (三)节日士乞最堪怜 十一、节日中的原始宗教信仰溯源 (一)自然崇拜 (二)图腾崇拜 (三)祖先崇拜 十二、汉唐时代庶民的节日服装 (一)深衣 (二)袍服 (三)幞头、袍衫 十三、汉唐时代贵妇的节日首饰——步摇 (一)皇后首饰 (二)远播鲜卑 (三)贵妇偏爱 十四、神秘的节日禁忌 附录:韩养民重要著作、译著目录 后记 序言 节日文化是一定时代人 们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 值观念的反映,是人类生活 的“活化石”,也是牵动人心 最多、闪现民族智慧、传承 民族精神的载体,是社会粘 合剂。然而,当我们探幽溯 源、考其源流时,发现迄今 为止,前人没有为我们留下 令人满意的文字记录,仅在 一些史书中存有只言片语。 绝大部分节俗起源的证据都 已尘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 中,再也见不到先民的生活 哑剧,听不到他们唱的歌, 看不见他们跳的舞,许多史 学家常常苦于史料贫乏,回 顾茫茫、徘徊、叹息。望而 却步,问津者少。“此情可 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节日的起源隐藏在浓浓 的历史迷雾中,拨不开,梳 不清,剪还乱。 近年,随着国家对文化 遗产的重视,考古学家的新 发现、民俗学家的社会调查 日见甚多,为我们探索节日 起源开拓了新视野,同时帮 助我们约略推想先民社会生 活的依稀面目,拨开以往被 历史迷雾笼罩着的原生态的 身影和容颜。从20世纪80 年代中期起,学者们跳出前 人藩篱,从多角度对节日文 化作出较为系统的梳理,这 不仅体现在以传统的研究方 法将节日文化从正史、野史 到文人笔记小说的历史堆积 中梳理出来,形成一系列超 越前人的成果,而且还表现 在引入现代研究方法,对节 日文化之源及其发展过程作 出较为有益的探索。因此可 以说,当代节日文化的研究 ,已经从单纯材料累积迈人 理想思维阶段。 《长安——传统节日之都 》,可贵之处在于对传统节 日发祥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根据史料,提出了传统节 日源于长安之说。中国传统 节日习俗无一不源于长安, 长安不仅是周、秦、汉、唐 千年古都,同时也是这一时 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破晓 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心 。节日文化是社会群体或地 域间人们相沿成俗的行为方 式和生活方式,从古代文化 中走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 不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而是与一定区域的社会文明 ,如天文、历法、数学、原 始宗教的发展密不可分。在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的时代,不可能形成节日, 这是人所共知之事。夏、商 时代,文化之谜重重。及至 周人建都镐京,周公制礼, 为原始崇拜,祭祀鬼神之俗 披上“礼”的合法外衣。“礼” 是约束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 的准则。汉人许慎说:“礼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也就是说礼是原始宗教信 仰。金文“礼”字,左边是神 ,右边是行礼之器,显然, 礼有浓厚的宗教性特征。节 日文化与周文化结缘,尊祖 敬祖、行春仪、祭春社、岁 终祭百神(腊月)等节日习 俗在周人的宗教信仰中孕育 、萌芽。今日学者探讨古代 节日起源时,如尊祖祭祖等 大量的材料都要从《周礼》 《礼记》中撷取。古代节日 植根于深厚的周文化土壤里 ,镐京自然成为传统节日的 破晓地。 历史长河流人汉代,闪 现出一道与西周时代大不相 同的文化事象。首先是太初 历的出现,汉武帝采纳太史 令司马迁等人的建议改定历 法,司马迁、唐都、落下闳 、邓平等人受命制订新历, 以正月(建寅孟春之月)为 岁首,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 年(前104年),首次把二 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太初历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 整的历法,也是我国历法史 上一次重大改革,也为研究 节庆文化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和时间坐标。于是春节以正 月为岁首,春节里有了驱傩 、祭祖、祭神,削桃木梗制 神荼、郁垒两形象于门上( 门神雏形)、官吏行朝贺礼 、庶民用火烤竹使其爆烈发 声来驱山鬼和迎新年等一系 列喜庆活动;正月十五日隆 重祭太乙神(亦称“泰一神” “泰一”“太一”或“太乙”)而 形成张灯结彩之俗;上巳节 祓禊、清明节扫墓、七夕节 乞巧、中秋节拜月,节日间 的皮影戏……一个又一个节 日习俗兴于长安且为社会群 体认同。如果说西周时代是 节日习俗的萌芽期,那么, 汉代承前启后,为节日文化 的定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历史进入唐代,政治 稳定、经济发达,“稻米流 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经济的发达为文化的繁 荣创造了极好的条件。盛唐 之音,中唐之韵,汇成了一 首诸调并见、丰富和谐的交 响曲。当此之时,备受社会 关注的节日风俗亦进入划时 代的转变时期,节日从昔日 禁忌、驱傩、祓禊、禳除的 神秘气氛中脱离出来,转变 为娱乐型、礼仪型,成为真 正的“佳节良辰”,且向奢侈 享乐方向发展。 在元旦,爆竹不再是驱 鬼的手段,噼噼啪啪的响声 已成为欢乐与热烈的象征。 “驱傩’’转化成街头演出的小 戏,庄严神秘的仪式变成了 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元宵节祭神的灯火变成了人 们游观的花灯;上巳节祓禊 被踏青所替代;中秋节由拜 月变成了赏月,又增添了食 月饼习俗;重阳节已成了赏 菊盛会,每逢佳节“游乐城 观”“仕女如云”的记载在唐 代人的诗赋中比比皆是。 节日变得欢乐愉快,风 俗生活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 。大量的体育娱乐活动出现 在唐人的节日里,荡秋千、 放风筝、蹴鞠、打马球、拔 河、射箭、走马、游猎、斗 导语 节日文化是一定时代人们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反映,是人类生活的“活化石”。节日文化从古代文化中走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不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而是与一定区域的社会文明,如天文、历法、数学、原始宗教的发展密不可分。 《长安——传统节日之都》对传统节日发祥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根据史料,提出了传统节日源于长安之说。 后记 《长安——传统节日之都 》一书即将付梓,喜讯传来 ,思绪万千。当我回想昔日 艰难的心路历程,回顾40余 年的学术生涯,许多如烟往 事一起涌上心头,勾起我无 数的回忆。 我不是命运的宠儿,天 性愚钝,一生坎坷。我不想 回味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酸 涩苦果,然而值得庆幸的是 ,在学术界、出版界、新闻 界我有许多友人,与他们相 交,给我留下了一个又一个 的温馨回忆,永志难忘。 1985年初,我的第一本 30万字的学术专著——《秦 汉文化史》完稿。这部手稿 倾注了我多年的心血与汗水 ,其命运如何,尚不得而知 ,只好茫然等待。就在这时 ,独具慧眼的陕西人民教育 出版社总编陈绪万、编辑刘 梦泽(后晋升为副总编)闻 讯,欣然同意接纳出版,并 做了责任编辑。全国著名书 法家沈鹏题写书名。1986 年9月,这本书在西安出版 ,《人民日报》、香港《文 汇报》等发表书评给予好评 。同年10月、11月,台湾 里仁书局接二连三的再版, 引起海外学术界的关注。之 后,陈绪万、刘梦泽又为我 出版了译著《文化人类学》 (与刘雁鸣先生合作)、《 中国风俗文化学》,在他( 她)们的帮助下,我从这里 踏上文化苦旅。 当《秦汉文化史》在学 术界引起反响时,我与刘宝 才、李晓东、张懋镕、葛承 雍、西安晚报记者郭兴文等 开始倡导并组织西安、北京 、上海、广州、成都、武汉 、杭州等全国中青年教师、 博士生分工合作,编写一套 “中国风俗丛书”。这个方案 一提出,陕西人民出版社编 辑邢良俊女士闻讯,前来西 北大学,明确表态乐意出版 。写书难,出书更难,这是 时下文人的永恒苦恼。出版 社雪中送炭,喜从天降。双 方很快达成共识。当时的社 长文彦,总编贾象石,副总 编刘善继、刘夏志以及后任 总编朱玉等人民社的领导人 ,都支持这套丛书出版。老 一代民俗学家、德高望重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 经济学家于光远、美学家李 泽厚等人多方指导,奖掖有 加。丛书自1986年至1994 年先后出版30本,约450万 字。这套丛书出版后在大陆 以及港台地区、日本反响强 烈。1989年,台北文津出 版社、博远出版有限公司竞 相出版海外中文繁体字本。 1994年5月,原西北大学校 长陈宗兴教授(后任副省长 ,全国政协副主席)在西安 止园饭店为丛书召开座谈会 。与会者一致认为这套丛书 是我国第一套全面深入研究 中国风俗文化的大型丛书, 也是20世纪以来在全国范围 内首次对风俗文化作出科学 性、系统性论述的大型丛书 ,是世纪之交的拓荒之作。 2002年,总编朱玉和辞书 编辑部副主任韦禾毅先生又 将这套书选精品20本再印第 四版。正是有了学术界、出 版界同仁坚定不移的支持, 丛书方有令人满意的收获。 不能忘怀的1997年,应 三秦出版社社长(后任中国 新闻出版局版权公司总经理 )齐相潼先生之约,我又主 编了《中国社会生活》丛书 。 2002年末,应西安四维 音像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 毓秦之约,编写《陕西旅游 文化》丛书100本,陈忠实 任主编,我与门生郭兴文任 副主编,现已出版:100本 ,约1200万字。2006年3月 14日,陕西省委宣传部、省 新闻出版局在西安曲江宾馆 为丛书举办了研讨会,得到 了与会学者、专家、作家们 的好评,认为是一部百科全 书,打造了一个精品工程。 李毓秦先生在编书中,恪尽 职守,兢兢业业,令人感动 。 2005年初,又应北京师 范大学钟敬文先生高足、中 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萧放教 授之约,为钟敬文教授主编 的《中国民俗史》(人民出 版社出版)(隋唐卷)撰稿 。这套六卷本民俗史,是国 家社科项目,出版后引起国 内外文化界广泛关注,首先 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文库,成 为国家民俗研究领域水平最 高的一部拓展性巨著。 2010年6月在第九届中国民 间文艺山花奖评比中获学术 奖之后,同年12月在北京市 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 成果会上又获唯一的特等奖 ,2013年又获教育部一等 奖。这些殊荣,是学术界对 钟老的首肯,也是对作者的 激励。 值得一提的是,在编写 《节日长安》丛书中得到市 委宣传部王军部长、岳少峰 部长的支持,西安社科院院 长李颖科教授设定主题、筹 措经费,西北大学出版社社 长马来、编辑王祚先生费心 剪裁润色,他们严于把关的 敬业精神令人感动。西北大 学图书馆梁桂兰为本书查阅 资料,韩小东、刘佳欣打印 、校对书稿,付出良多。由 于这些领导、友人的多方帮 助,方使这套丛书得以奉献 给读者。 去年冬,应西安地图出 版社编辑部主任白江涛先生 、编辑呼雪梅女士、西北大 学地图学专家袁勘省教授之 邀,合作出版《长安——传 统节日之都》,即将付梓。 白江涛先生、袁勘省教授、 呼雪梅女士为此书付出极大 的热情,令人感动不已。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 在斗转星移中我已七十有六 ,思考人生,喜欢怀旧,怀 念出版界、新闻界无私帮助 的老朋友。岁月风霜,每当 经历一次艰难后,我才真正 体会到友情的可贵。倘若说 我在学业上有了令人欣慰的 回报,首先是得益 精彩页 历史对长安这块黄土地格外厚爱,让她吸纳并消化了无限的辉煌,周、秦、汉、唐在这里建都,又滋养了延绵不绝的节日文化。 百节年为首。在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莫过于新年了。追本溯源,新年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影响遍及祖国四面八方,以至海外华侨华人。可以说天下华人家家要过年,人人要过年。在中国历史上,每逢年节,上至帝王宫廷,下至荒村鄙野,都要进行庆祝。在人们的吃喝、穿戴、娱乐、居住、用品等各个方面都有体现。每一朵生活的浪花,无不浸透着节日欢庆的气氛。世世代代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给自己最盛大的节日挂满了色彩缤纷的民族传统的花环。 1.正月为岁首,颁布于未央官 节日文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远在人类童年时代,先民也曾经历过漫长的“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岁月。节日的产生与天文、历法、数学密不可分。天文学是中华文明第一学。随着天文观测、占星术的进步,先民逐渐认识到北斗星是时空的坐标,是命运人间四季变化的主宰,出现了观北斗星、崇拜北斗星之俗。先民依据北斗星旋转长柄所指方向来确定月份。古代夏历以寅月,即现在农历的正月为一年的开始;殷历以丑月,即现在农历十二月为一年的开始;周历以子月,即农历十一月为一年之始。秦始皇扫六合,向全国推行颛顼历,以立春为一年节气的计算起点,即以农历九月为一年之终,九月二十九日为除夕,以十月为一年之始,十月一日为元旦,汉初依然沿用。但颛顼历不准确,“朔晦月见,弦满望高”(《汉书·律历志》),朔望变化周期与四季顺序错乱、不协调,影响农业生产。到了汉武帝时代,经济繁荣,政局稳定,文化发达,社会进发活力。修改颛顼历,重定正朔(一年的第一天。正,一年的开始,朔,一月的开始。)已成为天文学家的共识,呼声日高。那时,岁首时间游移不定,时而十二月,时而十一月,时而十月,节日体系难以形成。元封七年(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日,适逢是合朔(初一),又是冬至。汉代人认为这是理想的历元,是历法起算的佳机。太史令司马迁、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等人上书汉武帝,“历纪坏废,宜改正朔”(《汉书·郊祀志》),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与御史大夫儿宽、博士赐等商议,采纳太史令等人的建议,召集民间天文学者,收集了十八家不同的历法,由司马迁、公孙卿、唐都、落下闳等人,以日影测量为依据,修订历法。这一年五月,宣布改元,下令“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汉书·武帝纪》)。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向全国颁行新历,史称“太初历”。太初历首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 太初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岁首时间一旦固定,意味着二十四节气和月份的对应关系基本固定,人文时间和自然时间易于协调。太初历的特点之一是以冬至为天文年的起算点,冬至成为节气的起点,计算时令的基点。如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十二月八日)。冬至后四十五天为立春,冬至后百五日是寒食,冬至后百六日是清明。可见,太初历的推行,为节气的确定和节日的定名奠定基础,使传统的岁时节日有了较为固定的时间,为新节日的形成、定型创造了时间条件。 岁首时间的固定,是中国节令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此后,历法虽然不断修改,但正月为岁首的时间没有变,千百年来,年复一年,春节成为亿万国人敞开胸怀拥抱春光、挥洒激情的最佳载体,是华夏儿女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