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中国受外影响,政治、社会、经济、思想之剧变,开从古未有之巨石,非有信史,讲不能明了其造成之原因,国内之问题,及国际上所处至低位。此为国民应有之常识,近百年史当足以此需要。
本书共分二十一章,分别叙述了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早期的内政、外交,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剧烈变化。对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等均有专门论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近百年史(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陈恭禄 |
出版社 | 应急管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近百年来,中国受外影响,政治、社会、经济、思想之剧变,开从古未有之巨石,非有信史,讲不能明了其造成之原因,国内之问题,及国际上所处至低位。此为国民应有之常识,近百年史当足以此需要。 本书共分二十一章,分别叙述了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早期的内政、外交,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剧烈变化。对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等均有专门论述。 作者简介 陈恭禄(1900-1966年),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专家。1900年生于江苏省丹徒县。1916年考入美国教会办的扬州美汉中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由化学而农科,后又入历史系学习。1928年开始任金陵大学历史系助教。1933年到武汉大学任教。1936年重回金陵大学任教,由助教晋升为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南京市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南京历史学会理事。代表作有《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日本简史》《中国近百年史》等。 目录 第一章 道光初年之国内状况 第二章 鸦片战争及善后问题 第三章 太平天国之兴起 第四章 咸丰朝之外交 第五章 内乱之平定 第六章 内乱之平定(续) 第七章 同治朝之内政 第八章 同治朝之外交 第九章 光绪初年之内政 第十章 光绪初年之外交 第十一章 中日战争 第十二章 瓜分之警 第十三章 变法与政变 第十四章 义和团之乱 第十五章 清末内政 第十六章 清末外交 第十七章 革命 第十八章 袁世凯统治下之民国 第十九章 军阀势力下之中国 第二十章 最近中国之内政外交 第二十一章 经济教育状况 序言 余写成《中国近代史 》后,友人以为分量太多 ,决非中学生所能读。该 书原非为中学生及一般人 士而作,顾今供给其需要 之史籍,实应参看发表之 新史料著作成书,庶可改 正昔日相传之错误,及不 正确之观念,而有可读之 信史。近百年来,中国受 外影响,政治、社会、经 济、思想之剧变,开从古 未有之局势,非有信史, 将不能明了其造成之原因 ,国内之问题,及国际上 所处之地位。此为国民应 有之常识,近百年史当足 以应此需要。本书之写成 ,专为中学生及一般人士 之用也。 全书凡二十一章,内 容见于目录,无庸说明, 大体上偏重内政。民国以 来之史迹,共占四章(第 十八至二十一章),篇幅 似已稍多,盖史书异于报 章杂志,决不能据之成书 。关于此时之重要档案, 多未公布,且史迹尚在演 进之中,难于论断其是非 轻重,或免选择史料偏重 之弊。近人编著近百年史 ,偏重民国以来之史迹, 篇幅常占全书之半,殆为 旧说所囿,实则历史并无 一定分配篇幅之原则,当 视史料之质量及著者之目 的而定。书之价值,同非 决定于篇幅之分配也。凡 此四章,不过说明近时之 大事,及国内之问题耳。 全书因叙内政较多, 年月沿用旧历,但为读者 便利之计,附注公历年月 ;据著者意见,读者不记 年月则已,记则宁记公历 年月也。 陈恭禄自序于高资寓 庐 民国二十四年七月 导语 本书是陈恭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时至今日,仍被公认为代表民国时代最高学术水准的中国近代史著作。 本书叙述了自鸦片战争至1930年代初的中国历史。这部作品既重史料,又兼分析,形成论断。该作品具备雄厚的中西资料基础和开阔的视野,信息丰富,知识性强,可读性强。 精彩页 疆域 清世祖于顺治元年(一六四四)入关,战败流寇,据有黄河流域,遣兵而南,次第战败明之起兵诸王,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统一中国。圣祖(康熙)继之,削平三藩,满人之政治地位始乃巩固。对外与俄缔结《尼布楚条约》,两国以外兴岭为界,独蒙古西准噶尔部不服,滋扰于外蒙古西藏等地,圣祖世宗(雍正)、高宗(乾隆)先后用兵,征服其地,进而收复回疆,外蒙西藏因而内附。沿海岛屿虽禁人民移居,而固收入版图,台湾且设郡县。属国朝贡者,有朝鲜、琉球、安南、暹罗、缅甸诸国,领土广大过于汉唐。宣宗于嘉庆二十五年(一八二〇)嗣位,明年,改元道光。其统治疆域,仍为其父祖所遗,尚未削小。 中央官制 清帝入关之后,采用明制,仍为专制独裁之政府,初设内阁大学士,亲王并得参与机要。世宗另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奉旨入直者也。拟定朝旨,应对询问事件,内阁遂无实权。尚书为办理庶政者,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有尚书二人,侍郎四人,满汉各半,各部皆有司员分司办事。制度上之弱点,则军机大臣为谘询顾问,不得自由发表意见。六部则堂官太多,责任不明。满汉并用,徒相牵制。更就名实而言,亦不相副。信如清季王大臣奏曰:“名为吏部,但司签掣之事,并无铨衡之权;名为户部,但司出纳之事,并无统计之权;名为礼部,但司典礼之事,并无礼教之权;名为兵部,但司绿营兵籍,武职升转之事,并无统御之权。”刑工二部,尚为能举其职者,故未论及。六部之外有院。一日理藩院,掌藩属事宜。二日都察院,司纠察事宜。三日翰林院,掌讲书撰文等事。其次有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等,为秦汉以来遗留之官制,历代帝王偏于保守,设而不废,多为清闲衙门。遇有非常大事,翰林院、都察院亦得参与朝议。内务府宗人府分掌宫内皇族事宜,国子监则司训导生员,钦天监则掌授时,均无详论之必要。 地方官制 京师设顺天府,有府尹,直省十八,其最高长官日总督巡抚。官制殊不划一,如直隶(今河北)四川各有总督,无巡抚;山东、山西、河南各设巡抚,无总督,其他总督往往管辖二三省,湖广总督管理湖南、湖北,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皆其明例。五省各有巡抚。总督巡抚同在一城者,多所牵制。办理漕运河道大员,亦称总督。学政官位视督抚为低,而能分庭抗礼,因为朝廷派遣,且寓右文之意。布政使按察使赞助督抚治理一省,前者俗称藩台,管理民政钱谷,后者俗称臬台,掌管刑狱驿传。其有盐务省分,尚有运使,或设盐道。其下为道,或统辖兵备,或管理河工,或掌运漕粮,盐道上已言之。道下为府,直隶州或直隶厅,其长官为知府、同知或通判,管辖数州县厅,直隶厅或不辖县。州县各有官长,维持境内之治安,征收钱粮,审理诉讼等,各级官长均有属员佐之。 组织上之弱点 综观清代官制,一本历史上之遗传,君主往往不能因时制宜,有所创作,切合当时之需要。一则清帝以外人入主中国,不肯深信汉人,设官治民,互相监视,多所掣肘,造成如此复杂之组织,尤以地方官制为甚。实际上统治之领土广大,交通不便,地方官除督抚而外,多无言事之机会,督抚乃常握有实权。顾自宋代理学发达之后,忠臣思想更形强固,以臣叛君者于三藩乱后,实不常见,固与牵制复杂之官制无关,牵制之结果,则官吏多所顾忌,蒙蔽之弊遂生,敷衍塞责,办事迟缓,犹其余事。凡官于外省者,例须回避本省,初至一地,民情风俗尚不可知,应兴应革事宜,自无从办理,乃奉胥吏为师,胥吏多久任,营私舞弊,官长无如之何。 仕途 官吏出身,旗人优于汉人,大体而论,仕途可别为三。一日正途,指考试录取者而言,士子考取秀才,身分即异于平民,乡试中式后入京会试,录取者始入仕途,乡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国家遇有大庆,尚有恩科。每试录取多者三四百人,翰林院久有人满之患。二日武功,凡参与战事或剿平匪乱立有功绩者,朝廷类多许其主将择尤保举,主将莫不利用事机,多所奏保。十八世纪末叶,教匪之乱大起,历久始平,继之以苗人诸乱,军功保举者益多。三日捐输,指富人纳钱为官而言。朝廷每逢财政困难之时,或遇兵灾凶年,往往许民纳银捐官,收入旺年,至三四百万两,仕途因而益冗益杂,候补无期,正途出身者,亦尝等至一二十年。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