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社会变迁的心理维度--心理现代性作为探究主题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沈杰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阐述社会现代性与心理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为起点,概括性地梳理了关于社会心理变迁主题的早先思想源流、直接智识资源、相关研究领域和主要理论流派,然后以四个大部分的版块来展开全部的内容。
第一部分“社会心理变迁的探究进程”,具体有三个章节的内容:社会理论对社会心理变迁的关注;社会心理学中心理变迁维度的缺场;现代化研究对社会心理变迁的探究。
第二部分“探寻心理现代性的理论源流”,由两章组成——韦伯命题:新教价值观与成就动机;帕森斯:模式变量中的现代价值取向。
第三部分“心理现代性的经典研究”,包括的内容有三章——麦克莱兰:成就动机与经济增长;哈根:创新人格与社会变迁,包括附论勒纳关于“过渡人”的构念;英格尔斯:个人现代性与国家现代化。
第四部分“心理现代性与后现代境况遭遇”,有三章内容——里斯曼:三种导向社会性格的更替;英格哈特:价值观的后物质主义转向;吉登斯:高度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目录

绪论
第一部分 社会心理变迁的探索进程
第一章 社会理论对社会心理变迁的关注
第一节 现代性的兴起与社会理论的产生
第二节 社会理论对社会心理变迁的关注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中心理变迁维度的缺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中心理变迁维度的缺失
第二节 两种取向社会心理学的局限及其改进
第三节 心理社会学对社会心理变迁维度的重视
第三章 现代化研究对社会心理变迁的探究
第一节 现代化研究的兴起与主要历程
第二节 现代化研究与社会心理学的交织
第三节 社会心理变迁的主要理论视野
第二部分 探寻心理现代性的理论源流
第四章 韦伯命题:新教价值观与成就动机
第一节 韦伯对心理现代性主题的最初预设
第二节 韦伯视野中心里现代性的具体面相
第三节 韦伯对心理现代性的文化根源考察
第四节 韦伯关于心理现代性的理论遗产
第五章 帕森斯:模式变量中的现代价值取向
第一节 帕森斯对社会行动主观取向的关注
第二节 模式变量:社会关系的价值取向指标
第三节 衡量传统取向与现代取向的工具
第四节 帕森斯对于现代性的特殊理论热情
第三部分 心理现代性的经典研究
第六章 麦克莱兰:成就动机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成就动机的个体心理机制
第二节 成就动机的社会文化动因
第三节 成就动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四节 关于麦克莱兰研究的争论
第七章 哈根:创新人格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权威人格与传统主义
第二节 创新人格与技术进步
第三节 与其他相关理论的比较
附论 勒纳关于“过渡人”的构念
第八章 英格尔斯:个人现代性与国家现代化
第一节 个人现代性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节 个人现代性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第三节 个人现代性发生学的理论视角
第四节 个人现代性的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五节 关于个人现代性研究的论争
第四部分 心理现代性与后现代境况遭遇
第九章 里斯曼:三种导向社会性格的更替
第一节 社会形构类型与社会性格类型
第二节 三种发展阶段与相应社会性格
第三节 与社会性格对应的社会情绪
第四节 对里斯曼社会性格理论的评说
第十章 英格哈特:价值观的后物质主义转向
第一节 从现代化到后现代化的变迁
第二节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主要面相
第三节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呈现机制
第四节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
第十一章 吉登斯:高度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第一节 自我认同与本体性安全
第二节 高度现代性中自我境遇的变化
第三节 自我认同面临的抉择困境
第四节 超越自我认同困境的政治策略
结语 心理现代性探究:一项未竞之业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社会科学与现代性之间
存在发生学上的共时态内在
关联,现代性的历史起点构
成了社会科学的逻辑原点,
因此,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现
代社会科学的成长之间便呈
现出了高度的逻辑与历史的
一致。社会科学与现代性是
一体两面之物,现代性是社
会科学的社会基础,社会科
学是现代性的知识表征。社
会科学是在参与现代性的设
计和建构进程中产生和发展
起来的。因此,可以说,社
会科学是现代性的产物,现
代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
科学的一种建构。
自从现代社会理论或社
会科学①产生以来,社会理
论家或社会科学家就一直关
注社会结构与社会心理之间
的关系或社会心理与社会结
构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关于
关系的表述,其意蕴并不完
全一样。换言之,因为每一
个表达式的主位是不一样的
,所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
“社会结构与社会心理之间
的关系”这一表达式的主位
是社会结构,所强调的是社
会结构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而“社会心理与社会结构之
间的关系”这一表达式的主
位是社会心理,所强调的是
社会心理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在现代性发生以来的社
会变迁进程中,或者说社会
现代性的发展进程中,社会
心理的变迁与社会现代性的
成长是相互作用的,在一些
理论家看来,是同构的。因
此,其变迁的维度也同样呈
现出了传统、现代和后现代
的三个面相。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后
现代”这一概念因其初衷带
有对启蒙和现代性的反拨之
意,没有得到普遍的接受。
而且因为它带有消极、模糊
和指涉不明等特征,除了说
明不是现代,而对于具体是
什么,并没有做出说明,因
此,“后现代”这一概念受到
很多人的拒斥。与此同时,
一些重要的社会理论家创用
了替代性的概念,如吉登斯
的“高度现代性”或“晚近现
代性”,贝克的“风险社会”“
第二次现代化”,吉登斯、
贝克、拉什的“自反性现代
化”,鲍曼的“流动现代性”
等。贝克还提出过“新现代
性”,对这一概念我们十分
认同。
而我们则认为,可以提
出“超现代”这一概念,它也
许有很多优异的地方,例如
在时间上是明确的,即在现
代之后,带有超越现代性消
极面的积极特质,可以吸收
后现代的一些建设性因素,
等等。
这样的话,自人类有史
以来的变迁维度大致包括三
个:传统、现代和新现代(
或后现代,或高度现代,或
超现代)。
社会理论传统中,社会
理论家对于社会心理与社会
结构之间的关系,或者更具
体地说,就社会心理特质对
于社会结构变迁的作用及其
表现的理论预设,在社会科
学的发展进程中,逐渐获得
一些学科化的社会科学家的
经验性检验,从而形成了一
个独特的知识领域。其中有
一条主线似乎是明确的,即
基点是对于心理现代性的追
寻,这种追寻无疑会涉及传
统与现代这两个维度,这是
第一个方面。而当人类历史
进入20世纪下半叶,发达国
家完成了工业化或现代化,
作为社会结构在主观上反映
的社会心理中也呈现出某种
后现代性(我们所说的“超
现代性”),这一事态自然
会为社会科学家所关注,因
此,出现了对于后现代心理
特质(尚未有称“心理后现
代性”)的探究。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心理
变迁”这一主题的热潮。当
时,随着人的现代化问题受
到广泛关注,“心理现代性”
(psychological modernity
)则成了显赫一时的研究领
域。
心理现代性是一个内涵
丰富和意义重大的学术研究
领域。实际上,从某种意义
上看,它可以涵盖关于社会
心理与社会结构及其变迁之
间关系的社会科学学科和学
术思想,尤其是社会学、社
会心理学等学科。正是得益
于对社会心理与社会发展之
间关系这一重要社会变迁主
题所进行的学术探讨和知识
积累,才使得自诞生之后没
有社会历史感的社会心理学
学科中呈现出了时间维度,
实质上也就是社会心理学中
出现了研究变迁的取向,换
言之,它开始关注与社会结
构变迁相应的社会心理变迁

当然,在不同学者的具
体工作中,对于社会心理与
社会结构及其变迁之间关系
的探究并非完全是以“心理
现代性”这一专门概念的名
义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
划分为广义上的“心理现代
性”研究和狭义上的“心理现
代性”研究两种类型。
在广义上的“心理现代性
”研究中,尤其是进入20世
纪下半叶以来,有几个重要
人物及其工作是特别值得提
及的,即里斯曼对于三种导
向的社会性格类型及其相应
社会类型的探讨;英格哈特
对于社会价值观后物质主义
转向的大样本长时段分析;
吉登斯对于高度现代性境况
下自我认同机制变迁的思考
。其理论成果扩展了关于社
会心理与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之间关系的研究领域,增加
了对于心理新现代性特质的
分析,而且使得人们又感觉
到了某种形式上的心理社会
学的回归。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
,虽然社会科学中已经有社
会心理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
,但是,一些社会理论家对
社会心理的探究却没有被任
何具体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7: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