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顺应四时,顺应节气来养生。
详述不同季节不同时令的作息起居、饮食药膳、精神调整、锻炼方法,助你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图解直观,方便实用,深入浅出,科学合理。
二十四节气养生,其实就是借天之力,利用季节转换的特殊时机以将养人体的阳气,它的意义在于提前预防自己的身体在未来将要产生的危机。
基于此,《图解<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对每个节气进行了分析和介绍了养生注意事项,同时还配以时辰养生知识,每个节气对应病症的调养等方面知识的讲解,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顺应时节来调养生息,养成健康体魄。
我们都知道,古人将一年分成二十四段,每段约半个月,分别有二十四个名字,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节气”。这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古人是按照这些节气来安排每年的生产、劳作的,务农、换衣都离不开节气的指导。其实,“节气”存在的意义并不止这些,古代的名医们还认为,节气与养生也有着莫大的关系。所谓养生要顺应天时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顺着天地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的。自然界存在着气候的循环往复运动,运动的变化形成周期,小的比如一天,其中有早午晚夜的周期变化。再大一点儿,就是按照节气的变化,大约每半个月一个周期。再大还有一年的变化。春夏秋冬,往复不止。再大,还有六十年、六百年、六千年、六万年等等以六为单位的气候循环运动。比如我们人类的寿命,应该是两个六十年的循环,即两个甲子。但事实上,我们很难做到,因为我们的生活没有完全遵守自然的规律,没有与自然天地的气候变化相符合。
民国时期的名医彭子益这样解释节气与养生的关系:“二十四节气,简言之,就是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经秋降入土下,经冬藏于土下的水中,经春由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经夏浮于地面之天空,再同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下。秋收冬藏,秋降冬沉,春生夏长,春升夏浮。升者阳热升也。浮者,阳热浮也。降者,阳热降也。沉者,阳热沉也。藏者,藏阳热也。收者,收阳热也。长者,长阳热也。生者,生阳热也。”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顺着阳气的变化规律而养生,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