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梅洁这四十年
分类
作者 梅洁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梅洁女士文学创作40周年纪念珍藏,分为两个部分:“梅香苍茫山水”,精选梅洁40年创作历程中的40篇散文、诗歌和报告文学的节选作品,包括《一种诞生》《梦想开始的地方》《童年旧事》《谛听水声》《入襄阳记》《西部的倾诉》等文章;“共话天地人间”,精选雷达、李朝全、李炳银、野莽、刘建东等中国著名作家和评论家的评论文章,如野莽的《梅苑寄意》等。
作者简介
梅洁 湖北郧阳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1970年大学经济系5年本科毕业,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现已出版、发表《爱的履历》《并非永生的渴望》《生存的悖论》《一只苹果的忧伤》《西部的倾诉》《大江北去》《泪水之花》《穿越历史的文明》等诗歌、散文、中长篇纪实文学16部集、500余万字。曾获全国“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和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全国首届“冰心散文优秀奖”、“第五届《十月》文学奖”、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第三届女性文学奖”,河北省一、二、三、五、七届“文艺振兴奖”等50余种奖项。《跋涉者》《童年旧事》《楼兰的忧郁》等被收入人教版、苏教版、冀教版、鄂教版、鲁教版中小学语文读本及大学文学教材。
目录
上辑 梅香苍茫山水 梅洁文学作品选
一种诞生
梦想开始的地方
童年旧事
福哥儿
母亲
在这块土地上
泪雨霏霏千一杯
贺坪峡印象
通往格尔木之路
旅途
千年有约的朋友
寻找家园
那一脉蓝色山梁
谛听水声
我读《文化苦旅》——致余秋雨先生
女人:爱就爱得傻一点
不是遗言的遗言
丈夫留下的备忘簿
古街深处封存的忧伤与温暖
腊月的味道
风中的芦苇
善待生命
我与一位编辑的“三世缘”
泥河湾
驿站
天下蔚州
历史的祭坛——踏访沙丘平台有感
我的故园有一条河
白发上津城
走过房陵
入襄阳记
为了润泽北方大地
迁徙的故乡
英国青年乔治来访
西部的倾诉(节选)
女人的风景
月儿——谨以此诗献给阿桂和她的儿子
一墙红绸布
我四十岁的时候
徐芳访谈:好散文在时间的深处,在生命的疼处
下辑 共话天地人间 评论家、作家视野里的梅洁
故乡:梅洁的精神家园——《古河》序言
一位正直的有情怀的作家
为了北去的一江清水——评梅洁长篇报告文学《汉水大移民》
生命的追问——读梅洁散文
感谢命运
宏大叙事的文学追求
梅苑寄意
梅洁散文述评
一个女人和一条江——于中国作协《大江北去》研讨会发言
作家的命运和担当——梅洁文学创作40周年研讨会的致辞
她就是那个梅
故乡情怀·社会责任·文学力量——梅洁“南水北调中线移民三部曲”的美学品格
直面现实的真情书写
爱与叹息:梅洁作品的家园情结
塞北红梅分外香——记著名作家梅洁
梅洁在塞外的文学之履
大姐,大姐——写在梅洁文学创作40年之际
超越生死的尊严——梅洁印象
她改变了这里改变了我
附录:梅洁文学创作40年主要文事备考
代后记:四十不惑
序言
著名作家梅洁的创作伴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铿锵前行
的坚定脚步,伴随着中华民
族坚忍不拔的复兴历程。在
她的作品里,读者清晰地看
到了时代的印记。她历经20
年创作的140余万字的“南水
北调中线移民三部曲”,是
献给为共和国勇敢担当、付
出巨大牺牲的故乡和人民的
一份历史性大礼。她的创作
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上,展示
了荆楚、燕赵两地的地域文
化和南北方人民的生活图景
,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时
代意义。
1993年《山苍苍,水茫
茫》横空出世,头条刊发该
文的《十月》杂志在市场上
被购买一空,十堰所有机关
、厂矿、学校、企事业单位
,共十几万人阅读到了这篇
文章。此后20年,她又创作
出共百万余字的著作《大江
北去》《汉水大移民》。无
论从作家本身,还是文学研
究角度来看,梅洁都是一个
独特的存在。
除此之外,文学史还无
法忘却:20世纪末,梅洁在
甘肃、青海、宁夏三省行走
了50多天,穿越沙漠、戈壁
、荒原,亲身感受西部地区
的贫困和女童教育的缺失,
创作了《创世纪情愫》和《
西部的倾诉》,向社会发出
振聋发聩的声音。她精神气
质和思想境界里的人民性、
底层性,让她拥有报告文学
作家应具备的为时代立言和
为人民代言的责任和担当。
梅洁一生经历许多苦难
,然而她无惧艰辛、拼搏进
取、逆风飞扬,本身就是不
屈不挠的励志榜样。为了纪
念梅洁40年贴近人民呕心沥
血的文学创作,2020年7月
初,湖北省十堰市梅洁文学
创作陈列馆(梅苑)建设落
成并向公众免费开放,这在
十堰市历史上尚属首次;同
年8月底,梅洁传记电视纪
录片《汉水女儿》在河北蔚
县开机拍摄;10月底,梅洁
文学创作40周年全国大型研
讨会在十堰市郧阳区举办,
陈建功、贾平凹、李朝全、
野莽、王家新等几十位中国
著名作家、评论家与梅洁作
品进行大范围的文学碰撞,
评论文章和书画纪念作品纷
至沓来,形成了2020年中
国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
现象。本书的诞生,将从另
一个视角展示梅洁的创作历
程,为当代梅洁文学研究提
供独特的思路和重要资料。
632篇文章的发表、33部著
作的出版、700余万字的创
作、40年文学世界的披荆斩
棘,显然不是梅洁文学创作
的全部,更是一个令人期待
的新起点。
《梅洁这四十年》一书
,不只是梅洁个人文学创作
40年历程的纪念文本,更是
中国文学界和喜爱梅洁作品
的广大读者的集体期待。
导语
徐光耀、陈建功、李朝全、李修文、刘建东、野莽、王家新、王剑冰、王祥夫、彭见明十大名家联合推荐!
梅洁,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四十年文学精品再现,四十年评论界如是评说。
本书的诞生,将从另一个视角展示梅洁的创作历程,为当代梅洁文学研究提供独特的思路和重要资料。
后记
四十不惑
王成伟
《梅洁这四十年》是一
部不寻常的书。
这部书与其说是一部对
梅洁40年文学创作的精品文
选,倒不如说是在不寻常的
庚子之年,无数人为一位优
秀女作家为中国文学贡献的
温暖之情的真实记录。在编
辑完这部宏纤毕贯的作品之
时,我的内心也充满了不寻
常的意绪,想借书写本书编
后记之机,说说庚子之年于
梅洁、于梅苑、于我是多么
的不寻常……
2020年12月6日,为了感
恩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为梅
洁文学馆友情题写“梅苑”二
字,我和梅洁专程奔赴西安
登门致谢。听说那天恰是梅
洁生日,平凹先生兴致大发
,立即提笔赠字“德寿 梅洁
生日好”以表庆贺。又问我
们还要什么字,我说,可以
帮我们写“梅洁这四十年”吗
,这是今年特别为梅老师文
学创作40年策划出版的纪念
新书。先生听此又欣然挥笔
而就。随即又为40岁的我写
了“四十不惑”,还为我即将
出版的散文集《陪你走山河
万里》题写了书名。没想到
一字万金的大文豪如此平易
近人!无数的惊喜和感恩之
后,现在,我将此珍贵的“
四十不惑”作为《梅洁这四
十年》后记的篇名,以作永
远的纪念。(见图39)
喜获平凹先生题写的“梅
苑”,得益于京城十堰籍著
名作家野莽老师。因为一见
如故“臭味相投”,初识我们
便以叔侄相称了。2020年6
月10日,我主编的公众号“
三槐堂上海书简”开始在全
国独家网络连载野莽新鲜出
炉的长篇小说《儿子》,书
名“儿子”两字便是由贾平凹
先生题写。前一天,在竹溪
半年专心创作长篇小说的野
莽老师返京路经十堰,正好
与回十堰筹办梅苑开放仪式
的我欢喜相逢。在一家古风
浓郁的酒店,我选了间叫作
“高山流水”的包厢,邀请了
梅老师和家乡文艺界新闻界
朋友欢聚一堂,那是我和野
莽第一次“叔侄会面”。晚上
回了家,和莽叔在微信上修
改完《儿子》首章已是深夜
子时,我贸然问:莽叔,能
托您请平凹先生写“梅苑”两
个字吗?还没来得及忐忑,
野莽老师已经不假思索地答
应了。又说,不好说需要多
久,你们需要点耐心等待,
也许半年,也许一季。我才
开始忐忑起来。然而,莽叔
“食言”了,因为平凹先生接
到电话,不到3天的时间就
写好了,托深圳青年作家陈
泽把墨宝寄到十堰,才用了
一周时间,刚刚好赶上了梅
苑的开放仪式。这样的文坛
友情实令人惊喜不已。
当时任郧阳区文联主席
的书法家景贵社和郧阳区作
协主席李兴艳,亲自联络把
关做好了红木匾额,当朴拙
童趣的“梅苑”二字熠熠生辉
地高挂在梅洁文学馆的大门
上,一个文学大师的书法连
同他淳厚的友情便成为秦巴
山里魅力非凡的风景。
每次在梅苑看见这俩字
,我仿佛看见平凹先生说着
陕西方言、带着谦和微笑地
缓步走来,如同12月6日探
访结束时,他把我和梅洁老
师送下电梯,送出小区大门
,送上车,隔着几十米的马
路还在高高扬手挥别。
《梅洁这四十年》一书
中收录了梅洁自选的40篇代
表作品,还收录了十多篇评
论家、编辑家、作家、学者
的研究文章,同时还收录了
许多珍贵的书画作品及纪实
图片。
也许有人会问,内容这
么庞杂,这究竟是部什么书
?开篇即说了,这是一部不
寻常的书!这些皆为庚子之
年不能忘却的纪念,皆是对
一个作家呕心沥血40年创作
生涯的总结和纪念——
难忘2020年7月5目的上
午,骄阳炽烈,鲜花芳菲,
历经万般艰辛和千层波折的
梅苑还是在万众殷殷期待中
隆隆开启独属于文学的暗香
之门。
我一直在感动,家乡郧
阳的一个英明的文化决策,
使十堰历史上首次诞生了一
位文学家的纪念馆,让家乡
的苍茫山河在一处幽静的山
坳里巍巍生长出一处精神高
地,让一位在大江、塞外、
沙漠、荒原和都市行走人间
40载的创作生命,让她书里
的几十万移民、福哥儿、阿
三、鹏远老师、玩泥巴手枪
的申子哥,让她故园里的白
蜡树、木槿花、石榴花,让
她独属于父亲的那“一匹白
色风”,让她母亲“发髻上的
紫色花”……从此获得了完
美归宿。
梅苑开放之日,除贾平
凹先生的书法题名之外,河
北省作协党组书记王凤、湖
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以及野
莽、王家新、聂鑫森、王祥
夫、王剑冰、彭见明、徐芳
等几十位中国文坛名宿的贺
信、贺词、贺诗和书画作品
纷至沓来,我们也永久珍藏
于梅苑,以永远纪念庚子难
忘年月,纪念梅苑迎来的世
间至善至暖,这善暖之光将
永远照耀鄂西北山川大地。
难忘2020年10月31日至
11月2日,一场大型文学研
讨会在郧阳盛情召开。这次
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
席、著名作家陈建功,中国
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著名评
论家李朝全等来自北京、河
北、湖北、河南、湖南、青
海、上海以及广东等地的20
余位作家、评论家、编辑、
记者汇聚车城。十堰文学历
史的天空上,首次迎来如此
众多的文化名家。熠熠星光
不只吸引了近300位文学爱
好者现场参与,全国各地还
有5000余位关注者通过网
络直播侧耳聆视名家们的珠
玑哲声,让这片土地又一次
绽放出璀
书评(媒体评论)
梅洁融汇在作品中的深
情,是一种灵魂的出行。如
同古日耳曼人能在深夜听到
太阳向东运行的声音一样,
梅洁怀有这样的灵性和情怀

(田珍颖 著名评论家,
《十月》杂志原副主编)
梅洁的作品,深情凝重
,血肉丰盈,透骨穿心,思
虑绵长。……《汉水大移民
》几乎类似一部真实的、充
满了激烈复杂矛盾故事情节
的小说,起伏跌宕,情景变
换不断,其情节的丰富曲折
蹊跷和人物形象性格行动的
复杂个性多样,足以同很多
虚构的小说媲美。
(李炳银 著名评论家,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
长)
梅洁是大漠中一汪涌动
的泉,自小就是这样,对着
境遇较劲,怀着热望奔跑,
顶着困难挣扎,流着泪水歌
唱。她把一个柔弱的女人做
硬朗了。把一个多舛的命运
掰直溜了。她最终笑在了年
华里,笑在了文字中。
(王剑冰 著名散文家,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
梅洁大姐40年坚守她的
理想,从来没有让她的写作
从生活和精神领域退场,从
来没有丧失见证历史和面向
心灵发声的自觉。她的写作
,是配得上这个时代的有格
局的写作,是这个时代的强
音。
(刘向东 著名诗人,全
国诗歌学会驻会副会长,河
北作协副主席)
精彩页
一种诞生
许多年来,我为自己拥有“梅”的姓氏而感念着一种生命的高贵,我也冥冥中意识到我因拥有“梅”的姓氏而一生在悲悯着这个世界。
于是,许多年里,我总是企图诠释我的家族的生命状态和命运密码。我曾那么庄严、那么孤寂、那么久地想过。
有一天,我从一部图腾崇拜与姓氏关系研究的书中获悉了一种远古的信息。这信息使我看到了我祖先起源的日子——
古老的汉水岸畔,岩崖丛生,梅林古苍。一个英杰般的母亲统治着一个部落,那便是我茹毛饮血的祖先。在冰清玉洁的季节,在风雪迷漫之中,我的祖先们“咿呀”着在梅林的古苍中穿越、奔跑、捕获、坚守和做爱……
漫长的艰辛和苦难走过,他们无数次向上苍祈求着福佑。终于,他们把在料峭季节中给予他们生命惊讶和喜悦的暗香奉为部落的“福佑神”。从此,“梅”便成为我的祖先们的图腾。年年岁岁,一代又一代,他们从这高洁的花开花落中体验生存、忧伤、孤傲以及生命和爱。
犹如崇拜牲畜牛、马、羊、猪,崇拜颜色红、黄、蓝、白,崇拜其他植物杨、柳、松诸如此类的部落将图腾崇拜物定为部落人的姓氏一样,我的茹毛饮血的祖先们便以“梅”为姓了。从此,一种在高阔深远的冬季凛然怆然、不亢不卑、不媚不俗、孤独冷傲的自然生命景观,永远地成为梅氏部落人精神的象征。日后,部落人的气质、性格、经历、苦难便不言而喻地在这种象征中显现。
岁月千年、万年地轮回。我的祖先们站着、倒下,再站着、再倒下。汉水岸畔,古苍的梅树被雪水雾气湿润,从山谷流出的清澈里漂泊着我姓氏的花瓣——当我的祖先和我的家族从千年的梦中醒来,才认识到自己的孤苦伶仃原本就是命运的使然……
当我走过几十年人生,当我发现孤独、伤感而永不媚俗的生命状态在我的内心埋得有多深的时候,我才知道,就在我生命孕育的瞬间,那个以“梅”为图腾的部落的生命信息,已经从遥远的世纪外飘然而至,生命之初之末在一个瞬间无言地重合。于是,所有人生与自然的隐情,就从此命定。
有一次诞生,就有一次死亡。在不尽的人生轮回中,当我从一个女婴长成一个成熟的女人之后,我发现我始终把眺望的目光和情感的草巢栖息在一棵老梅的枝梢上,深深地爱着那风雨飘摇的、总会消亡的一切,深深地崇尚着那清冷纯洁的盛开与凋零……
是的,我生命的丰饶是蕴藏在这永远的忧伤与回忆之中了。
我庆幸我有如此的诞生。
我也庆幸日后我有如此的死亡。
《美文》杂志1993年第8期发表
梦想开始的地方
作为一个在张家口工作了22年的人,我把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留在了那片土地上;而作为一个写作者,《张家口日报》绝对是我文学的处女地——我相信,当年一首小诗在那张报纸上变为铅字的瞬间,一个文学的梦想便已穿越生命的时空,义无反顾地开始飞翔了。
1970年8月。我们这群天真而狂热、单纯而忧郁的青年学生,似一群迷途的羊羔被赶散在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交接地带,“咩咩”地呼唤着人世间的善良、真诚和温暖——塞外张家口一下子分来了1300多名大学生,之后又被分散到张家口各县农村。
从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学院、天津大学、河北农业大学5所大学走来的11个懵懂的男女学生被分配到蔚县一个黄土围墙、黄土屋顶的小山村,小村的名字叫石垛。那时,每日伴随我们的是玉米、果林、毛驴、锄头、镰刀、牧鞭……我们每日赶着七八头毛驴来到被洪水冲决而形成的几丈深的断涧深壑里。毛驴在沟底无声息地啃草,我们把草帽往头底下一枕,十几个男女学生就那样齐排排、长条条地躺在草沟里望天望云,心事像天空缥缈的白云,不知归宿在哪儿。
当我们用辘轳从几丈深的水井里一次只绞上半桶水时,当我们赶着毛驴车从吉家庄公社(那时的乡镇都叫公社)粮库买回每人每月几十斤玉米面和二两食油时,当我们十几个男女学生轮流当炊事员在北方炕头大锅里烧玉米秸贴玉米面饼子时,当恒山六月的雪花棉絮般飘逸在我们纯真的惊诧和虚妄的激情里时,我们是那样虔诚无瑕、无欲无望地接受着北方小山村的再教育!
我是在北方那个破碎的不长树、也不长草的小山村石垛嫁给了我的北方男人。我的丈夫与我大学同班,我们在大学前四年里见面连话都不说,但在第五年我们相爱了。爱使我伴随他来到了贫远而寒凉的塞外。
1971年3月,我们花三角钱从吉家庄公社领了一张结婚证后。就把两人各自的破被子抱到一个屋里了——石垛村的村干部为我们两人找了一户农民的一间空房子。没有祝福、没有仪式、没有家具,我们仅花几角钱买了一个装缝纫机的纸箱子装我们的破衣烂衫,我们就这样结合了!我坚信我嫁给这个北方学生一生会有依有靠、有指有望。
在蔚州老镇古老而有些破败的四合院里——遍布古城池的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有着旧日北京四合院的风格和气韵——在它西下房冰凉的土炕上,我生下了白皙洁净、体重达八斤三两的儿子,生下来就睁开双眼、骨碌骨碌转着眼睛看世界的儿子啊!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