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与姑母叶嘉莹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叶言材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叶嘉莹先生96岁华诞之际,先生之侄叶言材受其勉励,执笔回忆了数十年来姑侄情深的幕幕往事,讲述了叶嘉莹先生传奇人生与亲情友情世界的花叶点滴。叶言材与叶嘉莹先生不仅是亲姑侄,且同为中国文学研究者,在成长及治学过程中深受叶嘉莹先生关照与影响,更是叶嘉莹先生受邀回国执教、创办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与中外文化名人交游等重要时刻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对叶嘉莹先生抱有深刻的了解和真挚的情感。本书全文及图片都得到叶嘉莹先生审阅,其中许多内容系首次公开披露。

作者简介

叶言材,北京市人。1979年至1983年就读于南开大学中文系,1987年至1989年就读于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1989年至今任教于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中国学科。

序言

我的侄子叶言材最近写
了一本书,题名为《我与姑
母叶嘉莹》。我想那是因为
有一位台湾的导演陈传兴先
生,多年前,他曾经出版过
一个系列的电影集,题名为
《他们在岛屿写作》,我当
年也曾经在台湾几所大学任
教,而且出版过不少论著,
他的“写作”计划中,原来有
我的名字,但当时没能完成
。直到近年我回到天津南开
大学定居后,他拍摄了一部
关于我的影片,题名为《掬
水月在手》,而此一影片的
公映,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于是就有很多人写了不少关
于我的文字。有一位女士写
了一部文稿要我评定,我已
经是年逾九十的老人,就把
阅稿的事交给了我的侄子叶
言材。他以为别人写得都有
所不足,因此乃引发了不妨
自己写一篇《我与姑母叶嘉
莹》之动念。写作期间,他
接受约稿,并在《中国社会
科学报》上连载,获得了不
少关注,现在又将由人民出
版社出版。
   

本来他对我的家世生平
就比外人了解得更多,而且
他在我们家族后辈中,无论
所学中文专业或给外国学生
讲授中文的职业经历方面,
都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与我相
近和比较能够理解我“回国
教书之志”的人。他文思敏
捷,识见又广,一写起来就
下笔不能自休,洋洋洒洒一
口气写成了一部长达数万字
的大作。虽然他为人处世的
风格作风与我有极大的不同
,但他不仅以他的记忆补充
了我以前一些记述的不足,
而且确实写出了他自己的真切见闻与感受。
   

在他的文稿中,有多年
前他陪同我去访问一些前辈
学者的记述,即如他所写的
夏承焘先生、缪钺先生、陆
宗达先生、陈贻掀先生、文
怀沙先生,以及我的老同学
考古专家史树青先生、红学专家冯其庸先生、数学家陈
省身先生、物理学家杨振宁
先生等。还有南开几位热心
诚恳的老师,特别是当年促
成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之设
立的外事处前处长逢诵丰先
生。文中也写到了对研究所之建成提供热心帮助的加拿
大的蔡章阁老先生,以及后
来捐款建成现在的迦陵学舍
的澳门友人沈秉和先生和加
拿大友人刘和人女士、“横山书院”的学员们等。
   

不过,最使我感动的,
还不只是这些关于人与事的
叙写,而是后来当他写到我
在国外讲学时的一些论著时
,常有引用西方文学理论之
著作的时候,他对英文虽然
并不擅长,但却都能把很多
英文著作的理论、作者的氏
名都记写得一字不差,也足
见他写作时的认真和努力。
   

总之我的这个侄子的性
格与为人方面与我虽有不同
,但他写作《我与姑母叶嘉
莹》这本书,还是极为用功
和努力,同时弥补了我在某
些方面的疏漏和不足,也还
是使我极为感动的!
   迦陵
   2021年11月于南开大学

导语

叶嘉莹先生是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耆宿,是一位以中华文化为一生之本的传奇学者。
   作者叶言材受到姑母叶嘉莹先生的勉励,在2020年先生96岁华诞之际,执笔回忆了数十年来姑侄情深的幕幕往事,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叶先生如沐春风的亲情友情世界。

精彩页

关于叶家先世的历史,《红蕖留梦》中虽已有记述,但近两年我与姑母又找到一些资料,并得到北京市海淀区“纳兰文化研究中心”刘子菲主任的帮助,重新进行了梳理。
   

第一节叶氏家族
   我家族姓“叶赫那拉”,又写作那喇、那拉、纳喇、纳兰。
   

明代,生息在今天吉林省的有四个“那拉”部族——叶赫那拉、乌拉那拉、哈达那拉、辉发那拉,原都是以前金国女真族的后裔,被称为“海西女真”,通称扈伦四部。但叶赫那拉的王族却与其他三个“那拉”不同,不是女真人,而是蒙古族土默特人的后裔。
   

土默特人原为鲜卑之后(呼和浩特城即为土默特人所建),曾随忽必烈人主中原,建立元朝,历九十余载,最终被汉人逐回漠北。元朝灭亡后,其中一支遂由星根达尔罕(叶赫那拉氏之“初祖”)率领东征,至今吉林省长白山麓松江平原一带,将当时那里的一个“那拉”部族征服并取其族姓。16世纪初(明正德年问),首领祝孔革又率领部族子民继续南下到达叶赫河畔(今吉林省四平市境内)定居,从此该部族便以河水命名为“叶赫那拉”。叶赫是“巨大”的意思,那拉是“太阳”的意思,加在一起就是“大太阳”之义。16世纪中叶,祝孔革之孙杨吉弩和清加弩兄弟二人在叶赫河畔分建东、西二城,杨吉弩称“东城贝勒”,清加弩称“西城贝勒”。因叶赫那拉的“蒙古骑兵”骁勇善战,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各部而与之联姻,待成功后又灭掉了叶赫那拉。努尔哈赤灭叶赫部后,除将东城贝勒金台石一脉的王族编人“正黄旗”、将西城贝勒布扬古一脉的王族编人“正红旗”以外,将部族人众分别编人其他各旗。慈禧虽姓叶赫那拉,但出身于“镶蓝旗”,垂帘听政后将其家一族“抬旗”至镶黄旗(因清太宗皇太极时将“镶黄旗”改为了满洲八旗的“头旗”)。
   

民国时期,镶黄旗的叶赫那拉族人普遍改姓为“那”,可是东城贝勒王族一脉在清代则始终属于“满洲正黄旗”,后人中有纳兰明珠、纳兰性德等,民国时期改姓为“叶”。
   

我家一族在清代属“满洲正黄旗”,《清代翻译进士列表》“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翻译进士”条中有载:中兴(家曾祖父之名讳),满洲正黄旗人。
   

我在此想说明的是:之所以叶先生一直以来都强调自己家族不是女真人,而是“蒙古裔的满洲人”,这就是其原因。
   

纳兰文化研究中心的刘子菲主任谈及“叶赫纳兰旗籍问题”时说:
   

叶赫纳兰属于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并非蒙古。海西女真叶赫部的王族先祖星根达尔罕原是喜峰口外蒙古土默特氏人,明初时,曾带兵灭女真扈伦国所居“张”地之纳兰姓部,遂据其地,冒姓纳兰。此后叶赫纳兰王族后裔便拥有了蒙古血统。而其部落大多数原住民却仍是原样,没有这个血统。而且,在满洲八旗中,只有叶赫国东城贝勒金台石一脉为正黄旗。因此纳兰明珠、纳兰性德的旗籍皆为正黄旗满洲。叶嘉莹先生祖上的旗籍也为正黄旗满洲。叶先生的民族为满族。这就是叶先生为什么说“我们是具有蒙古血统的满族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叶嘉莹先生与纳兰性德同宗,同为叶赫东城贝勒金台石后裔。另外,慈禧只是将其家族抬旗至镶黄旗,并非为整个叶赫那满族的各个家庭原本没有姓氏,而只有族姓,至民国才改学汉族,开始有了各家姓氏。据我父亲叶嘉谋先生(叶嘉莹先生的大弟弟)留下的笔记所述:“先伯父叶廷义(音yi,通“义”,也即叶先生的伯父)在世时曾对我们说过,我们满族是有名无姓,有族名,我们原为纳兰族,祖居叶赫地,称叶赫纳兰。清末民初时乃取姓为‘叶’。”
   

我称为“大爷爷”的叶廷义公,给我家规定了辈分排字,共八个字,即“嘉言警世,懿性淑身”,可传八代。因此叶先生和我父亲、叔叔为“嘉”字辈,我的这一代为“言”字辈。我大爷爷还规定:为孩子取名时,名字中的最后一字,必须取自其母姓氏之字的一半,所以我哥哥名言枢,我姐姐名言权,我名言材,因为我母亲姓杭,有“木”字旁。我母亲家族在清代属汉旗人,祖上曾任吏部侍郎。
   

我在台湾的大爷叶嘉毂先生(我大爷爷之子,叶先生之堂兄)之子叶言都,因其母亲姓郭,取了“郭”字的半边。
   

叶先生的两个女儿本可不按此排字,但是她那时在台湾,不知道北京家里人的情况,所以也依此给我的两个表姐取了“言”字,大表姐叫赵言言,二表姐叫赵言慧。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