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卢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并在几方面都各有成就。
本书介绍了卢作孚生平,旨在拓展中国近代实业家和中国近代史研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生航运(卢作孚)(精)/中国近代实业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朱培鸽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卢作孚,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卢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并在几方面都各有成就。 本书介绍了卢作孚生平,旨在拓展中国近代实业家和中国近代史研究。 目录 序 一、临危受命之1938 二、少年立志之投身革命 三、持灯乱世之卢作孚与他的时代 四、寻求希望之于教育事业 五、惨淡经营之民生实业 六、北碚之父之存天下于一方 七、仕途生涯之辞官之路 八、公而忘私天下士 九、名人评述 十、卢作孚箴言辑录 十一、卢作孚大事录 参考文献 序言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 团推出“中国近代实业家 丛书”,着重介绍张謇、 张之洞、卢作孚、范旭东 等人,这是拓展中国近代 实业家和中国近代史研究 的好事。我衷心希望这套 丛书能引起多方面的关注 ,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向称康乾盛世的大清 帝国,到了嘉道年间,实 际上已经是落日余晖,回 光返照。嘉道年问,从表 面上看,基本上还是政局 稳定,四海安澜。但害人 的鸦片不断进入中国,引 起朝野震荡。国人对于鸦 片的认识,也是纷纭鼓噪 ,莫衷一是。许乃济主张 实事求是,加以区分,予 以引导,即所谓驰禁;邓 廷桢等起初赞同此说,但 黄爵滋等语调高亢,特别 激昂,林则徐等旗帜鲜明 ,要求除恶务尽,非严禁 何以立国?于是乎,禁烟 成为当时中央政府的重大 抉择。林则徐以湖广总督 身份被急调入京,接受咨 询,最终被委以重任,以 钦差大臣之命南下岭海, 这就有了后来的虎门销烟 ,更有了此后的鸦片战争 ,也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 端。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 雄纪念碑上的第一幅浮雕 ,就是反映这一重大历史 事件的。 以鸦片战争这样的事 件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历史 闸门。而当时对鸦片的认 识,却相当肤浅,林则徐 回答道光皇帝说,是在一 种药物里掺杂了乌鸦的肉 ,故称之为鸦片。由此引 发的两次鸦片战争,以及 后来的中法战争、甲午中 日战争、庚子年八国联军 入侵,真真切切使偌大的 中国深陷风雨飘摇之中, 且不说此后九一八事变之 后日本等对中国的悍然蹂 躏公然践踏,长达十四年 。熟读中国近代史的人, 大都对太平天国运动、戊 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 亥革命等特别关注,也对 晚清以来的中国究竟该走 向何方见仁见智各有解读 。面对这样的深陷危机的 古老帝国,到底路在何方 ?怎样才能摆脱几乎要亡 国灭种的严峻态势?许多 人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设性 的意见、方案,也进行了 很多有意义的积极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清代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 洞,是有改革观念的一个 人。清代末年,社会矛盾 积重难返,大局变革势在 必行,各种观点沸沸扬扬 ,各种人物粉墨登场,各 种议论莫衷一是。张之洞 感叹道:“旧者因噎而食 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 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 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 ,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 心。”说的就是因把握不 好守成和变革的分寸形成 共识之难。 我们发现,自鸦片战 争以来,一方面是危机日 益加深,局势步步糜烂, 另一方面,却又有不少人 在积极努力,顺应时代潮 流,感知世界大势,敏感 于地理大发现的今非昔比 ,洞察到工业革命所带来 的地覆天翻,体察到当时 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无力回 应西洋文明的磅礴进取之 势。他们孜孜以求,或自 强求新,或倡扬中体西用 ,力求拯救这个国家,振 兴这个民族。在这样的群 体中,有军政人物,有知 识分子,有旧式官僚,有 民间人士,有商界达人,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 其中有一批这样的人,尤 显突出,他们既可称之为 官僚,也可称之为新式知 识分子,但又活跃在商界 ,创办或者推动创办实业 ,他们有着多重身份但因 为在实业上的艰苦实践筚 路蓝缕,而成为名之为“ 实业家”的特定人群。如 张之洞,如张謇,如盛宣 怀,如卢作孚,如范旭东 ,如无锡荣家兄弟,等等 ,薪火相继,生生不息, 为这古老帝国创业兴企注 人新鲜活力。 机缘巧合,我在江海 门户的南通工作有年,对 状元实业家张謇逐步有了 较多的了解。经过深入细 读有关文献,置身濠河两 岸多年体察,听不少人研 究谈论张謇的种种开拓, 日益觉得张南通其人的不 简单了不起,深感他的所 作所为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与不朽价值。他在那样的 时代,从旧的科举制度的 春风得意中毅然转身,登 高望远,俯瞰天下,拥有 世界眼光,又有切实可行 的实业实践,且对改造社 会、治理国家有着独到的 真知灼见宏伟蓝图,对这 样的一代杰出人物,实在 是很难随意用贴标签式的 简单化来一言以蔽之。通 过深入了解张謇,你会发 现,晚清以来,张謇、张 之洞等对重整河山、民族 复兴,并不是简简单单的 纸上谈兵大言炎炎,而是 务真求实地大展宏图。张 謇办纱厂,兴教育,张之 洞对他也多有支持。张之 洞本属言官清流,但他出 京外放到地方工作主政一 方之后,切实感受到启发 民智的迫在眉睫,切实感 受到编练新军的刻不容缓 ,更切实感受到兴办实业 对于振兴国家的至关重要 。他从两广总督(一度兼 署两江总督)任上到了湖 北,就任湖广总督,扎下 身子,兢兢业业,抓芦汉 铁路建设,抓汉阳铁厂、 兵工厂,抓湖北纱厂,耗 尽心血,开辟新局。范旭 东、卢作孚等或耕耘于化 工领域,或尽心于交通运 输事业,也都是挺立潮头 ,为国兴业,诸多事迹, 令人感怀。 就张謇、张之洞、范 旭东、卢作孚等人,坊间 已有不少文本流传。但历 史人物常说常新,把这些 看似并不搭界的人物置放 在一起,是因为新中国的 开国领袖曾从近代轻工业 、重工业、化工业、交通 业的角度,对他们给予了 高度肯定与深切缅怀。前 事 导语 卢作孚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业家。他以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为己任,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实现其“实业救国”的主张。 本书讲述了卢作孚那不平凡的经历,旨在激发读者关注实业和近代历史、文化的兴趣。 书评(媒体评论) 把他精神分析起来, 是耐劳耐苦的,是大公无 私的,是谦和周到的,是 明决爽快的,是虚心求前 进的,是富于理想而又勇 于实行的。 ——黄炎培对于有如此 服务成绩的人物,美国的 群众也许会在下届总统选 举中喊出:“举卢作孚做 总统!”在中国,让我们 喊:“请卢作孚做行政院 长!”照我个人的成见, 中国需要一个做事的政府 ,需要一个有许多卢作孚 式人物的内阁,这样的阁 员是以他办事的才能而入 阁的。 ——林语堂 1925年10月,当他筹 建民生公司时,四川政局 混乱,经济凋敝,民不聊 生。他本着实业救国和造 福乡里的热忱,奔走于成 都、重庆、上海之间,为 川江航运业的发展而煞费 苦心。1937年全面抗战爆 发后,他竭尽全力集中全 部可用船只,抢运人员与 物资进川。这一非常时期 的非常行动,根植于他对 国家命运的关心。卢作孚 先生的创业精神同他的爱 国主义思想是紧密地结合 在一起韵。 ——厉以宁 苟安是成功的大敌, 应该做的事情,每因苟安 终于不做,应该除的嗜好 ,每因苟安终于不除。 ——卢作孚:《怎么样 做事为社会做事》 精彩页 一、临危受命之1938 卢作孚从飞机俯望大地,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公路上扛着行李的难民扶老携幼,艰难西行,偶见构筑工事的部队……他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忧心忡忡,忘记了疲惫。 卢作孚于武汉沦陷前夕飞往宜昌。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江汉平原,上接巴蜀,下引荆襄,扼守着长江三峡著名的西陵峡的峡口,为长江航线的一个重要转运港,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川鄂咽喉。国民政府确定重庆为陪都后,四川通道就成了中国抗战的命脉。当时,进入四川没有公路更没有铁路,人川惟有长江,而长江在这里被三峡卡住了脖子,1500吨以上的轮船不能逆江而上·所有人员和物资都必须在宜昌换船中转。小城宜昌被源源转运而来的难民和物资撑得爆满,场面空前混乱。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 武汉沦陷后,日军沿江继续西犯。宜昌亦成危城。各地撤退来的人员和难民拥塞这里,等待撤到四川去,放眼望去遍街是人,遍地行李。因担心敌机空袭和敌军进攻而人心惶惶,人人都在争先恐后抢购船票以期早一分钟离开。这里仿佛变成了一个大仓库,沿江数里全部堆满了各种亟待人川的物资。前有川江天险,后有敌军推进,所有的人员、物资必须赶在前头迅速运走,然而滩多流急船只又小,运输能力被限制,无法及时撤运人员和物资,各单位人员又竞相争抢船只,宜昌变得混乱不堪。民生公司宜昌分公司从大门起直到每一个办公室,都挤满了前来办理交涉的人,其中不乏军政要人,所有办理运输的职员都忙于同各方交涉,无暇办理运输。管理航运的部门责骂轮船公司,争运器材的人员互相责骂。不久之后长江上游的枯水期即将到来,眼前的运输却因争吵而陷于停顿。抢运形势十分严峻!川江上下战云密布,小城宜昌一夕数惊。 万分危殆之时,卢作孚来了。卢作孚,中国20世纪杰出的爱国实业家。时人张群有过一个著名的评价,说他是“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个人享受要求的现代实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重庆档案馆中,保存着他在1944年为自己撰写的履历: 卢作孚,四川省合川县人,现年51岁,曾任四川省建设厅长,交通部次长,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大明纺织公司董事长,四川机械公司董事长。现任天府煤矿公司董事长,恒顺机器厂董事长,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 10月23日,卢作孚到达宜昌的当天,亲临混乱的长江岸边,以疏散运输总负责人的身份,面对情绪激动的人群扬声承诺:“请回去,所有的人都明天见!”众人半信半疑地散去。卢作孚来到江边码头实地察看物资堆放情况,又登上轮船把舱位和轮机情况一一了解清楚。形势比他想象的更严峻,撤下来的人员和难民有3万多,堆起来的器材有9万多吨。这些器材是整个中国民族工业的精华,是国家仅存的一点元气。可以说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这里了。卢作孚深知这些器材的意义,此刻,他心里比所有人都焦急。 长江的枯水期很快就要到了,中水位也只有40天了,40天后,较大的轮船将不能航行,历尽艰难运到此处的重型器材则无力转运。这就是说,所有的人员和物资都必须在40天之内运走,而这么大的运输量,以当时民生公司的运力来计算,要运上整整一年。此时此刻,还有几十万军队和装备整装待发,亟须通过长江航线运至前线增援。国之安危,系于一发,民之安危,刻不容缓。 1938年2月,卢作孚在《要解决当前的问题》一文中写道:“‘不失败的民族,是不甘心失败的民族,是拼命的民族。’民生公司的朋友要这样的报效国家,这样的自负。”卢作孚心中有一团火,他也希望自己是一团火,为民族燃烧,为报效国家拼命,他是自负的,自负得掏心掏肺。他以自己的经验和勇气,决定了接下来要做的事。这是一个不眠之夜。从江边察看情况回来的卢作孚召集轮船公司负责人、各船驾驶人员和宜昌港的技术人员,在民生公司宜昌分公司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撤运办法的紧急会议开了整整一个通宵,以40天为依据,确定哪些船可以参加运输,各条船每天可以运出多少人员和物资,计算40天的运输量,对船只航行时间和物资装卸方法做出周密安排,制订出在40天内抢运完毕的详细方案。 1938年10月24日清晨,卢作孚将通宵做出的紧急运输方案,向各机构代表进行部署。大多数人都想象不出,在40天中怎么能够将所有的货物运走,但他们相信卢作孚,相信卢作孚的话:“我们将团结一心共赴国难,我们丝毫也用不着恐惧和紧张。40天之内,我们必须完成宜昌撤退,我们也一定能完成宜昌撤退。”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