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敦煌壁画中的人生哲理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胡同庆//王义芝
出版社 读者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敦煌壁画中包含的大量典故,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思想、宗教哲学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本书选取敦煌壁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提炼出其中丰富的人生哲理,比如对佛教世界观的探讨:“以须弥山为中心”;佛教故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六道轮回,运动不息”“模仿性与想象力:从量变到质变”;教授人们如何修炼心性:“如何抑制贪欲:布施与持戒”“如何抑制嗔怒:忍辱与禅定”“如何对治愚痴:精进与般若”;以及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观:“人和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众生皆是亲属的生物生态观”等。作者将壁画故事中蕴含的哲理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使之能够对现代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积极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胡同庆,男,1954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1984年从四川乐山奔赴甘肃敦煌。曾为《敦煌研究》资深编辑,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具象美学和古代社会生活史,已出版《品味敦煌》《敦煌古代游戏》《魅力敦煌——从美学角度赏析敦煌艺术》《敦煌古代衣食住行》《盛女敦煌——揭秘中国古代女性生活往事》《敦煌壁画中的养生》《敦煌文化(普及本)》《敦煌佛影:敦煌北朝佛教艺术面面观》《华丽敦煌——敦煌龙凤纹饰图录》等20部著作;发表《莫高窟早期龙图像研究》《敦煌晚期壁画中的天国图像》等140多篇论文。另外还发表了不少诗歌、游记和杂文。
目录
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
天人合一的《三界九地之图》
人从哪里来
人往何处去:天堂与地狱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如何抑制贪欲:布施与持戒
如何抑制嗔怒:忍辱与禅定
如何对治愚痴:精进与般若
信仰,是人们的一种生活需求
共用性:三兔藻井图案的思想基础
地水火风:鹿头梵志的唯物观
六道轮回,运动不息
对立的统一体:迦叶和阿难
如梦幻泡影,实相者则是非相
独一无二的“不二法门手印”
初转法轮:互为因果的“四谛”
模仿性与想象力:从量变到质变
于对称中求不对称:从有序到无序
夸张与变形:自身能力的扩展
有序的运动:节奏感与韵律
人和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
众生皆是亲属的生物生态观
敦煌远古时期的生态环境
本地,水是人血脉
序言
世界是永恒的一个,
却又显示为许多:
小变大,大变小,
万物各按其本性,
近移远,远移近,
坚持不渝,变动不停,
这样在创造,这样在革
新——
我对此惊异莫名。
一—歌德
几千年来,人们对宇宙
奥秘和人类起源的探索,从
未停止过。虽然科学的发展
让人们似乎知道了很多,但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
其见愈奇”,人们似乎什么
都知道,又似乎什么都不知
道。人类存在,探索就永远
存在。
任何一种宗教,都有自
己的宇宙观,佛教也是这样
。敦煌艺术是佛教艺术,是
一种宗教艺术,以其艺术形
象向人们宣传、阐述佛教义
理。为此,从敦煌壁画中,
我们可以看到佛教的宇宙观
(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价值观等。如:
敦煌壁画中随处可见的
须弥山图像和藏经洞出土的
P.2824《三界九地之图》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佛教所
宣传的世界观,其中还形象
地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人从哪里来?又将往何
处去?这也是几千年来人类
都在探讨的一个问题,至今
还在争论。在敦煌壁画中,
有不少关于“人从哪里来”的
画面,生动有趣地反映了佛
教对于生命起源的认识。
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
还是性本恶?佛教认为,人
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
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
欲心、嗔怒心和愚痴心,即
所谓“三毒”。而“三毒”中,
以“贪”为首,贪是产生一切
烦恼的根本。
佛教认为,对治贪、嗔
、痴的方法是“戒、定、慧”
,具体为布施和持戒、忍辱
与禅定、精进与般若。关于
“三毒”及其对治方法,在敦
煌壁画中也都有生动形象的
描绘。
从敦煌壁画中大量的供
养人画像和相关的发愿文,
可以看到信仰是人类特有的
心理现象,是人对自身之外
的物质或者精神的信任和依
赖,是人们对世界观、人生
观以及未来观的选择和持有

三兔藻井是敦煌壁画中
最引人注目的图案,所蕴含
的共用性思想源远流长,从
哲学角度反映了共性与个性
的关系以及个性与个性之间
的关系。
敦煌壁画绘制的外道人
物鹿头梵志,既懂天文星宿
,又懂医药,能治疗各种疾
病。他认为人的存在皆由地
、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
,他的观点反映了古印度顺
世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敦煌壁画中的“六道轮回
图”通俗地阐述了佛教轮回
思想,是佛教人生观的形象
化表述。它以具体可视的形
象,阐述了佛教因果论、因
缘说、业力说的基本教义。
在佛教的轮回思想中,生命
永远在运动,生命永远存在

莫高窟许多洞窟正壁龛
内释迦牟尼佛两侧的迦叶和
阿难,是佛教内部两个对立
派别的领袖,前者主张守旧
苦行,后者主张革新不拘小
节。他们位于佛陀的左右,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体现了哲学意义中的对立统
一规律。
敦煌壁画《金刚经变》
《楞伽经变》中的《橦技图
》,以戏法的形式描绘橦技
表演活动,借此比喻、宣扬
宇宙万物都虚幻不实,如梦
幻泡影,实相者则是非相。
在《维摩诘所说经》中
,“不二法门”是该经贯彻始
终的主旨。“不二法门”是佛
教的一种认识论与方法论,
认为观察事物的道理要离开
相对的两个极端,不执偏见
。敦煌壁画中文殊或维摩诘
用伸出两指来表达相关佛教
思想,是古代敦煌画工创造
的一种独一无二的“不二法
门手印”。
在敦煌壁画中,有不少
描绘释迦牟尼成道后初转法
轮的画面。释迦第一次在鹿
野苑宣讲的“四谛”,完整地
解释了人生世界,同时为改
造人生世界提出了明确的目
标和具体方法,奠定了佛学
的理论基础。
敦煌艺术跨越十多个朝
代,工匠们的制作过程中有
大量的模仿,一幅一幅的壁
画,一身一身的塑像,便是
量的积累,其中的一些变化
和创新,则是由量变到质变
的过程。从模仿到想象,实
际上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
的过程。
在敦煌壁画中,大凡出
现对称特征的地方,几乎都
同时存在一种竭力追求不对
称的情况。先是有对称,然
后努力设法破坏严格的对称
,破坏严格的均衡。敦煌壁
画中于对称中求不对称的特
征,反映了事物间有序和无
序的关系。
在敦煌壁画中,最能体
现古代画师的丰富想象力和
幻想力的,是夸张变形的艺
术手法。壁画中所描绘的各
种具有夸张变形特征的图像
,则是当时人们幻想通过人
类自身能力的扩展,来实现
各种美好愿望的真实反映。
节奏是一种有序的运动
,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
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
规律的突变。古代敦煌的画
工,充分利用排列、反复、
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
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
的有序运动,使敦煌壁画具
有不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佛教以轮回学说为基础
,强调人类是众生中的一员
,与其他所有生物都是绝对
平等的,大家都在生死中轮
回不息,所以“观诸众生同
于己身”“观诸众生皆是亲属
”,这是敦煌佛教艺术中反
复宣传的生物生态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
是人和自己周边自然环境的
关系。从敦煌壁画和藏经洞
出土文献
导语
从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佛教主张并宣传以人为本的观念。所谓佛学,实际上是关于人的学问,是探讨和指导人们如何面对生活的学问;所谓佛教艺术,则是以其艺术形象向人们宣传、阐述佛教义理,以其艺术美感引导人们理解、信仰某种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尽可能地帮助人们与自己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艺术。所以,敦煌艺术中蕴含着大量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去揭示其中的文化精神,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精彩页
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
须弥山,是敦煌艺术中随处可见的图像,反映了古代敦煌人的世界观。
敦煌壁画中最早的须弥山图像见于西魏第249窟窟顶西披。画面中身形高大的阿修罗王赤裸上身,腰系短裙,四目四臂,其中二臂上举,一手托日,一手托月,双足立于大海之中,其身后耸立着巍峨的须弥山。须弥山腰有二龙缠绕,山顶为帝释天宫。画面左右两侧绘旋转连鼓的雷公、持铁钻的霹电、负风袋的风伯、吞云吐雾的雨师以及飞奔的乌获、朱雀、金翅鸟、飞天、羽人。大海两侧的山林中还有仙人修行、鹿麂饮水、猿猴觅食,天上人问,浑然一体(图1)。这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实际上是人们希望中的理想世界,而须弥山只是这个世界中的一部分。
五代第61窟、第98窟《维摩诘经变》中所描绘的须弥山则反映了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关系,同时也进一步描绘了须弥山世界的具体构成和范围。画面中阿修罗王站在须弥山前的大海之中,手托日月,须弥山四周的海水中绘四大部洲,海水外是一圈铁围山,山腰问二龙缠绕,山顶上绘四大天王、无动如来等,其上的建筑可能表示三十三天或兜率天宫。这便是《维摩诘所说经》中所描述的“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大正藏》第14册,第555页。)最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有一道半圆拱形天梯,由下面的铁围山外侧往上连接到高高的须弥山顶部,即佛经中所说的“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大正藏》第14册,第555页),表示阎浮提世界的人们和须弥山世界的天人可以通过这道天梯相互来往(图2)。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隋代第303窟中造型奇特的须弥山形中心柱。这里的中心柱位于主室正中稍偏后处,其下半部仍保留方形四面龛的北朝模样,其柱顶连通窟顶,但中心柱的上半部却改作须弥山状,为上大下小的圆形七级倒塔,上六级尚存残损的影塑千佛,最下一级塑仰莲及四龙环绕。形状不同,功能自然也不同。北朝在窟内设中心塔柱,主要是利用其塔柱与南北壁后部及西壁形成的通道,形成一种“绕行”“礼拜”的殿堂式空间;隋初的这种须弥山形中心柱窟,虽然也有可“绕行”“礼拜”的殿堂式空间意味,但更多的是在展示一种宇宙观念,即展示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佛教宇宙观(图3)。
第303窟的须弥山形中心柱,暗示这个洞窟是一个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小世界。中心柱代表须弥山,窟顶周围的圆形垂幔和中心柱座沿所绘水纹,可能表示“七山八海”,窟顶垂幔周围的垂角纹,可能表示铁围山;南、北、西壁的天宫栏墙、飞天及窟顶千佛等,可能表示须弥山顶上的三十三天;四壁的千佛画,可能暗示十方诸佛并意味大千世界的无限性;四壁下方的供养人和山林,及中心柱座四面所绘供养人,可能表示世人所处的阎浮提世界;中心柱座下方所绘药叉,可能暗示阿鼻地狱,也可能表示药叉在须弥山间守护诸天城门;窟顶前部人字披所绘《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与佛教宇宙观有一定关系,因为如果有人书写《法华经》,“是人命终”时,即可上升到须弥山顶的“忉利天上”。(《大正藏》第9册,第61页。)
一个洞窟既可以看作一个天国,也可以看作一个世界。人窟前它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天国,入窟后它给人的感觉是一个世界,中心塔柱便是这个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当人们站在敦煌莫高窟第303窟须弥山中心柱前,便会感到只要沿着须弥山攀爬上去,就能到达天国。
佛教的宇宙观,是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再以铁围山为外郭,此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层为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为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之大地;而须弥山即位于此世界之中央。
须弥山又译为妙高山,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相比,所以称高。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天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七金山与须弥山间的七海(内海)充满八功德水,七金山与铁围山之问有碱海(外海)。
P1-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3: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