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精)
分类
作者 潘天波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古往今来有多少独具匠心的中华瑰宝,就有多少默默无闻的工匠。有多少灿烂辉煌的工匠文化,就有多少不可磨灭的文化传承。本著以潘天波教授做客央视《百家讲坛》的内容为蓝本,用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故事叙事,精彩盘点中华工匠,品读工匠故事,品味工匠精神。
作者简介
潘天波,安徽无为人。艺术文化史学者,博士,任职于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学术兴趣集中在工艺、美学与设计学等领域。他曾出版过多部著作,包括《现代漆艺美学》《变化的传播偏向》《设计的立场》《大漆与中国文化》《中国西部秦汉漆器艺术》等,发表学术论文百多篇,在多个学科领有独特的学术贡献。
目录
第一章 车正奚仲
车自轮始
就任车正
发明马车
创造精神
第二章 剑工欧冶子
铸剑报国
薛烛相剑
受命铸剑
晋楚夺剑
一剑侠文化
第三章 笔匠蒙恬
蒙恬伐楚
楚国毛笔
蒙恬创笔
秦笔三问
第四章 尚方蔡伦
走进尚方
立志造纸
洛河考察
尚方试验
纸传千里
第五章 塑工杨惠之
被迫学画
焚笔从塑
自我超越
第六章 墨工李延硅
渡江南迁
歙中造墨
御墨生产
墨香千年
第七章 刻工毕异
布衣毕异
杭州之行
发明活版
客死杭州
文明之母
第八章 织工黄道婆
沦落崖州
崖州归来
传授技艺
衣被天下
第九章 木工蒯祥
走出香山
营建宫殿
香山精神
建筑泰斗
第十章 玉工陆子冈
揭榜赌玉
茶壶落款
扳指琢马
影响深远
第十一章 陶工童宾
潘相领旨
奉旨烧造
縻费难成
童宾赴窑
传奇窑神
第十二章 漆工黄成
永乐髹器
东渡日本
遇见亲人
传奇流徙
猜想黄成
第十三章 样式房雷金玉
奉旨归葬
应役赴京
钦赐掌案
避喧听政
发明烫样
世代传承
第十四章 淹工唐英
奉命督陶
学陶艺
改陶务
引民意
施仁政
做研究
非凡人生
第十五章 壶匠陈曼生
实补县令
遇见杨彭年
曼生十八式
曼生壶缘
参考文献
序言
在中华文明史上,有一
个群体,谓之“工匠”。日常
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他们。
有一种精神,名之“工匠精
神”。工匠们择一事,终一
生。有一种文明,称之“工
匠文明”。工匠文明是世界
文明的基础,贯穿人类文明
的初创、构建与发展。但对
我们来说,中华工匠却是“
熟悉的陌生人”或是“无名的
工匠”。
工匠,一个不应被历史
遗忘的群体,古代史学家却
对之集体性沉默。工匠,一
个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的群体,理应得到所有人的
崇敬与赞美。然而除了《元
史》《清史》等有少量史书
为工匠列传之外,我们几乎
找不到其他有关工匠的传记
史料,他们仿佛被人们忘记
了。然而,古代中国有无数
的工匠凭借他们的双手和才
智,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
,留下了数不尽的物质遗产
。工匠创造了人类物质文明
,理应享有极其崇高的历史
地位。
夏朝东夷族薛国人奚仲
发明制造了以木结构为主的
马拉车,被后世称为“车祖”
或“车神”。春秋末期越国人
欧冶子——中国古代铸剑鼻
祖,开创了中国冷兵器的先
河。秦国名将蒙恬在战争中
探索制笔新工艺,在实践中
发现制笔新材料,在使用中
不断总结制笔新方法。东汉
桂阳郡人蔡伦总结西汉以来
造纸经验,创造出树皮、麻
头及破布、渔网造纸之法,
在技术上加以改进,提高造
纸质量。唐代杨惠之,擅长
塑佛像,被誉为“塑圣”。南
唐易县人李廷珪总结墨工已
有经验,钻研制墨技术,利
用徽州松树色泽肥腻、质地
沉重的优点,改进制墨技术
,把我国墨的质量提到了新
的高度。北宋毕舁,被誉为
世界“活字印刷之父”。在西
方,他被称为“文明之母”。
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发明的三
锭脚踏纺车是当时世界上最
为先进的纺织机械,也改变
了中国早期江南棉纺文化的
生态格局。明代吴县蒯祥参
与营造了天安门以及紫禁城
大部分宫殿,凭借匠心和巧
手受到皇帝的礼遇和器重。
明代陆子冈供职皇帝内务机
构——御用监,专门提供御
前使用的玉器、漆器、屏风
等。明代陆子冈的玉器从来
就不姓“皇”,而是姓“陆”。
明代童宾从小投师学艺,从
事烧瓷行当。童宾如同陶瓷
一样,用烈火成就了自己的
窑变人生。明代黄大成,精
通古今髹漆之法,尤擅剔红
,刀法圆活清朗,堪与宫廷
作坊漆器相媲美。他不因科
举失败而消沉,选择了一种
“体制外”的生活方式,近乎
在与世隔绝中完成了一部“
天书”——《髹饰录》。清
代雷金玉发明惟妙惟肖的“
样式雷”烫样,无不向世人
证实:“一家江西样式雷,
半部中华建筑史。”清代唐
英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
帝烧制瓷器,他烧制的瓷器
深受两朝皇帝的赏识。清代
陈鸿寿善制宜兴紫砂壶,人
称其壶为“曼生壶”,他开创
了文人紫砂壶的新时代。中
华匠心,源远流长。传承有
序的工艺,追求卓越的匠心
,穿越千年时光。古往今来
,有多少独具匠心的艺术瑰
宝,就有多少不可磨灭的文
化传承。
中华工匠不仅是属于中
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在
夏朝,中国工匠奚仲发明制
造了以木结构为主的马拉车
。它的技术意义是非凡的。
如果说中国的马镫技术导致
欧洲封建制的发展和延续,
那么,来自亚洲的制轮技术
(尤其是中国的纱轮和车轮
)则直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
义社会发展。相对亚洲和欧
洲而言,非洲和美洲的制轮
技术相对落后,中国的制轮
技术为非洲和美洲提供了技
术参照,为非洲文明和美洲
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智
慧支持。在战国时期,欧冶
子代表了中国先秦铸剑的技
术高度,代表了先秦社会的
生产力高度,代表了先秦社
会工匠精神的高度。欧冶子
铸剑加速鼓风技术的发展,
给全球农业和工业带来革命
性影响。铸剑也形成了基础
的计量科学方法,这些为世
界工匠经验科学或计量科学
的技术理论发展打好了基础
。蒙恬在军事实践中发明了
秦笔。一支笔展示了中华工
匠精神,一支笔书写了中华
文明的传奇,正是因为有了
毛笔,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
史上被完整地记录,与世界
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历
久而弥新。在汉代,蔡伦是
一位值得中国人骄傲的造纸
工匠,是他发明了“蔡侯纸”
,是他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进
程,是他影响了世界文化的
发展。美国国家造纸博物馆
陈列了“蔡伦画像”,法国安
贝尔市建有“蔡伦博物馆”,
日本建有“蔡伦宫”。1978年
,美国人麦克。哈特曾出版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
名人排行榜》,在首版中,
蔡伦居排行榜第6位,他的
位次远比我们熟知的爱因斯
坦、老子、孟子等世界名人
要靠前。蔡伦用平凡的付出
,成就了他的伟大。南唐工
匠李廷珪世代坚守、不断创
新,成就了他的“天下第一
墨”——廷珪墨,为世界文
明的书写提供了难得的载体
。在宋代,毕昇发明的泥活
字印刷术要比德国人古登堡
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早
400多年。西方人把“活字印
刷术”列入中国古代的“四大
发明”。然而,毕界和其他
工匠一样,仍然是一位“熟
悉的陌生人”。对于他的身
世以及他的发明,除了北宋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寥寥
几笔外,几乎找不到第二处
文献
导语
本书分为15个章节,每个章节均独立成篇,记述十余名中华历史上有过重要贡献的工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孜孜以求,匠心创作,追求卓越,凭借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留下数不尽的物质遗产。本书考据正史、出土资料和其他佐证资料,辅以民间传说,为工匠拭去蒙尘,为读者重新树立起“中国匠心”。
后记
“好物有匠心”是我在中
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
开讲之题,计划筛选出15位
中华名匠。其中第一季选择
了7位工匠,第二季8位工匠
。这个题目,是和制片人反
复商讨后决定的。
曾记得在录制节目之前
,我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
坛》制片人陈力、党政等同
志在聊天的时候,他们说:
“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但
也是一个很难的选题。”为
什么这么说呢?在谈话中,
我理解了他们的意思,难处
大概有三:
其一,讲“世间好物”,
这个题目的范围很广,但也
很精确。站位要高,即站在
世间的、人类的角度说话,
讲解中华工匠所造好物;要
从世界的视角看中国,看中
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神。
这是一个高度问题,即站在
什么高度讲话。
其二,讲“好物之匠心”
,即要讲中华工匠精神,既
要讲出中华工匠特有的职业
精神、行为精神和理念精神
,又要讲出中华工匠精神的
民族精神、大国情怀和当代
价值。这是一个深度问题,
即讲工匠的自我匠心,要见
出中华匠心。
其三,用“平民视角”讲
,即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
把古代工匠的造物和精神讲
出来,还要注意学术性、科
学性和文化性,即把学术化
的文化讲通俗,讲出大众能
够接受的话语体系和文化体
系。这是一个限度问题,即
什么能讲,什么不能讲,怎
样讲,在什么场合讲,都要
有一个说话限度。
面对如此“高度”“深度”和
“限度”,我着实产生了畏难
情绪,甚至有放弃的念想。
但一想起一直以来研究的“
中华工匠”,我的信心、耐
心和真心又有了。什么信心
呢?即把学术性的知识通俗
化,这应该是一个学者的责
任。另外,我的信心还源于
《百家讲坛》节目组的支持
。在讲前,打磨讲稿还真的
要有耐心,我和台里的同志
反复交流,不厌其烦地交换
意见,甚至连一句话、一个
字都要反复斟酌。经过几个
月的准备,共筛选了中国古
代的15位工匠,他们代表各
个时期、行业最为典型的工
匠。
尽管前期做了大量准备
工作,但上台脱稿讲出来,
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真印证
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
功”的老话。为了让大家更
好地走进中华工匠文化,分
享工匠故事,品味工匠精神
,特出版此次讲稿。
在此,特向搜集、整理
与编辑出版中华工匠故事的
学者致谢!凡有参照相关文
献的均在文首注明,部分援
引较多的文献随文下注。
是为跋。
潘天波
2020年5月18日
精彩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车轮的国家。在全球技术史上,发达的苏美尔轮子文明发源何处,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谜题,至今还不能确认它是否来自东方。但就早期的工匠文明而言,苏美尔人在制陶、冶铁、造车轮等方面的成就与早期的中华文明有很多相似之处。实际上,中国人对轮子技术的发现和发明时间要比苏美尔人早得多,并呈现出陶轮、车轮、水轮和纺轮等技术体系化发展特征。2019年,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车辙痕迹,或为双轮车痕迹,距今至少4200年,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车辙痕迹,也可能是世界最早的车辙痕迹。或者说,公元前4200年左右,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带有轮子的车辆,这可能比苏美尔人发明车轮的时间要早1000年左右。
与大家分享一位造车工匠的故事,这位车工,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他是夏朝人。因为历史久远,至今未见他的造车实物,也未见有力的史料证据。但在《山海经》《左传》《史记》《汉书》等文献中,多有史料记载这位造车工匠,尤其是在民间多有流传他的造车故事。但无论如何,有证据可以推测出夏朝可能有工匠造车的事实。这么说的理由大致有三:第一,夏路。《史记》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有“夏路”之说。名日“路”,所以“车”大概源于此。第二,车马坑。1994年在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发现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址有车辙痕迹,1995年前后在山东滕州也发掘商代5座车马坑。此外,考古工作者在山东、河南、陕西等省的其他地方均发现商代车马坑。第三,木工。《周礼·考工记》记载“凡攻木之工有七”,并日:“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这七类工种涉及车辆的有三类,即轮(轮人为轮)、舆(舆人为厢)、车(车人为车)。可见,木工造车成为周代前后重要的造物活动。这些考古、文献等证据可以推测出夏商之际有车的发明。
那么,我们可否知道第一辆车是由谁发明的呢?他就是中国夏朝的造车工匠奚仲。接下来,我和大家一道走近奚仲,分享奚仲造车的故事。
车自轮始
尽管历史上有许多造车传说,但奚仲造车的传说最多。那么,奚仲是如何想到要造车的呢?第一辆车到底又是什么样的车呢?
按《左传》记载:
“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
奚仲,姓任,东夷古薛国人,相传是黄帝的后裔。古薛国,其地理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滕州,后迁于下邳,大致位于今天的江苏邳州东北,这说明古薛国大致属于今山东和江苏交界地带。
居薛,即封居于薛国,指大禹封赏奚仲于薛国。
夏车正,即夏朝时负责车船的官职。夏朝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在夏禹之时,因车正奚仲造车有功,被封地于薛国。夏禹时期,即夏朝的大禹治水时期。所谓“车正”,即夏朝管理车辆制造及其交通的车服大夫,贵族身份,处于士之上、诸侯之下。车正之“正”是黄帝以来至周代时期的一种工匠管理制度,这种工匠制度也许表达了当时国家对工匠的期许与责任。如黄帝时期的名匠宁封子任职陶正,赤将为木正。从字面上讲,所谓“正”,就是指不偏不倚,坚守正义,无私心杂念,守正为公。显然,这是一种工匠行为及其理念所显现出来的工匠精神。从汉字构成看,“正”由“一”和“止”构成,“一”字与“止”字结合起来表达了“一切止步于一”的深刻哲理,“一”代表统一、周正、圆满等具有哲学意味的万物之源和创始新生。
大禹为何封赏奚仲呢?这里要从“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讲起。那么,大禹治水和奚仲造车之间有何关系呢?
1.受命治水
大禹,是夏朝开国天子,也是一位治水英雄。大禹受命于尧帝,因他的父亲即工官鲧治理河水泛滥不力,而受命治水。据史书记载,鲧采用“堵水法”治理黄河泛滥,终因“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面对滔滔河水,尧帝一气之下于羽山赐死鲧,即今天山东蓬莱附近,并命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河水。大禹对他父亲的死非常害怕,每天寝食难安,胆战心惊。于是,疏浚九州、治服洪水和平定东海成为大禹的第一要务。大禹每天克勤克俭,时刻不忘治水,并采取疏浚、开渠和疏通的办法治理洪水。史书记载,大禹治水经常是“一食而三起”,或“三过家门而不入”。尽管如此,黄河之水还是泛滥成灾,人民苦不堪言。
2.番禹造舟之启示
面对滔滔洪水,河口决堤,而民工运来的石料和木料均十分有限,而且速度很慢,很难救急。大禹望着河边的大山叹息:“如果能把河流附近大山上无比巨大的石头和木头运到大河边,等到雨季用于防止河口决裂,那就好了。”在一旁的奚仲听进耳朵,并记在心里。他尤其被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感动,即便大禹听到刚出生的儿子在啼哭,也是含泪离去,绝不踏人家门。这个情景深深地印在奚仲的心中。他日思夜想:“如何才能发明一种在地面上会走路又省力的搬运工具呢?能把山上的巨石快速地运到河口,这样就解决了河口决堤时的用料问题了。”于是,奚仲想起他的父亲“番禹造舟”的技艺。但是,舟只能在水中航行,无法在陆地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