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谁主沉浮(宋辽金元卷)/国史通鉴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方志远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国史通鉴》第五部《谁主沉浮·宋辽金元卷》共三十三讲,从赵匡胤黄袍加身拉开两宋大幕,到宋、辽、夏、金各政权间进退争锋;从成吉思汗率铁骑南下西征缔造大蒙古国,到忽必烈创建元朝、长驱江南,中国历史上继秦汉、隋唐之后的第三次大一统完成,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创建的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全国性政权。作者从这风云变幻的四百多年里,择取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生动的讲述和深入的评论,以史为镜,鉴以得失。本书不仅学术上尽可能客观公允、精益求精,而且极富故事性,将史实情节化,浓墨重彩地描述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壮阔画卷。 作者简介 方志远,祖籍安徽休宁,1950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史学硕士,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江西开放教育协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专家,南昌商联中心文化顾问。研究领域为明代国家制度与社会进程、明清江西商人与地域社会、明代市民文学与社会思潮。主要著作有:《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明清江右商帮》《旷世大儒王阳明》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史学评论及杂文100余篇。应《百家讲坛》之邀,主讲《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及《国史通鉴》。 目录 总序 第一讲 黄袍加身 传说种种 并非重复 酒的作用 八字方针 第二讲 立国原则 矫枉过正 誓碑三约 十国形势 三王入闽 第三讲 江南旧事 吴越王兴 江海龙王 江淮保障 南唐先主 第四讲 卧榻之侧 君臣同道 文人政治 攻取之道 无理可讲 第五讲 金瓯有缺 秋毫无犯 仓皇辞庙 同归殊途 太宗皇帝 第六讲 燕云情结 政治交代 一战灭汉 兵不血刃 高梁河战 第七讲 宋辽争锋 雍熙北伐 契丹韩氏 耶律休哥 杨家父子 第八讲 时代智慧 燕云归属 御驾亲征 澶渊之盟 是非曲直 第九讲 契丹党项 唐时契丹 汉化种种 党项崛起 大夏立国 第十讲 宋夏纠结 西夏建制 公然挑衅 庙算不定 锁定延州 第十一讲 谈谈打打 韩公范公 攻乎守乎 龙图老子 宋夏盟誓 第十二讲 庆历新政 积贫积弱 四贤四谏 新政颁布 阻力重重 第十三讲 熙宁新法 鄞县小试 变法纲领 新法推行 富国强兵 第十四讲 荆公温公 青苗之行 君臣默契 整体个体 尽废新法 第十五讲 元柘绍圣 众正盈朝 风云变幻 何去何从 成败章悖 第十六讲 建中不易 皇位继承 不阿不附 大公至正 爱莫之助 第十七讲 徽宗君臣 重起党籍 徽宗初政 君臣同道 结好女真 第十八讲 女真崛起 白山黑水 誓师伐辽 连战告捷 国号大金 第十九讲 灭顶之灾 直捣黄龙 期灭女真 两军相遇 风卷残云 第二十讲 盟约难守 海上之盟 马家父子 平州风波 道君皇帝 第二十一讲 偏安江南 泥马渡江 憋屈伪楚 明州之战 真万人敌 第二十二讲 赵氏家法 胜负之间 名将奇葩 义理玄机 将星升起 第二十三讲 壮怀激烈 中原情怀 嚣张伪齐 精忠岳飞 两个承诺 第二十四讲 和议风波 意外之喜 和议初成 权力博弈 风云突变 第二十五讲 以战促和 东京副守 攻防绝配 重创宗弼 今昔异势 第二十六讲 新南北朝 目标立场 大势所趋 上下互动 期盼无期 第二十七讲 大蒙古国 蒙古各部 成吉思汗 战争机器 四大汗国 第二十八讲 奠基中原 思路出路 金材蒙用 治天下匠 无能为力 第二十九讲 联宋灭金 作一定死 汴京闹剧 雪耻灭恨 三种价值 第三十讲 各念权经 扼关守河 背盟是非 兄弟相残 藩邸班底 第三十一讲 天下一统 阿里不哥 大哉乾元 天下之大 再度联手 第三十二讲 大元帝国 天下正气 奠定版图 中国皇朝 行中书省 第三十三讲 马上马下 新政旧俗 元有三仁 财臣儒臣 海内海外 序言 这是我和“百家讲坛”的 第三次合作,和商务印书馆 则是第二次合作。 和“百家讲坛”的合作始 于2009年。那时的“百家讲 坛”正处于鼎盛后期,朋友 聚会、家人聊天,时时有人 说及“百家”;阎崇年、王立 群、易中天、于丹等老师也 通过他们的讲课,引导人们 从各种各样的“选秀”“搞笑” 节目中脱出身来,关注中国 历史、中国文化。如果说上 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段时间 ,余秋雨教授以一己之力, 通过《文化苦旅》搅动了中 国人的文化热,那么,进入 本世纪后的一段时间,则是 “百家讲坛”扛起了传播中国 传统文化、激发大众历史热 情的大旗。 但是,当“百家讲坛”栏 目组邀请加盟时,我犹豫了 。犹豫什么?说不清楚。当 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我们可能有十分明确的目 的,至少是直接动机;当我 们需要做出一种选择而犹豫 的时候,却很难说出十分清 晰的理由。勉强要说,也许 有三个担心:一是担心时间 。手上有多个课题,从国家 社科基金项目到横向合作项 目,得亲力亲为完成,是否 有时间和精力做“百家讲坛” 的节目?二是担心内容。“ 百家讲坛”与大学讲台不同 ,大学讲台的核心价值是学 术创见,“百家讲坛”的要旨 是雅俗共赏。选择什么样的 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表 述,才能达到雅俗共赏?三 是担心效果。我从来不畏惧 上课,但素来不习惯“哗众” ,不屑于“取宠”,直到现在 ,听到装腔作势的煽情就起 鸡皮疙瘩,所以自我感觉不 适合做大众节目。而电视节 目恰恰是大众节目,讲究“ 收视率”和“回头率”,要让 观众把屏幕停留在这个节目 上,要让观众手上的遥控器 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这个节 目来,不哗众、不取宠、不 装腔作势地煽情,有收视率 、有回头率吗?所有这些, 我心里都没有底。另外还有 一个纠结:作为专业历史研 究者,做大众节目是不是“ 不务正业”,同行怎么看? 低头抬头都是圈子里的人, 和圈外朋友友情客串毕竟不 一样。 最后还是上了“百家讲坛 ”的“贼船”,否则就没有后 来的故事。编导王珊小友曾 经很得意地对我说,只要是 她看中的老师,就很难逃脱 “追捕”。在这个过程中,毛 哥(佩琦)和商传兄的榜样 ,邵鸿的反复鼓励,李锋的 多次鼓捣,都起了推动作用 。但是,推动归推动,最终 决定上船,主意还是自己拿 的。长期以来,我和邵鸿以 及其他朋友一直在交流史学 的功能问题、史学的大众化 问题。发挥史学的“人文”功 能,让大众在历史的讲述中 得到愉悦、得到感悟,向大 众传播我们认为是“正能量” 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这既是 历史研究者的责任,也应该 是十分快乐的事情。既然如 此,还有比央视“百家讲坛” 更好的平台吗?而王珊的诚 恳态度也打消了我的一些顾 虑:不过多考虑“收视率”和 “回头率”,按照自己的风格 讲,不是附和观众而是引导 观众,把传播对象定位在中 等及以上文化层面。 于是有了连续三次的合 作,其间固然有无数次就内 容与形式的“被修理”与“反 修理”、“被控制”与“反控制 ”,但我与“百家讲坛”的合 作也越来越默契。不少朋友 问我,听说“百家讲坛”很霸 道,不断要求老师如此这般 、这般如此。说心里话,没 有这种感觉。不知道是因为 我接受意见很虚心,还是“ 百家讲坛”对我很宽容。 第一次合作,讲的题目 是“大明嘉靖往事”。似乎是 讲嘉靖“皇帝”,但我把它讲 成了嘉靖“时代”,而其中揭 示的则是普遍的历史现象。 其中的有些篇章,如“礼是 打出来的”“算账要算政治账 ”“奸臣三部曲”“忠臣是怎样 铸成的”等等,我认为是可 以成为经典的。 第二次合作,讲的题目 是“万历兴亡录”。同样,主 要说的不是万历“皇帝”而是 万历“时代”。万历时代是中 国历史上一个自由奔放的时 代、一个酷似于“前资本主 义”的时代,但中国社会并 没有由此进入近代社会,而 是乐极生悲地退回到了严峻 冷酷的古代社会。《北京晨 报》资深记者陈辉曾经问我 :《万历兴亡录》的电视节 目已经有了很好的反响,你 怎么评价由讲稿改编出版的 著作,这部著作中有哪些地 方比较精彩?我很自信地告 诉他:我的文字表述能力超 过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辨 能力超过形象描述能力,只 要读下去,处处是精彩,而 且是“未删节版”,所以著作 应该比电视更精彩。从“是 非张居正”到“飞语的力量” ,从“词宗先生戚继光”到“ 打虎英雄落平阳”,从“事情 怕就怕认真”到“与人方便自 己方便”,从“人进我退”到“ 明朝国殇”,展示的是一个 王朝由极盛到式微的各个方 面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因素, 是一个王朝坍塌前无可奈何 的多维背影。我甚至很得意 地问他:你在其他著作中看 得到这些信息吗?在中国历 史上,曾经多次重复类似于 嘉靖、万历这样的“似曾相 识”的乐极生悲的故事,所 以,其意义远远不止在明代 。 …… 无论是这个节目还是这 部书,和以前的节目和书一 样,也一定存在诸多错误。 这些错误倒未必完全是因为 以一人之力讲 导语 作者择取该时期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入评述,以史实做线索,分析历史发展逻辑上的必然性,大量查阅、引用史料,在学术上尽可能做到客观、精确,以讲故事的形式说史,引人入胜,详细解析宋辽金元时代中国政治格局的成因、变革和走向。 书评(媒体评论) 方志远教授站在现实与 历史的结合点上,以“全球” 的视野,唤醒沉睡的古籍, 向世人展示恢宏的中华民族 历史,既增长知识,又启迪 思想。 ——王子今 中国人民大 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 研究会会长 《国史通鉴》传神地描 绘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 人物、重大事件,酉己以犀 利点评,让远古鲜活,让今 人震撼,是真正意义上的“ 以史为鉴”。 ——商传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 明史学会会长 《国史通鉴》在保证历 史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 ,摒弃教科书的枯燥、晦涩 ,生动再现中国历史的风云 变幻。要想酣畅淋漓了解中 国历史五千年,首选此书。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 学历史系教授、中同明史学 会常务副会长 精彩页 一、传说种种 在《大国气象:隋唐五代卷》的最后一讲,我们说到周世宗柴荣北上伐辽,试图夺回被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但是“天护英才”,柴荣重病而归,不久去世,儿子柴宗训继位。(按:为何是“天护英才”而不是“天妒英才”,参见《国史通鉴》第四部《大国气象:隋唐五代卷》第二十七讲。) 柴荣的英年早逝,引起人们极大的焦虑,刚刚稳定并且显示出良好发展势头的“大周”,将面临一个“主幼国疑”的艰难时期。这艘已经扬帆启程的航船,将如何继续前行? 新继位的皇帝柴宗训是柴荣的第四个儿子,此时不到七岁(仍然按虚岁算)。不是柴荣要废长立幼,是因为柴宗训的三个哥哥都在郭威起兵反汉时为后汉统治者所杀。柴宗训和三个哥哥一样,母亲是谁,已经无人知道。 此时被尊为太后的,是柴荣的第二位皇后符氏,人称“小符皇后”。因为柴荣的第一位皇后也是符氏,是“小符皇后”的姐姐,贤德而有主见,因病而逝。出于对皇后的怀念,也是为了让幼子柴宗训等人有合法的监护人,柴荣在逝世前十天,立时年二十八岁的符氏为皇后。姐妹均被立为皇后,人们为了区别,也是出于对“大符皇后”的怀念,称这位继立的符氏为“小符皇后”。 有一个流行很广的传说:柴荣继承郭威的皇位之后,向一位名叫王朴的术士咨询:“朕当得几年?”王朴对曰:“陛下用心,以苍生为念,天高听卑,自当蒙福。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旧五代史·周书·世宗本纪》)王朴不但以精通术数著称,而且极具政治眼光,为世人所重,其言当然可信。柴荣闻言大喜:果真如您所说,我将用十年时间开拓天下,十年休养百姓,然后再用十年致天下太平!何等豪气,何等情怀! 还有一个流行更广的传说:柴荣北伐期间,一面时时部署前方战事,一面每日批阅四方文书。为了避免意外,一应军用物品,皆由京师开封运达。一天,在一堆文书或物件中,柴荣发现一个“韦囊”,也就是皮袋子。韦囊中有一木条,长约二三尺,上面题有五字:“点检作天子。”(《宋史·太祖本纪》)这五字题文,自然当属“妖言”,但古人又往往认为是一种谶语、一种预言,所以柴荣心中不免狐疑。此处之“点检”,当然是指“殿前都点检”,这是后周禁军中的殿前军主帅的官名。当时任“殿前都点检”的,是柴荣义父、已故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张永德比柴荣小一岁,既是亲属,又是铁杆兄弟,曾在高平之战中立下战功,并促使柴荣下决心整顿军纪,处死临阵脱逃的宿将樊爱能等,甚得柴荣的信任。 如果前面那个传说兑现,柴荣将在位三十年,后面那个所谓“点检作天子”的传说也就出不来了。 但是,柴荣并没有能够在位三十年,他在北伐夺取了益津、瓦桥二关及宁、瀛、莫三州之后病了,而且一病不起,回到开封不久竟然去世,在位仅五年零六个月。后人解释,王朴说的“三十”之数,隐喻五年零六个月,五六三十,并非三十年,这才是王朴测定的柴荣在位时间。王朴的测算是准确的,只是不便明说而已。原来,所谓“术数”,还真是玄乎其玄,不知柴荣死前是否找过王朴的麻烦。但不得不说,上面那段经过史家整理的王朴的话,有一字没有认真推敲,即“三十”后面的那个“年”字,应该换成“之”字,由“三十年后”改为“三十之后”,就天衣无缝了。 应该是受到“点检作天子”传言的影响,柴荣去世前做了一个重大的人事调整:以忠武军节度使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取代张永德。 这个调整可以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旨在破除“点检作天子”的谶语。张永德既是郭威的女婿,又长期担任军中要职,根基深厚,具备“做天子”的条件。给他挪个窝,不让他做“点检”,自然也就做不了“天子”。但是,正应了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人算不如天算”,“点检”后来还真做了“天子”,只不过不是被调离岗位的张永德,而是新任命的赵匡胤。类似的传说和故事,实在是屡见不鲜。如有记载说,曹操曾梦见“三马同槽”,于是对司马懿父子充满警惕,但司马父子最终还是夺了曹氏江山。又有记载说,唐太宗时期,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传言,不管唐太宗如何防范,若干年后,武则天还是改国号为“周”,以周代唐。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