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白贲的首部个人科幻小说集,从他2017年出道至今创作的作品中遴选九篇成集。包含成名作《十七年》《发条城》,发力之作《天灯》《人间烟火》《镜》《断流》,新作《和光同尘》《平衡球游戏》《失乐园》。
作品风格清新别致,以妙笔探怪诞幻境,以奇思筑科幻奇景,既有飞扬跳脱的少年意气,也有沉稳内敛的人文关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和光同尘(白贲中短篇科幻小说集)/中国科幻基石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白贲 |
出版社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白贲的首部个人科幻小说集,从他2017年出道至今创作的作品中遴选九篇成集。包含成名作《十七年》《发条城》,发力之作《天灯》《人间烟火》《镜》《断流》,新作《和光同尘》《平衡球游戏》《失乐园》。 作品风格清新别致,以妙笔探怪诞幻境,以奇思筑科幻奇景,既有飞扬跳脱的少年意气,也有沉稳内敛的人文关照。 作者简介 白贲,95后,科幻作家,江苏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委员。在重庆大学就读期间,受科幻协会同好的影响,开始科幻创作。获第32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新人奖,以及晨星奖、华语科幻星云奖等,作品散见于《科幻世界》《银河边缘》《今古传奇·武侠版》等杂志。 目录 十七年 天灯 人间烟火 镜 发条城 和光同尘 平衡球游戏 断流 失乐园 后记:前路迢迢 序言 写在“基石”之前 姚海军 “基石”是个平实的词, 不够“炫”,却能够准确传达 我们对构建中的中国科幻繁 华巨厦的情感与信心,因此 ,我们用它来作为这套原创 丛书的名字。 最近十年,是科幻创作 飞速发展的十年。王晋康、 刘慈欣、何夕、韩松等一大 批科幻作家发表了大量深受 读者喜爱、极具开拓与探索 价值的科幻佳作。科幻文学 的龙头期刊更是从一本传统 的《科幻世界》,发展壮大 成为涵盖各个读者层的系列 刊物。与此同时,科幻文学 的市场环境也有了改善,省 会级城市的大型书店里终于 有了属于科幻的领地。 仍然有人经常问及中国 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但 现在的答案已与十年前不同 。在很多作品上(它们不再 是那种毫无文学技巧与色彩 、想象力拘谨的幼稚故事) ,这种比较已经变成了人家 的牛排之于我们的土豆牛肉 。差距是明显的——更准确 地说,应该是“差别”——却 已经无法再为它们排个名次 。口味问题有了实际意义, 这正是我们的科幻走向成熟 的标志。 与美国科幻的差距,实 际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 美国科幻从期刊到图书到影 视再到游戏和玩具,已经形 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动 力十足;而我们的图书出版 却仍然处于这样一种局面: 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能满足的 同时,出版者却感叹于科幻 书那区区几千册的销量。结 果,我们基本上只有为热爱 而创作的科幻作家,鲜有为 版税而创作的科幻作家。这 不是有责任心的出版人所乐 于看到的现状。 科幻世界作为我国最有 影响力的专业科幻出版机构 .一直致力于对中国科幻的 全方位推动。科幻图书出版 是其中的重点之一。中国科 幻需要长远眼光,需要一种 务实精神,需要引入更市场 化的手段,因而我们着眼于 远景,而着手之处则在于一 块块“基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 于基石,我们并没有什么限 定。因为,要建一座大厦需 要各种各样的石料。 对于那样一座大厦,我 们满怀期待。 导语 本书是《中国科幻基石丛书》之一。 银河奖最佳新人奖白贲首部个人科幻小说集。在他的笔下,科幻最核心的动力展露无遗。 著名科幻作家何夕×江波倾情推荐! 奇崛的异境,顿悟的灵感,重构的浪漫,跨越如烟的幻想,追寻世界的真相。 后记 前路迢迢 路是从那里开始分岔的 。 从一个阳光灿烂的盛夏 午后,树木丰茂的寝室楼下 ,一张科幻协会征文海报前 ,路开始了分岔。 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是 一张贴在黑板上的海报,暗 蓝的底色,写着简短的征文 要求,奖品很质朴,一套《 三体》。后来,我也得到了 它。 那个2016年的夏天,我 大二。因为多看了海报一眼 ,因为无所事事,我尝试写 了一篇勉强叫小说的东西, 就此加入了科幻协会。我的 人生也就此分岔出一条属于 科幻的道路,从那天开始, 我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步 履不快,好在还算坚定。 加入重庆大学科幻协会 后,我开始广泛地阅读国内 外的科幻作品,也慢慢地形 成了自己对科幻审美的理解 。自此,我才知道半年前那 篇所谓的“人生第一部科幻 小说”,不过是蹩脚的自娱 自乐而已。就这样,我带着 新的理解,继续在这条路上 往前走,尝试提笔创作真正 的科幻小说,边看边学,也 边写。 大三和大四两年,我依 然热心参加协会举办的征文 活动,拿了一些奖项;也陆 续开始向学校之外的征文比 赛和发表平台投稿,尽管没 什么成绩,但认识了很多志 同道合的朋友。当一条路上 有了更多的人陪你一起走的 时候,你会发现,路边的一 草一木都被赋予了意义。 那两年,路上是科幻世 界,路的尽头也是《科幻世 界》。会这么说,是因为那 两年我的作品始终没有达到 《科幻世界》的上刊标准, 这四个字成了可望而不可即 的路牌。一直到大学毕业, 我都没能在《科幻世界》发 表作品。 但我仍要感谢。正是在 这期间,我开始与职业编辑 沟通交流,不再一门心思只 为自己而写。这一过程中, 科幻世界的拉兹老师和迟卉 老师都帮了我很多。原本我 的构思习惯是中长篇的故事 体量,也就没法写出合格的 短篇。多亏了编辑老师们的 锤炼和鞭策,我才 渐渐地意识到短篇、中 篇和长篇小说之间的本质区 别,也慢慢地摸索出创作短 篇的门道。毕业之后,脚下 的这条路被我走出了些新的 色彩。还在大学时,我会“ 为赋新词强说愁”地尝试一 些现实主义的题材,比如《 发条城》。可事实上,那只 是我一厢情愿地闭门造车, 难登大雅之堂。进入社会之 后,我慢慢地意识到什么才 是真正的现实,可到这时, 我却由衷地爱上了天马行空 的浪漫主义。或许正因为身 处现实,才更需要仰望星空 。日常烦琐的工作已让我疲 惫和厌倦,创作起来又何必 再落窠臼呢,你说对不对? 生活的匮乏和无趣真是 我的缪斯。 经过这一转变,我反而 惊喜地发现《科幻世界》向 我敞开了大门。《十七年》 《镜》《天灯》等作品,都 写于那个时期。说到这里, 我想有必要提一句,这种转 变并不是因为《科幻世界》 对作品题材的倾向性或者喜 好,仅仅是因为我阅历尚浅 ,笔力弱,还不足以驾 驭真正的现实主义题材 。当我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时,路自然变得好走了。 再后来,路就走到了现 在,走到了你的面前,我的 脚下。你赶时间吗?如果不 的话,倒不妨和我一起回头 看看这一路上历经的风景。 或许足够投缘,你会产生跟 我类似的感觉,觉得这九道 风景,各自都不太一样。如 果能有一两处博得你的欢喜 ,那于我而言真是荣 幸之至。 不一样的风景,有人会 觉得好,有人会觉得不好, 各有千秋。但当它们一起呈 现的时候,我想无论是你还 是我,都会产生一种想理清 其中脉络的愿望。它不太清 晰,好在仍有迹可循。记得 曾跟朋友们聊过这个,在一 个叫“连山群”的微信群里, 我跟杨晚晴等作者探讨过各 自创作的母题,并意图破题 。 这对我来说并不容易, 因为自己写的小说都有着不 同的题材、气质、风格甚至 叙事结构,正如你所看到的 。“我小说的母题是什么?” 当时的我也困惑了,这个问 题真的能找到答案吗?直到 朋友点拨我:“我们谈的不 是主题,而是母题。” 那时我才领悟过来,或 许我们探讨的是一种更深层 次的东西,无关创作思路和 手法,而是在构思阶段就根 植于思维深处的一种潜在倾 向。因此它能够凌驾于故事 题材和技术设定之上,甚至 凌驾于行文情绪之上,以遗 世独立的姿态,感染和拨弄 我笔下诞生的世界。 一个词跃入我的脑中, 执念。 执念,没错,就是执念 。换一种更形而下的描述, 就是追。 执念是《十七年》中“我 ”背朝孤独地独自寻找,寻 找孤独的源头,终于看到了 命运的终结和归宿所指,却 发现那是受寿命限制无法抵 达的远方。 执念是《镜》中“我”从 履行任务转变为反抗命运的 徒劳拼搏,像光在透镜和棱 镜中不断折射和散射,“我” 渐渐沾染了戾气和杀戮,最 终回到原点。 执念是《断流》中知识 分子对防治灾难和造福民生 的坚持;转去古代,是楚人 对人定胜天的不懈追求;落 到细微处,又是吴琼迟迟不 肯与父亲和解的执拗。 执念是《人间烟火》中 老陆良为了改变不公而义无 反顾地献身,是文景和小冬 对老人无尽的惦念;是 书评(媒体评论) 白贲的作品洋溢科幻小 说应有的激情,故事展现出 作者卓越的天赋,科幻设定 与情节之间维系着绝妙的张 力,每一次阅读都是发现惊 喜和享受文字的旅程。 ——著名科幻作家 何夕 白贲的小说在宏大的世 界观架构下描绘出雄伟瑰丽 的图景,给人带来源源不断 的惊奇感。在他的笔下,科 幻最核心的动力展露无遗。 ——著名科幻作家 江波 精彩页 十七年 苏醒 我从长达十七年的梦中醒来了。 这是醒来后我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是唯一的念头——我只知道这个。 至于我究竟是谁、身在何处,一时之间并没有头绪。我坐起身,好一会儿才勉强适应了周围的黑,隐约能看见这是一个逼仄的空间。正是这种看见,让我能把物理上无光的昏晦和沉睡中毫无时空感的黑暗区分开,确认自己真的醒来了。长久的沉睡让我的思维异常迟缓,每次醒来都如同一次新生——是的,每一次——我记起来了,这是一种周期性的沉睡。 我伸手在周围摸索,摸到了一个棍状物体,那应该是一个火折。 记忆随着触感复苏,指引着我划开火折,跳跃的火光烫开了屋子里的黑,我看见自己坐在一个石砌的方槽内,砌石凉如寒玉。苏醒之后,体温缓缓回升,我已经受不了石槽的寒冷,慌忙爬了出去。在我的石槽旁并列着两个同样规格的槽,里面躺着一对漂亮的男女,哦, 那是我的父母。 父母正在沉睡,他们与我一样——准确地说,我的整个种族都是这样,定期沉睡着。周期都是质数,而且彼此的周期都不一样。 我的沉睡周期是十七年,那父母的周期是多少呢?让我想想。 饥饿,剧烈的饥饿感像秋千一样,跟着呼吸的节奏在胃里用力地荡。沉睡已经结束,所有的身体机能都渐渐恢复了,生物本能的一切需求同时袭来,交织折磨着我。我趴在地上借着火光寻找,很快摸到了苔藓和一些其他蕨类,我抓起它们疯狂地吞咽,好歹恢复了一些体力。 我再一次好好地看了看我的父母,才发现他们的手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我顺着他们的指向找到了放在高处的一个盒子,盒子里放了很多坚果和浆果干。用麻布包着的炭粉可以让盒子尽量保持干燥,可还是有不少干果发霉了,想来已经放了许多年。我吃掉所有能吃的果子,力量和记忆都开始回到这具身体里。我细细打量着这个地方,粗糙的石壁上歪歪扭扭地刻了许多图案,这是父母留给我的地图,标出了所有食物资源。我拆开干燥用的炭包,把麻布铺在墙壁上,用炭粉把地图拓了下来。这时我才发现,地图旁还刻下了一串串小字,那是父母留下的、无微不至的叮嘱。关爱只能以这种方式留下。 很快我就感到一阵窒息,封闭空间中的空气本就不多,火折燃烧更是消耗了氧气。我带着地图向外走去,拨开虬结在台阶上的根须,来到了室外。 走出去的一瞬,我闻到了世界:不是洞穴中霉变和腐败的腥臭,而是干燥空气的清爽、抽芽植物的花香和泥土的芬芳。长久处于黑暗中的眼睛一时无法适应外界的光,缓了一会儿才能稍微睁开。回过头去,原来沉睡的地方是一处地下洞穴,洞穴上方长着一株茁壮的猴面包树,枝干粗壮高大,结满了果实。我衔起磨尖了的石片爬上树,用石片割开一个个果实,大快朵颐。 长年的沉睡给了我用不完的精力,只要满足了进食的需求,我就能一直运动。跳下了树后,我把果实里的种子种在大树周围,便向前走去。我不知道前面会是什么,但我无所谓,因为距离下一次沉睡还有约两年的时间——我的种族都是这样,随机的质数沉睡周期,然后两年的苏醒时间,接着继续沉睡。 我不知道我们有多长的寿命,没有谁知道,漫长到决绝。 苍茫的大地,龟裂而斑驳,只有我踽踽独行。唯一的陪伴是偶尔路过的风滚草,蜷曲着滚动,慵懒地播种。这片大地是如此干旱,风滚草只好从土里收起自己的根,团成一团随风滚动,直至寻找到宜居的环境,再重新扎根。我与它们一样,它们寻找的是家园,我寻找的是同类。 这个念头提醒了我,风滚草的漂泊是为了寻找宜居之处,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而湿度越高气压越低,也就是说风吹向的地方是湿润的。那里有更多的食物,也有更多同类聚居的可能。 我追逐着风滚草,沿路饿了就吃一些黄栀和沙棘,渴了就摘一些仙人掌的果实。走了半天的时间后,我看到了前面的绿洲。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