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让潜意识说话(催眠治疗入门走进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的殿堂)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赵家琛//张忠勋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是兼通学术与实务的心理治疗师。他们醉心于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的治疗理念,深刻体会到其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所能带来的启发,因此决定结合理论思辨与临床观察,从解答大众对催眠的困惑、消除大众对催眠的误解开始.一步步地引领读者走进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疗殿堂。 作者简介 赵家琛,为台湾兼长学术与实务的心理治疗师,他醉心于艾瑞克森的治疗理念,深刻体认它对催眠相关领域所能带来的启发,并结合理论思辩与临床观察,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催眠治疗。 目录 第一章 催眠的故事 第一节 催眠的发展史 第二节 什么是催眠 第三节 催眠现象 第二章 催眠魔法师艾瑞克森的故事 第一节 艾瑞克森的早年生涯 第二节 璀璨的专业生涯 第三章 艾瑞克森取向催眠治疗的特征 第一节 艾瑞克森的治疗观 第二节 艾瑞克森取向催眠治疗的特征 第四章 艾瑞克森取向催眠治疗实务 第一节 艾瑞克森取向催眠治疗阶段 第二节 催眠治疗的催眠过程 第三节 艾瑞克森取向催眠治疗技巧 第五章 进入催眠治疗的殿堂 第一节 催眠在临床上的应用 第二节 关于催眠的提醒事项 第三节 踏入催眠与心理治疗领域——给新手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简单的自我催眠技巧 催眠与心理治疗的伦理指导方针 序言 作者序 那些伴随我的声音 “我的声音将会如影随形 般地与你同在,化成你的 父母、老师、邻居、朋友 、同学、玩伴的声音,也 化成风和雨的声音。” ——艾瑞克森 从小我是个爱做白日梦 的人,记忆中,南台湾的 艳阳天,坐在教室靠窗座 位的我,常自在地享受暖 阳微风的出神时刻,或是 雷阵雨的午后,听着哗啦 啦的雨声发呆,兀自想象 踏雨飞奔的爽快。多年后 ,才了解我常不知不觉中 体验到的恍惚状态就是某 种形态的催眠状态。 犹记2001年的夏天,带 着疑惑与挑战的心情,我 只身赴美国亚利桑那州菲 尼克斯,参加艾瑞克森基 金会所举办的为期两周的 初阶与中阶催眠治疗工作 坊,自此展开我学习艾瑞 克森取向心理治疗与催眠 治疗之旅。弹指间十二个 年头过去,这旅程已成为 我的生命探索之旅,时而 引发一些困惑,时而获得 一些启发。 阅读艾瑞克森,不难发 现他善用其医学与心理学 的训练、广博的知识以及 丰富的潜意识资源,打破 许多传统心理治疗观念的 框架与限制,“为每位个案 创造一套新的疗法”。艾瑞 克森尤其善用催日民技巧 来促进个案的学习与改变 ,他惯用“我的声音将会如 影随形般地与你同在”这句 话,与个案保持密切接触 ,促进治疗效果的内化。 最初想与北区艾瑞克森 读书会的伙伴——锦锋、 忆华、韦钦、鸿儒、忠勋 ,一起写书,转眼即将十 年,很高兴终于能和忠勋 一起完成大家共同的心愿 ——透过文字介绍艾瑞克 森的人生故事与治疗理念 。我深信,艾瑞克森取向 心理治疗的时代已来临, 他的睿智、幽默、弹性、 创造力以及善用资源的能 力将被更深地理解、欣赏 与学习。 台大心理系的训练开启 了我探索人的好奇心,在 从事心理专业学术与服务 的生涯中,我遇到许多贵 人,台大心理系的柯永河 与吴英璋教授、美国亚利 桑那大学的西德尼·比约( Sidneyw.Bijou,1908— 2009)与乔治·奈特 (GemgeP.Knight)教授 ,艾瑞克森基金会的杰弗 瑞·萨德与斯蒂芬·吉利根( stephenGilligan)博士,从 他们身上,我深深感受到 科学研究者的严谨、临床 工作者的务实,而他们的 声音也一直伴随我、启发 我探索每一个相遇的生命 。 艾瑞克森曾说:“在成长 过程中,我们总是认为自 己必须完成任务。事实并 非如此,我们不见得非要 一鼓作气地完成任务。”这 番话对于常面临分身乏术 及写作瓶颈的我极有帮助 ,过去坚信必须等到休假 才能动笔的我,发现一味 地认定写作必须一气呵成 的自我设限,反而阻碍了 自发的创造力与灵感。于 是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步伐 ,采用“开始与中断”的循环 策略,一步步地完成了这 本小书。最后,感谢家人 的一路支持与打气,谨以 此书献给他们。 赵家琛 2013年 导语 被催眠之后,是不是会不省人事? 容易被催眠,是不是代表自己耳根子软? 催眠师是不是具有什么魔力? 催眠会不会让人一睡不起? 对于催眠,你我都有许多想象与好奇。从破解大众对催眠的迷思开始。 阅读本书,不难发现本书作者善用其医学与心理学的训练、广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潜意识资源,打破许多传统心理治疗观念的框架与限制,“为每位个案创造一套新的疗法”。艾瑞克森尤其善用催日民技巧来促进个案的学习与改变,他惯用“我的声音将会如影随形般地与你同在”这句话,与个案保持密切接触,促进治疗效果的内化。 精彩页 首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催眠师的引导下进入催眠状态的。原因有许多,或许是个案对催眠师和催眠情境的信任不足,也可能是个案个人因素。如果无法进入催眠,自然就没办法看到所谓的前世,这时候个案要怎么办?对于那些以前世催眠为目标的工作者而言,或许可以把这个状况归因于个案不愿意配合,或是时机未到等。但是对于那些内心傍徨、需要求助的个案而言,助人工作者的一句“你不够专心”可能是另外一个打击。因此,真正的助人工作者必须深思的是:“前世催眠”是不是真正有效的助人工具? 第二个问题更有趣了。看完前世之后,就算个案对自己的现况产生了新的理解,清醒后个案要如何面对现在和未来?比如说:有人看完自己的前世后,明白自己之所以被丈夫虐待,其实是由于上一辈子的冤孽、她是来还债的等原因,然后呢?选择继续被对方虐待吗?当然不是!或许,她会用更宽恕的心来面对丈夫,或许,会想结束这样的婚姻,总而言之,重点不在于她看到了前世,而是当下的醒悟和改变。这样说来,前世催眠或许就只是促成个案醒悟的一种方式。但与其将前世回溯当成改变的唯一方法,不如将改变的焦点放在如何用更多样的方式促进个案醒悟。 除了前世催眠之外,很多人看过催日民舞台秀之后,会以为催眠是一种控制别人的操弄技巧。特别是催眠舞台秀的催眠师经常在催眠之前加上一段指导语,如:“等一下,你会发现不管怎样,你都没办法睁开你的眼睛,你越用力就越睁不开”,接着,大家就会看到被催日民者仿佛使出吃奶的力气,但眼皮就是无法打开。于是,大家对舞台催眠师充满了敬畏,天底下竟然有这样神奇的人,具有这样神奇的魔力! 可惜的是,真相并非如此。如果真的身怀这样的魔力,催眠师何必借着舞台表演来挣钱混饭吃?只要找个机会接近有钱人,然后就一辈子不愁吃穿了(笔者们也不必辛苦写书或是演讲了)。古往今来,除了辗转听来的流言之外,我们真没看过有这样的事发生。真正神奇的是什么呢?答案或许出乎各位意料:我们每个人的脑子。受限于脑神经科学研究的不足,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催眠现象,学界还没办法提出很好且广受认同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催眠虽然可以达成一些看似神奇的效果,但是真正决定和主导催眠过程的是被催眠者,而不是催眠师。 催眠并不是噱头,也不是舞台作秀,而是一种能帮助人改善生活、获益成长的工具。在进一步探讨催眠之前,我们先列举出一些关于催眠的迷思与经过严谨科学证实的事实。 1.催眠看起来很像是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催眠危险吗? 答案:否。由具有资质的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进行催眠时,催眠并不是一种危险韵程序。真正有危险的,是催眠的误用和滥用。 2.电视上被催眠的人看起来很像是接受催眠师指令。变得任人摆布,所以容易被催眠与否和人格特质有关吗?容易被催眠是不是代表容易受骗?哪些人容易被催眠?容易被催眠是不是代表自己耳根子软,容易受人摆布? 答案:否。容易进入催眠状态,并不代表容易受骗,或有什么人格上的缺陷或特质。研究者对在催眠实验中比较容易进入催眠状态的人,进行人格测验,和不容易进入催眠状态的人做比较,对照两组受试者人格特质是否有差异,结果是否定的,两组受试者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别。 其实被催眠的能力并非取决于特定的人格特质(例如:个性软弱、意志薄弱等),临床经验甚至还发现,高智力者反而在催眠工作中表现较好。所以,临床催眠工作者最好能学习接受眼前个案的特质和行为模式,并且以此为基础来作运用,以达到催眠的效果。 P4-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