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你知道吗?在宋代,燃放烟火是市民生活技艺的一种,由此出现了职业“烟火师”。 你知道吗?至少在宋代,就有比较明确的以说唱乞讨为生的“艺术乞丐”。宋代以后,有些乞丐以传统曲艺“莲花落”乞食,也就是说,当乞丐,是需要拜师学艺的。 你知道吗?现在我们常用的一种书籍装订方式“蝴蝶装”(像两只蝴蝶一样,对折起来再装订),这也是宋代人发明的——这是阅读书籍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上述这些内容,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市民生活研究专家伊永文教授最新力作《宋代烟火:市民生活笔记》中读到。该书收录了伊永文教授写作的读史札记、专栏随笔、学术论文,文笔通俗流畅优美,每一篇作品都能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余有所收获。 目录 一编 市民 中国市民生活方式始于宋代 宋代江南的日常生活 开封,中国市民的“摇篮” 二编 杂学 严嵩与名画 “东西”续考 三棒鼓、秦楼、市语 宋元商标与广告 伪钞的鉴戒 元代大都的杂技 打春 明清宫词与宫俗 快行家 宋代烟火 金代茶食 宋小说的快餐“外卖” 鲁迅理发与清人剃头传闻 侯宝林与“啰哩啰” 人妖琐谈 昆仑奴 《金瓶梅词话》阅读三十年 模特儿追星族 乞丐的艺术 苏州、扬州的商人与戏剧 东北冰雪竹枝词摭拾 荷叶的启示 宋江何以成“伟哥” 三编 论说 《水浒传》是反映市民阶层利益的作品 再论《水浒传》是反映市民阶层利益的作品 从《燕青博鱼》看市民的戏剧欣赏习惯 论吕布 宋小说笔记及饮食文学 以《东京梦华录》为中心的“梦华体”文学 孟元老考 导语 中国古代市民生活研究专家伊永文 积年精心之作 看火灾 品烟花 领略两宋败兴 尝异味 制佳肴 快餐服务开先河 透过宋代市民城市生活与文学 尽现活色生香的宋朝 辑古今琐谈 窥民间赛会、市人风习 跨学科研究 寻中外融汇、经济形态 精彩页 中国市民生活方式始于宋代 有人说,唐代是盛世,宋代已经走下坡路,我不赞同。宋代没有走下坡路,宋代走的是上坡路。 宋代市民的生活方式,可以从宋代的话本小说《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略得知一二。 北宋徽宗年间,东京(今河南开封)最大的酒楼叫樊楼,位于金明池边。樊楼老板之弟范二郎去金明池游玩,走到茶坊时看到一个女子,“生得花容月貌”。女子进了茶坊,两人“四目相视,俱各有情”。这时,女子“眉头一纵,计上心来”,对茶坊外卖糖水的说:“卖水的,倾一盏甜蜜蜜的糖水来。”女子上口一呷,就跟卖糖水的吵起来:“好好!你却来暗算我!你道我是兀谁?……我是曹门里周大郎的女儿,我的小名叫作胜仙小娘子,年一十八岁,不曾吃人暗算。你今却来算我!我是不曾嫁的女孩儿。”范二郎听这话,心想:“分明是说与我听。”卖糖水的喊冤,女子说:“如何不是暗算我?盏子里有条草。”这时,范二郎也叫了“一盏糖水”,刚吃一口,也大叫起来:“好好!你这个人真个要暗算人!你道我是兀谁?我哥哥是樊楼开酒店的,唤作范大郎,我便唤作范二郎,年登一十九岁……不曾娶浑家。……我的盂儿里,也有一根草叶。” 茶楼和酒楼是宋代市民最重要的信息集散地 这个故事里的重要道具——糖水,还有汤、茶和酒,都是宋代人喜欢的饮料。东京城内茶楼和酒楼遍布,也是很多故事发生的地方。《水浒传》第七回里讲到,高衙内与陆谦定计,骗林冲去喝酒,定的地方便是樊楼。陆谦说:“兄长我们休去家,只就樊楼内吃几杯。”当时两人上到樊楼,占了个阁儿,唤得酒保吩咐,叫两瓶上色的好酒,稀奇果子按酒…… 樊楼是当时东京最有名的酒楼,由东、西、南、北、中五座楼宇组成,每座楼皆高三层。当年有个富人为给自己树名声,就去了樊楼,把当天所有人的酒钱都包了下来。他的大方、豪爽也迅速间传遍了东京城。 当时的酒楼已经是一个公共空间、媒体平台,是传播新闻的渠道,各式各样的信息都在这里交流、散布。除了开封,在其他小城市、城镇,茶馆、酒店也遍地都是。 可以说,这是一种市民生活方式的发端。在宋代以前的唐代,就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唐代的长安城,卖东西只能在东市与西市,酒楼、茶楼不能盖在居民坊内。唐代两市的开放时间也是有限制的,正午开放,黄昏就要关市。但到了宋代,茶楼、酒楼可以开到深夜,早市也开得很早。 蒸馏酒——也就是白酒(亦称烧酒)最晚在宋代已经流行,“蒸酒”的字样多次出现在宋代文献里。我们可以推测,武松在景阳冈喝的“三碗不过冈”,就是烧酒,他喝完以后迎风一吹,酒力就发作了。烧酒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这是一种酒精度数很高、口感辛辣的酒。在偏僻的景阳冈,这样一大碗烧酒大概需要10 文钱。在宋代的城市里,一份精致的菜,用讲究的器皿端上来,也就是10 文钱。那时的菜,量大,食材质量好。 武松喝了18 碗,180 文钱也够了。北宋后期,一个劳动力在城市一天的工钱,也就是200 文钱。武松作为步兵都头,相当于现在的排长,工资不会太高,大概一个月五两多。武松在景阳冈一顿就吃了一天的工资,那是因为宋江送了他十两银子。十两银子就很多了。天津人有一句话,“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在武松的年代,人们对吃就已经十分讲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