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后山童谣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马力
出版社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后山童谣》是一部以东北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儿童小说。主人公亮子是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目睹了日寇在家乡——后山屯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地下党员叶先生的童谣和故事的启发和教育下,亮子觉醒了,他加入了儿童团,勇敢地与日寇进行斗争,并最终加入了后山游击队。小说彰显了中国故事和童谣在启发儿童觉悟方面所起到的强大的精神作用。
作者简介
马力,文学硕士,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理事长,辽宁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主要从事儿童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有童话研究、东北儿童文学研究与中国儿童电影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一项,主持辽宁省社科联以及省教育厅的项目多项。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包括《世界童话史》《童话学通论》《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论纲》等。参编《世界童话经典》等图书。曾两次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以及辽宁省政府奖励、辽宁省社科联以及省教育厅奖励多项。
目录
第一章 童谣要传下去
第二章 “九一八!”“九一八!”
第三章 亮子和妞妞的鸭子
第四章 “我可不当亡国奴!”
第五章 听叶先生讲故事
第六章 秋收前后
第七章 鬼子进屯了
第八章 “还我鸭子!”
第九章 逼捐与反击
第十章 叶先生回来了
第十一章 营救叶先生
跋 契机与敞亮
序言
童谣是精神火炬的接力

——《后山童谣》自序
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
有一种全世界“和而不同”的
精神元素,即爱国情怀。尽
管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
们所爱的国家不同,但是在
以正义为准绳的前提下,任
何爱国心都会得到人们的普
遍赞许。
中国人历来崇尚一种家
国情怀,范仲淹所谓的“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已经成为国人一种
普遍的价值认同。中国这样
一个泱泱大国,经历上下五
千年的历史发展,由小到大
,由弱变强,就是因为江山
代有爱国志士出。从戚继光
到李大钊、邓中夏、张太雷
,从冯婉贞到秋瑾、向警予
、江竹筠,还有从刘胡兰到
谢荣策、王二小等小英雄…
…没有他们一代接一代为国
为民奋斗捐躯,就不会有如
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的新中国。如今,“爱国”已
被列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之一,成为国人奉行的
基本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关
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
教导,从某种意义上,也意
味着爱国心的培养要从娃娃
抓起。
学史可以明志。90年前
,东北儿童在“九一八”的枪
声响起之后,立刻陷入成为
亡国奴的悲惨境地。“国家
兴亡匹夫有责”,儿童该怎
么做?这是时代向每一个东
北儿童,乃至全中国的儿童
提出的一个严肃课题。90年
前,生活在东北大地上的赵
尚志、李兆麟、田贲以及小
英雄谢荣策、王二小等人用
他们的行动做出了回答。
赵尚志当时是个学生,
他投笔从戎成为抗日游击队
队员,他不仅打仗足智多谋
,在行军打仗之余,还以“
小李先生”之名,给游击队
队员们讲历史上保家卫国的
英雄人物的故事。田贲是一
个小学教员,他在敌人的白
色恐怖下,秘密出版、传阅
进步刊物,宣传抗日的道理
。他创造新童谣,启发东北
儿童的觉悟。李兆麟在东北
农村通过举办妇女识字班、
讲故事、唱抗日歌曲等方式
启发目不识丁的底层民众及
儿童的觉悟,在东北乡村组
织起妇女会、儿童团。虽然
儿童团团员们年龄尚小,无
法拿着刀枪直接杀敌,但是
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做了站
岗放哨、照顾抗联家属、散
发传单、贴标语、监视敌特
活动等工作,成为抗日游击
队的有力帮手。在东北大地
燃起的熊熊抗日烈火中,也
有他们添的一把柴,他们中
还有的为抗日事业献出了宝
贵的生命。
如今日本侵略者以及其
他一切来犯之敌都被赶跑,
中国成了一个有领土主权的
国家。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
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能挺直
腰板做国家的主人。而当年
那些英姿飒爽的儿童团团员
们不是成为耄耋老人,就是
离开了人世,但他们创造的
丰功伟业永在,他们英勇牺
牲的斗争精神己成为中华民
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光耀千
古,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继
承和感恩。
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并
不太平,人类战争的根源也
未消除,我们之所以能享受
到和平、美好的生活,是因
为有人为我们付出。我们在
享受这一切的同时,不要忘
记我们肩负着保卫和平的责
任。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
变局之中,一定要居安思危
,不忘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
,牢牢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只有记得昨天的路,才能走
好今天的路,明确明天的路
,不忘昨天,警钟长鸣,正
是本书的写作缘由所在。
在东北浩如烟海的抗日
题材小说中,这部篇幅不长
的《后山童谣》只不过是沧
海一粟。其存在的理由在于
,它注重东北儿童精神觉醒
过程的描写,凸显民间文艺
——中国故事与童谣在儿童
启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
利用这一武器的正是我党的
地下工作者——后山屯小学
校的叶先生。田贲、李兆麟
、赵尚志(小李先生)就是
叶先生的原型。而作品中的
主人公亮子的身上,则有着
小英雄谢荣策、王二小的精
神基因。小说通过对亮子等
农村儿童觉醒过程的描写,
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善于以
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启发儿
童觉悟,用精神火炬照亮儿
童无知内心的过程。在中国
精神中,即有源远流长的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脉,现
代红色文化基因,汇聚成一
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而童谣
和故事就是传递这种精神火
炬的接力棒。有了这种精神
的传递与秉承,东北山村懵
懂无知的黄口小儿,才能变
成捍卫国家尊严、为民族解
放而斗争的战士。
这篇小说存在的理由还
在于,人物形象的设计与塑
造,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小说通过对叶先生形象的塑
造,辉映了五四运动以来,
《新青年》杂志的编委们呕
心沥血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
,传播世界先进思想的启蒙
运动的光辉,继承了鲁迅先
生以小说启发民智的精神血
脉,是“红船精神”在东北大
地发扬光大的具象化表现。
从而使我们深深意识到,小
说中后山游击队的出现,则
辉映着老舍先生在《四世同
堂》中所暗示的民族解放的
希望“在后山”的思想,同时
它也是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
绝斗争的缩影。主人公亮子
则是秉承了强大的民族文化
精神,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
东北一代新人的典型代表,
他有谢荣策、王二小以及杨
靖宇将军领导下的“杨司令
的少先队”的系列抗日活动
做支撑。因此,读他们的故
事,有利于
导语
《后山童谣》注重东北儿童精神觉醒过程的描写,凸显民间文艺——中国故事与童谣在儿童启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读他们的故事,有助于了解东北的这段历史,正确认识历史的精神。
回望历史,《后山童谣》带领小读者去感知和触摸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忘却的那段历史。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苦难、已经创造的辉煌成就、正在推进的伟大事业,在这一刻交汇熔铸成全民族珍贵的集体记忆和美好的共同梦想,激励我们带着历史启示阔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后记
契机与敞亮
提起小说创作,别看我
年龄大,却是个新手。万事
开头都有契机,我写《后山
童谣》的契机,来自出版社
编辑曾跟我谈起过的一个选
题,与九一八事变有关。这
一谈却给了新手想试一试的
愿望,这成了我写作《后山
童谣》的契机。有了这个契
机,我学着老作家的样子,
开始搜集素材,然后进入构
思、赋形、修改等几个阶段
,完成了这篇小说的写作。
如今回过头来看自己的
写作过程,就好像蛹变蝶,
经历了一个挣脱黑暗的茧壳
达到“敞亮”的过程。要写小
说,创作的素材从哪里来?
这是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历史的车轮是不能逆行的,
过去的时空也不能再现,帮
助我跨越历史鸿沟的是图书
馆里那些介绍九一八事变后
,东北抗联进行艰苦卓绝的
抗日斗争的若干书籍和史料
。刚巧我那时正准备编一本
书,曾涉猎过大量与此有关
的历史资料,歪打正着,它
们为我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再加上以往我对九一
八相关知识、故事的积累,
使我不至于临阵做“无米之
炊”。
进入构思阶段以后,我
毫不犹豫地设定它为一篇儿
童小说,原因很简单,我是
一名高校的儿童文学老师,
从事儿童文学教学与研究工
作已有三十多年,读过的儿
童小说不在少数,以往对儿
童小说鉴赏的经验教会了我
该怎么写小说,这就决定了
我对素材的搜集也偏向于儿
童。
在占有了相当的创作素
材之后,接下来就进入对素
材的梳扒、整理和理解的环
节。要着手这一环节的工作
首先遇到的是角度问题,角
度的选择决定了在生活素材
的立体模块上,从哪一面去
突进、揭示它的认识价值。
如果视角平平,认识难免会
人云亦云,这部作品也就失
去了写作与出版的意义。如
果视角新,有利于作者直逼
历史的堂奥,对历史本质有
新的发现,小说创作才能获
得成功。角度关系到对素材
认识与理解的方向,决定作
品的命运和品位。因为作者
对素材认识与理解的结果确
立了作品的主题和灵魂,真
是至关重要。
由于我多年搞儿童文学
理论研究,道理通,但是真
正实践起来却感到很难。我
体会到,一是难在对素材的
理解能力。这是一个人综合
能力的体现,需要调动人的
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人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协同
作战,而这些理解因素的形
成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能完
成的,而是需要你一辈子的
功力。当然对有些问题的认
识临阵磨枪,总比不磨要好
,况且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但要在短时期内有一个飞
跃,达到立竿见影、大见成
效的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与“人不可能一口吃个胖
子”是一个道理。
二是难在作者要有“同情
心”,有大爱情怀。在作品
的“灵魂”建构中不仅有思想
,还有情感。克莱夫·贝尔
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其中的“意”比较接近思想
,“味”则更靠近情感和直觉
的东西。一部小说没有情感
,就不能感动人,更无法作
用于人的灵魂。同样,一部
作品若是没有直觉,就不会
有灵气,读来味同嚼蜡。而
要使作品情感充沛,如梁启
超所谓的“笔端常带情感”,
作者非要先是一个有情人不
可。唯其有大爱的情怀,与
人民的喜怒哀乐同情共振,
才能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
急,“哀民生之多艰”,喜民
生之改善。自己先动于衷,
写出来才能感动读者。而大
爱之心是需要一个人从懂事
的时候就开始培养的,而且
爱的教育应伴随一生。
至于直觉的获得,一靠
童心永驻,因为儿童思维的
主要方式是直觉,可是能从
小到大一直保持直觉不泯灭
却绝非易事。一般来说,随
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所受教
育的提高,理性思维会日益
增强,而直觉思维却日趋式
微。能保持理性思维与直觉
思维并行不悖发展的人极少
,然而直觉却是创造力的源
泉。作品中的“味”就要靠直
觉来捕捉,即靠联想、想象
和灵感顿悟来捕捉事物背后
隐藏的秘密,它是被理性遗
漏的,是极富个性化的。当
灵感来临的时刻,就是事物
揭去神秘的面纱,敞亮真理
的时刻。作品里有了它,就
有了灵气。它带给作者的是
一种高峰体验。我不确定自
己是否体会过这种高光时刻
,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创
作素材曾在我心里翻江倒海
,经历了翻来覆去的嚼碎、
消化,再咀嚼、再消化的过
程,最终,自我的灵魂与素
材碰撞出新的火花,一个想
法在心里逐渐成熟、敞亮起
来。
当我付诸笔端给作品赋
形的时候,即进入了写作阶
段。小说中的主人公形成了
,他大概是现实生活中所没
有的,是我通过想象将素材
进行重组的结晶,而故事情
节也不再完全是生活中曾有
的事实,而是被我理解过的
生活,和在历史上可能发生
的,但我确信它更能反映历
史本质的真实。有人在谈电
影创作的时候说,电影就是
让观众一遍遍地“上当”,但
是“当当不一样”。所谓“上
当”,说的正是电影中的故
事都是编剧编的,观众愿意
“上当”,那时因为假中有“
真”,也因为故事编得好。
而要达到“妙笔生花”的写作
效果,就要靠作者的想象力
和“笔力”,这更是“冰冻三
尺,非一日之寒”。所谓“当
当不一
书评(媒体评论)
孩子是一个整体,知道
历史上的孩子是怎么生活的
,也许现代儿童会生活得更
好。要捕捉“九一八”时期儿
童的面影,就读读这个故事
吧。
——儿童文学作家、中国
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
协会副主席 刘东
过去我们常以为只有成
人才能书写历史,其实儿童
也在创造、书写着历史。这
本书会告诉你,在国破家亡
之际,什么是一个儿童的历
史担当。
——作家、辽宁省作家协
会会员 王宁
精彩页
第一章 童谣要传下去
1931年5月的一个早晨,太阳刚刚冒出山梁,后山屯的炊烟还没有散尽,屯里老张家的两个孩子亮子和妞妞已经吃过早饭,来到离屯不远的一条小河边放鸭子。大约半个小时的光景,后山屯小学的学生赵二拴领着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沿着河边朝他俩走来。
“亮子!妞妞!”二拴老远就和他们打招呼。
亮子边朝着二拴挥挥手,边仔细打量他身旁那个陌生的年轻人。等他们走近了,二拴停下来,笑呵呵地向亮子和妞妞介绍道:“这是我们学校的叶先生。” 又向叶先生介绍道:“这就是我的好朋友亮子和妞妞。”
“你们好!”叶先生边打量着面前的两个孩子,边笑着向亮子伸出了手。亮子是一个十岁上下的男孩,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剪得整整齐齐的,四方形的脸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浑身上下带着农民子弟特有的憨厚、朴实的气息。妞妞是个不过五六岁的女孩,圆脸盘,大眼睛,梳着两根翘翘辫,身上的衣服干干净净,见人很爱笑,一副讨人喜欢的样子。刚一见面,叶先生就喜欢上了这两个孩子。
亮子见了陌生人有些拘谨,更何况他是学校的先生。亮子不敢望他的脸,也不敢去握他的手。
亮子问道:“你不在学堂念书,到这儿来干什么?”
二拴笑着说:“今天是星期天,不上学。我们叶先生喜欢搜集童谣。谁都知道咱屯数你奶奶最会唱童谣,可惜他老人家走得早。”
二拴的话说到这时顿了一下,然后又接着说:“还好,她老人家把会唱的童谣都传授给你们了。今天我带叶先生来,就是想请你俩唱童谣,叶先生要把它们记下来。”
叶先生接着说:“亮子、妞妞,别紧张,你们就当我是你们的大哥哥,今天要和你们一起玩游戏。你们先唱,我跟你们学好不好?”亮子听叶先生说话这么和气,一点儿架子都没有,便抬头望望叶先生。只见他人不胖不瘦,身材适中,面目清秀,目光深邃,举止沉稳,一脸和善的笑容。穿在他身上的灰布长衫洗得发了白,可是衣服合体,透着一股书生气。现在他的双眼正透过镜片望着他,有说不出的亲近感。他心想:我要真有这么个大哥哥,该多好啊!
亮子打消了顾虑,说:“好,我唱。可您……为什么要记下来呢?”
叶先生笑着说:“以往童谣能留存下来全靠有人唱,要是哪天大家不唱了,这些童谣就失传了。如果我们把它记在纸上,发表出去,那么童谣就能得到永久的保存。看到的人越多,流传的机会就越多,童谣就不会失传了!”
听叶先生这么说,亮子就明白了,说:“那我俩就唱了。嘻嘻——唱得不好,别见笑。”
二拴说:“你就别谦虚了。”
叶先生坐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打开了他的小本本。亮子先用眼睛照看一下他的鸭子,见它们像往常一样,正在河水中嬉戏,就用手扯了一下妞妞的衣服,妞妞就和他一起唱起了童谣《小小子儿》,叶先生边听边记录。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叶先生一听就乐了:“这首童谣怎么流传这么广?我小时候也唱过。”他一字一句地记完了,又继续说,“知道它为什么能流传这么广、这么久吗?”亮子虽然平时喜欢唱童谣,可这个问题却压根儿没想过,就摇摇头。叶先生说:“一来是它合辙押韵,唱起来顺口,人们就喜欢唱。二来是一听就懂。 ‘小小子儿’,是咱东北老乡对小男孩的亲切称呼, ‘坐门墩儿’也是东北话,南方人把门墩儿叫门槛。门墩儿可是咱东北小孩儿坐得最多的地方。二拴,你坐过门墩儿吗?”
“坐过。”二拴答道。
“亮子、妞妞,你们呢?”
他俩互相瞅瞅:“坐过。”
“我小时候也常坐。”叶先生一说,大家都笑了起来。“大家都熟的事,自然是一说就懂。这三嘛,是有趣,好笑,唱起来快活。你们想想,就这么一个没有半人高的小家伙,还不知道媳妇儿是什么呢,就 ‘哭着喊着要媳妇儿’,你说可笑不可笑?”
三个孩子一听又哈哈笑了起来,原来紧张的气氛随着笑声一扫而空。
一首童谣唱毕,亮子又用眼睛扫了一下正在河里撒欢儿的鸭子,它们正把头伸进河里找鱼吃呢。亮子接着唱第二首:“咸丰年,街上看……”亮子一起头,妞妞就跟着唱:“卖儿卖女连成串,三个铜钱摆摆手,五个铜钱争着愿。”
P1-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