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近地球之巅
分类
作者 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亮点展示

《走近地球之巅》详情页960.jpg

编辑推荐

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亲自把关

10家科考、登山、测量等行业权威机构匠心打造

132张图片全景呈现地球之巅的壮美与神奇

84幅精彩手绘图、专业地图、信息图表深度解读珠峰知识

29个音频、视频、VR三维地图,带来全新的立体延展阅读体验

8张大幅面超长拉页,信息丰富、设计新颖

一部影像珍贵、资料翔实、视觉震撼的珠峰科普精品力作

一场珠峰科普盛宴,一堂生动的国民科普课

聆听珠峰科考、登山、高程测量的亲历者们倾情讲述珠峰故事

见证人类探索和认知珠峰、追求和实现梦想的勇气与力量

内容简介

本书以“认识珠峰”“科考珠峰”“攀登珠峰”“测量珠峰”“保护珠峰”五个篇章,全景呈现珠峰的壮美与神奇,再现了珠峰历次科学考察、登山、高程测量的艰辛历程,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可以增进人们对珠峰及青藏高原的认知、推进地球第三极保护。书中首度系统展示了我国6次珠峰地区大型综合科考、2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成果;详细绘制了18条人类成功登顶珠峰路线,解读了从北坡登顶珠峰的路线及营地,沉浸式呈现攀登珠峰全过程;讲述了珠峰近期较新高程数字的故事,介绍了中国制造的首次登顶珠峰的测量仪器及原理。采用大幅面超长拉页等新颖独特的装帧设计,以大量摄影图片、手绘插图、专业地图及信息图表,以及音频、视频、VR三维地图融媒体延伸阅读,为读者带来一场珠峰知识盛宴和全新的阅读体验。希望通过本书,共同感受地球之巅的震撼恢弘,见证探索自然、追逐梦想、勇攀地球之巅的中国精神与力量。

作者简介

《走近地球之巅》编委会

由陈俊勇院士(大地测量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院士(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学家,中国冰芯研究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担任科学顾问。

由中国地图出版社联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中国登山协会、自然资源部宣教中心、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等多家单位的测量、登山、科考等领域的专家编写。

精彩书摘

第一高峰在哪里

地球,

这颗孕育生命万物的蓝色星球,

从浩瀚无垠的宇宙生发而来,

在漫长悠远的光阴雕琢中,

历经无数次风云激荡的洗涤,

持续不停地迸发出无尽活力,

幻化出浩渺的海洋和新鲜的空气,

随之又舒展着自己伟岸雄壮的身姿,

创造了起伏的陆地和鲜活的自然万物。

再经历亿万年沧海桑田的更迭轮回,

让蔚蓝无际的海洋和五彩缤纷的陆地,

时而交替兴起,

时而交错依存。

万物和生命不断轮回,

尘寰和天地相互守望。

在人类赖以繁衍栖息的土地上,

则是以山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不同的形态,

错落有致地和冰川、湖泊、江河、溪流交融共生。

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区域,

本就是一座座山川相连,

一首首藏歌嘹亮的青藏高原。

这里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

包括西藏和青海两省区全部,

以及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四省区部分地区,

总面积约260 万平方千米,

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4000 米。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

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和高原物种基因库,

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地区。

大自然伟大的杰作中,

尤以山为雄浑高耸之形,峰为壮丽峻峭之态。

当山地连绵不断,

呈线状延伸的形态时,

方可称之为山脉。

山脉的高点,

便是山峰。

犹如地球头颅一般的峰峦,

总是以高傲的姿态,

挺拔在斑斓星球的躯体之上,

让人心生敬畏。

全球超过海拔8000 米的山峰,

有14 处之多。

这些高耸入云的至高之峰,

全部坐落于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

以珠峰为中心的20 千米的范围内,

仅海拔7000 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 多座。

这里终年云深苍茫,

山高陡峭人迹罕至。

尤其是珠穆朗玛峰,

总是欲与天公试比高,

其神秘的容颜令人无比向往。

珠穆朗玛峰作为喜马拉雅山脉

中众多山峦的主峰,

傲然挺立,

直抵云端,

是毫无争议的地球之巅。

这座矗立在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的高峰,

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

在阳光下金灿灿昂首天外,

凝眸相视已是巍然肃穆,

蓦然回首更是恢弘雄壮。

前言/序言

序一

拿到眼前这本书,感慨万千!

珠穆朗玛峰,坐落于世界屋脊之上,矗立于地球之巅,是人类魂牵梦萦的神圣坐标。无数的攀登者为登上世界最高峰前赴后继,无数的科学工作者为揭开珠峰奥秘不懈探索。测量珠峰高程已成为人类了解和认识地球的重要标志之一。

很荣幸作为亲历者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次大规模珠峰高程测量。46 年前的珠峰测量,为期数月的珠峰高程计算工作由我主持;16 年前的珠峰测量,我担任珠峰测量项目总技术顾问;2020 年的第三次珠峰测量,我有幸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技术方案论证和成果验收。这些都是令我毕生难忘、为之自豪的经历。

每一次为珠峰量“身高”,都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科学的不懈探索;每一次珠峰测量数值的精进,都体现着我国测绘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1717 年,清朝政府派测量人员跋山涉水,历尽艰险,对珠峰位置和高度进行初步的测量,并在《皇舆全览图》上明确标上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和名称;1966—1968 年,我国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建立了高水平、高质量的测量控制网,开展了天文、重力、三角、水准、物理测距、折光试验等测量工作,在没有登顶的情况下,对珠峰高程进行了测定;1975 年,测绘工作者综合利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全面开展的珠峰测量工作,在扣除峰顶积雪深度后,得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程为8848.13 米;2005 年,在传统测量技术的基础上,珠峰测量首次采用了卫星大地测量技术和雪深雷达测量技术,首次获得了珠峰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 米;2020 年珠峰高程测量,我国自主测绘仪器装备担当主力,彰显中国实力,测绘工作者首次在珠峰地区开展航空重力测量,并首次将重力

测量推进到峰顶,显著提升了珠峰高程测量精度,获得了人类历史上精度最高的珠峰高程测量结果。2020 年12 月8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 米。

珠峰高程测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地理、测绘、地质、光学、气象等多学科交叉,需要艰苦、周密的外业实测和复杂、精确的内业计算,其成果对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人类攀登高峰的步伐不会停歇,每一次珠峰复测,都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群体永无止境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都刻画出了英雄的测绘队员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群体雕像,他们将“中国梦”印在冰川之上、高山之巅,他们用实际行动激励后人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勇攀高峰。

本书以图片、地图、信息化图表、手绘插图为主,内容丰富、有趣,视角、方法独特,旨在广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动员全社会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编者用通俗的语言把颇为专业的理论娓娓道来,将一个个小故事巧妙串联起来,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学习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可谓一本关于地球之巅的百科全书。我把本书推荐给大家,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相信这本书能给你们带来思考和收获。

序二

人类对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的攀登和探索从未停止。对“珠峰有多高”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答案也总是暂时的。一方面,地壳板块不停运动,导致这一高度始终处在变化之中。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不断进步,我们不断逼近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人类对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的每一次科学探索,总能牵动无数人的好奇与兴趣,也是科学研究向公众科学普及的一次极好机会。

我非常欣喜地看到《走近地球之巅》这本科普精品图书的出版。这本书用翔实的资料、精美的图片和深入浅出的解读全景展示了珠峰的壮美与神奇,系统梳理了珠峰的科考、登山和测绘历史,生动讲述了研究珠峰变化的科考行动,擘画描绘了珠峰保护的宏伟蓝图。

这本书编委阵容强大,包括众多科学家和科学传播专家,强强联合打造了这一精品力作。科学家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创建者,确保了本书的科学性。科学传播专家的科学艺术加工,将科学研究的最前沿成果,以科学和艺术融合的方式呈现在图书中。希望广大读者能在这本书里读懂大美无言的地球之巅。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攀登科学高峰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在刘东生、施雅风、孙鸿烈等老一辈科学家带领下,我国青藏高原研究取得卓越成就。我们正在实施的第二次青藏科考,不断取得标志性重大成果。当科考队员们走向珠峰的时候,他们都在努力达到各自领域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攀登和探索的精神,相信也能成为广大读者一种精神追求。

从更大的意义上讲,青藏高原和珠峰也是中华民族志存高远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凝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本书所反映的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等理念与举措,也反映了生态发展的科学理念。

期望本书作为了解青藏高原和珠峰的窗口,作为连接科学和社会的纽带,为保护地球第三极作出贡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