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我国傣族医药古籍的专著,可填补学术界长期以来傣族医药古籍目录学和文献学研究的空白,为国内外研究者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搜集、整理、加工、分析、研究傣族医药文献信息的过程中,作者通过目录学研究,从源到流,纵横相参,建立古籍分类体系,将傣族医药古籍进行分类,不仅便于检索,还能够按图索骥;亦注重对傣族医药文献的整序与内容揭示,通过提要编纂,全面反映傣族医药古籍种类及其基本内容、学术渊源、流传情况、学术地位等情况,使收藏分散的傣族医药古籍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不仅能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功能,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发挥正本清源、提纲挈领的学术价值,为傣族医药古籍的挖掘整理、知识重组和知识发现提供基础,为傣族医药学术研究提供最有力的凭证;有利于厘清傣族医药的学术发展脉络和学科领域的形成过程,为学术史研究提供线索和材料,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傣族医药学科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罗艳秋,女,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民族医学专业,医学博士,就职于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万人计划”文化名家,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理事,云南省中医药学会文献古籍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地位及其贡献。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创了引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民族医学的全新视域。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地厅级3项。创建的民族医药知识体系建设路径“古籍整理与田野调查互参式研究—提炼原创思维,明确核心概念,构建知识体系—临床验证,在实践中总结新理论”逐渐趋于完善。在这条路径的指导下,《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分类体系构建研究》获云南省第二十次(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民族医学文献学研究》获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目录 前言 上篇 民族医药古籍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章 民族医药古籍的特点 一、年代久远、底数不清 二、分布流散、流失严重 三、分类简单、系统性差 四、保存简陋、传承保守 五、文字古奥、寓意精深 六、载体丰富、装帧多样 七、辗转抄录、版本众多 第二章 民族医药古籍整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尚未全面开展古籍调查工作 二、古籍的时间下限界定不明确 三、缺乏统一规划和地区间协作 四、分类各行其是尚无统一标准 (一)常用的传统分类方法 (二)传统分类方法存在的问题 五、重学术研究,轻文献资源整合 六、研究方法单一,学科间缺乏联系 第三章 民族医药古籍整理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民族医药古籍范围的界定 (一)时间下限可适当放宽 (二)内容应体现民族特性 (三)载体形制可丰富多样 (四)应包括口传文献 (五)概念外延应拓展 二、民族医药古籍分类体系的构建 (一)民族医药古籍分类的基本框架 (二)民族医药古籍的分类体系 三、民族医药古籍总目提要的编纂 中篇 傣族医药古籍的调查研究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傣族医药古籍的基本情况 (二)傣族医药古籍的研究重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追溯法 (二)目录研究法 (三)关键人物访谈法 (四)综合研究法 三、主要观点 (一)重视傣族医学的双重属性 (二)古籍价值揭示需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四、研究意义 (一)推动傣族医药文献资源体系建设 (二)深入揭示傣族医药古籍的学术价值 (三)为傣族医药学科体系发展奠定基础 …… 下篇 傣族医药古籍总目提要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