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雨毛乌素(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的人生故事)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作者 岩波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石光银,陕西定边人,1973年7月入党。他是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四十多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他还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农户+基地”的新模式,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等称号。本书再现了石光银坎坷然而辉煌的人生。
作者简介
岩波,原名李重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南开大学毕业,高级政工师,历任部队战士、机关处长、国家级大报特约记者、行业杂志副主编。曾出版非虚构文学《风雨毛乌素》,中短篇小说集《翡翠扳指》,长篇小说《开锁》《古玩圈》《鸽王》《我把青春献给你》《今夜辰星璀璨》《狼山》《成色》《地下交通站》《1943,黄金大争战》《饮食男女》《暗战》《青花》《离婚男人》《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等,计六百余万字,有的作品获国家和省市级奖项。
目录
风雨毛乌素:“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的人生故事
石光银英雄谱
后记
导语
本书讲述的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治沙英雄石光银的人生故事。石光银,陕西榆林定边人,中共党员。他是中国治沙种树最成功、成立公司以企业化的方式治沙的第一人,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四十多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出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并且帮助沙区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由于他对国家、人民和生态环境做出的卓越贡献,他曾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世界优秀林农奖”等荣誉称号。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他“七一勋章”,对他的先进事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扬。本书艺术地再现了石光银坎坷然而辉煌的人生。
后记
我和摄影家高蕴辉在毛
乌素沙漠地区前前后后生活
了两个月,在定边县委宣传
部安排下,我们来到了治沙
英雄石光银的公司。起初我
们住在沙区农户家中,给农
户添了不少麻烦,他们有时
一天只吃一顿饭,往往是带
着水和干粮下地干活儿一天
才回来。为了我们,就要从
地里跑回来做饭。为减少和
避免这种情况,更为了和石
光银零距离接触,我们搬到
了石光银治沙公司的办公室
住宿,一日三餐就在公司的
简易小食堂里。一个多月来
,我们多次采访各年龄层次
的治沙人员,多次跟随石光
银进入沙区和林区踏勘和检
查工作,并顶着烈日甚至冒
雨参加了植树活动。
住到公司以后,因石光
银经常住在公司,我就有了
和他朝夕相处的机会,我们
常常坐在公司大院里,乘着
月色聊到深夜。石光银治沙
已经五十余年。他是因为八
岁时被沙尘暴卷到三十里外
的内蒙古,幸亏被牧民所救
,而他的小伙伴被刮得永远
失去了踪影和下落,所以他
立志治沙。他的事迹广见报
端和网络。治沙生活无疑是
艰苦、枯燥和乏味的,没有
超乎常人的远大目标和毅力
,不可能坚持多年。而他的
治沙是自发的,与一般林场
、农场不一样,没有人给他
定指标、定任务。正因为如
此,更显得可贵。他是中国
治沙种树最成功、治沙面积
最大的一个人,是以承包方
式治沙的第一人,还是成立
公司以企业化方式治沙的第
一人。在补贴政策多年未能
到位的情况下,他一心想着
国家,办起很多小企业,以
副养主,为国家承担了本不
该由他承担的责任。他还把
儿子石战军培养成新一代治
沙精英,石战军是定边县首
届十大杰出青年之一,是共
青团中央十五大的陕西省代
表。就在石光银年老多病,
打算交班给儿子的时候,石
战军却在参加植树节活动的
路上出车祸去世。石光银仰
天长叹,老泪纵横。痛失爱
子的石光银在掩埋了儿子的
第二天,即在公司召开会议
安排治沙工作,并将儿子没
有完成的事业重新接了过来
。他说:“额还有孙子,额
要培养孙子继续治沙!”石
光银曾经获得“全国劳动模
范”、中国第一个“治沙英雄
”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到党
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作为中
共十八大代表出席会议,两
次作为中国治沙代表出席联
合国粮农组织召开的世界级
会议,获得“世界优秀林农
奖”。
我在他身边体验生活,
时时感到被他的精神所照亮
,即使一身大汗,也不觉得
辛苦。我与公司林农们打成
一片,彼此无话不谈,共同
语言越来越多,思想感情越
来越近,他们的喜怒哀乐就
是我的喜怒哀乐。我也终于
知道,石光银的异禀之处就
是他的脖子,但那不是天生
的一道梗子(龙鬃),而是因
为扛树苗过多出现的劳损、
颈椎错位,导致做手术用四
块钢板固定和矫正脖颈。石
光银是个性情中人,一生中
,为治沙种树,血、汗、泪
都没少流,让人感到,这样
的劳模是真的劳模,这样的
英雄是真的英雄,足以令我
辈仰慕。
保护生态,优化人类生
存环境,是个世界性的命题
,是众多有识之士不计名利
投身其间的伟大事业,他们
为之奋斗,乃至披肝沥胆、
呕心沥血、献出生命。他们
活得最实在,最值得抒写。
我们写作者会因为不能完满
描述和表达他们而汗颜。
在写作中,我也经常自
我发问,石光银无疑已经取
得了很大的成功:事业与人
格都臻于圆满——权且叫作
成功和圆满,他需要完善的
后续工作还多得很——为他
助力的营养是什么?孩童时
埋在心底的怨愤是火种,自
不必说;那口号年代里看似
空泛的口号,仍然让他似得
神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
分,能够继承的,都继承了
;其中民俗一类,不一定为
人们所广泛提倡的譬如“结
拜”之举,也仍然为他提供
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力量。那
么,制约和阻碍他发展,使
他事倍功半的因素又是什么
?我想除了他的“没文化”之
外,诸多人为的属于本民族
的短板和局限性,包括当时
体制机制上的滞后和不完善
,都对他的治沙事业产生了
一定影响。没有这些影响,
他的治沙事业会更辉煌,国
家和老百姓受益会更多。大
而化之,笼而统之,囫囵吞
枣地叙说石光银,并不一定
对读者有更深的启迪和反思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
,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
,我们的事情就能办得好一
些。”问题是,我们应该有
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与局限

我之所以写这部作品,
还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到沙
害的严重性和治沙的艰难性
,希望更多的人能投入到这
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业中,更希望得到国家政策
上的扶植和各级领导的大力
支持。
现书名定为《风雨毛乌
素》,并已经杀青。但工作
还在继续,采访还在进行,
学习和受教育将成为我们的
永远。
岩波
2015年1月
又记
2014年夏季我到毛乌素
沙区深入生活和调研,那时
治沙英雄石光银的公司还没
盖楼房,公司办公是在一排
平房,有房脊和天花板的红
砖房。石光银安排我住在原
总经理、他儿子石战军的办
公室,里外间,外间有办公
桌椅、文件柜、会客的沙发
,文件柜顶上有一幅大幅的
石战
精彩页
0
浑浑莽莽一大片,遥远前方看不见。冬冷夏热无活物,人畜走上往下陷。
毛乌素是个人们熟悉的名字,熟悉的原因在于它是一片浩瀚得令人畏惧的沙漠。这片地区四万余平方公里,位于内蒙古、陕西、宁夏三省(自治区)交界之处。在古代,这里曾经水草丰美,公元五世纪时,毛乌素南部的白城子,还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那时绿油油的草滩一望无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生机的河水悠远清澈,既风光怡人,又是很好的牧场。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被破坏殆尽,就地起沙,形成后来的沙漠,并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里逐渐增大和扩展。大约自唐代开始有积沙,至明清时已形成茫茫大漠。2014年6月底,我和摄影家高蕴辉打点行囊,走进了这片地区。
不久前,曾经有朋友邀请我去“滑沙”、磕(去)欣赏沙漠的浩瀚与壮观,被我拒绝了。我相信我此生已经绝了这个念头。因为,我有一个战友退伍后在甘肃沙区林场工作,他经常在QQ里向我倾诉治沙的紧迫性、工作的劳累艰辛,特别向我告知,尽管他们专业人员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但我们国家仍然以每年30万亩的速度在土地沙化。国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治沙,但沙魔行进的可怕的脚步声并没有停止,一些地区仍然面临“沙进人退”的局面。譬如遐迩闻名的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就正被沙魔包围和蚕食,情况十分危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无疑这是关乎国人生计的临界线。我不仅没有去“滑沙”的心情,反而关注起土地沙化与治理问题,把目光锁定在中国治沙最有成绩、最应该让世人知道的毛乌素沙漠地区治沙英雄石光银身上。但战友莫名其妙地告诉我,石光银有异禀,不是谁想见就能见、谁想学就能学的。
真的吗?我听老辈人说:汉高祖刘邦有异禀,即生下来的时候,屁股上有七十二颗黑痣;明太祖朱元璋有异禀,生就的是五岳朝天,两额、两颧、下巴都凸出,状如五岳。那都是帝王将相,后人“塑神”的因素居多。石光银不过是个治沙人,难道还能和帝王将相相提并论了?不过,战友的话让我想见到石光银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西行的念头在得到天津作协和中国作协支持以后,我们登上了天津直达宁夏银川的列车,打算由此转道陕西榆林定边县,再由此进入毛乌素沙区,走近老英雄石光银。列车向西疾驰,车窗外一座座城市和村庄、山峦、平原、河流闪过,我们的心也伴随着列车的节奏向西飞驰。高蕴辉轻声背诵起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名作《西去列车的窗口》:“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他说:“诗人的咏叹与豪迈的情怀,更让我体会到此行的重要:作家、摄影家和其他艺术家,不接‘地气’就难以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好作品,而我们所要接的这个‘地气’,就是要看看真实的石光银是怎样真实地治沙,让荒凉可怕的不毛之地变为蔚为壮观的绿洲的。在弘扬英雄业绩的同时,向世人昭示:沙魔固然可怕,但却是可以遏制的!”我心里却一直想着一句话:石光银有异禀。只是没有说出来。
当我们在榆林定边县委宣传部的安排下,真正见到石光银以后,感受到这位不寻常的老人身上的旺盛精力,那种藐视困难的豪迈情怀,不光体现在声若洪钟的朗朗笑声、指点沙洲的气势上,还体现在他行走在沙洲中那矫健的身姿和步履上。他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我要给你们来自大城市的人一个下马威!”这个“下马威”就是带领我们参加他们公司半年一次的林地大检查,要在沙洲和林地整整走两天。高蕴辉看看我,好像在说:我们走得了吗?跟得上老人的脚步吗?我顾不上和他交谈,只是一个劲地观察石光银:他的异禀之处在哪儿呢?
1
漫漫黄沙,一望无际;道道沙梁,鳞次栉比。
一对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女一前一后走着。前面的汉子高大瘦削,面色黢黑,五官俊朗,额头上过早地爬上两道深深的皱纹,那皱纹深得如同人工故意雕琢;脊背微驼,背着简陋的铺盖卷——那铺盖卷十分寒酸,被麻绳勒了两道,搭在汉子的肩膀上,在行走中一耸一耸的,显得没有分量,让人疑心能不能盖得住汉子的长腿长脚。婆姨一手拉着一个三四岁的娃娃,另一只胳膊上挎了个篮子,但篮子里除了几只残了边的粗瓷碗和几双筷子,并无他物。
不知道走过了多少道沙梁,那沙梁似乎永远走不尽似的。沙梁有的一人高,有的更高,人走上去,脚底下一陷一陷的,走下坡时,人影便被隐没。烈日在头顶照着,烤得人热汗淋漓,打着补丁的衣衫后背已经湿透。婆姨早已疲惫不堪,只因为她从小就是童养媳,在自家受苦,到了婆家仍然受苦,所以,面对苦和累,她的反应是麻木的。刚刚三十岁出头,脸上没有皱纹,却头发全白,自得耀眼,让人不好接受——那似乎是对穷苦生活的无声抗议。她的肚子微微隆起,显然身怀有孕;她的脑后梳着发髻,腿上打着补丁的裤子用黑布条扎着裤脚。她机械地把沉重的两脚踩在前面汉子留下的脚窝里,手里拉着的娃娃几乎是跟头把式地跟着走,显然已经力不能支。两大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6: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