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共入党条件的研究,尚不能充分展现中共入党条件的历史变迁过程。本书围绕入党条件,分几个阶段论述,一一梳理了中央文件的相关规定及意义,特别是结合各个时段的形势、任务变化,比较准确地阐述了中央对党员的要求及背后的原因,为我们理解党的壮大、发展的历程提供了一种较为严谨的思路。 作者简介 孙明增,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社科研究系列副研究员职称,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与党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科研与教学。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及省部级课题等30项(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24项)。参与撰写著作3部,在《求是》《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多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 二、列宁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 第二章 1921—1923:入党者必须忠诚于党且不可跨党 一、中共入党条件的影响因素 二、建党前夕党员几乎为“清一色的知识分子” 三、中共一大:愿忠诚于党者只要不跨党即可入党 四、从广州会议到西湖会议:“不跨党”逐渐取消 五、党的成立初期党员队伍发展状况 第三章 1923—1927:入党者有阶级觉悟且对革命忠诚 一、把优秀的国民党员吸收到我们党里来 二、吸收劳动群众中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入党 三、吸收社会一切革命分子入党 四、国共联合战线的危机和对工农群众运动的压制 五、大革命时期党员队伍发展状况 第四章 1927—1935:重点吸收工农等劳苦群众入党 一、将大革命失败的主因归为“党的指导机关知识 分子化” 二、八七会议:党的灵魂和躯壳都要换 三、白区:排斥、反对知识分子入党 四、苏区:吸收革命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入党 五、土地革命时期党员队伍发展状况 第五章 1935—1946:党的大门向社会各阶层开放 一、瓦窑堡会议:愿为党的主张而奋斗者都可入党 二、党内关于民族革命领导权的争论与解决 三、发展党员工作的多种途径 四、大力发展党组织后巩固党组织 五、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 六、中共七大:有成分但不唯成分论 第六章 1946—1966:吸收成分好、阶级觉悟高的人入党 一、将地主、富农和流氓分子清除出党 二、党员必须成分好且不能剥削他人劳动 三、中共八大:剥削他人劳动的人不能入党 四、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看法发生改变 五、重新登记党员工作的十大标准 第七章 1966—1976:吸收所谓优秀的造反派入党 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二、“五十字建党方针”与“吐故纳新”理论 三、“六厂二校”的“一学二批三吐四纳” 第八章 1976—2012:向知识分子和新阶层敞开大门 一、对知识分子进行重新定位和政策调整 二、大量吸收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入党 三、向新兴社会阶层先进分子打开党的大门 第九章 2012—2020: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变化 二、发展党员工作新十六字方针 三、做合格党员的“四讲四有”标准 四、把牢记初心使命作为全体党员的终身课题 第十章 总结与启示 一、中共入党条件变迁的影响因素 二、中共入党条件发展演变的启示 参考文献 导语 《中国共产党入党条件变迁研究》,是孙明增的博士论文。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以来的一百年间,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自然应该是先进分子。因此,不同时期,入党的条件和程序都很严格。此书对中国共产党入党条件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讲清了不同时期入党条件和程序的演变及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