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丛书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是为积极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匠精神而策划的,共编写10卷,分别为《文》《艺》《彩》《织》《绣》《器》《雕》《金》《复》《新》。
本丛书通过娓娓道来的传承人故事,介绍传承人的独特技艺,展示老一辈手艺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彰显中华民族特有的匠人气质、匠人风范,宣扬工匠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唤起读者对传统手工艺的珍视和保护。
《金》介绍了与铜器、银器等金属器物有关的9种非遗技艺及其传承人,包括楚式青铜、铜炉、白铁皮、永康锡器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精)/大国工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雷虎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大国工匠”丛书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是为积极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匠精神而策划的,共编写10卷,分别为《文》《艺》《彩》《织》《绣》《器》《雕》《金》《复》《新》。 本丛书通过娓娓道来的传承人故事,介绍传承人的独特技艺,展示老一辈手艺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彰显中华民族特有的匠人气质、匠人风范,宣扬工匠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唤起读者对传统手工艺的珍视和保护。 《金》介绍了与铜器、银器等金属器物有关的9种非遗技艺及其传承人,包括楚式青铜、铜炉、白铁皮、永康锡器等。 目录 楚式青铜器:炉火中铸就的“离骚” 铜炉:沉醉铜炉一缕香 白铁皮:铁皮屋里白铁匠 永康锡器:从无处不在到无声无息 苗族银饰:穿在身上的苗族符号 花丝镶嵌:“水深火热”中走出的皇家绝技 抬凿錾刻:在姑苏城里敲击岁月 熊氏珐琅:征服国际品牌的东方时尚 金银错:用金银雕琢昆仑之心 序言 对传统技艺和艺人的最 初印象,来源于中学语文课 文。《核舟记》中技艺超群 的核雕艺人,“能以径寸之 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 象形,各具情态”;《口技 》中的口技表演者,只“一 人、一桌、一扇、一椅、一 抚尺而已”,上演了一出精 彩绝伦的情景剧。这些独具 特色的传统技艺,如同星星 ,点缀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 明史中,见证着中华民族的 历史脉络和独特魅力,也照 进人们的生活,构成我们衣 、食、住、行、娱的方方面 面。 近几十年,社会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 与工业化进程如一辆快车, 载着我们驶入新的生活,也 带我们渐渐远离了那些传统 技艺。不知从何时起,庙会 上少了捏泥人的手艺人,过 年时门上不再贴木版印刷的 年画,精美的瓷器、温润的 玉雕似乎只能在博物馆见到 ,宛如天籁的大歌、古老神 秘的傩戏也只能在民俗表演 里见到。大量传统手工艺品 被标准、高产的工业流水线 产品取代,蕴含民族文化与 特色的习俗也因文化趋势流 变被推到消失的边缘,越来 越多的老行当随着时代的推 进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但是做了一辈子老行当 的手艺人,却不能割舍这份 感情。他们或隐身于闹市街 巷的艺术工作室,或留守在 深山的工艺保留地,或投身 于专门的“非遗”保护传承机 构,继续从事钟爱的事业。 我们见过做木雕的手艺人, 一笔一刻,在寂静的时光中 雕琢每一件浸入心血的作品 ;我们见过雕版的工匠,平 刀、圆刀、三角刀流转手中 ,勾勒出千变万化的美妙图 案;我们寻访过隐世的银匠 ,见证最美的银器在烈火与 锤打中诞生;我们光临过小 县城中的皮影戏馆,看着皮 影艺人和他们的观众一起慢 慢老去;我们也几度“进宫” 拜访神秘的文物修复师,看 他们如何让一件件故宫的稀 世珍宝“起死回生”……幸而 有这些“择一事终一生”的“ 大国工匠”,在日益浮躁的 环境中始终坚守本心,许多 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得以留 存下来,在时代的洪流中继 续绽放光彩。 与此同时,国家也逐渐 加大对传统技艺及传承人的 支持和保护。国务院先后公 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命名 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对传统技艺及传承人现状 进行了系统梳理;20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法》实施,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 了法律保障;每年6月的第 二个星期六被定为中国“文 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文化 遗产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众 多传统技艺以“非遗”项目的 身份重回时代舞台,并逐渐 被人们看到、了解、喜爱。 更令人欣喜的是,“‘非遗 ’热”在引发民众对“非遗”项 目关注的同时,也使许多富 有创意的年轻人加入到了传 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中,许 多传统技艺也在适应时代的 变化,大步向前,与时俱进 :用传统手艺打制的不锈钢 酒壶畅销海外;刺绣的荷包 成为“网红”伴手礼;蜡染布 做的时装和布包成为时尚的 代名词;甚至以宋锦织造技 艺为灵感发明的人造血管已 成功在临床上应用……这些 经典的传统技艺,是念念不 忘的绝响,就如同它们曾融 入古人的生活一般,也渐渐 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放出 光亮。 在这套十卷的丛书中, 我们试图走进那些“大国工 匠”的生活,记录他们的衣 食起居,品味他们的酸甜苦 辣;我们也尝试呈现那些传 统技艺,梳理它们的历史源 流,展望它们的传承创新。 我们相信,在流量横行、“ 网红”遍地的当下,坚守本 心、传承经典的工匠与艺人 更值得被尊重;在物质丰富 、文化多样的今天,精雕细 琢、饱含底蕴的手工技艺更 值得被推崇。 导语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手工艺在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从陶器到青铜器的烧制锻造,再到后来的雕刻、瓷器制造、丝绸织造等,传统手工艺不仅为我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动力,更成为我国几千年灿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代代手工艺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独具匠心的创造让留传下来的手工艺各具特色,如百花齐放在中华大地上。 本丛书用文字和图片将每一位非遗技艺传承人的故事记录下来,编纂成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向坚守不渝的大国工匠致敬。 《金》是其中一册,介绍了与铜器、银器等金属器物有关的9种非遗技艺及其传承人。 精彩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北省陆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比如,1965年江陵县望山1号墓出土的青铜剑,剑刃薄而锋利,色泽如鲜。郭沫若曾赋诗日:“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缕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虽然剑被称为勾践剑,却是楚人的杰作。另外,1978年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曾国虽为姬姓诸侯国,但被楚国征服后,一直是楚国的附庸国,深受楚国文化的影响,曾侯乙墓出土的众多青铜礼器具有典型的楚式青铜器特征,具有夸张飞扬的造型和鬼斧神工的纹饰。 专家公认,楚式青铜器的纹饰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与中原青铜器的一致性,又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它具有独特的花纹——似浪花飞溅的变形蟠螭纹、以线条勾勒的极度简化的凤鸟纹。它具有精湛的工艺,比如青铜嵌错工艺——在铸好的铜器表面镶嵌其他材料做成的丝或片,再用错石将铜器表面磨错平整,构成纹饰或文字。用于镶嵌的物质包括绿松石、红铜、金、银等。曾侯乙墓出土的许多青铜器就镶嵌了绿松石。此外,楚地也出土有嵌错红铜技术的青铜器。 楚式青铜器之于中华青铜文明,正如《离骚》之于中华古代文学,同属南国神采飞扬的文化高峰。此后秦统一六国,楚式青铜器也融人了更为宏大的中国古代文化世界中。 光阴流转,楚国已成往事,今天的人们似乎只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中,一睹那些精美的楚式青铜器。2000多年的时空间隔,楚式青铜器的制作技艺早已失传…… 寒冬腊月,我们来到与荆州市区一江之隔的公安县埠河镇一处农家院落,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铅锡刻镂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敖朝宗的家。敖师傅家族修复、复制古代青铜器的技艺世代相传,敖朝宗作为第四代传人,十几岁就跟随父亲和外祖父学艺。 由于历史和家庭的原因,敖朝宗成年后进入沙市印染厂当了一名焊接工人,一度放下了这门祖传手艺,他的一身本领也没有了用武之地。一直到1996年从印染厂退休,出于改善家中经济条件的目的,敖朝宗才又动起了做仿古青铜器的念头。他重新捡起了这门手艺,制作出的几件仿古青铜器很快得到了专家的赞赏,湖北省博物馆特地请他去复制馆藏的青铜器。他就靠这门手艺赚了点钱,补贴家用。就这样,敖氏青铜器又“重现江湖”。院子里整洁有序,各式各样的模具堆放整齐,制作精美的青铜器作品摆满陈列架:《越王勾践剑》《马踏飞燕》《雕花铜壶》……令人眼花缭乱。屋内还不时传来一阵阵金属敲击声,铿锵悦耳。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铅锡刻镂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敖朝宗秉承世代相传的家族技艺,能够制作出繁复的纹饰和精美绝伦的青铜器。 “铅锡刻镂技艺经我们祖辈数代人总结、改进而成。经过20多道工序,利用铅锡的特性,通过锤打、扭曲、编织、挤压、刻镂等手法,把平面纹饰和立体、扭曲、镂空等造型方法结合起来,把器物形状和动物形态完美融合。”敖师傅解释,“楚式青铜器纹饰繁复华丽,古代的泥模、蜡模保证不了造型效果,刻镂力度更难把握。我们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把泥模改成铅锡模。铅锡软而柔,延展性好,造型灵活又能适应各种刻镂技法,而且成型稳定。” 精细的工艺品铸造与雕刻过程十分复杂,手工制作的工匠如何能够掌握各个环节的诀窍呢? 面对我们的疑问,敖朝宗和盘托出,敖氏家族的技艺秘诀就储存在一整套口诀里。 “第一,‘制器先有模,无模难成器,成模有尺寸’‘成模上铅锡,刻镂驰其中’;第二,制模讲求技巧,‘圆刮方削成模道,动物成模先观形’‘分划分三四,六八方位出,宫格画纹饰,上下高低皆有度,反复比较能安心’‘万物有型,物象必实,实则可镂’;第三,技艺注重刀功,雕刻时要‘肩背紧、手腕活,脚落地、手落桌’;第四,下刀要讲方法,‘挑刀指用劲,以免伤眼窝’‘用刀力必致,用针力上尖’;第五,尽管花饰繁复,但有章可循,‘单元相同刻一侧,花形相对刻一片,平起平走刻一排’。这样‘每刀相连,前后相引’,方能‘四平八稳,镂花凝重’……” 对于青铜器的纹饰雕刻,敖朝宗十分强调心智的磨砺。在工作中,工匠应“恒定心力,眼手一致,宁停不急;紧而不急,慢而不松,心气平和”,即使中间刻错了,也不必从头做起,施行局部修复即可,“如有错,宁可错不可乱”,“审形若要改,改动应先思”。 敖氏家族的口诀世代相传,这种口耳相传的技艺传承方式,正是古代大量珍贵“非遗”技艺得以存续至今的关键。荆州市文化馆的谢志华介绍:“敖氏家族世代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把无形的文化理念转化为操作性强的实用技艺,并在传承中将新的体验与心法融会贯通,丰富了青铜文化的人文内涵。”P8-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