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观察婴幼儿的游戏图式--支持和拓展儿童的学习
分类
作者 (英)塔姆辛·格里梅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看的书。本书围绕儿童的游戏图式展开,首先阐述了儿童为什么会有图式行为,揭示了早期大脑发育的特点和儿童的学习规律。其次,阐述了儿童最常见的12种图式行为,呈现了儿童的游戏图式案例、如何解读这些案例,以及如何规划儿童下一步的学习和发展。阅读本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儿童的图式行为(即重复性行为),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观察与指导儿童的能力。此外,我国这方面图书甚少,引进出版将推动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
塔姆辛·格里梅(Tamsin Grimmer),经验丰富的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培训师和顾问,研究方向为游戏、图式、主动学习、促进儿童的积极行为和语言发展等。
目录
第1章 早期大脑的发育和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早期大脑的发育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第2章 观察儿童
观察和注意什么
记录观察和学习纪录
利用观察所得的信息
第3章 连接图式
是什么——观察连接图式
为什么——解读连接图式
下一步做什么——拓展连接图式
与其他图式的关联
第4章 装填图式
是什么——观察装填图式
为什么——解读装填图式
下一步做什么——拓展装填图式
与其他图式的关联
第5章 中心和放射线图式
是什么——观察中心和放射线图式
为什么——解读中心和放射线图式
下一步做什么——拓展中心和放射线图式
与其他图式的关联
第6章 围合图式
是什么——观察围合图式
为什么——解读围合图式
下一步做什么——拓展围合图式
与其他图式的关联
第7章 包裹图式
是什么——观察包裹图式
为什么——解读包裹图式
下一步做什么——拓展包裹图式
与其他图式的关联
第8章 穿过边界图式
是什么——观察穿过边界图式
为什么——解读穿过边界图式
下一步做什么——拓展穿过边界图式
与其他图式的关联
第9章 定向图式
是什么——观察定向图式
为什么——解读定向图式
下一步做什么——拓展定向图式
与其他图式的关联
第10章 定位图式
是什么——观察定位图式
为什么——解读定位图式
下一步做什么——拓展定位图式
与其他图式的关联
第11章 旋转图式
是什么——观察旋转图式
为什么——解读旋转图式
下一步做什么——拓展旋转图式
与其他图式的关联
第12章 轨迹图式
是什么——观察轨迹图式
为什么——解读轨迹图式
下一步做什么——拓展轨迹图式
与其他图式的关联
第13章 变换图式
是什么——观察变换图式
为什么——解读变换图式
下一步做什么——拓展变换图式
与其他图式的关联
第14章 搬运图式
是什么——观察搬运图式
为什么——解读搬运图式
下一步做什么——拓展搬运图式
与其他图式的关联
第15章 儿童行为的再诠释
是什么——观察图式行为
为什么——再次诠释儿童的图式行为
下一步做什么——拓展图式行为
尊重儿童
第16章 总结
序言
理解并支持儿童的兴趣
和强烈的好奇心是早期教育
工作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我们关注游戏中的儿童,有
时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他们
,有时会参与他们的游戏。
事实上,儿童经常沉迷于重
复性游戏,比如,把玩具摆
成一排,或者对某些东西表
现出特别的迷恋,如对轮子
的强烈兴趣。这些重复的行
为模式通常被称为“图式”(
schema)。
“图式”一词对许多早期
教育工作者及大多数家长来
说比较陌生,他们对这一术
语知之甚少,甚至觉得有些
虚无缥缈。事实上,大部分
幼儿教师资格认证课程和育
儿课程都没有提及图式这个
概念。但是,儿童的重复性
行为不断引起教师和家长的
注意,并使他们感到困惑。
因此,对图式的理解有助于
他们解释儿童的这种行为。
我希望通过本书澄清“图式”
的概念,使早期教育工作者
和家长更容易理解图式。
我注意到,一些描述图
式及图式行为的著作存在一
种学术倾向,理论家们使用
了非常学术的语言(如思维
形式、水平图式、动态图式
等)进行表述,导致许多人
无法很好地理解图式概念和
图式行为。本书采用了更加
接近实践的方法,思考了重
复性动作或活动(如连接、
搬运、旋转等),并为避免
不必要的混淆选择了已经被
广泛使用的术语,从而便于
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图式
和图式行为。本书所讨论的
许多案例,均来自笔者对儿
童的长期研究。
什么是图式——理论阐述
多年来,许多理论家已
经研究、讨论了图式行为。
皮亚杰可能是最早且最被广
泛认可的研究图式的理论家
之一,他将行为模式或图式
与思维和动作联系起来。他
认为,当幼儿重复某一动作
时,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想法
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或者
形成对周围世界的早期概念
。理论家有时将其称为“思
维形式”,即组织自己的思
维以理解世界的方式。
其他理论家认为,图式“
就像一个个碎片化的想法或
者概念”。这就好比儿童拼
图,他们努力根据手头的拼
图碎片理解整幅拼图。他们
通过重复不同的动作来探寻
事情是否如他们所预期的那
样发生。如果他们所预期的
是对的,那么拼图碎片正好
可以嵌在拼板上;如果他们
所预期的是错的,他们就需
要重新思考,换另外一块拼
图碎片。
克里斯·阿西(Chris
Athey)将图式定义为“一种
可重复的行为模式”。皮亚
杰和阿西均认为,图式行为
引导儿童发展思想和概念,
从而为他们的理解力的发展
奠定基础。通过探索,儿童
能够对物体进行归纳,根据
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
事物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做出
假设。儿童像科学家一样一
丝不苟地做实验,仔细探究
,以验证自己的理论和假设

比如,当儿童第一次看
到鸭子时,他们的大脑就会
把鸭子的特征和鸭子这个概
念联系起来,反复看到鸭子
则会增强这一认识。当儿童
第一次看到鸡时,他们也可
能管它叫“鸭子”,这表明他
们已经建立了思维图式,注
意到了鸡和鸭子的相似之处
。有关鸡的新信息需要他们
丢掉或者调整之前的认识和
看法,并识别鸡和鸭子之间
的细微差别。
克里斯·阿西还谈到了“顿
悟时刻”,即儿童在认知上
有了飞跃发展的时刻。她和
皮亚杰都使用了“同化”一词
来描述新信息被纳入已有的
图式,用“顺应”一词来描述
调整或改变已有的图式以适
应新的信息。这些新信息可
能会巩固儿童已有的图式,
并确认其有效性;也可能会
质疑已有的图式,促使儿童
重新思考或忘却已有图式。
布赖尔利(Brierley)认为
儿童需要具备忘却的能力,
这样他们的大脑就不会“固
化在错误的反应中”。前文
鸭子和鸡的例子就说明了由
于顺应而导致的反思和重构
。儿童需要经历顺应的过程
,改变自己有关鸭子的图式
思维,建构对鸡的新认知。
当儿童进行图式游戏时
,他们正在实验自己能独立
地做什么。当我们支持和拓
展他们的图式行为时,我们
就是在运用维果茨基的“最
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Development,
Vygotsky)理论,帮助儿童
在有额外支持的情况下达到
他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
也被称为“鹰
架”(scaffolding),即成
人支持儿童更广泛、更深刻
地理解某个观点或概念。关
注儿童的语言为我们洞察儿
童的图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
视角。
我们也可以和儿童讨论
他们的学习,并就他们正在
做的事情提出开放式问题。
这就是与儿童一起进行“持
续共享思维”(sustained
shared thinking),它将有
助于支持和拓展他们的图式
游戏。持续共享思维是一个
相当新的术语,产生于“学
前教育的有效供
给”(Effective Provision in
Pre-school Education,简
称EPPE)研究项目,是指
儿童与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
伴一起工作,从而解决问题
,或者澄清并拓展思维。我
们在儿童已有能力的基础上
通过提问、提出建议、提供
额外的资源,或通过与他们
一起游戏并向他们示范另一
种不同的方法来拓展他们的
思维。
……
据我所知,无论在英国
还是在其他国家,图式都没
有被正式纳入任何早期教育
导语
《认识婴幼儿的游戏图式——图式背后的秘密》一书自2019年出版以来,引起了一些学者和很多园长、教师的共鸣。该书从理论上阐述了图式行为的存在及其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列举了很多观察案例来呈现图式的类型、特点,并给出通过提供材料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图式行为的建议。阅读此书后,读者确实看到了在幼儿自发的游戏中图式行为以各种形式出现,认同幼儿的图式行为及其内在的发展价值,领悟到原本我们习以为常的、在我们看来没有多大意义的幼儿游戏中的重复行为背后,真的藏有“秘密”!很多教师开始把观察到的图式行为作为支持幼儿游戏和拓展幼儿思维的理论依据;一些幼儿园开始研究图式,尝试从图式的角度解读幼儿的发展;也有一些幼儿园开始研究幼儿自发表征的作品里的图式;还有一些幼儿园把图式理论作为支持教师观察与回应幼儿的依据之一。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
认识婴幼儿认知发展原理的
新窗户,帮助我们理解婴幼
儿在自主的游戏中所发生的
主动学习背后的生理和心理
基础。它让我们深刻地意识
到,婴幼儿在各个不同的年
龄段重复出现的1 2种图式
行为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
源于他们心智发展的需要,
是他们正在不断地形成新的
经验和能力。制止、干预或
轻视儿童的图式行为,有可
能让他们丧失很多的发展机
会。
本书将教会我们放开手
、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儿童,
识别他们在自由活动中出现
的图式行为,从而了解他们
的学习过程。我们将会发现
,儿童的学习能力是何等巨
大,学习潜能是何等不可思
议,成人总是想着教会儿童
些什么却又是多么徒劳无益

运用图式理论观察、分
析、支持和欣赏儿童的自主
游戏时,我们将会感受到每
一个儿童的快乐和幸福,体
会到每一个儿童都是学习的
天才和天生的科学家,这是
真理!
——王化敏(原中国学前
教育研究会秘书长)
精彩页
第1章 早期大脑的发育和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本章目标
本章将阐述儿童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图式行为等重复性经验是如何增强神经元突触的。
早期大脑的发育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大脑如何发育以及如何工作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了解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可以提高我们与婴幼儿互动的质量。本章将阐述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并将其与图式和学习联系起来。
还在妈妈的子宫里时,儿童的大脑就开始发育了。3.5-4周时、胎儿的神经板和大脑的三个主要部分(前脑、中脑和后脑)开始发育。9周后、胎儿的大脑已具备了所有的主要结构,并开始在神经元或脑细胞之间建立连接。从这个阶段开始,大脑控制着胎儿的心跳、呼吸、吞咽、吮吸和血压等本能反应。虽然基因开启了大脑的发育,但早期环境和胎儿的经历现在开始接管这个过程。
关于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的问题,一直存在很多争论,比如,我们的某些倾向和态度是与生俱来的(先天),还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习得的(后天)。我们生来就带有某些会影响我们的基因,如肤色、眼睛的颜色,这些都遗传自亲生父母。然而,我们的个性、态度和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经历的事件、拥有的机会和生活的环境。我认为,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把我们塑造成人。
当然,就大脑的发育而言,感官体验触发了使大脑建立连接和发育所必需的脑电活动,这些连接被称为“突触”。
我们生来就拥有大量的神经元,据估计超过1000亿个,比银河系的恒星还要多。每个神经元都有一根长长的触须状纤维,即“轴突”。神经元利用轴突向其他神经元发送信息,这些信息以电信号的形式发送,然后被其他神经元上的成千上万条短毛状纤维的“树突”接收。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所以它可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与成千上万个其他神经元传递信息。重复会使这些连接成为固定的通路,而某个行为或经验的重复则有助于把这些通路印刻在大脑中。一旦重复性经验得到足够的强化,这些通路就会成为永恒。
因此,想一想,神经元是如何相互传递信息以及突触是如何形成的。我前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人走过一片此前从来没有人踏足过的草地、在他的身后霸下一辨脚印、于是一条小路形成了、但是这条从A点到B点的小路扑不是永久的。如果我们潜着这条小路一通又一遍地穿过革地、那么最终一条清晰泥泞的小路就会出现在眼前。通过不断地重复行走、这条小径就变成了一条永入的路。
用“违接”一词描述这些通路在技术上可能会令人误解、因为神经元之间并没有实际的接触、而是春在一个微小的间隙、信息通过这个间隙以电脉冲的方式实现共享。这个间隙通常被称为“突触间隙”。每个神经元都有可能途接成千上万个神经元,所以我们的大脑是由一个口大的突触和神经元网络组成的、就像一片密林一样。 当信息沿着轴突传遵时、一种叫作“髓销”的脂肪物质在轴突周围用积、起到绝缘作用、使信息传递得更快、更高效。髓销发展的过程被称为“髓精化”,它从妊娠晚期开始一直持续到青春期,但在生命早期发展得最为迅速。伴随着儿童早期经验的出现、髓鞘开始生长;经验重复得越多、神经元产生的髓稍就越多。因此、重复的经验不仅可以巩固大脑中的通路,还可以使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更快。举例来说,音乐家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嫌习来调整他们的技能,直到演奏一段音乐的过程实现内化,他们完全掌握演奏技艺为止。
想一想,就幼儿而言,这意味着什么。萨拉是一个快乐的2岁孩子,这天,她把一本已经读了很多遍的书放到老师面前,希望老师再读一遍。老师很无奈地翻了一个白眼,试图引导她阅读另外一本书。然而,“再读一遍”正是萨拉的大脑建立连接所需要的,她正通过重复的经验来进行学习。
再比如,查利是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他把杯子一次又一次地扔到地上。只要妈妈把杯子捡起来放到托盘上,他就会立马把杯子扔到地上,乐此不疲!这种重复的行为,即轨迹图式,实际上也是学习。他正通过重复的经验进行学习。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