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闻传播教育导论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张昆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独立编辑工作室
下载
简介
内容简介

《新闻传播教育导论》是国内首本系统论述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专著,旨在建构新闻传播教育的理论体系。作者从教育使命、教育主体、教育过程、教育手段、教育环境及院系管理诸环节(要素)解读各种复杂的教育现象,深入研究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探索传媒转型及流程再造语境下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具体路径。其理论建构见解,对新闻传播专业高等教育理论领域的学术探索和国内外新闻传播教育实践不乏启示和借鉴价值。

前言序言

 近日收到华中科技大学张昆教授《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的书稿,并受邀为该书作序。张昆教授对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经年,笔耕不辍,多有创获,此书出版又是一个具体展现。对新闻传播教育,我不敢说有专门研究,但好在我待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时间较长,涵泳其中,“冷暖自知”,故借此聊做一说,希望不会辜负所托。
  客观而言,相较于文史哲等学科,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不长。但即使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历史不长,自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算起,也已逾百年。百年以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宝贵资源,理应展开充分的研究。就历史研究而言,在诸多学人努力下,有了较为深入和细致的梳理,中国百年新闻传播教育史已经基本建立。同时,在当代技术变革和社会转型的现实条件下,关于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话题一直是热点中的热点,事关高校、社会、国家和行业多方面,为世人瞩目。在此背景下,亟须从理论层面对新闻传播教育特别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基本范畴、原理和主要规律做深入的理论探讨。张昆教授《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的出版可谓响应这一需求,切中时代脉搏,具有重要的价值。
  初看书稿,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就是该书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很强。新闻传播教育研究门槛并不高。只要是行内人,似乎都可以一说,但大多是有感而发,看起来热闹,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见。此书将新闻传播教育放在培育全面发展的传媒人这一新闻传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上展开全书章节。综观全书,主要分为三部分。部分是章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追问教育的本质及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问题。这是本书的出发点和关切所在。第二章到第十章为该书第二部分,是书的主体部分,分别就新闻传播教育的主体、要素、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如新闻教育家、教师与教学团队、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育、学生事务、院系文化建设、学科建设及院系管理,所涉甚广,内容丰富,系统全面。第三部分聚焦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和新闻传播教育研究,既是对第二部分进一步的提升和总结,也与部分相呼应。
  相比以往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的零敲碎打,此书所搭建的内容架构颇为系统,也着实可见作者思虑之深、之周全。如教材建设,该书摒弃了教材建设的诸多误区,将教材建设作为一个“持久性的系统工程”,包含教科书编撰、出版发行、评价推荐、(教师、学生)使用反馈、资料补充、修订再版等环节,提出要正确处理其中的各种关系,对于当前的教材建设不无启示意义。又如院系文化,最近作者一直在呼吁进行院系文化建设,此书将其见解和盘托出;而常被研究者忽视的学生事务,作者将其作为培养人的重要环节和渠道独立成章,令人耳目一新。
  这种系统性和全面性并非简单的叠床架屋,而是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作者置身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前沿,直面当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和深入思考。特别是围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诸多层面,作者提出许多真知灼见,引人思考。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走过百年历史,经受诸多挑战,也面临很多机遇。特别是在当前新技术新媒体的挑战下,中国新闻传播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这些挑战和变革已然传导到新闻传播教育领域。新闻传播教育如何自我革命、自我转型,是该书要旨所在。该书从新闻传播教育之定位、新闻传播院系规划、实践教育、课程建设等方面,系统深入地揭示了现实技术变革和社会转型为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全方位、根本性的挑战,提出了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方略和实施措施。针对以职业教育为主导的新闻传播教育,作者提出,在互联网技术影响下,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教育,更应该成为一种公共教育。这一全新定位,不仅有助于为当前的新闻传播教育破局,而且放诸长远,谋划新闻传播教育之发展大计。面对全新的育人环境,作者倡导重视新闻教育家的关键作用,建议新闻传播院系院长(主任)树立战略思维,聚焦师资建设、学生培养、条件改善和氛围营造等四大要务。在课程建设方面,作者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注重交叉和融合等建议。在实践教育方面,作者提出“大实践”观念,注重协调学界与业界、技术与学术、人格培养与技能培养等关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作者提出打破单一的学科背景,倡导多学科、多层次的协同和融合。如此等等,作者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卓见和有益探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对当前新闻传播教育进行了批判性思考。如针对当前国内新闻传播院系中普遍存在的部校共建,作者提醒新闻传播院系要注意保持办学的主体性;针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问题,作者批评以数字指标为导向的学科评估体系和学科管理的行政化、机关化风气给学术研究带来了负面效应。这些在新闻传播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可谓苦口良药。
  这些见解之获得,与作者长期浸润于新闻传播教育,对新闻传播教育保持积极关注和研究密不可分。我和张昆教授相识近40年,见证了他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成长。他先后担任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去年又担任中央□□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长期从教的经验和新闻传播教育实践为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近年来,他在华中科技大学积极谋划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新颖,成果显著;同时,他长期在中国新闻史学会担任要角,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达十多年,目前担任该会二级分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会长,组织编撰《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这些都为他理解新闻传播教育、思考新闻传播教育诸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此书的出版可谓凝聚着他近40年来对新闻传播教育实践和思考的心血与结晶。
  最后,祝贺张昆教授《新闻传播教育导论》出版!同时希望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新闻传播教育,研究新闻传播教育。
  是为序。

目录

第一章 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
第三节 履行新闻传播教育使命的路径

第二章 新闻教育家
第一节节 何谓新闻教育家
第二节 新闻传播院系院长(主任)的多重角色
第三节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传播院系院长(主任)
第四节 新闻传播院系院长(主任)的战略思维
第五节 新闻传播院系院长(主任)的四大要务

第三章 教师与教学团队
第一节 新闻传播教育的师资瓶颈
第二节 设立冠名教授席位的必要性
第三节 教学团队建设
第四节 后喻时代的教学相长

第四章 课程建设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体系
第二节 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的内涵
第三节 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完善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的路径

第五章 教材建设
第一节 教材:功能、源流及挑战
第二节 新闻传播专业教材建设的认识误区
第三节 教材建设中的五大关系
第四节 新闻传播专业教材建设的辩证思考

第六章 实践教育
第一节 实践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第二节 新闻传播实践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新闻传播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确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大实践”观

第七章 学生事务
第一节 解读学生事务
第二节 中外高校学生事务之比较
第三节 当前新闻传播院系学生事务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铸魂:学生事务的主旋律
第五节 新闻传播院系学生事务的创新路径

第八章 院系文化建设
第一节 文化、校园文化与院系文化
第二节 院系文化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基
第三节 影响院系文化的四大要素
第四节 几种有代表性的院系文化
第五节 建设院系文化的路径

第九章 学科建设
第一节 当前学科建设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学科建设及学科评估
第三节 制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要素
第四节 案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
第五节 发展新闻传播学科的路径

第十章 院系管理
第一节 新闻传播院系的办学定位
第二节 院系管理中的十大关系
第三节 院系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十一章 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第一节 新闻传播教育的支点错位
第二节 部校共建与校企合作
第三节 分类教育:研究生教育的转型
第四节 教学组织重组与课程体系再造
第五节 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的教学改革
第六节 坚持人文精神的主基调

第十二章 新闻传播教育研究
第一节 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
第二节 新闻传播教育的研究空间
第三节 建设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附录一 解读中国新闻教育的“华科大模式”
附录二 幸运感恩期待:卸任院长感言
附录三 传媒教育要满足业界需求,更要顺应社会期待
附录四 一个好的新闻学院,总有一个优秀的院长
附录五 老兵尚未凋零,期待再写传奇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新闻传播教育导论》: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在高等学校大面积设立冠名教授席位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在少数品牌重点高校,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就完全具备条件,而且早已实行。其他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虽然学校的品牌效应远不如前者,但是在一定地区、行业,还是有相当的号召力的。因为其办学历史比较悠久,校友资源比较充沛,特别是其专业教育(如测绘、水电、机械、医疗卫生等)的传统,对某些特殊行业渗透较深,影响很大。如果持之以恒地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
  一般而言,冠名教授席位的设置,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基于某种基金的冠名教授席位,前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华远管理学讲座教授”就是如此。其本金不动,主要是靠基金滋生的利息来支付讲座教授的酬金和科研经费。这种冠名教授席位实施时间比较长,稳定度高,而且资助的力度也比较大。但是其起点门槛也比较高,出资者需要有较大的一次性投入。在发展中国家,在工资水准比较高的情况下,能够一次性拿出一大笔钱设立基金,而且这个基金的年利息还足以支持至少一个冠名教授席位的工资津贴,其一次性投入起码在500万元。具有这样财力的企业或基金是不多的。另一种是直接冠名教授席位,即它不是以某项基金为基础,而是由某个企业直接出资,与学校约定一定年限,资助若干个冠名教授席位,每年经费若干。约定期限结束,这个合约即告完成。如愿意再续前缘,可续签协议。这样入门门槛比较低,如设立一个冠名教授席位,每年10万元,约定期限3年,其总额也就30万元而已。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设置冠名教授席位,应该以第二种为主,虽然其力度、稳定度不如□□种,但是其门槛相对较低,在初创阶段起步比较容易。
  那么我们应该向谁去募集这个资金来设立冠名教授席位呢?当然是向有钱人,但不是所有有钱人都愿意出资支持教育。有可能资助大学教育的有两种人。一种是与大学相关专业相对应的行业企业的企业家或高层管理者,对于新闻传播院系而言,与我们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行业就是媒体行业,包括新媒体、传统媒体行业,这些行业企业长期以来与我们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其高级管理人才和主要的技术人才就是来自我们的学校。其他一些与新闻传播有间接关系的行业企业,部分也有这种可能。另一种是我们的校友。从我们学校毕业的校友,他们事业成功了,母校的培育之恩长驻于心,需要寻找报答的路径。而冠名教授席位的设置,对他们而言,可谓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
  笔者有个不成熟的设想,起步阶段可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设置10个冠名教授席位,分为两个层次,一为10万元,二为5万元;10万元4个席位,5万元6个席位。每年约需70万元,如以3年为期,一共需要10万元。这里就会产生几个问题:这10个席位是面向外部觅才而设立,还是面向院内既有师资?为什么是10个而不是更多?为什么还分两个层次?笔者是这样思考的,□初设立的10个冠名教授席位,主要面向院内教师,也不排除刚刚从外界引入的杰出教授。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因为目前学校的工资水平比较低,对高水平的教授缺乏吸引力,也难以稳定队伍,当务之急是稳定现有的高水平教授。至于从外部引进的杰出教授,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其实这个政策的力度还是很大的。为什么是10个,而不是更多或更少?根据管理学流行的二八定理,通常一个企业80%左右的利润来自它□0%左右的项目;一个科研单位,能够做原创性研究的高水平杰出教授往往只有□0%左右,而其他80%左右的教师做的则是一般的工作。考察当下我们学院的实际情况,师资队伍总盘子不到40人,而其中工作□辛苦、贡献□大的不超过10个人,也就是□0%左右。冠名教授席位的功能不是扶贫,不是普遍的福利,而是对优秀杰出人才的鼓励。如果把它作为普遍的福利,我们也无法争取到这个资金。但是也不能少于10个,如果少于10个,就必须在□优秀的10个人中再做选择,就会伤害这些优秀分子的积极性。为什么要分两个层次呢?我们要承认人与人是有区别的,这10个优秀教师中,其资历、影响、实际贡献不可能完全一致,把他们分成两个层次,是合理的;同时,只要评审、聘任公正,对于第二层次的教授来说,争取下个聘期进入□□层次的追求,对他们的成长也是个不小的动力。笔者的设想是,10万元主要面向教授,而5万元则主要面向副教授。
  ……

作者简介

张昆,法学博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主任、主编。曾任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第六、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第三批“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结项号:018&儿54)、“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主流媒体的百年传播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新闻传播史、政治传播、高等教育。出版各类著作70余部,发表学术文章(报告)70余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