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张富清出生在陕西汉中的贫苦家庭,兵荒马乱的年月,他投身革命,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张富清和战友们一道出生入死。在枪林弹雨中,他一次次拼死靠近敌人占据的城墙和碉堡射击孔,子弹擦着头皮飞过,牙齿被震脱落,击退敌人数次反扑。在解放大西北的系列战斗中,被授予“战斗英雄”和“人民功臣”等荣誉奖章。 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要求到艰苦贫困的鄂西山区工作,开山修路,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勋。直到二○一八年底,全国采集退役军人信息时,大家才知道了他的平凡和伟大…… 他把奖章和证书深藏在箱底,把理想放在心中,默默奉献一生,信仰从未改变,于国于民,他都是忠诚伟大的士兵。 作者简介 徐鲁,1962年生于山东胶东半岛,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诗集《我们这个年纪的梦》《散步的小树》《世界很小又很大》等,散文集《童年的小路》《对星星的诺言》《青梅竹马时节》《童年的牧歌》《画布上的激情》《黄叶村读书记》《时光练习曲》等四十余种,另有长篇小说《为了地久天长》、长篇传记《普希金传》《音乐巨人贝多芬》以及《沉默的沙漏·徐鲁自选集》《徐鲁青春文学精选》等选集多种。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台湾“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湖北省文艺明星奖、湖北青年文艺奖、湖北文学奖等。 目录 写给小读者的话 艰辛的童年 母亲吩儿归 加入自己的队伍 血与火的考验 壶梯山之战 火线入党 浴血永丰镇 痛失亲爱的战友 风雪祁连山 凯歌进南疆 远方的召唤 珍贵的搪瓷缸子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清贫的日子 谁言寸草心 默默奋斗的人 老兵本色 纪念碑下的小花 旧皮箱里的秘密 打开尘封的记忆 庄重的军礼 闪亮的初心 序言 二○一九年盛夏时节,北 京天安门广场上鲜花怒放, 游人如织。 每年暑期,很多家长和 学校老师都会带上孩子来到 祖国首都北京游历一番。雄 伟的天安门广场,更是游人 们首选的“打卡”之地。 黎明时分,人们早早地 来到天安门广场,等待庄严 的升国旗仪式。美丽的晨光 里,佩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少 先队员们,在高高的人民英 雄纪念碑前列队,向英勇的 先烈和人民英雄们献上少先 队员崇高的敬意。大家站在 宽阔的广场上,纷纷以天安 门城楼和金水桥做背景,拍 照留念童年时代一个宝贵的 瞬间……这些场景,是夏日 的天安门广场上最美的风景 。 七月二十七日这天,朝 气蓬勃的少先队员们,突然 在天安门广场上看到了一副 熟悉的面容。 “快看!那不是张富清爷 爷吗?” “哇,真的是老英雄张富 清爷爷!” 没错,就是张富清。他 由家人和工作人员陪护着, 坐着轮椅,笑吟吟地来到了 他向往多年的天安门广场上 ,来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 为了在人民英雄纪念碑 前献上一个老兵庄重、肃穆 的敬礼,张富清特意穿上了 一件雪白的衬衫,看上去精 神矍铄,一点儿也不像是一 位九十五岁的老人。 许多游客也惊喜地认出 了他,一边亲切地和他打着 招呼,一边围拢上来,每个 人都想近距离地看看这位“ 明星”一般的老英雄。有的 游客还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 ,和老人合影留念。张富清 笑呵呵地配合着大家,满脸 的慈爱与喜悦。 他的儿子张健全推着老 父亲的轮椅,缓缓地来到了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 民英雄纪念碑前。 自从离开部队,转业到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 州来凤县工作后,张富清和 老伴还没有外出旅游过。有 一次,孙女张然问爷爷,有 没有最想去的地方?爷爷脱 口说道:“最想去一趟北京 ,带着你奶奶,去看一看天 安门,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献一束花。” 张然后来才知道,一九 五三年,爷爷奉命准备执行 赴朝鲜作战任务的时候,曾 在北京短暂停留,匆匆地来 过天安门一次。从那以后, 天安门广场就深深印在了老 人的脑海里。他多次梦想着 ,将来有一天,带着老伴孙 玉兰,再来北京看看。 今天,老人多年的心愿 终于实现了!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张富清在家人的帮助下,亲 手献上了鲜花,还站起身来 ,向着纪念碑,献上了庄重 、标准的军礼。 他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 两个月后,新中国迎来 了七十周年华诞。九月二十 九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 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 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 近平亲自给张富清颁授共和 国勋章,习近平总书记亲切 的问候和祝愿,让张富清感 到无比激动、无限的温暖。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张 富清从青年时代起,和他的 战友们一道出生入死,身经 百战,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 斗中英勇战斗,舍生忘死, 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 、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 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 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 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 ”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主 动要求到艰苦贫困的鄂西山 区为党、为国家工作,一心 一意为人民服务,六十多年 深藏赫赫功名,默默奉献, 不求回报。直到二○一八年 底,全国采集退役军人信息 时,大家才知道了他不平凡 的经历…… 那么,这位老英雄的故 事,我们该从哪里说起呢? 导语 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是国家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也是每一个青少年的人生榜样。他们平凡而普通。但是,却有着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胸襟。 本丛书讲述的是中华先锋人物的故事。国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们用充满浓郁童趣的美文,描述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感人细节、丰富的心灵世界和在共和国发展历程中闪光的足迹。 本书是其中一册,讲述了张富清的故事。 精彩页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张富清出生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马畅镇双庙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洋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大巴山区,往东是佛坪县和石泉县,南邻西乡县,西边毗邻城固县,往北是留坝县和太白县。 在张富清的童年时代,他的家乡洋县和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一样,人们被贫穷的生活和愚昧的思想笼罩着,也被黑暗、残暴的反动统治压迫着,老百姓生活在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 张富清家里也不例外,一连串的不幸降临在了这个贫寒之家。先是他的父亲,一个勤劳而苦命的农民,因为多年积劳成疾无钱医治,不幸英年早逝,撇下了妻子和四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四人,在贫困和艰辛的日子里苦苦挣扎。 不幸的是,刚刚成年不久的大哥又被病魔缠上了。大哥一病不起,家中唯一的顶梁柱倒下了。 当时,无助的少年张富清瞒着家人,一趟趟地攀登通往洋县磨子桥的金鸡山,希望能给大哥找回来一点儿救命的草药——因为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听村里的一位老人讲过一个传说:在高高的金鸡山上,生长着一种能救命的神奇“仙草”。他也许以为,只要能找到这种“仙草”,大哥就会得救吧。 但是,最终他也没有找到救治大哥的“仙草”。无情的病魔,很快就夺走了大哥的生命。残酷的现实生活,给少年张富清上了苦难人生的第一课! 阴影还在继续笼罩着这个贫穷之家。 不久,身体本来就赢弱不堪的母亲也积劳成疾,病重的时候几乎无法下地干活儿。全家人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艰难。 十五岁那年,张富清到当地的一个财主家里,当起了长工。给人当长工,就意味着每天都要“端人家碗,服人家管”。起早贪黑、吃不饱穿不暖,小小少年从小过惯了苦日子,什么苦头没有吃过?然而最让他难受的是,每天都得忍受财主家的白眼、蔑视和奚落! 村里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越是财大气粗的财主,越是心黑。”少年张富清从十五岁起,就亲身验证了这种说法。 拥有一颗敏感的少年心的张富清,在白眼、蔑视和奚落下,在充满了欺凌、压榨和盘剥的不平等的世界里,一天天长大成人。 因为经常吃不饱饭,直到二十一岁时,张富清的身子骨还是很瘦弱,以至于连抓壮丁的国民党部队都看不上他。不过,那些抓壮丁的人看上了他的二哥。一九四五年,二哥被国民党部队抓走了。 这时候,可怜的母亲像疯了一样,呼天抢地,天天以泪洗面。母亲深知,没有了老二,这个家很快就支撑不下去了。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只好四处托人,忍痛用身子骨瘦弱的老三张富清去换回了二哥,也算是挽救了这个家。 可是,国民党派来抓壮丁的人,百般嫌弃,觉得张富清孱弱矮小。最终他被送到了国民党部队里,当了一个做饭、喂马、洗衣服、打扫卫生的杂役。 少年尝尽愁滋味。有时候,张富清给军马喂完草料后,就独自坐在夜空下,望着满天不停闪烁的星星,喃喃自语道:“这样的年月还要苦熬多久啊?什么时候,穷苦的人们才会有出头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