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河之上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鱼禾
出版社 海燕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黄河的坦诚写意,是一位作家关于黄河与华夏民族历史的遥想和回望,也是一位河岸漫步者对于母亲河的深情凝视与用心体察。丰富精确的时空轮廓,别开生面的河流细节,独树一帜的地理隐喻,神秘玄奥的河岸传奇,既有对黄河地理与历史故事的遥瞰式呈现,又有从父辈到自身不断行走大河流域的现场关照与切身体悟。一事一物,无不用心照见;千丝万缕,俱能常语道出。取材四通八达又神气凝聚,用笔纵横捭阖又细致有趣,字里行间,无不印证着人与河流之间凝重而亲密的物质联系与精神呼应。
作者简介
鱼禾,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散文集《摧眉》《相对》,长篇小说《情意很轻,身体很重》,读书随笔《非常在》。多篇散文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北京文学》《散文·海外版》等刊物,其中《驾驶的隐喻》获第11届十月文学奖,《失踪谱》获莽原文学奖。
目录
黄河引
第一章 去河源
父亲的故事
通天之所
扎陵湖,鄂陵湖
源头
阿万仓
草地往事
第二章 水枝蔓
高空俯瞰
汾与渭
纸上水系
河之初
迂回
第三章 时光标本
人疙瘩岭
有椒其馨
第一把火
花盛开
前信史时代
自画像
第四章 道光二十三
一份水情奏折
“知道了”
以水代兵
一张特殊的历史地图
大禹治水之后
谁灭了大宋
大改道
第五章 束水,束水
神话与传说
金堤
瓠子歌
治河三策与王景理渠
埽岸之哀
黄河的事情
原地拦沙
第六章 水患时期的治河者
鲧作城
贾鲁“功成而乱作”
修改黄河流向的人
束水攻沙:从万恭到潘季驯
“与众议不合”罪
第七章 地球上最厚的黄土
黄土地的诞生
水与风的杰作
陕北
恍惚之河
西口·碛口
或陉道,或津渡
第八章 城市地图
走四方
史前城邑与黄帝想象
夏都的另一种可能
最早的城市
韩维周
演变中的城区
第九章 清明上河图
汴梁的纪实与虚构
一条神秘的河流
“上河”考
金水
家山回首三千里
题与跋
第十章 河滩
驱车黄河大堤
水太极与“宇宙魔方”
最早的中国
从万滩到狼城岗
东坝头
第十一章 母亲的南河
两处大伍山
弊事革而嘉应来
人民胜利渠
瞻彼淇奥
南河故事
去延津
记忆里那个村庄
第十二章 深呼吸
野外
贾鲁河从门前经过
索河风景
泽薮
遇见原生湿地
旧相识
深呼吸
后记
序言
我曾在不同的地点看过
这条河流——在氧气稀薄的
约古宗列盆地,在深秋的玛
曲河湾,在龙羊峡,在梨花
漫卷的贵德,在兰州,在河
套平原,在黄土高原,在大
风劲吹的风陵渡,在三门峡
、小浪底,在河洛汇流处,
在东坝头……当然,也在我
居住的这个城市——河流中
下游分界地郑州。
从这里往下走,黄河流
域缩窄,河道高抬,河滩变
得极其宽阔。
因为两岸已先后筑起了
包含抢险通道与防护林带的
标准化堤防,驱车在堤顶道
路上奔驰,会觉得这河流非
常美观。裹挟了大量泥沙的
河水流速很慢。在雨季,河
面上布满漩涡,河水仿佛在
旋转而不是流动。我也觉得
它是美观的。它宽阔得不太
像一条河流。像一切有年份
的事物一样,这条大河,有
某种见惯世故的从容。
在晋陕峡谷以下的大部
分河段,河水很稠。在暴雨
季节,河床里涌动的不是水
,而是与泥石流更相像的泥
沙流。黄色河水看上去仿佛
随时会有雷霆之怒。那黄色
带有不可言喻的灾难感,让
我感到难受。我难以在这样
一条河流面前开口赞美。数
千年间,它曾让人类的多少
辛苦造就瞬间湮灭。我更难
以在这样一条河流面前心存
傲慢。没有它的供给,就没
有我脚下这块广大的平原,
这块土地上的人类生活也就
失去了大前提。
从这个城市北郊流过的
黄河,因为河槽广阔,再大
的水流也总是平铺开来,看
上去是平静的。只是,我细
看过这一带的每个河段,也
反复看过这段黄河的水利高
清地图和卫星俯瞰地图,知
道其中潜在的危险。黄河出
峡谷以后,左岸从孟州以下
,右岸从郑州以下,除东平
湖至济南之间右岸有低山丘
陵为自然屏障外,其余全靠
大堤挡水,左右岸堤防总长
约一千四百公里。长堤只是
大致连贯。因为道路穿插、
引黄灌溉等原因,长堤上有
很多缺口。假如有大洪水,
洪水会在第一时间找到这些
缺口。
中原民谣描述黄河,有“
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说法。
意思是流经中原的黄河,两
端固若金汤,中段大堤却像
豆腐一样赢弱。
“豆腐腰”的起止点在左
右岸是不一样的。
为了给上游下泄的洪水
一个缓冲空间,河南境内平
原段的黄河全部是宽堤行水
。宽阔的河滩就是第一滞洪
区。但是到了山东的艾山,
情况却不一样了。黄河进入
艾山,受两岸山体夹持,河
道陡然变得狭窄。艾山以下
河段行水顺畅,于是“窄河”
到海。这样,黄河右岸从郑
州北郊邙山头以下到艾山之
间,左岸从孟州到艾山之间
,便成为一段“吊床”状河段
,两端收紧,中间散开。每
到汛期,上游的洪水奔涌而
来,下游泄水却在艾山受到
限制,洪水便壅在了河南。
这个约三百公里长的特
殊河段,就是黄河的“豆腐
腰”,也是所谓“游荡性河段
”。这段黄河,河床断面宽
浅,河道内沙洲密布,水流
分散,常有四五股河汊并行
,时分时合。只不过险中有
险,其中河南省兰考东坝头
到山东省东明高村河段,是
1855年铜瓦厢(今东坝头
位置)决口改道后形成的,
上段堤距宽,下段堤距窄,
河势呈喇叭形倒挂;又因河
流纵比降小于横比降,常常
出现河水横流的险象。这个
河段就是最为典型的“豆腐
腰”。铜瓦厢改道至花园口
改道(1938年)八十三年
问,黄河下游的二百多次决
口,大部分发生在这里。
水多了有问题,水少了
也有问题。
最初百川汇流、湖泽遍
布的情形在下游早已不见。
如今,下游的黄河不再是低
地,而是分水岭。黄河下游
七百多公里河道,仅有右岸
发源于山东丘陵的大汶河经
东平湖汇入。而下游的引黄
灌溉面积却达到了五十多万
公顷。有些年份,枯水期的
黄河下游河底几成平陆。
该怎么办呢,对这样一
条河流?
河流也是有生命的。你
当然可以否认。毕竟它的存
在形式跟我们太不相同。人
类是有智慧的物种,能够感
觉到喜悦与痛苦,也能够在
某种程度上抵抗有缺陷的天
赋。而黄河,一条无论从地
理还是历史角度看都难以一
眼见底的河流,它没有喜怒
哀乐,感觉不到痛痒,不会
判断推理。但河流也如世间
万物一样,有它自己的表意
符号,只是我们难以解读罢
了。我们只能从它流过大地
的形式中,从它与我们的相
处——这种不对等也不对流
的关系中,揣测它的意图,
对它施加影响,试图伸张我
们的主动。
若干年前,我曾经陆陆
续续走过黄河上游的各个段
落。但是对于近在咫尺的中
下游交界带——从三门峡到
濮阳的河南段,只是近年才
起了念头,想前后看个究竟
。这一河段相当于黄河总长
的八分之一强。只是这八分
之一,是极其特殊的八分之
一。这里的黄河与其说是一
段,不如说是一片。如果把
黄河故道全部标画出来,那
么在这个区域,标线将密如
蛛网。几乎找不到哪个地块
,从来没有受过黄河洪水的
侵袭。
值得实地看看的地方太
多了。由于时间加予的湮灭
,无可查勘的地方也太多了
。我看着自己在地图上标注
的红点、蓝点。它们密密麻
麻。每个小红点、小蓝点仿
佛都有着自身的秘密。
从我们脚边流过的这条
河流被赋予了太多的比拟
导语
在本书中,“黄河”既是作者借以立意的主题,又是着意呈现的主角。全书分十二章,分别选取黄河源头、黄土高原、黄河下游历史泛滥区等作为支点,从河流地理、历史人文、黄河水患及其治理等角度,对黄河做了多侧面、多点位、深入肌理的刻画与表现,堪称关于黄河的文字交响乐与视觉故事会。作品视野开阔,格调明亮,内容涉及地理、历史、水文、考古、文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动人心魄的文学品质与文学表达,是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精品力作。
后记
对于河流的好奇很难说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开始
连续沿着河边走,始于刚到
这个单位的时候。
最早注意到的是溱洧河
——它在《诗经》里出现过
多次。就为了那一句“溱与
洧,方涣涣兮”(《诗经·郑
风·溱洧》),我曾和六七
个朋友一起找到新密古城寨
的溱洧河汇流处,并沿着洧
河逆流而上,徒步走了上百
里。那一趟,我经过了至今
仍有汉时造纸作坊的大隗,
至今仍保留着古时宫廷乐与
军乐融合而成的“吹歌”的超
化镇,以及传说中为大禹王
都“阳城”的王城岗。
从那时起,我开始寻访
这些古河流的踪迹。溱洧河
之后,是旃然河、索河、汜
水、伊河、沁河、卫河、淇
河……还有遍布黄淮平原的
黄河故道——豫北的,豫东
的,苏北的,河北的,山东
的。
时日滔滔,逝者如斯。
直到某一天,我翻看零零落
落的随身笔记,才发现许多
时间和注意力都花在了河边

看过的河流里面,有黄
河这样的大河,也有故乡十
几里长的小溪;有弯弯曲曲
的自然河流,也有笔直的人
工渠;有水势奔腾的活水,
也有早已枯干的故道;有深
切山石的谷底急湍,也有高
高架起的上岗渠。
当然,吸引我的不只是
水流。在这些河流两岸,尤
其是河流交汇地,常常能遇
见一些时代久远、规模卓然
的古时遗留:古溱水与洧水
交汇处的古城寨、郑韩故城
,五渡河与颍河交汇处的王
城岗,索河与须水交汇处的
岔河遗址,旃然河入黄口的
西山古城,伊洛河入黄口的
“河洛古国”,索须河与贾鲁
河交汇处的大河村。
这当然不是巧合,而是
河流与人类生存关系的明证
。远古时期人类聚落的规律
性分布,说明我们的先祖很
早就注意到了河流的多重提
供——它不仅意味着水源,
意味着作物生长,还同时意
味着便利的交通。
时间与流水一并飞逝。
散布在岁月中的高坎深谷,
仿佛在考验我的韧性与诚意
。一直在暗中支持我的,也
许正是这样一种越走越强烈
的好奇与怜悯,是“为何”与
“可惜”。
终究,最好的遇见是人
。你如果由衷喜爱一种事物
,在接近它的路上总会遇见
同好。每一个堪称“知己”的
人,都是在路上认出的。友
谊仿佛是命运给予的奖励。
在河边行走探访的日子
里,我获得了许多帮助。这
些帮助,有的来自在水利部
门和黄河沿岸地方工作的人
们,以及在黄河沿岸乡村、
渡口、途中采访或偶遇的人
们;更多来自我的朋友,其
中有多次开车陪我一起行走
泥地的韩梅、格格,有提供
实地向导或资料支援的叶灵
、赵瑜、王银玲、曹亚瑟。
特别感谢水利专家岳德
军先生,他给予的专业引导
和校正,以及经他引见的各
地水利、河务部门工作的朋
友们所提供的实地踏勘向导
,对本书的写作提供了至关
重要的支持。
特别感谢海燕出版社李
道魁先生,他的约稿、督促
和支持,是本书形成的重要
动力。
本书参考了大量有关河
流的历史、地理、水利、考
古典籍和学术资料,凡直接
引用部分文中均有标注,恕
不在书后逐一罗列。
尽管本人对文稿进行了
反复修改勘误,但因水平和
知识面有限,错漏之处仍恐
难免。盼望读者随时批评指
正。
鱼禾,辛丑年春。
精彩页
第一章 去河源
自驾去黄河源是在多年前。彼时父亲抱病辞世,生死隔绝的大哀让我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无法复原。我不时偷闲逃脱闹市,在乡间道路上漫无目的地游荡。有一天,我沿着一条漫长的人工河向北走,一直走到它的尽头。在平展展的田野上,一段高高架起的引水渠赫然入目。那是一条修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架水渠,看上去规模宏伟。我应该是第一次去到那个地方。但高架渠长龙一般矗立在旷野上的情形,却仿佛遇见过许多次。
记忆如卷轴一般打开。我从中找到它了——在父亲无数次的讲述里,那矗立的引水渠被称作“上岗渠”。“上岗渠”“漫水滩”,它们总是一道出现。华北平原上的“上岗渠”,黄河源的“漫水滩”。他习惯于在说出那个名字之后把手指间的“金钟”烟送到嘴边。他借着那口烟深呼吸。漫水滩哪,他说,那地块又大又空,十几个人往那里一撒,跟往大路上撒了把石子一样。
父亲的故事
半个世纪以前,父亲是一名测绘军人。他所在的部队驻地在京津一带。他和他的战友为什么会到西部去,为什么会有一次探访黄河源的长途跋涉,是执行任务还是休假,我记不确切了——或许父亲并没有跟我讲起过他们长途奔赴的原因,或甚至,那只是父亲转述的别人的往事。
当时我年纪太小,还没有理解他的能力。等我成年了,可以听得懂他的话了,他却早已换了话题。父亲说话行事皆是边界斩截,比如从来不跟后辈人对弈,比如讲述往事总是不好好从头讲起,等等,他要那样,就得那样,没得商量。他不提,谁追问他也不会再提。在喜悦或苦楚的日子里,我常常记起他说过的那些跟寻常日子毫不相干的往事,记起他慢悠悠的语调和为点燃一支烟而造成的停顿。我这个好奇的人,总是在他的理所当然面前噤声,把心里的疑问一再按捺。
在听父亲讲述往事的年头,我未经世事,还是一张白纸,而父亲也仿佛是在以他的方式书写——他是作者,他叙述的每一句话都自有来龙去脉,不应该被一个孩子稀里糊涂的提问所打扰。
那也许并不全是父亲的往事,而是父亲以自己为主角编造的故事。但所有的故事,在小孩子那里都会被当真。黄河源头的漫水滩仿佛儿时反复经历的一个场景,不时在梦境里出现。
半个世纪很漫长呵。如今,我已经比当年讲述河源往事时候的父亲年纪还大,他说过的话却还清晰如昨。他说他们那一拨兵,穿解放鞋,用铝制水壶和搪瓷茶缸,说五花八门的方言。他说他们使用白玉牌牙膏,牙膏皮是锡做的,烧化了能焊平搪瓷茶缸上的砂眼。漫水滩哪,他说,看一眼,叫人心都慌了。
那场景在我印象里像颗钉子,尖锐,冷硬,在某个角落里发出旧金属的微光。时日延宕至今,我觉得我似乎也成了那样一粒被抛掷到某个巨大空间里的石子,周遭旷野辽阔,人迹断绝。庞大的虚空稀释着属我的一切。我也感到了那种奇异的“心慌”。
父亲大约想不到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个醉心于远行的人。他当然也想不到,“测绘”这件事会成为我跟某个越野团队之间的第一个话题,进而成为隐藏的牵线,成为连接我们的媒介。
“测绘”这个词在胥江谈起它的一瞬间让我怦然心动。我想起父亲说过的话,想起那片让他觉得“心慌”的巨大的空地,想起父亲说过的“石子”。面前那个人——衔着烟卷、慢条斯理聊着“测绘”的胥江,仿佛就是那一把石子中的一粒,和我一起被撒到了通往河源的长路上。我对他,以及甘于“在路上”的他们,陡然有了某种相依为命的幻觉。于是,我决定跟随他们去看看那片梦见了无数次的“漫水滩”。
我至今记得出发那天陡然刮起的大风。清晨的高速公路上车辆稀少,毫无预兆的大风从越野车后方呼啸而来,像是一次猛烈的追赶,又像是特为护送。
我们轮流开车,一路接力,第一天就赶到了青海。大家打算在共和休整,适应一下三公里以上的海拔,隔天再到玛多去。路上车辆稀少,加上越野车强悍的通行能力,赶到玛多只用了两个多小时。
车过河卡,窗外画风突变。草甸覆盖的连绵低丘被雪山代替,天气也变得阴晴不定。冰淇淋般的云朵或深或浅,让我想起了那首仿版民谣。“云一朵,云两朵,云三朵啊云四朵……”汉语吟唱的歌谣唱的是“长亭送别”。而那支让人醉倒的原版,唱的却是“在路上”,是“一百英里,二百英里,三百英里,四百英里,我已离家五百英里”。我正在走的道路早已超过了五百英里。在通往河源的长途上,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连云朵都变了样。
正在头顶漫游的云朵据说相当凶险。胥江告诉我,它们有可能突然变成鸽子蛋一样大的冰雹砸下来。
车左侧远远看见一片湖。我看了看车载即时地图,我们已经走到了兴海县与玛多县交界处。这片湖就是传说中的“苦海”。道路右侧是布尔汗布达山,左侧能望见阿尼玛卿山积雪覆盖的山顶。我们停车,在苦海边站了一会儿。我看着那湖面。它平展如镜,反射着天光云影。据说,它也能吸纳人心中的苦楚。
许多说法认定阿尼玛卿山就是古文献里所称的“积石山”。其根据是,《尚书·禹贡》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