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极简壮族史/文化广西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罗树杰 |
出版社 | 广西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将壮族置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格局中,用社会发展史的眼光对数千年的壮族历史及丰富文化进行梳理,勾勒了壮族渊源、孕育、产生、发展、繁荣的历史脉络,展现了壮族主动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自己之贡献的图景,突显了壮族人民热爱祖国、追求光明进步的精神。 目录 壮族地区是占人类义明的重要发源地 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存 水稻栽培 早期的地方政权 壮族在大一统中孕育 先秦的“王土”已经涵盖岭南 秦的统一及其对岭南地区的治理 南越国的建立及其对岭南的治理 汉朝对岭南的治理 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壮族在羁縻时代形成 隋唐对岭南地区的“双轨”统治 两宋对壮族地区统治的加强 隋唐两宋时期壮族地区封建化加速发展 壮族的正式形成 壮族在土司时代发展 土司制度在壮族地区的建立 壮族土司的管理制度 壮族土司的改土归流 壮族在反抗压迫侵略中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 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力量 援越抗法和反洋教斗争 投身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 抗日救国的重要力量 汇人解放战争的洪流 壮族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繁荣发展 壮族地区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壮族地位的确认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后记 序言 前言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的一员,是中国少数民 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 源远流长的文化。大量的 考古资料已经证明,今天 的壮族地区是古人类文明 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大 约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 代到距今1万多年的新石器 时代,壮族远古先民一直 都在岭南珠江流域生息繁 衍,留下丰富的人类活动 遗迹,还发明养猪、栽培 水稻、制陶等,创造了灿 烂的古代文明。 先秦时期,尽管中央集 权的王朝可能还没有完全 形成,但是从三皇五帝到 春秋战国的统治者就把壮 族先民聚居的岭南地区作 为其领地加以力所能及的 管理,开启了壮族先民与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诸民 族交流的先河。统一的多 民族封建国家秦的建立, 有力地促进了壮族先民与 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秦汉对壮族先民——越 人聚居的地区采取跟汉族 地区不一样的政策来治理 。根据越人地区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较低、文化差异 较大等实际情况,尊重越 人的风俗习惯,允许越人 首领在其原来的地盘上统 治,“以其故俗治”,即不改 变其原有社会经济文化制 度,按照其原来的统治方 式进行基层社会治理。朝 廷只对其进行间接治理。 随后,南朝的左郡、左县 ,唐宋的羁縻制,元明清 的土司制,均由“以其故俗 治”发展而来,对于缓和民 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 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的统 一具有重要作用。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尽 管中间曾经有过南越国割 据,但是由于南越国实行 比较开明的政策,岭南地 区社会较为安定,民族关 系比较和睦,因而整个秦 汉时期岭南地区的经济社 会发展进一步加快。隋唐 时期,中国实现更大范围 的统一,各民族的交往交 流交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我国封建经济进入繁荣 时期,岭南壮族先民的农 业、手工业、商业贸易、 交通等诸方面都有不同程 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 的水平,壮族的孕育得以 基本完成。两宋时期,中 华大地上,宋与吐蕃诸部 、大理、辽、西夏、金、 蒙古等政权并存,战争频 繁发生,岭南地区社会则 相对稳定,中原大量汉族 人口迁入岭南,并带来了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 化,从而加快了壮族地区 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经济重心逐步转移到了 南方。朝廷对岭南地区的 统治进一步加强,设置的 羁縻州县数量远远超过了 唐及五代时期,经济社会 加速发展,更多的汉、瑶 、苗、回等民族迁入。在 新一轮的大一统中,在羁 縻制度具体管理之下,行 政区划逐渐以地缘关系为 依据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 依据,壮族先民的经济水 平加速提升,社会封建化 加剧,古壮字的出现和族 称的确定,标志着壮族作 为一个民族正式形成。 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 社会再现统一的局面,而 且这一时期的大一统的规 模和持续时间都超过了历 史上的任何时期。朝廷对 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进一 步加强,为各民族更为深 入的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条 件。这一时期,朝廷继续 在壮族地区实行“双轨”制, 即壮族聚居的东部地区实 行与汉族地区同样的治理 方式,西部地区继续实行“ 以夷制夷”为主的间接治理 方式。但是,唐宋时期的 羁縻制度已经转变为土司 制度,并适时进行改土归 流,明显加强了对壮族土 司的监管与制约,壮族社 会的经济文化进入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 作为历史悠久、人口众 多的民族,壮族在长期的 生产生活实践和交往交流 交融过程中与各民族形成 了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 良好关系,创造了丰富多 彩、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 ,形成了以白莲洞、甑皮 岩、顶蛳山为代表的新石 器时代文化,以刘三姐、 无伴奏三声部民歌为代表 的歌唱文化,以铜鼓为代 表的青铜文化,以最早驯 化野生稻、“那”地名的广泛 存在、雷神娃神崇拜、糯 食为代表的稻作文化,以 干栏房屋为代表的木构建 筑文化,以壮族三月三为 代表的地方民族传统节日 文化,以彩调、壮剧为代 表的戏剧文化,以左、右 江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 色文化,等等。这些都是 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 家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 结政策,并制定了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壮族人民实 现了真正的当家做主。随 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 ,壮族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走向繁荣。 导语 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壮族的形成、发展和繁荣都离不了中华民族的怀抱,离不开其他兄弟民族的帮助,尤其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壮族取得了合法地位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使得古老的壮族获得了新生,壮族从此走向繁荣。壮族的新生与繁荣发展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四是坚持实事求是、论从史出。 后记 感谢“文化广西”丛书编 委会和广西民族出版社的 信任,让我撰写《极简壮 族史》。如何以极简的文 字把历史悠久、人口众多 、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壮 族历史呈现出来?我试图 努力做到几点:一是按照 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把 壮族的渊源、孕育、形成 、繁荣发展的基本历史脉 络勾勒出来,让读者对壮 族的历史有一个基本认识 ,说明壮族是一个历史悠 久的民族,壮族从多元走 向一体的过程也是中华民 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缩影 。二是把壮族对中华民族 和人类的重要贡献介绍给 读者,让读者了解壮族不 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而且是一个热爱祖国、追 求进步、顾全大局、敢于 反抗压迫和外来入侵的民 族,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 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三 是要把壮族的形成和发展 置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 格局中来叙述,让读者了 解一部壮族历史,其实就 是一部壮族在中华民族大 家庭中与各民族长期交往 交流交融的历史。壮族自 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共同 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壮族 的形成、发展和繁荣都离 不了中华民族的怀抱,离 不开其他兄弟民族的帮助 ,尤其是离不开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正是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壮族取得 了合法地位并实行民族区 域自治,这使得古老的壮 族获得了新生,壮族从此 走向繁荣。壮族的新生与 繁荣发展正是中国共产党 的民族政策促进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以及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 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 四是坚持实事求是、论从 史出。当前关于壮族历史 有不少问题存在争议。有 的观点目前还只是一种猜 测,有的说法证据还比较 单薄,难以形成共识,因 而,在撰写过程中就尽可 能采用证据充分、得到多 数人认可的观点,证据不 充分的观点尽可能不写进 本书中。总之,我希望读 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对 壮族历史有一个较为清晰 的轮廓,进而激发民族自 豪感,增进民族间的相互 了解和交流,自觉维护民 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为本书提供了多幅图片, 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罗树杰 2021年6月 精彩页 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存 壮族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江河密布,森林茂密,具备古人类生存的良好条件。这里很早就居住着古人类,而且也留下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和活动遗存。 1958年,人们在广西柳江新兴农场通天岩发现“柳江人”化石,这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人阶段的遗物。2008年5月,科研人员在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木榄山智人洞,发现了距今约11万年的早期现代人下颌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2叭4年,在广西田东陆那洞发现了两颗距今10万年的人类牙齿化石。 科学家将现代壮族人与“柳江人”“甑皮岩人”等古人类进行体质特征比较后发现,现代壮族人与这些古人类有着比较接近的亲缘关系。他们将“柳江人”的骨骼与现代壮族人的骨骼进行比较分析后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也就是说,现代壮族人在其体质形成过程中,与岭南地区某些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而其根源似乎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 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广西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已有150多处,其中在百色市田东、田阳等地的右江河段两岸台地上发现的打制石器地点和石器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密集,约占广西发现的打制石器地点总数的一半以上。在壮族远古先民分布的其他地方,如今天的广东、云南、贵州等地,也发现有大量的旧石器时代遗存。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百色盆地陆续出土的用质地坚硬的石英岩、砂岩打制的手斧轰动了世界。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是这些手斧的年代非常久远。2000年,美国科学家断定这些手斧距今已有80多万年。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些手斧加工工艺复杂。它们的出现推翻了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认为东半球古人智力不如西半球古人的结论。 壮族地区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存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共有400多处。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壮族远古先民分布地区的各大江河流域,几乎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遗存。这些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类型,按其所在的地形或地理位置及内含遗物,可分为洞穴、贝丘、台地、山坡、海滨、大石铲等六种类型。其中桂南大石铲最令世人惊叹。据专家研究,桂南大石铲是从有肩石斧发展演变而来,因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故人们将其命名为“桂南大石铲”。这是当时人们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而制作的一种新型的耕作工具,说明在5000~4000年以前,这一地区的壮族远古先民已经广泛栽培水稻,开始了稻作农业生产。大石铲是金属工具出现之前农业生产工具巨大进步的标志。 在洞穴遗址中,广西桂林市南郊独山西南面的甑皮岩遗址的文化遗存距今约12500年至’7600年,也就是说,古人类在此连续居住的时间长达约5000年。经过多次发掘,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以及动物骨骼化石等。经过专家考证,“甑皮岩人”已懂得将捕获的幼猪进行人工饲养。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种家畜,也就是说,“甑皮岩人”开创了家畜饲养的先河。在临桂的大岩洞遗址中,考古人员获得了大量的文化和自然遗物,包括陶片、石器、骨器和蚌器等古人类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食用后遗弃的水生和陆生动物遗骸。此处发现的用火烧制的陶制品,经测定,年代为距今约12000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较早的陶器。 在柳州市南郊大龙潭北面的鲤鱼嘴、南宁市邕宁区的顶蛳山等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螺蛳壳和兽骨,这是当时的居民采集水生和陆生动物并剔食其肉后的遗弃物。这些螺蛳壳的尾部已经被敲掉,说明壮族远古先民已经懂得敲掉螺蛳尾部然后取食螺蛳肉这种当今仍然流行的方法。 在这些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壮族远古先民是最早发明养猪、烧制陶器的,还可以了解到今天风靡世界的柳州螺蛳粉是有深厚历史根基的。 大量的古人类资料表明,从大约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到距今1万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壮族远古先民一直在岭南珠江流域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远古先民不畏艰险,与大自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闪耀着智慧光芒、特色鲜明的璀璨文化,从制作工具、采集、捕捞、狩猎到进行水稻栽培、家畜饲养、陶器制作等,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为壮族远古先民从原始社会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1981年5月1日,著名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裴文中为柳州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题词“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充分肯定了广西古人类文化的中心地位。 P3-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