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抗战时期云南民俗调查研究呈现出中西学术交融和多学科互渗的特质,既形成了西方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也反映出学科之间的互动勾连。本书以抗战时期学人的云南民俗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为中心,在多学科互渗视阈下,探究国家危难之时,早期的中国民俗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调查研究少数民族民俗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民俗学研究在当时的价值和意义,揭示这一时期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从而反映出抗战时期中国民俗学研究走向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历程。 作者简介 刘薇,四川会东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主持厅级项目《云南怒江地区怒族口头传统的保护与传承》,主持省部级项目《抗战时期云南少数民族调查的文献整理与研究》《西南联大对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贡献》。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要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目录 绪言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概念界定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及方案 第四节 观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云南民俗采录背景 第一节 国内学科渊源背景 第二节 国际学术思潮下的民族意识 第三节 国内学术思潮背景 第二章 抗战前期云南民俗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 外国人在云南的调查 第二节 国内学者的云南民族调查活动 第三节 杨成志的滇川之行 小结 第三章 西南联大学者的民俗调查 第一节 湘黔滇旅行团的采风问俗 第二节 边疆人文研究室的民俗调查 第三节 陶云逵在滇的民俗调查 第四节 语言学者的民俗调查 第五节 社会学者的民俗调查 小结 第四章 云南大学学者的民俗调查活动 第一节 “魁阁”研究室的民族调查活动 第二节 方国瑜与西南文化研究室 第三节 社会学者的民俗调查 小结 第五章 李霖灿对纳西族的民俗调查 第一节 沉潜民间开启拓荒之路 第二节 寻根解俗探访迁徙之路 第三节 语言文字与民俗的互证研究 第四节 经书与民间信仰的互释研究 第五节 母系社会的习俗考察 第六节 歌谣和故事的搜集 小结 第六章 马学良在彝区的民俗调查 第一节 湘黔滇道上的语言与民俗调查 第二节 彝区访俗释经 第三节 彝区民俗文化探寻 小结 结语 第一节 抗战时期云南民俗调查研究的特征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民俗调查研究的成就 第三节 抗战时期云南民俗调查留下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将抗战时期的云南民俗调查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在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贵之处在于该书把抗日战争时期民俗作为重要的学术活动和生活实践来讨论,将云南作为中国民俗学发展的特殊区域,抗日战争作为特殊时期的表现开展研究,并且将民俗看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历史和民众生活的一部分,看作中国民俗学学术研究以及相关学科研究历史的一部分,这是难得的学术发现。 |